《出师表》教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88209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师表》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出师表》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出师表》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出师表》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出师表》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师表》教案1.docx

《《出师表》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师表》教案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师表》教案1.docx

《出师表》教案1

《出师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德育目标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VCD及光盘、三国形势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背景资料介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理解文意,并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思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以背景导入。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

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省南郑县),准备征讨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刘禅应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千古至文。

  设计

(二)

  以文体导入。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

《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是表中的代表作。

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评价“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设计(三)

  以诸葛亮本人导入。

诸葛亮不但才华卓著,而且文采烨然,他创作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让我们一睹其风采。

  设计(四)

  以有关诸葛亮的诗作导入。

如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

  设计(五)

  以《隆中对》导入。

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提出伟大的战略构想,之后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证实了他构想的正确性,但也确实有些想法未能实现。

今天我们再对《隆中对》提出后所发生的一些史实进行探讨,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二、资料助读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文字均可投影显示,教师也可提供相关资料,如:

  1.关于刘备托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

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

终定大事。

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

  2.关于刘禅:

  刘备子,小名阿斗。

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

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

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3.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

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初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

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

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

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

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4]

  [5]

  4.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

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

其它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

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能的化身。

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要背得抑扬顿挫、感情丰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2.教师领读课文片断,学生跟读,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提示相关读音,多媒体显示:

  

(1)生字:

  殂(cú)弘(hóng)菲(fěi)薄攸(yōu)韦(yí)谏(jiàn)

  猥(wěi)枉(wǎng)庶(shù)弩钝(núdùn)攘(rǎng)除诹(zōu)

  

(2)通假字:

  裨补阙漏(通“缺”,缺点;读作quē)

  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读作yòu)

  (3)多音字:

  以遗陛下(wèi)遗诏(yí)妄自菲薄(bó)性行(xíng)行阵(háng)

  塞忠谏之路(sè)长史(zhǎng)裨补(bì)臧否(pī)

  4.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

诸葛亮劝说刘禅继承先帝遗志,振兴蜀国。

  生2:

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对国内政务逐一安排,并表明自己的忠心。

  生3:

诸葛亮陈述自己出师的理由,并立下军令状,以示决心。

  生4:

全文着眼于“出师”二字,既向后主提出数条治国建议,又向刘禅陈述出师理由,表达出师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两人一份;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积累文言知识。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积累下列词语:

  中道崩殂:

中途去世。

  作*犯科:

做*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深入不毛:

深入到不长草木的地方。

  庶竭驽钝:

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

  咨诹善道:

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妄自菲薄:

随便轻视自己。

  引喻失义:

说话不恰当。

  苟全性命:

保全性命,苟活于世。

  斟酌损益:

(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革兴。

  感激涕零:

因感激而流泪。

  

(2)古今异义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为“下流、无耻”)

  感激(感动激发;今义“衷心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眼泪;今为“鼻涕”)

  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

  所以(表原因;今表结果)

  开张(开放、扩大;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布衣(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3)一词多义

  中道崩殂(路)以遗陛下(给予)

  道遗

  咨诹善道(方法)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俱为一体(是)

  效为

  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若无兴德之言(没有)

  论无

  每与臣论此事(议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然后施行(实行)有所广益(益处)

  行性行淑均(行为)益

  行阵和睦(行列)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却)

  而

  可计日面待也(连接状语与谓语,表修辞)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于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而)

  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4)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4]

  [5]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五、思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理解文意。

  多媒体显示:

  

(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请用原句回答)

  

(2)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3)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

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以下建议:

  ①诚宜开张圣听;

  ②昭平明之理③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④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⑤亲贤臣,远小人;

  ⑥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这些建议可概括为两大方面:

国内政事,北伐之举。

  从写作背景上看,“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北伐无后顾之忧。

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

  本文陈述的重点是对国内政事的安排。

  (3)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3条建议: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亲贤远佞。

  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

在打开忠谏之路的前提下,谈执法“平明”,先总提后分述,扣紧“开张圣听”的精神。

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帏、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府中之事,向向宠请教。

最后提出亲贤远佞。

三项建议,既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

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

  3.理清全文思路,指导背诵。

  师生一同梳理全文思路,多媒体显示本文词语提纲,内容如下:

  

(1)形势危急——大臣表现——开张圣听

  

(2)赏罚严明

  第一部分宫中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3、4)荐贤臣

  营中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5)提建议——亲贤远佞(先汉兴隆,后汉倾颓)

  (6)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第二部分报先帝,忠陛下

  (7)展望雄图——表示伐魏决心

  请命出师——表决心

  第三部分(8)用贤臣——兴德之言

  叮嘱陛下——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第四部分(9)临表拜别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尝试背诵课文。

  4.教师播放《三国演义》中“出师表”片断,学生静观画面,静听诸葛亮自陈,感受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和谆谆教诲之情。

  5.学生大声读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精读课文,质疑问难,探究思考,突破难点;赏读课文,品味表文以情动人的特点;延伸拓展,培养比较阅读能力,展示个性。

  [教学过程]

  一、师生齐背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思考,突破难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诱生深思。

多媒体显示: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

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2.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3.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象是逸枝衍菖,对此你怎么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关于第一个问题:

  表文开篇点明天下形势,“今天下三分”,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

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三项治国主张。

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执法严明、亲贤远佞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

因此可以说,从蜀国形势谈起,这样的切入角度无疑是最佳的。

  第二问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如下: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的开头就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

要弄清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

  [4]

  [5]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

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两条进军路线:

一条是从荆州出兵进攻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一条是从益州进攻秦川(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北地区)。

这个“钳形攻势”的设想本来是可行的。

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在虎亭战役中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

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

所谓“益州疲弊”,就是指这种局面而言。

  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223~227)来为伐魏作准备。

主要措施有:

(1)跟吴国通好——223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开始执政,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使蜀国在外交上取得一个重大的胜利,便于全力对付魏国。

(2)加强内政建设——主要是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

(3)平定南方的叛乱——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直到滇池,平定南方的叛乱。

分益州、永昌两郡为建宁、云南、兴吉、永昌四郡,任用本地夷人和汉人做官吏,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这就是表中提到的“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这件事。

此外,从表中“兵甲已足”这句话可以看出,在这五年里诸葛亮在战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关于第二个问题:

  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经纬成文,思路开阔。

  关于第三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果如下:

  生1:

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表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刘禅听来会觉得舒徐入耳。

  生2:

以自己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

  生3:

二十一年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刘禅继往开来,切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生4:

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生5:

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会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

  教师总结:

诸葛亮的这段自叙经历的文字,是为了进一步打动刘禅,使他乐于接受自己的谏言,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这一段文字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别开生面,造成文势的波澜起伏,实不能删去。

  三、赏读课文,品味“以情动人”的美学特征

  教师提示:

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讨论热烈,并自由发言。

  生1:

陈述衷情是本文一大特点。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孤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

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

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嘱,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生2:

我想具体地说明一下。

文章第1~5段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承继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情真理足,辞婉心切。

第6~9段着重叙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叙述中充分显示自已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艰辛打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励精图治。

“不效同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耿耿忠心尽袒,勤恳之态毕现。

  生3:

诸葛亮是向刘禅进谏,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7次,而提先帝就有13次之多。

不难看出,渚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后主听了,忠言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

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之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4]

  [5]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凝神静听,细细体味忠贞劝勉之情。

  四、延伸拓展,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展示个性

  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交流,就“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

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

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

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

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思。

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

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

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五、课堂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

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

  六、布置作业

  1.这篇表艾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请自选角度,如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等,写出你的看法。

100字左右。

  2.请搜集有关资料,分析一下诸葛亮失败的原因,写成一篇小论文,一周以后交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