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0496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docx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docx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

黄先杰(山东东明县第二初级中学274500)

教材分析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

2.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说出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体验探究的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教学难点

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本节课难点。

突破方法:

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通过互动、展示、交流、质疑的过程中,使实验设计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师适当点拨,调控时间的进程,同时注意协调,将能力稍差的学生平均安排在各小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小鱼生活环境的小演示的材料用具:

小鱼,鱼缸;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图片和环境污染的图片。

2.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粉虫生活的资料。

黄粉虫幼虫若干只(至少保证每个实验台上有十只),镊子,大培养皿,麦麸、米糠、树叶等混合而成的食料,玻璃板(或透明本夹),不透光的纸盒和纸板,表,手电筒,实验报告用表,笔。

教学方法

通过课前让学生从图书馆、书店或上网等多种途径查询有关黄粉虫的资料,拓宽了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自愿分成若干个探究实验小组,组员有分工,共同商定本组的探究课题并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研究设计完成实验探究,做好记录,以备课堂上汇报展示。

设计小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提出探究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实施探究方案。

从而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成果展示汇报,其他组同学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形成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应注意的问题:

因为这是学生的第一次探究活动,所以课前应事先组织分好小组,要求每四人一组,安排好组长、记录员等角色分工,以便于课上讨论及课下实验的合作完成,同时注意协调,将能力稍差的学生平均安排在各小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在同学们企盼的目光中,老师捧着鱼缸走上讲台。

同学们带着满脑子的问号看着老师从鱼缸中往外取水。

随着水越来越少,鱼几乎游不动了,学生越看越着急。

这时老师将水又都重新倒回鱼缸中,鱼儿又欢快地游来游去了。

学生们也松了口气。

师:

从刚才的现象中,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1:

鱼儿离不开水。

生2:

环境的改变影响生物的生存。

师:

对,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那么大家分析一下,影响鱼的生态因素有哪些?

哪些属于生物因素?

哪些又属于非生物因素呢?

生1:

水草、鱼虫、人。

生2:

水、温度、氧气、阳光。

2.展示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场景的挂图,请学生推测猜想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进入情境,明确目标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列举出大量环境影响生物生活的实例。

如韭菜长期遮光就成韭黄;冬天,蛇、青蛙等进行冬眠;杂草丛生的农田作物长势不好等等。

学生分析所举事例是受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

小组内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请学生思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顺利过度到探究实验。

三、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1.鼓励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课前在每个实验台上放一个大的培养皿,里面分别放置十至十五只黄粉虫幼虫和一些食料。

请学生观察它们的活动情况,并提示学生用手电筒照射黄粉虫幼虫,注意黄粉虫幼虫有什么反应,根据观察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踊跃提出问题,认识到用手电筒照射时,黄粉虫幼虫都向阴暗地方爬。

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学生自然想到是因为环境变亮了,从而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光照是否影响黄粉虫幼虫的生活?

2.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经验和查找的资料作出假设。

例如:

黄粉虫幼虫具有避光的生活习性,光会影响幼虫的生活,等等。

3.师生共同探讨,制定探究方案。

(1)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并认识其重要性。

如,①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

如何设计?

其他因素是否要保持一致?

如何保持一致?

②用两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

为什么?

③往实验装置中放黄粉虫幼虫时,最好放在什么位置?

为什么?

④放入黄粉虫幼虫后,为什么要静置4--5分钟?

为什么要一分钟统计一次,并且统计十次?

(2)同学们大胆设计,充分讨论,合作学习,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

各小组设计的方案既受到教材的启发,又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超越。

方案一:

取一个矿泉水瓶,一半用深色纸包上,另一半透明。

将瓶平放,瓶内铺上一些食料,再把黄粉虫幼虫放入,稍停片刻,观察现象。

方案二:

用一个深一些的纸盒,底部平铺一些食料,一半盖上玻璃板,另一半盖上纸板,把黄粉虫幼虫同时放入两侧的中央,并用手电筒照射盖玻璃板的一侧,过一会儿,观察哪一侧的黄粉虫幼虫多。

注:

图中圆圈处是实验时黄粉虫幼虫的位置。

方案三:

取一个不透光纸盒,一半的内壁糊上深色纸,另一半不变,并且在纸盒中央加一个高出纸盒底部少许的挡板,再平铺上食料,放入黄粉虫幼虫,稍停一会看哪一侧多。

……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对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也要及时提出并予以纠正。

通过各小组横向交流,教师适时引导补充,集思广益,使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得到充实和完善,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3)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

实验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如实验时要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要乱动实验装置和黄粉虫幼虫,等。

4.各小组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

如,有的小组可能暗处比亮处少,也要真实记录。

(实验结束,提醒学生下课后把黄粉虫幼虫交给老师。

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5.教师组织各小组汇报结论和最后一分钟的实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平均值。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十分钟后暗处的黄粉虫幼虫比亮处的多,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

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黄粉虫幼虫的数目

环境

2min

4min

6min

8min

10min

黑暗

5

6

7

8

9

明亮

5

4

3

2

1

请学生反思,能不能只用一个小组的数据得出结论?

为什么?

从而使学生认识任何科学实验都要多做几次,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

6.请各小组介绍自己在制定和实施计划中有创意的地方,如果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和全班结论不一致,也让他们如实介绍,并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指出失败的原因,如明暗环境对比不明显,幼虫在光照下时间太久以致对光的敏感程度降低等,从而提出改正意见,请他们课下再重新探究。

7.进一步探究:

请学生思考并讨论除了光照之外,还有哪些非生物因素也能影响黄粉虫幼虫的生活?

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有没有影响?

请学生选择一种生物独立设计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它的影响。

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认识愈加全面深刻。

学生的设计丰富多样:

(1)蚯蚓的生活受水分的影响,给蚯蚓创设干湿两种环境,其他因素保持一致,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

(2)探究向日葵的生活受光照的影响,设置两组向日葵,放在光下,一组遮光,另一组不变,利用一天的时间观察。

……

四、建构知识网络

概念: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

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分类活动: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

(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光对生物的生活、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温度影响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分布。

水是影响生物生长和分布。

空气、土壤、气候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中考链接

例1(2007·潍坊)右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鱼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A.123B.534,C.342D.215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分析图示不难看出:

第1种鱼要求较高水温,不可能在北极海域生存,故排除A;第2种鱼和第4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范围较小,不可能分布在全球,又排除B、C。

答案D。

例2(2008·山东)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我们还要把花放在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①营养物质②空气③阳光④适宜的温度⑤一定的生存空间⑥水

A.①③②⑤⑥④B.⑥①②③④⑤C.④⑤③⑥①②D.③⑥④⑤②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侧重考查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也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经常给花浇水是满足植物对水的需要,施肥是满足植物对无机盐的需要,松土是满足植物对空气的需要,放在阳光下是满足植物光合作用对光的需要,把花放在屋里是满足植物对适宜的温度的需要,一个花盆只能栽一株植物是满足植物对一定的生存空间的需

要,所以按顺序排列题中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应选答案B。

答案:

B

典型例题

例1家中饲养小鸟时,小鸟生活需要下列哪些条件?

()

A.食物与水B.食物、空间与空气

C.食物、空间与阳光D.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空间和食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是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小鸟也不例外。

答案:

D

例2下列各项中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A.光照时间短、温度太低导致植物死亡

B.胡桃树分泌的有毒物质导致树下的小草死亡

C.狼太多导致兔子数量减少

D.过度放牧导致牧场退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而B、C、D中的因素,都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

A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A.大量捕捉青蛙使粘虫增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B.久旱无雨造成作物颗粒无收

C.苹果不宜在热带地区种植D.我国海南岛动植物种类繁多

2.某高山植被的分布,其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温带针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阳光B.水C.温度D.土壤

3.决定“八月桂花香”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温度B.光照C.雨水D.土壤pH值

4.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关系

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环境

5.2005年10月12日9:

00—17日4:

33历时115小时33分的“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震撼了华夏大地,轰动了全球遍野。

因为神舟六号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的衣食住行也比神五有许多新的变化和扩展。

你认为宇航员飞向太空,不需要携带的维持生命的物质是()

A.空气B.水c.阳光D.食物

二、非选择题

6.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取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贴上甲、乙标签。

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

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情况相同的蚯蚓(如图—2),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瓶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

(2)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的哪一个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

(3)在本实验中设置甲瓶的作用是。

(4)请仿照上述实验,设计一个说明土壤中农药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的实验:

7.阅读材料,分析回答:

西安八中陈重光同学家因为饲喂观赏小鸟而喂养着黄粉虫。

黄粉虫是粮仓中的害虫,发育过程类似于菜粉蝶。

陈重光是一个善观察、爱动脑、勤动手的同学。

她在饲养中发现,铺在养虫盒子里的泡沫塑料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

是黄粉虫在吃塑料吗?

于是,她把黄粉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只喂麦麸和菜叶,实验组加喂塑料餐盒片。

结果虫子确实在吃塑料盒。

她又对实验组的粪便做了静电、燃烧、浸水等实验,发现其粪便不产生静电吸附、不可燃烧、不漂浮,并产生腐败臭味。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她的这一发现在2004年全国第18届科技创新大届中获得二等奖。

(1)黄粉虫是粮仓中一种常见害虫,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农民制定出防治黄粉虫的具体措施吗?

(2)陈重光所做实验的“假设”和“控制变量”分别是: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请你写出相关的结论:

(4)该实验能为我们解决哪些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提供启示?

参考答案1—5.ACBDC

6.

(1)乙瓶

(2)环境中的水(或只答水)(3)对照作用(4)在两组湿润的土壤中,选择其中一组加入少量的农药,其余条件相同,观察蚯蚓的生活状况。

7.

(1)提示:

从影响黄粉虫生活的因素考虑;

(2)黄粉虫能吃塑料,塑料餐盒片的有或无

(3)黄粉虫能取食、消化和吸收塑料黄粉虫体内可能存在着消化塑料的物质

(4)利用生物方法解决白色(塑料)污染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二课时)

黄先杰(山东东明县第二初级中学274500)

教学分析

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对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意识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结合实际,引导培养学生关爱生命。

教学重点: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突破方法:

学生观察挂图、收集资料并分析、讨论、交流,教师的适时引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反映植物间、动物间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资料。

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至关重要。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疑、导入课题

1.展示:

呈现反映植物间、动物间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关系的挂图,请学生观察。

2.设置问题,引导激疑:

(1)你从画面中看到了几种生物?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的意见,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启发:

生物界中是否所有的生物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从而顺利地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阅读课本P40—41,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因素?

(2)你从画面中看到了几种生物?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回答后,教师用挂图出示:

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等画面。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各自的关系:

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的画面中都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互助关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在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的画面则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关系。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①同种动物的群体生活,虽分工不同,但彼此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虽然对于失败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于生物种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利的。

②结群是动物互助的一种常见形式,可以是长久的,也可以是临时的,“社会性”昆虫是结群的最高形式。

③“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哲理。

2.教师用演示:

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丝子、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地衣、冬虫夏草、白蚁与鞭毛虫、鳄鱼捕食、狼吃兔子、桦木树中生长的云杉、动物尸体上的细菌等活动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丝子、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体现出不同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地衣、白蚁与鞭毛虫体现出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鳄鱼捕食、狼吃兔子体现出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桦木林中生长出的云杉则体现出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动物尸体上的细菌体现出了生物之间的腐生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在不同种个体之间的关系比种内关系复杂,包括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既有种间的互助关系,也有种间的竞争关系。

其中主要是围绕着食物发生的联系,主要包括:

共生、寄生、捕食、竞争、腐生等。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寄生、捕食、竞争之间的不同:

①从范围看:

寄生是寄生物生活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竞争和捕食并无此限制,但捕食是动物所特有的。

②从斗争的目的看:

寄生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或体表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养料;捕食是某动物以另一生物为食物,从那里获得食物和能量;竞争则是两种生物为争夺资源(包括食物、水、光、肥等)和空间而发生斗争。

③从斗争的结果看:

寄生关系,对寄生物有利,对寄主不利;捕食关系则是以捕食者胜利和被捕食者失败而告终;竞争的双方谁胜谁败则不一定,也可能两败俱伤,这与生物种类和时间不同而异。

这样通过对比,学生在应用中不会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

3.分组讨论各自查找的资料:

进一步认识到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多层次的,不是单一的,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全面理解。

三、归纳总结:

这是对探索的知识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也是本节知识的构建和升华,是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手段之一。

从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椋鸟与枸杞之间的关系归纳出:

自然界中没有一种生物能脱离其他生物而孤立生存。

生物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网。

各种生物个体都是此网中的一员,它即影响别的生物个体,同时又受着其他生物的影响。

四、迁移深化:

1.教师出示:

一群狼群攻击一群麝牛,狼群之间互相协作,一群麝牛之间也互相帮助,当一群狼捕杀掉一只麝牛时,狼群又为了食物争斗起来。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录像中生物之间有哪几种关系?

又是怎样转化的?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达到对知识的深化。

2.教师出示资料:

①洱海引进太湖银鱼,造成洱海弓鱼、大眼鲤鱼等近2/3的洱海土著鱼灭绝。

学生思考从中有什么启示?

②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紫茎泽兰和飞机草。

原产中美洲,现仅云南就达2470公顷,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群居性高的特点,总是以满山遍野密集的单优势群落出现,严重影响许多物种的生存发展,含有的毒素引起马匹的气喘病,牛羊因无饲料而锐减,你能帮助云南省政府解决这个问题吗?

③毛里求斯有两种特有的生物,一种是渡渡鸟,另一种是大栌榄树。

渡渡鸟喜欢在大栌榄树树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生活过或者经过的地方,大栌榄树总是枝叶繁茂,幼苗茁壮。

16世纪至17世纪中,欧洲人踏上了毛里求斯的土地。

他们用来福枪的射杀和猎犬的追捕,使渡渡鸟的数量急剧减少,到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死。

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以后,大栌榄树也日渐稀少,到本世纪80年代,整个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株大栌榄树。

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了解椋鸟与枸杞之间的关系后,会理解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五、开拓创新

鼓励学生进行生态调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公园或效外的自然环境。

确定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设计好调查表,记录完整的调查内容,如调查范围内的陆生植物、水生植物的名称。

上述植物上昆虫及其他动物等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归纳总结

概念:

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作用

种内互助:

如群聚生活,有利于捕食、御敌等

种内关系种间斗争:

同种内因食物、栖所等矛盾而发生斗争

生物因素分类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赖,若分开,则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种间关系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那里吸取营养维持自身生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因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牛斗争

易混易错

区分种内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与竞争都是生物个体之间因生存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

但种内斗争发生于同种的生物个体之间是一种“内部矛盾”,而竞争则发生于两个物种之间,即为“敌我矛盾”。

如大鲈鱼吃小鲈鱼即为种内斗争,而鲈鱼与其它鱼问因争夺食物、栖所等发生的斗争则为竞争。

区分捕食、寄生与竞争

捕食、寄生与竞争都属于种间关系,但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捕食者为被食者的天敌,捕食者为获取食物与能量不惜将被捕者“置于死地”——捕而食之。

寄生,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那里获取营养来维持自身生活。

寄生者需要从寄主那里获得持续的营养供应,因而一般不置寄主于死地但毕竟得到利益的是寄生者,寄主是利益受损的一方。

竞争:

是两种生物因争夺食物、栖所等生存条件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具有竞争关系的双方,往往具有共同的栖所或共同的食性(对植物来讲是争夺共同的光源及营养等),假如具有丰富的、足以让双方生存的栖所或营养来源,二者都会“相安无事”。

因此,竞争的矛盾是因第三方(食物、栖所等生存条件)引起的,而不直接发生于双方内部。

中考链接

例(2005·山东)有甲、乙、丙三种动物,甲和乙均以丙为食,甲又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