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5630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docx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docx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

第一课 人猿相揖别

第1课时 站立起来的祖先

基础训练

1.C    2.D    3.B    4.A    5.B    6.A    7.B

8.问题一:

云(或滇);昆明;云贵高原;二;长江

问题二:

炭屑表明元谋人在当时已学会用火,元谋人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人。

问题三:

旧石器时代;标志着人类的诞生。

问题四:

提示:

大约在一千多万年以前,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面积减少,为了生存,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随着双手的解放,古猿开始用手拿工具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人手逐渐形成,脑逐渐进化成人脑,语言也产生了。

这样,古猿最终进化成人类。

问题五:

图3;图3所示的人类已经是直立行走并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

亚洲、非洲、欧洲。

问题二:

气候适宜,水源丰富,植被较好。

第2课时“北京人”的足迹

基础训练

1.C    2.A    3.B    4.A    5.D    6.B    7.D

8.问题一:

北京人;山顶洞人

问题二:

北京;山顶洞;山顶洞

问题三:

北京人保留猿类的一些体质特征,山顶洞人外貌和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上一样

问题四:

打制石器(或旧石器);骨针

问题五:

打制(或砸击、敲打、碰撞);钻孔

9.问题一:

北京人。

问题二:

因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但是没有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火可以用来烤东西吃,还可以用来防御野兽,所以他们对火种的保护格外重视。

问题三:

人类利用火驱赶野兽,避寒取暖,烤熟食物,有利于人类大脑的发育和人类的进化等。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四:

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远古人类有可能是在打制石器或刮削木棒时,逐渐察觉到燧石碰撞会出现火星,木棒摩擦也会发热。

经过若干万年的摸索、尝试,他们终于在实践中掌握了打击、磨、钻等人工取火的方法。

人类学会人工取火后才算真正掌握了火,不但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使用火,同时也节省了保存火种的人力物力,也可避免因为争夺火种而引发的战争。

所以恩格斯指出:

“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回答言之

有理即可)

10.问题一:

北京;山顶洞;北京;京;东部;华北平原;三;黄河

问题二:

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沿岸,因为充沛的水源有利于生产和生活。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

相同点:

都过着集体的生活,共同生活,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力量生存。

不同点: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经进入氏族阶段。

问题二:

山顶洞人过着平等自由、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固然可嘉,但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绝不是理想的“天堂般的生活”。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第1课时 石镰与陶器、古老的村落

基础训练

1.D    2.A    3.C    4.C    5.B    6.C    7.D

8.C    9.A

10.A——b——①;B——d——②;C——c——④,D——a——③

11.

时代

石器制造方法

石器形状

生产生活方式

旧石器时代

打制

比较粗糙

以采集、狩猎为生

新石器时代

磨制

比较光滑,有锋利的刃部

以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为生,出现了定居

12.

文物

是哪一远古居民的遗物

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属于什么资料

天然火烧过的兽骨

北京人

会使用天然火

实物资料或第一手资料

骨针

山顶洞人

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并且开始缝制衣服

稻谷遗存

河姆渡氏族原始居民

已掌握种植水稻的技术

原始纺轮

半坡氏族原始居民

已掌握了原始纺织技术

13.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E.半坡人遗址;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1.台湾岛;2.海南岛;①黄河;②长江

拓展与探究

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为人类定居生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陶器的发明,为储存食物与水带来便利,这些都使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业村落。

定居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这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第2课时 精神家园

基础训练

1.B2.B  3.D  4.C5.B  6.A 7.D

8.问题一:

遗址

生活区域

距今时间

自然环境特征

建筑形式

农作物

制作的陶器

河姆渡遗址

长江流域

约七千年

气候湿润、水网密布

干栏式房屋

水稻

黑陶

半坡遗址

黄河流域

约五六千年

气候干燥、河流少

半地穴式房屋

小麦、粟

彩陶

问题二:

半坡遗址:

陕西省,陕或秦,西安,西部地区,北方地区,旱地。

河姆渡遗址:

浙江省,浙,杭州,东部地区,南方地区,水田。

问题三:

相同点:

都处于新石器时代,都开始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过定居的生活等。

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影响。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

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半坡遗址。

问题二:

本题主要训练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可大胆想象,但要求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第1课时 英雄史迹

基础训练

1.C  2.B 3.D

4.问题一:

①杀死沙漠吃人的狮子;②杀死害人的怪物洪巴巴;③对抗蛮横的女神伊斯塔尔;④杀死害人的天牛。

问题二:

体现了古代西亚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也体现了古代西亚人民对神、对英雄的崇拜。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

它们的共同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反映的大多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事情;二是反映的多是英雄人物,反映了早期人类的英雄史观;三是多以口述的第二手材料为主,传说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

另外,这些传说都与野兽、神灵有联系,反映了当时人类与动物的接近以及原始的世界观。

问题二:

联系:

远古传说故事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而这些事实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证明。

区别:

远古传说是远古人们口耳相传,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以褒贬流传下来的,其中有虚构的成分。

第2课时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基础训练

1.C     2.D     3.D     4.B    5.A    6.B

7.A     8.D     9.B

序号

遗址和文物

印证和说明

1

在距今约7000~4000年的各地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耒耜、锄等石制工具

反映了当时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2

黄河上游地区出土的绳纹、蚕纹陶器

证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纺织、养蚕

3

半坡遗址出土的船形陶壶

印证了当时船已经作为交通工具

4

半坡遗址发现带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5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和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

证实该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音乐

11.问题一: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或新石器时代晚期。

问题二:

禅让制。

部落联盟首领。

问题三: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联盟的首领由议事会选贤举能产生,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部落联盟首领的更替就是禅让的结果。

事实上,禅让并不是在平和的气氛中进行的,当时已有了氏族贵族,也曾出现过战争,实力在禅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

疏导

问题二:

长江

问题三:

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勤劳勇敢等。

问题四:

上、中游分界线:

河口,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中、下游分界线:

孟津,河南,豫。

第一单元测试卷

1.A 2.A3.B4.B5.A

6.D 7.A8.D9.C10.D

11.D 12.D13.D14.C15.D

16.A 17.A18.B19.A20.C

21.D 22.B23.C24.C25.B

26.问题一:

图中的工具是用石头和骨头制成的(2分)。

它们是经过磨制制成的(1分)。

问题二:

制造此类工具的原始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2分)

27.耒耜:

反映了当时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2分)

船形陶器:

印证了当时船已经作为交通工具。

(2分)

陶埙:

证实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音乐。

(2分)

28.问题一:

秦岭—淮河一线(2分)

问题二: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4分)

问题三:

说明河姆渡人、半坡人已开始定居生活,但他们的房屋结构样式不同。

(2分)

定居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与发展,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

(3分)

问题四:

相同之处:

都处于新石器时代,都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过定居生活。

(3分)

不同之处: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制黑陶。

半坡人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制彩陶。

(3分)

主要原因:

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地形与气候的影响)。

(2分)

29.问题一:

有巢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先民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过上定居生活;燧人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先民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

(3分)

问题二:

由于生存环境的险恶,工具简陋,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

为了生存,原始先民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4分)

问题三:

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大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方法将江河水引入大海。

经过多年

努力,终于成功。

(3分)

30.问题一:

“轩辕”指黄帝,“神农”指炎帝。

(2分)

问题二:

“平定蚩尤乱”指发生在大约四五千年前,黄帝和炎帝部落联合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此后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体。

(4分)

问题三:

“轩辕”建造房屋,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们打井,还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神农”发明耒耜,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4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第1课时 尼罗河的赠礼、新月形沃土

基础训练

1.A     2.C     3.C     4.A    5.D    6.B

7.A     8.C  

9.问题一:

古代埃及。

问题二:

古代埃及位于大河流域,由于河流冲击而形成肥沃的土地,河流有利于农业灌溉,气候温暖湿润等等。

问题三:

还有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

这说明世界上的古老文明大都产生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大河流域。

10.问题一:

“新月沃地”;苏美尔人、希伯来人。

问题二: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定都巴比伦城(今伊拉克巴格达以南约90公里处)。

古巴比伦王国其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伊拉克。

问题三:

战争的破坏,保护经费短缺,人们不够重视,社会因战乱而无暇顾及等。

问题四:

①伊拉克有关方面转移分布在国内各处的文物。

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进行协商,以便把战争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③向毁坏文物的军事行为提出抗议。

④划定文物保护区域,以免遭战火破坏。

(回答出三点即可,其他建议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

文献资料:

《吉尔伽美什》、西欧历史学家的著作。

实物资料:

琉璃墙及墙上的浮雕、金瓶、金制山羊。

口述资料:

传说。

问题二:

第一手资料:

《吉尔伽美什》、琉璃墙及墙上的浮雕、金瓶、金制山羊。

第二手资料:

西欧历史学家著作、传说。

问题三:

尽量选用第一手资料。

第2课时 印度河与恒河的哺育、黄河与长江

基础训练

1.B2.D    3.A    4.C     5.B 

6.A7.C    8.C    9.A     10.C

11.问题一:

A.尼罗河流域;B.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C.印度河、恒河流域;D.黄河、长江流域。

问题二:

因为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而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存,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问题四:

5510;56

问题五:

古埃及人的历法;两河流域的星期制度;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两河流域的“60进位法”等。

(答出其中的两项)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

我国原始农业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这些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发祥地。

问题二:

①环境在起作用。

相比黄河、长江流域,当时的东北气候寒冷,华南地形较破碎,人烟也比较稀少,故两地都不可能有发达的农业。

②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势低平,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易于开垦和耕作。

③两个流域地处温带,气候温暖,水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宜发展农业。

第二课 早期国家的形成

第1课时 城市开始出现、王权神圣

基础训练

1.D     2.A     3.C     4.A     5.D    6.A

7.A     8.C     9.B  

10.问题一: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繁荣和国家的出现,在交通要道和人群聚居区,出现了早期的城市。

早期城市是政治中心和手工业中心。

早期城市主要是由城墙、宫殿、作坊、神殿、街道等组成。

城市的布局结构表明当时已出现了阶级分化现象。

问题二:

项目

早期城市

现代城市

不同点

有城墙,为封闭式的;城中央建有神庙;有护城河

没有城墙,为开放式;城中央不建神庙;没有护城河

相同点

都具有规模大,地理位置优越,沿河而建,经济发达的共同特点

11.问题一:

金字塔;古巴比伦;夏朝

问题二:

石油;伊斯兰

问题三:

波斯湾;苏伊士

拓展与探究

禹实际上已经掌握着可以置单个氏族部落于死地的军队。

所以这一次杀防风氏,而且当着所有氏族部落首领的面杀防风氏,就是要杀鸡给猴看,就是要杀一儆百,就是要一改过去一盘散沙、每个氏族部落首领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的局面。

由此,各个部落的首领自然见禹而胆寒,不敢自行其是。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禹真正实现了号令天下,成了真正的“九州王”。

第2课时 分化的社会、军队与刑法

基础训练

1.B    2.B    3.B    4.A    5.A 6.A    7.B

8.A    9.B    10.C

11.问题一:

问题二:

四个等级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下一等级的人不能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严禁通婚。

这种制度不合理。

它违背了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三:

发展经济,普及教育,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等。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2.问题一:

古代巴比伦;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

问题二: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巴比伦奴隶主和奴隶、自由民的社会地位。

问题三:

没有;因为法典对奴隶与奴隶主、自由民的规定是不一样的。

问题四:

它们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对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规定了严酷的刑罚。

这些与今天法律要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原则大相径庭。

拓展与探究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上述历史问题:

“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种原始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基础上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等级社会,所以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等级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生产力不断进步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

第三课 告别野蛮

第1课时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

基础训练

1.C    2.C    3.B    4.B    5.D    6.B 

7.问题一:

图1:

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发明;图2:

楔形文字,古代西亚人发明;图3:

甲骨文,出现于中国商朝。

问题二:

仓颉造字只是传说,汉字是由许许多多的“仓颉”们慢慢丰富起来的。

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三:

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传承悠久,不断创新等。

问题四:

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进入了文明时代。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

可以用谐音理解“龟”图案为“归”。

各个图案的意思分别是:

归、速归、不归、一刀两断。

问题二:

根据:

刻划符号是根据一些特定的符号或标记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是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

图画文字比刻划符号更进一步,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表达思想的手段,它没有读音,目的只在表意。

局限:

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只是帮助记忆的一种途径,离开了记忆者,别人就无法理解其意,人们并不能把这种图画形式与语言结合,一个个读出音来,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利用它来表达、交流思想。

问题三:

是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

书写材料是:

压平的纸草。

当地气候干燥,所以文字材料便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文字起步相对较晚,竹木简易受气候的影响,不便长期保存,这是中国上古历史记载残缺的原因之一。

第2课时 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古老的科学探索

基础训练

1.A    2.D    3.B    4.A    5.C    6.D    7.B

8.问题一:

为了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

问题二:

没有农业生产,就不会有埃及的天文学;没有生产实践,就不会有数学。

因此,一切科学都是源于人的需要,并在生产实践中产生,都是以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为基础的。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与探究

该题为开放性问题,建议学生根据文化背景、社会形态、地理条件几方面作出阐述。

第3课时 宗教的奥秘

基础训练

1.B    2.A    3.B    4.C    5.A

6.问题一: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最初产生时主要反对印度的婆罗门等级制度。

积极的作用:

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同时也适应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问题二:

阿育王统治时期。

表现:

阿育王在印度兴建了许多佛寺、佛塔,召集佛教徒聚会,让他们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他还派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去传教,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问题三:

传播路线:

主要是向东南传入东南亚,向西北传入中亚,公元前后,佛教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内地,此后,又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问题四:

佛教传入中国后广为流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许多石窟、寺庙都保留了大量的佛教壁画和塑像,成为我国研究宗教及民族绘画、雕塑的宝库。

(其他回答言之有理均可)

拓展与探究

古国名称

地理位置(填图中字母)

大河流域(填河流名称)

文明成就

古埃及

A

尼罗河流域

太阳历、制作木乃伊、几何学

古巴比伦

B

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太阴历和星期制度、几何学

古印度

D

印度河、恒河流域

佛教、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

古代中国

C

黄河和长江

甲骨文、青铜器

第二单元测试卷

1.B    2.A    3.B    4.C    5.D

6.A    7.D    8.B  9.C  10.D

11.D 12.B    13.B  14.D  15.D

16.D 17.C    18.D  19.D  20.C

21.C 22.C    23.A  24.C  25.B

26.问题一:

A.中国,约5000年前;B.古印度,公元前2500年;C.西亚文明,公元前3500年;D.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

(4分)

问题二:

B(2分)

问题三:

温带;气候温暖湿润。

(3分)

27.问题一:

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犯。

(4分)

问题二:

国王和大小贵族拥有很多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经常被国王和贵族用于赏赐和买卖。

贵族除了强迫奴隶做苦役外,有时还把他们杀死,作为祭祀祖先的供品,或者为死去的贵族殉葬。

(6分)

问题三:

是社会的进步(2分)。

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2分)。

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分)。

(回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8.问题一:

错误点: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之间不能相互通婚。

(2分)

正确的是:

印度的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之间不能相互通婚。

(3分)

问题二:

错误点:

夏王武丁的妻子,传说中的女将领。

(2分)

正确的是:

商王武丁的妻子,文字记载中的女将领。

(3分)

29.问题一:

从地貌看:

过去的蓝田森林、草原分布广,而现在原始森林、草原一块块被垦为耕地,保留下来的草原因过度放牧而退化,水土流失加剧(2分)。

从动物种群看:

过去的蓝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而现在野生物种衰退或灭绝(2分)。

从整体环境而言,过去这里水源丰富、植被茂密,是人类的理想栖息地,而今天这里却是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已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2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这种变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所造成的(2分)。

如大量把原始森林、草原一块块垦为耕地,使植被遭到破坏;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带来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等带来野生物种衰退或灭绝(2分)。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问题二:

蓝田人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文明,但同时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因而我们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按自然规律办事,努力做到人地和谐。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5分)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

         ——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

第1课时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

基础训练

1.C    2.C    3.C    4.C    5.D    6.C    7.B0

8.从积极方面看:

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有更多的权利。

从消极方面看:

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结论:

雅典的民主制并不像伯利克里所标榜的那样美好。

9.问题一:

在图上画出的路线必须经过的大洋有:

太平洋、印度洋;海域有:

南海、地中海;必须经过的海峡和运河有:

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

问题二:

古希腊;古埃及,尼罗河;古巴比伦,两河;古印度,印度河和恒河

问题三:

大河;海洋

问题四:

A处是雅典为代表的以奴隶制为基础的民主制;B、C、D是专制统治。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

如果雅典赢,它的优势在于:

商业贸易繁荣,为雅典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斯巴达不重视生产经营,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既然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是消耗国力的战争,时间越久对雅典越有利,所以雅典会赢。

如果斯巴达赢,它的优势在于:

雅典人喜欢的是文化和经商,不善于打仗;雅典的民主制度不适合在战争中迅速决策。

而斯巴达人个个都是战士,是军事强国。

所以斯巴达会赢。

问题二:

雅典因为城内爆发鼠疫,失去了指挥官和战斗力,败给斯巴达。

但斯巴达因为国力消耗,在获胜后不久,无力抵抗北方小国马其顿的进攻,并没有成为最后赢家,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2课时 从共和国到大帝国

基础训练

1.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