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B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269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共的十年对峙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共的十年对峙B卷.docx

《国共的十年对峙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共的十年对峙B卷.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共的十年对峙B卷.docx

国共的十年对峙B卷

国共的十年对峙(B卷)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斯诺在《全球通史》中说:

“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

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为此,他做出的选择是(  )

A.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B.发动国民火革命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主要依据是(  )

A.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B.进攻长沙受挫

C.中国的国情D.井冈山的自然条件

3.毛泽东在《七律·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中说到: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他离开韶山的这一年(  )

A.中共三大明确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B.大革命失败,中共发动了秋收起义

C.红军成功进行了三次反围剿斗争D.中共开始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

4.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末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指出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最主要的依据是(  )

A.中国特殊的国情B.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D.红军存在和党的领导

5.1933年,原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死于香港,广州《民国日报》报道的题目是“陈逆炯明死于港”,副标题为“问叛逆何面目见总理于地下”。

陈炯明被成为“逆”主要在于他(  )

A.支持袁世凯称帝B.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C.制造“沙基惨案”D.两次进攻广东革命政府

6.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主要是因为(  )

①经过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实践②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③秋收起义等城市武装斗争失败④中国近代存在着割据的条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学说,为中国革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已经成熟

B.正确分析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

C.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的结果

D.当时有一支强大的红军存在以及中共的领导

8.诗言志,史铸诗。

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

下列诗句,按其所对应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④①②③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③②①④

9.有学者认为:

“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尚有相对而言的独立性和抗御蒋的实力及脾性’,蒋张二人形式上是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实质上却是‘平等的同盟关系’,‘中央无法强迫张学良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

A.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化了中日民族矛盾              

B.张学良对东北三省的沦陷负有一定的责任

C.张学良是一个实权派和真正的抵抗主义者         

D.中国军队对日本即将发动的侵略战争作了充分准备

10.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不包括()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遵义会议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1.中国近代在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的历程中,其学习对象经历的演变是(  )

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B.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D.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12.下图反映了1927~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员

B.共产党坚持在中心城市开展武装斗争

C.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2011年大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中,对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应有的肯定。

但对他发动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以及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和个人独裁,抗战胜利后违背民意、发动内战的责任,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

这体现了作者的()

A.文明史观B.整体史观C.革命史观D.唯物史观

14.毛泽东的诗词描述了中国革命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画面。

下列诗词与右图历史事件相对应的是(  )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D.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5.“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井冈山“历史红”是因为在这里(  )

A.建立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B.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D.扭转了党的“左”倾错误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通电》部分内容

材料一:

东北沦亡。

时有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何梅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无不痛心。

材料二:

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请回答:

(1)张、杨是何时发动“西安事变”的?

(2)材料一列数了哪些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事件?

(3)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对日妥协退让的结果。

(4)材料二中“介公”指谁?

张杨“诤谏”的目的是什么?

张杨“诤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党号召福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的组织起来,……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

——摘自《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1933年'年12月5日)

材料二 

(1)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

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

(2)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面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坑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材料三西安问题和平解决,举国庆幸,从此和平统一团结御侮之方针得以实现,实为国家民民族之福,当此日寇猖狂,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表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

(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

(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年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摘自《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年2月10日)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中国共产党对蒋对日采取的方针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什么新的方针。

这一新方针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18.图9中的场景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连战先生从台北出发,先后到达祖国大陆的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双手终于握到了一起,并发表了“三项体认”和“五个促进”的新闻公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

“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1)请写出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

(2)为了巩固共和制度,中山先生颁布了《临时约法》。

指出《临时约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二: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

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3)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

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当时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

简述这场革命运动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

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问题是振兴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平、富强、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

这可以说是两党的共同的根本利益。

----唐培吉等著《两次国共合作史稿》

(4)结合材料三扼要指出国共两党有什么共同利益?

第二次国共合作有何成果?

从七十多年来的国共两党关系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凡思想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

国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所以选C。

2.C

【解析】略

3.B

【解析】

试题分析:

毛泽东在一九五九年六月说到: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可知,离开时间为1927年。

联系史实可知,A.中共三大明确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是1923年;B.大革命失败,中共发动了秋收起义,是1927年;C.红军成功进行了三次反围剿斗争,是1933年;D.中共开始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

是1934年。

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

秋收起义

点评: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道路的开创是掌握的重点。

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领导发动秋收起义。

起义队伍攻打长沙失败、后来在文家市做出重要决策,决定放弃攻打城市,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攻。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了转变

4.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红色政权和能够长期能在的最主要原因,要求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红军存在和党的领导是最主要原因。

A、B、C三项都包含在D项之中

5.A

【解析】教材有关陈炯明的反动活动只有1925年两次进攻广东革命根据地,正确答案为D。

6.D

【解析】①项的实践证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②项是“工农武装割据”存在的根本原因,③项是教训,④项是因为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故选D

7.B

【解析】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8.D

【解析】

试题分析:

①是指1937年面对日本侵华,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是指1934——1936年长征期间;③是指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④是指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因此选D。

考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

组合型选择题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通常将题干中列出4个或4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组合型选择题主要有3种形式:

1)双序式。

即试题有2个正确的序号。

2)三序式。

即试题有三个正确的序号。

3)不定式。

即试题正确的序号不定。

命题有以下可能:

1)小切口型。

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深,角度广,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2)大跨度型。

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归纳和比较能力。

 

9.B

【解析】略

10.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共会议的理解。

A项是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的理论探索,但是它不是转折。

所以A项是错误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遵义会议是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所以选A。

11.A

【解析】略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图表中1927年工人所占比例到1928年农民所占比例的变化说明共产党关注农民运动,应该是井冈山时期的中“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本题选择C。

AD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B不符合材料信息内涵。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13.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历史史观问题。

根据材料关于对蒋介石的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和认识,即能够体现出作者所持的史观是唯物史观。

可知,ABC三项明显不正确,排除。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史学理论与研究·历史史观·唯物史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革命家和政治家·蒋介石

14.D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图示中的地理名词:

三湾、文家市等信息可以看出右图反映的是秋收起义的内容,故选D。

A项说的是长征时期;B项说的是解放战争后期的渡江战役;C项说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秋收起义。

15.C

【解析】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所以选择C项。

其它几项,不在井冈山,A项在江西瑞金,B项在江西南昌,D项在遵义。

所以不符合。

16.

(1)1936年12月

(2)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

(3)东北沦亡、日军占领上海、华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4)蒋介石。

逼蒋抗日。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以西安事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民族抗战前日本侵华史实的掌握情况,难度比较低,熟悉教材基本知识即可解决。

(1)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2)材料一中“东北沦亡”、“淞沪协定”和“塘沽、何梅协定”分别对应: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3)结合事变不难回答出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一二八事变退让的直接后果是国土大片沦丧,大片土地沦于日本人之手,助长了日本人更大的侵略野心;(4)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步步紧逼侵略中国,中日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考点:

“西安事变”。

点评: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的军事政变,在中共中央号召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有助于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形成全面抗战的局面,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

(1)反蒋抗日。

原因:

日本发动九—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行;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

(2)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原因:

日本对华侵略进一步扩大,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得到纠正;全国救亡高潮掀起;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3)拥(联)蒋抗日。

影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或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关系,

(1)在材料一中得出了“中国共产党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即反蒋抗日,原因的分析从民族危机,蒋介石的态度和共产党的政策来分析。

(2)材料二的时间是在1936年,结合中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材料中的信息是共产党的方针是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原因分析考虑日本侵华和国共党的变化。

(3)材料三中涉及的是西安事变,在解决方法上最后的选择是将民族矛盾放在主要的地位,所以变为联蒋抗日。

影响是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本题难度不大,基础知识的考查。

18.

(1)名称:

中华民国。

(2)意义: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标志: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这标志着国共首次合作的实现。

运动:

国民革命运动。

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共同利益:

振兴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平、富强、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

成果:

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启示:

国共两党的关系极大程度地左右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几十年的历史反复证明:

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解析】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