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449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docx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docx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单元检测

选题细目表

考查知识点

基础

中档

稍难

商周的政治制度

1、2

3

4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5

6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7、8、10

9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

1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16·济宁二模)夏、商王位的传承多实行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而周代强调“嫡长子继承制”。

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宗法观念开始形成 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C.宗法体系逐步完备D.家国体制正式确立

解析:

材料反映了从夏商时期王位继承可以“兄终弟及”或是“父子相传”到周代严格规定“嫡长子继承制”说明宗法体系的发展日益严密、完备,更有利于维护家族的稳定,故C项正确;A、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

C

2.(2017·孝感模拟)《左传》载:

“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尚书·大传》又载: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

”上述材料说明(  )

A.取代周天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政治格局

C.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

D.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

解析:

题干中“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体现出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政权统治,“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体现出经过周公的治理后,分封制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故C项正确;A、B、D三项叙述错误,排除。

答案:

C

3.(2016·南通模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解析:

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17·惠州调研)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

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

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解析:

由所学可知春秋时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是兼并战争,大的诸侯吞并小的诸侯就在那里设县,所以使有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大,所以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故B项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

B

5.(2016·郑州模拟)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

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

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处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称呼的词语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和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6·洛阳模拟)顾炎武认为: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解析:

题干中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因此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可知郡县制依然存在弊端,不能实现大治,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可知不能重新恢复分封制,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可知作者强调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天下才能大治,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6·临沂模拟)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

“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凤阁鸾台”指的是(  )

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D.尚书省与吏部

解析:

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任免等事由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故B项正确。

答案:

B

8.(2017·河南百校联盟模拟)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札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  )

A.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

B.以研读儒学为唯一内容

C.表明统治者独尊儒术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析:

根据材料唐代公私学校皆开设儒家典籍和史籍,表明是与当时科举制度相适应的,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学校课程的开设,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6·广州模拟)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

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

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

《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

这反映了当时(  )

A.专制皇权弱化

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C.地方吏治废弛

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解析:

材料仅说明在部分问题上皇帝和大臣之间意见不一致,存在一些争论,最后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但并不能反映皇权的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与宗法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地方吏治废弛,故C项错误;“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体现了注重法律,“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体现了注重礼教,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6·合肥二模)钱穆指出:

“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

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土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  )

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

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

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

D.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解析:

分封制走向解体对应的是材料中的第一级演进的前半部分,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对应的是第一级演进的后半部分,故B项错误;以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被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科举制取代,对应的是第三级演进,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世卿世禄制的废除而逐渐形成,到了秦朝正式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6·常德一模)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解析: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内阁牵制朝中大臣,故B项错误;明代内阁与近代内阁有着本质的区别,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可以看出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6·益阳模拟)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

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

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

仁宗没怪罪张升。

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

”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

A.儒学思想渐趋衰微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官场风气世俗化

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解析:

清代儒学思想依然是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官员实际相当于是皇帝的奴仆,故B项正确;题干中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士大夫“脾气”变化并无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6·邢台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

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

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

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

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24分)

解析:

第一步,归纳材料中秦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央决策机构的基本史实。

第二步,比较、概括尚书省职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君主集权的措施。

答案:

材料表明:

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

以上内容表明:

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秦至隋唐时期,统治者通过分割相权或任用亲信取代丞相职权的两种方式以加强皇权。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

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

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

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

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

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

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

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的变化。

(10分)

(2)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