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38744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docx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单元检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docx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绮丽(qǐ)   褶皱(ě)

凝眸(móu)煞费苦心(à)

B.虔诚(án)深邃(ì)

悲怆(ànɡ)拾级而上(è)

C.湛蓝(àn)歉疚(ù)

畸形(qī)前仆后继(pú)

D.诡奇(ɡuǐ)俯瞰(kàn)

干涸(hé)兵马俑(yǒ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煞费苦心,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间一处处胜景,黄山就是群山中的极品。

B.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

C.泛舟湖上,环湖四望,我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亮蓝。

D.散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蕴含着生存的哲理,春夏秋冬,沧海桑田,启迪着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飞溅、碰撞,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

B.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C.多少部已遗失的部落英雄史诗中,瓦尔登湖是他们的喀斯塔里亚灵感之泉。

D.成吉思汗的铁骑虽然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玩艺儿取代。

4.下列句子衔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

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①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 ②小群汇成大群 ③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 ④大群在运动中扩展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④① D.①②④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

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

临刑,呼弼谓之曰:

“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

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

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

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

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

“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

”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

“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

”帝默然。

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

”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

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

高颖曰:

“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

”高祖曰:

“公得之矣。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

将渡江,酹酒而祝曰:

“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剪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

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

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

后以为常,不复设备。

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

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

军令严肃,秋毫无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

进屯蒋山之白土岗,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

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

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隋书·贺若弼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此心不果     果:

成为事实

B.太子非帝王器器:

才干

C.阴有并江南之志阴:

暗中

D.后以为常,不复设备设备:

装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路幽昧以险隘

B.弼乃获免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士卒且惰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D.弼揣知其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3分)(  )

①少慷慨,有大志 ②将渡江,酹酒而祝 ③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④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 ⑤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 ⑥军令严肃,秋毫不犯

A.③⑤⑥B.①②③

C.④⑤⑥D.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贺若弼年少时慷慨激昂,怀有大志,骁勇善战,熟悉弓马,又懂得撰写文章,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

B.贺若弼在乌丸轨责备他背叛自己时辩解说,皇帝不注意密切与大臣的关系就会失去忠臣,大臣不注意密切与皇帝的关系就会失去性命,所以他不敢轻议太子。

C.隋高祖伐陈,命贺若弼做行军总管,渡江前贺若弼酹酒而祝,激励士气,故设疑阵,麻痹对方,然后渡江破敌。

D.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对陈地秋毫不犯。

后在鲁达等人进攻时,他屡屡佯退,以骄其军心,最后审时度势,督军死战,终于大获全胜。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

(4分)

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剪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

①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3分)

译文:

 

②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

(3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天津桥春望

雍陶[注]

 雍陶:

晚唐诗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分)

答: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6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轼《题西林壁》)

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3)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

,。

(李贺《马诗》)

(4)子曰:

,仁者乐山。

(孔子《论语》)

,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漫游黄山仙境》)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

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其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

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

“周其弊乎?

”史伯回答说:

“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

”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

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

“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

《说文》:

“继者,续也。

”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

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

据《左昭·二十年》载:

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

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

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

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

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

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

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

“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13.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3分)(  )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6月17日13时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

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14.“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4分)

答:

 

15.“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4分)

答: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洞庭一角

余秋雨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

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例子太多了。

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头便想:

又是它了。

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

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

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即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

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

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

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

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

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

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还小吗?

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

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吕仙老人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惜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上:

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

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

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真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著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

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仙风道骨?

中国文化,本不是一种音符。

吕洞宾的青蛇、酒气、纵笑,把一个洞庭湖搅得神神乎乎。

至少,想着他,后人就会跳出范仲淹,去捉摸这个奇怪的湖。

一个游人写下一副著名的长联,现也镌于楼中: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

儒耶?

史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游人把一个洞庭湖的复杂性、神秘性、难解性,写出来了。

眼界宏阔,意象纷杂,简直有现代派的意韵。

(节选自《文化苦旅》)

16.作者如何看待范仲淹“胸中的天下”?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17.作者说:

“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具体说说这种强大体现在哪些地方。

(5分)

答:

 

18.作者借写岳阳楼抒发游览感慨,表达了对中国文化和人生自我怎样的思考?

文章以“洞庭一角”为题的意图是什么?

(6分)

答: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按“示例

(一)”的方式概括广东流行音乐的第二、第三、第四个特点并简单解说。

每点的特点概括和解说合起来不能超过20字。

广东流行音乐很多时候是走在时代前面的,比如,最早的电子合成器的音乐是在广东这边开始使用的,广东是最早涌现出填词队伍的一个省份。

国内那时原创歌曲并不多,只能是用外面的歌曲来填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需求。

广东流行音乐重视艺术的“宣泄功能”,它对平民百姓尤其青少年群体具有很好的情感宣泄作用。

它善于用歌曲表现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

其中最典型的是打工歌曲和出门人文化歌曲。

还有人说广东流行音乐有喜听乐唱的卡拉娱乐功能,有一定的道理。

例如1993年的时候广东两首歌在全国大受欢迎,一首《涛声依旧》,一首《小芳》,几乎人人爱唱会唱。

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交响音乐的互相渗透和交融,这在广东也是做得比较好的,从早期的歌曲录音中使用大量的民族乐器,到后来的新民歌以及我们最近搞的“广东流行歌曲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等。

现在广东是西北风的歌曲、少数民族歌曲等与岭南的地域歌曲、方言歌曲并存的格局。

示例

(一)开拓性。

如电子合成器音乐最早在广东开始使用。

(二)

 

(三)

 

(四)

 

20.根据以下图表所显示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三处空缺的内容。

要求:

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不得出现数字。

各国经济增长率及教育、卫生

两项公共支出占比例统计表

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瑞典、丹麦

巴西

印度

中国

经济增长率

1.5%~

3%

5%~

6.5%

6%~

7.3%

平均

9.67%

教育、卫生两项公共支出占的比例

13%~

15%

6%~7%

5%

4.5%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不但远高于欧洲的发达国家,。

但同时,我国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教育、卫生两项公共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与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协调,,甚至低于泰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这说明,我们还必须,才能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英国灾难紧急救援委员会成员近日发表一份报告说,受环境问题影响,全球已有25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一数字将在50年内增加到2亿。

(2)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人与自然之间到底该如何相处?

请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解析

1.C [畸jī,仆pū。

]

2.D [“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不能用来描写景物。

]

3.B [A.“飞溅”和“碰撞”互换位置。

C.转移主语,在句首添加“在”。

D.把“虽然”提到“成吉思汗”前面。

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样时,关联词语要放在句首。

]

4.C [③是总写,②④是汇聚的情态,①是结果。

]

5.D [“设备”是“设置军事防备”之意。

]

6.C [A.前一个为连词,译为“因为”;后一个为介词,同“而”,表并列。

B.前一个是“却、竟然”之意;后一个是判断词,译为“是”。

C.副词,“将要”。

D.前一个为代词,指代“他们”;后一个是句子语气词。

]

7.A [①是说贺若弼的性格志向,②是说贺若弼渡江前的行为,④是说贺若弼的相机而变。

]

8.B [该项误解了原文“密”的意义,文中的“密”是“说话做事周密稳妥”的意思。

]

9.

(1)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剪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2)①于是拿铁锥刺贺若弼的舌头,使他口舌流血,以训诫贺若弼以后说话谨慎。

(注意:

“引”的翻译和“出”的使动用法。

②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国人并没有发觉。

(注意:

“以”的翻译和宾语前置句式。

参考译文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

父亲贺敦,因为勇武刚烈出名,在北周做金州总管,宇文护嫉妒他就加害他。

临行刑时,父亲把贺若弼叫过来对他说:

“我一心想要平定江南,可是这个心愿没能完成,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向。

而且我是因为说话不小心被害死的,你不能不考虑(今后说话要谨慎)。

”于是拿铁锥刺贺若弼的舌头,使他口舌流血,以训诫贺若弼以后说话谨慎。

贺若弼年少时慷慨激昂,怀有大志,骁勇善战,熟悉弓马,又懂得撰写文章,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

北周的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很尊敬他,把他召来做记室的官。

不久被封为当亭县公,升任小内史。

北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报告皇帝说:

“太子没有做帝王的才干,我也曾经跟贺若弼讨论过。

”皇帝叫贺若弼来问他这件事,贺若弼知道太子的根基不可动摇,恐怕给自己惹来灾祸,就假答道:

“皇太子德行学养每天都有进步,没见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

”皇帝默然不语。

贺若弼退出宫外后,乌丸轨责备他背叛了自己,贺若弼说:

“君主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失掉大臣(的信任),臣仆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丢掉性命,因此我不敢轻易地发表意见啊。

”等到宣帝继承帝位,乌丸轨最终被杀,贺若弼却获免于难。

不久他与韦孝宽讨伐陈朝,攻占数十座城池,其中贺若弼攻下的居多。

隋高祖受禅让,登基为帝,暗中(心里)怀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寻访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的人。

高颖说:

“朝臣当中,论文武才干,没有比得上贺若弼的。

”高祖说:

“你说得太对了。

”开皇九年,隋大举伐陈,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

大军将要渡江,贺若弼举酒祭奠,祈祷说:

“我贺若弼从宗庙里领受了祖宗的指示,将要征讨远方,以振国威,讨伐有罪的人,安抚受苦的百姓,剪除凶恶残暴之徒。

上天长江,请看着我做这些事,如果能赐福给善人,降祸给恶人,大军就会渡江顺利;如果事情不顺利,被江水吞没死在鱼腹之中,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在这之前,贺若弼先请命让沿长江布防的军队在换防交接的时候,一定聚集在历阳。

于是军旗林列,营帐遍野。

陈国人以为大兵将至,让国中军队全部开拔出来设防。

知道是换防交接之后,陈军又散去了。

后来习以为常,就不再戒备了。

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国人并没有发觉。

于是大军偷袭并攻占了陈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黄恪。

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秋毫无犯,有个士兵在老百姓那里买酒,贺若弼立刻把他斩首。

大军前进驻扎在蒋山的白土岗,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人率领强大的兵马抗拒。

田瑞先来攻打贺若弼大军,贺若弼将他击退。

鲁达等人相继依次而进,弼军屡屡(假装)退却。

贺若弼揣测他们渐渐骄傲自大,士兵也疲惫懈怠,于是就督促激励将士拼死战斗,这样就大破敌军,取得了胜利。

10.

(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

这是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

(2)这首诗采用了对比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

前后映衬,对照鲜明。

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11.

(1)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光悦鸟性 

(2)只缘身在此山中 渺沧海之一粟 (3)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4)知者乐水 五岳归来不看山

12. [A.整合第一段“春秋战国……‘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其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和第二段开头“‘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的信息可知是错误的。

B.由第二段中“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

‘周其弊乎?

’史伯回答说:

‘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

’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可知是正确的。

C.整合第四段“‘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及最后一段的“和同之辨”可知是正确的。

D.由第六段对晏婴语意的解说可知是正确的。

E.由最后一段的相关信息可知,“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并不是孔子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后来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所以本项说法是错误的。

]

13.D [和谐理念的核心是“和实生物”和“和而不同”两个命题。

A.只有“和”而无“不同”,不符合和谐理念。

B.两个阵营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与“和谐理念”背道而驰;C.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都不是和谐共处。

D.蔡元培坚持“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请来不同思想的学者任教,使北大生机勃勃,符合“和谐理念”。

]

14.

(1)“和”是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体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

(2)“同”是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的单一体,是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