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411 后赤壁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397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411 后赤壁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411 后赤壁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411 后赤壁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411 后赤壁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411 后赤壁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411 后赤壁赋.docx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411 后赤壁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411 后赤壁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411 后赤壁赋.docx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411后赤壁赋

第11课 后赤壁赋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准确地翻译全文。

2.根据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3.了解赋的特点,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1.背景探寻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欢和僧人来往。

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问养生》),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

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惕;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

这是他和前代获罪远谪的士大夫如韩愈、柳宗元等表现不同的地方。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的秋、冬,他两次游黄州赤鼻矶,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本文即为冬游之作。

2.文学常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言志”,重于写景抒情、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

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临皋(  )  ②巉岩(  )  ③虬龙(  )

④栖鹘(  )⑤凛乎(  )⑥缟衣(  )

⑦戛然(  )⑧翩跹(  )⑨惊悟(  )

⑩降      ⑪蒙

答案 ①ɡāo ②chán ③qiú ④hú ⑤lǐn ⑥ɡǎo

⑦jiá ⑧piānxiān ⑨wù ⑩jiànɡ/xiánɡ ⑪Měnɡ/mēnɡ/ménɡ

2.通假字

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予亦惊悟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需” 需要 ②“寤” 惊醒

3.古今异义

①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古义:

 

今义:

 

②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古义:

 

今义:

 

③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古义:

 

今义:

 

答案 ①古义:

形容鹤鸣声。

今义:

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②古义:

江山的景象。

今义:

大好河山。

③古义:

江边绝壁。

今义:

岸边。

4.一词多义

①顾

②危

③适

答案 ①可是/回头看/反而/看 ②高/正直的/孤立

③恰好/到,往

5.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行歌相答:

 

②予乃摄衣而上:

 

③掠予舟而西也:

 

④羽衣翩跹:

 

(2)名词作状语

横江东来:

 

(3)意动用法

顾而乐之:

 

答案 

(1)①唱歌。

②上岸。

③向西飞。

④穿羽衣。

(2)从东面。

(3)以……为乐。

6.文言句式

①草木震动:

 

②以待子不时之须:

 

③步自雪堂:

 

答案 ①被动句。

②省略句。

③状语后置句(“自”是介词)。

7.翻译下列句子

①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

 

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

 

答案 ①曾几何时,江山的面貌已经不能辨认了。

②于是我们回到船上,在大江中任其漂流,船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8.文学文化常识

苏轼,字______,号________。

宋代______家、________家。

他在诗、词、________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____”。

并以其成就,被列为“________”之一。

答案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散文 苏洵 苏辙 三苏 唐宋八大家

一、词句梳理

1.词语解释

①行歌相答:

 

②摄衣:

 

③中流:

 

④戛然:

 

⑤惊悟:

 

答案 ①边走边歌,互相酬和。

②提起衣襟。

③江心。

④形容鹤鸣声。

⑤惊醒。

二、疑难突破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在文中透露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 《后赤壁赋》写的也是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最后以浪漫的梦境收束全文。

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

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3.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件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

请找出文中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答案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

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俸,生活很困难。

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

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

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

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4.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案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

“前赋特地发明胸中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

”“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境界。

《清夜录》云:

“苏轼有词曰: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

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

’”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

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

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

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

“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

夜半,有一鹤自江南来,掠予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

”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表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

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一、文白对读

二、文本深读

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形散而神聚。

全文以重游赤壁为线索,以景迁情变来谋篇布局,篇首对游前的叙述,篇中的横空孤鹤,篇末梦中的道士,这些细节的插入,看似与游赤壁关系不大,好似节外生枝,其实是散而不离主旨。

作者被贬谪之后的思想是复杂的,儒、佛、道杂糅。

从作者一生来看,当他仕途顺利时,他以儒家“入世”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写作。

作者写此赋时的心情是苦闷的,因而借鹤喻己,借羽化的道士寄托“出世”之感。

作者是用象征的手法,体现文章的主旨的。

二是具有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横空掠过的一只孤鹤,梦幻中出现的羽衣翩跹的道人,都是作者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虚构出来的。

作者的这种浪漫主义写法,是受《庄子》影响的结果。

1.结构图解

2.中心主旨

这篇赋是苏轼在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

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在境界上,前赋安谧幽静,在消极中又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特别是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

给文章笼罩上了一层缥缈的气氛,反映出作者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3.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出处困境而又能超脱的人生感悟。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音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

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本文对山水木石的描绘异常逼真,形象优美,足见作者超凡的文字功力。

鹤化道士的情节,无疑是神来之笔,使文章在清空之外更添几分神秘色彩。

东坡月

蔡尚伟

中国最圆的月亮属于中秋,中秋最圆的月亮属于东坡。

密州一夜月,照亮了中国文学史。

密州月将中国人最细密俊逸深沉的情思舒展至今,这是东坡的月。

东坡也如一轮圆月,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照亮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照例是把酒,照例是问月,如李白。

面对圆月,中国人有太多要倾诉。

东坡的感情也是微妙的:

如此圆月,为何偏偏照着这离别之时我这不团圆的人?

但东坡毕竟是东坡,别样情怀恰如一月从阴翳的情绪中升起,照得海天澄澈、千秋光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既如斯,不妨顺其自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空为我们而拓展,婵娟可共情可共,似可无憾。

于是欢饮达旦,于是大醉。

大醉的东坡使死眉烂眼的人们在月光下显得很小。

弟弟子由是要怀念的,用很深的情,况且已有七年未曾见面,在这样的夜晚想念,心是会很痛的。

苏轼却从不纵容自己的心痛。

苏轼的人生充满感情,却又同样充满理智。

他是那样看重“昆弟之近”,而他当初赴密州就任时,首先接近子由所在的齐州,却“过其门而不入”,径往密州。

在密州两年,也未乘兴上马,驶往近在咫尺的齐州去与弟弟见上一面。

因为他知道,朝中形势复杂,他不能够凭感情的冲动而行事。

要是都如贾谊那样情感直露,能干得了什么样的事业!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

所成者大,则必有所忍。

”东坡的心中,忘不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姿英发”,哪怕华发早生,人生如梦。

东坡相信: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贾谊这个书生呢,着实可惜。

“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中国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感情真挚而热烈,但不懂韬晦之术,不善于搞好和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不愿意遵循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不理睬人们心领神会的种种禁忌,结果只能赍志而殁。

苏轼在宦海多年,自信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状况之间已经找到了一条连接的通道,只要自己“默默以待其变”,则“可以得志”。

只要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浓烈的感情,可以暂放一放,或深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足够了。

苏轼在屈原、贾谊这样的书生衬托下,确实显得十分的成熟。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了苏轼的落脚处,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

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

他清醒了:

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来证实自己的顿悟。

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纪念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