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学生用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987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学生用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学生用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学生用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学生用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学生用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学生用导学案.docx

《九年级语文学生用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学生用导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学生用导学案.docx

九年级语文学生用导学案

《留学巴黎》导学案

许昌县一高初中部九年级刘云霞

第一课时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冼星海的生平,掌握生字词。

2.阅读课文,了解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3.理感受作者高尚的理想和坚定地信念。

二、自主预习

1.重点字音字形

奢()望穷拙()廿()岁琐屑()眩()晕

揩()油迷惘()侥()幸西崽()佣()人

眷()恋歧()视没()落

2.词语解释

琐屑:

迷惘:

忌刻:

流离失所:

眷念:

周济:

歧视:

衣冠楚楚:

3.作者简介:

冼星海(1905年--1945年)、。

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

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

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等作品。

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

创作有、、等数百首。

4.

(1)《留学巴黎》的体裁是以什么?

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5.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可分为几部分请分别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自主思考(思)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2、课文记叙了作者到巴黎之后所经历的事情。

作者总共记叙了几件事?

请同学们找出这些事,并用简明的语言给以概括。

 

3、作者的经历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4、文中其他的事是不是也都有描写和抒情?

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吸引你吗?

为什么?

 

(二)、课堂检测,落实目标(检)

1、选择填空

(1)结果端菜上楼时,__得连人带菜摔倒在地。

(头晕、眩晕)

(2)……拉奏讨钱,忍着__拉一整天也得不到多少钱。

(羞辱、耻辱)

(3)对于学音乐虽不灰心,但有时感到__和__。

(迷惑或苦闷、迷惘或郁闷)

(4)我伤心极了,我打着战,风穿过门窗,猛烈__。

我的心也跟着猛烈__。

(狂啸、颤动,嘶吼、撼动)

2、判断下列语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但我对他很好,常常替他写信回家(东北),他终于感到了。

()

(2)民众非常热烈地唱着国歌,三色国旗飞舞飘扬。

()

(3)我想到自己多难的祖国,想到三年来遭受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悲痛、哀愁、抑郁的感情混合在一起,我两眼充满了泪水。

()

(4)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是歧视的,英国的成见尤深。

()

3、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他是怎样克服的?

 

4、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迁移,课后提高(练)

作者创作风的经历,描写细致,感情充沛,仿照这段文字,写一段话,叙述自己的某种经历。

 

《留学巴黎》导学案第二课时

一、导学目标1.品味本文语言,感受作者质朴的行文风采。

2.了解艺术创作与人生苦难、社会苦难之间的关系。

3.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二、自主预习,勇于挑战

1.作者一到巴黎,就遇到了两位肯帮助他的老师--奥别多菲尔先生和路爱日、加隆先生。

但提到他们的时候,作者用平白的直叙一笔带过。

照常理而言,这二人于作者有恩,为什么从文中看不出抒情的语句呢?

2.第三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相比较,同样是叙述留学巴黎的事情,在叙述特点上有什么区别呢?

(该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叙述方式有详略之分。

 

3.通过第二和第三段的比较,我们看到作者叙述时,有的一笔带过,有的较具体。

这两种记叙方式,前一种概括,后一种较具体。

同学们还能在课文中找出几处这两类记叙吗?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自主思考(思)

1.冼星海取得了那些成就?

 

2.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很早就有“愤怒出诗人”这样的说法。

大家结合冼星海创作《风》的经历,思考他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杰出的作品,与他当时身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3.作者学成之后,义无反顾地回国了。

面对巴黎那么多帮助过他的人的挽留,他为什么不留下来呢?

 

4.学了本文后,你对冼星海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三)、课堂检测,落实目标(检)

1.“初到法国的时候,还有艺术家的所谓‘慎重’,一个作品要花上一年的工夫,像小提琴及钢琴合奏的《索拿大》,我就花了八个月。

但以后,我觉得不能这样了”为什么?

2.作者为何借《游子吟》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

你能默写出这首诗吗?

 

3、试着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⑴民众爱国的狂热,法国国歌的悲壮,强烈地打动了我。

 

⑵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抒怀,写成了这个作品。

 

4、全文几乎都是直白的叙述,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迁移,课后提高(练)

阅读课文4-8段回答问题。

(1).文中对比写了国外的一些人对作者的帮助和同胞的冷眼相待,谈谈你的感受。

 

(2).虽然那东北同事后来对“我”很好,“可是我还是没有告诉他我求学的事”,为什么?

(3).作者叙说了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说作者丢了中国人丑,你赞成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4).文章写作者找同胞却吃闭门羹时有一个细节:

“门口摆着两双到四双擦亮的男女式皮鞋”,说说这个细节暗示了什么?

 

《琵琶行》导学案

许昌县一高初中部九年级刘云霞

第一课时

一、导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熟读成诵。

3、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理解诗歌开头的作用。

二、自主预习

1.重点字音字形

浔阳()枫叶()荻花()瑟瑟()声声思()捻()霓裳()间关()东船西舫()迸()管弦()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把握朗读的节奏。

3.词语解释

〔1〕循声暗问。

暗:

()

〔2〕添酒回灯重开宴。

回灯:

()重:

()

〔3〕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

()思:

()

〔4〕低眉信手。

信:

()

4.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字,晚年号,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5.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6.学生熟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自主思考(思)

1、指导诵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第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是茫茫江浸月。

”这四句写了什么情景?

 

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两句成了千古名句,你喜欢吗?

为什么?

 

(二)、课堂检测,落实目标(检)

1.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曲罢悯然沦落天涯枫叶荻花幽愁暗恨B.转徙江湖漂伦憔悴暮去朝来东船西舫

C.恬然自安千呼万唤沉吟放拔循声暗问D.间关莺语宁绝不通轻拔慢捻幽咽泉流

2.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凸出刀枪鸣。

C.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下列各句诵读的节拍正确的一句是()

A.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诗句填空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从白居易《琵琶行》中选一个描写月色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4).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5).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5.《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写了什么事?

 

 

四、拓展迁移,课后提高(练)

(一)、赏析第一次音乐描写: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时间(摘录表明季节的词语):

2.地点是:

3.演奏句子是:

4.表现手法是:

5.环境构成的意境特点是:

6.情感:

琵琶女:

诗人:

(二)、请写出三句白居易的诗句并背诵。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一、导学目标1、朗读诗歌,理解第二部分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欣赏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自主预习

1.背诵诗歌

2.文体常识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诗人描写了那几个有代表性的乐段?

每一个乐段的旋律和感情有怎样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自主思考(思)

1、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

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2、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3、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

 

(三)、课堂检测,落实目标(检)

1.下列诗句从修辞手法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夸张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3.这节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请按乐曲表现特点的不同填空。

a.“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声的_____。

b“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乐声的______。

c“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

d“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了乐声的_____。

4、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5、这节诗用“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