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974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docx

《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docx

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

河道黑臭污水处理

 

 

*****************有限公司

二零****年****月

第1章项目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镇工业和人口的迅速发展,污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有了显著的增长,而城市河流一直被人们视为城市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污通道和场所,过度的污染直接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甚至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形成城市黑臭水体,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影响景观以及人类生活和健康,河道污染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目前城市河道污染问题中亟待解决的水环境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指导各地进行黑臭水体摸底排查工作,并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是受到污染源的入侵,如天然降雨、大气扬尘、生活垃圾、沿途各工厂排放等,以及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

且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逐渐变绿,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

根据基础资料,本次项目需治理河道污水主要来源于沿途各工厂的污水排放,其主要成分为N、P等营养盐及COD。

在系统分析该河道黑臭水体水质水量特征及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条件与控制目标,筛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明显的技术方案,初步确定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路线,预估所需的工程措施、工程量、项目总投资、实施周期及水体整治效果。

本技术方案主要针对上述河道污水进行处置,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置药剂、处置方式,最终确定向水体中加入配制药剂,降低水体中COD含量,达到脱氮除磷效果,并使之絮凝沉淀,河道淤泥经挖掘、适当处置后运往污泥处置中心或进行综合利用。

 

第2章编制基础资料

2.1编制依据

2.1.1国家法律、法规及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

2.1.2技术导则、标准及规范

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7)《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

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

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分类》(GB/T23484-2009);

1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2.1.3其他相关文件

1)《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2)《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3)国家、省内有关环境保护治理规划、政策及文件;

2.2编制目的

针对河道内受大气扬尘污染、生活垃圾入侵、各沿途工厂排放等污染源产生的污废水,根据实验检测数据、结合来源及性质,为河道污水处置选择高效、经济、可行的处理技术,制定安全防护计划,并作出科学合理的成本测算,指导处置工程技术的实施。

2.3编制原则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印发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关于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的原则性要求,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生态修复、管理建设”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

本技术方案的编制,遵循如下原则:

1)遵循法律法规的原则

严格按照国家各类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顺序及安全等要求编制,使建设单位各项要求得到有效保证。

2)服从生态、环保要求的原则

处置现场做到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减少干扰,避免污染环境;处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积极利用既有条件,合理安排临时工程设施,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满足环保要求。

3)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严格施工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保防护工作、从管理制度、施工方案、资源配备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第3章河道黑臭概况

3.1河道污水概况

据测量,本项目河道全长约4.51km,西段污水呈黄绿色,东段污水呈墨绿色,各段局部深浅不一,因此需对深度进行分段测量,统计河道总污水量及总淤泥量见附表。

3.2黑臭水体成因

3.2.1黑臭形成条件

经调查河道周边环境及区域水文地质,分析水体黑臭形成条件如下:

(1)生活污水

附近居民生活污水没有完全接纳污管、肆意排放等原因,一部分生活污水流入河道。

生活污水中耗氧性有机物和氮磷进入水体后,无论其是否有充分的溶解氧,在适合的水温下都将受到好氧放线菌或厌氧微生物的降解,排放出不同种类发臭物质,加剧水体黑臭程度。

(2)工业废水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或处理后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水体后,废水中自有的恶臭物质及有机污染物质同样受到好氧放线菌或厌氧微生物的降解,排放出不同种类发臭物质,长期以往导致了河流有机污染严重、水体黑臭现象。

(3)雨水径流

在降水过程中,雨水携带大气中污染物进入水体,且地表径流形成后携带着多种污染物质,最终进入河道水体。

(4)底泥污染

当水体被污染后,部分污染物日积月累,通过沉降作用或随颗粒物吸附作用进入到水体底泥中。

底泥被看做是污染物质的最终储存场所,在不断的积累富集下,底泥中的污染物质浓度往往比上覆水中污染物质高出几个数量级。

底泥污染在很长时间内对河道水质产生影响,底泥中的污染物质与上覆水保持着一种吸附和释放的动态平衡,一旦上覆水环境发生变化,底泥中污染物质就会通过降解、吸附、溶解、微生物分解等作用,重新释放到水中,产生“二次污染”。

同时在酸性、还原条件下,厌氧发酵产生的甲烷及氮气导致底泥上浮也是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

(5)水体热污染

河道两岸工厂向水体排放的高温废水,不仅能威胁到河流中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存,同时使局部甚至整个河流的水温上升。

而水温是促进水体发臭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水体温度低于8℃度和高于35℃时,河流一般不产生黑臭,因为在这个温度段内放线菌分解有机污染物,产生乔司脒(河道黑臭的标志评定性物质)的活动受到抑制。

而在25℃时放线菌的繁殖达到最高,河流的黑臭也达到最大。

因此当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且水温适宜的情况下,微生物强烈的活动会使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大量分解,生成各种发臭物质,从而引起河流出现不同程度的黑臭。

3.2.2黑臭形成原因

“黑臭”被认为是一种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分解的生物化学现象,是水体有机物污染的极端表现。

黑臭成因主要由水体的污染源、水体的热污染和水动力学条件不足三个方面导致。

水体污染源主要分为有机污染、氨氮和总磷、底质污染与底泥再悬浮、重金属污染和其他污染等。

有机污染物入河是造成水体黑臭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体的热污染主要体现在城市河道水体中的微生物在适宜的水温下代谢活动强烈,大量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使溶解氧降低,产生致臭物质。

水动力学条件不足,水循环不畅也是引起河道水体黑臭的原因之一。

诸如河道水量不足,流速低缓以及河道渠道化、硬质化都有可能加剧河道黑臭。

水体水质影响因素如下图:

主要污染源如下图:

1、水体变臭原因分析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过高时,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或厌氧状态。

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有机物腐败、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硫醇、硫醚、有机胺和有机酸等恶臭物质,致水体变臭。

腥臭味由微藻、放线菌、霉菌等引起。

水体中有机物(COD、BOD)是导致水体腥臭的直接原因;有机物分解消耗氧气致使DO降低,甚至消失,且流滞行水体复氧速率慢,是导致黑臭的第二原因。

2、水体变黑原因分析

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水体中的铁、锰等金属离子与水中的硫离子形成硫化亚铁、硫化锰等化合物。

悬浮颗粒吸附硫化亚铁、硫化锰等,致使水体变黑。

黑色一般是由悬浮颗粒导致,去除悬浮颗粒可以有效去除黑色。

3.2.3水体黑臭程度评价指标

表3.2-1黑臭水体识别理化指标和参考标准

特征指标

城市水体级别

无黑臭

轻度黑臭

重度黑臭

透明度(cm)

>25

25~10*

<10*

溶解氧(mg/L)

>2.0

0.2~2.0

<0.2

氧化还原电位(mV)

>50

-200~50

<-200

氨氮(mg/L)

8.0~15

>15

注:

*水深不足25cm时,该指标按水深的40%取值。

3.3河道黑臭水体的危害

1、影响居民生活,危害身体健康

(1)饮用水源告急:

据环境监测资料显示,目前城市河流有机污染相当严重,水质主要以Ⅳ一V类水为主,大部分城市河流呈现黑臭现状,已经不能作为很好的饮用水源。

(2)居住环境恶化,身体健康受损:

因黑臭河道影响,居住环境恶化,居民整天紧闭窗户,出门时掩鼻憋气,妨碍正常的呼吸。

河流“黑臭”不仅给人的感官以刺激,使人感到不愉快和厌恶,其水体散发出的气体成分如硫化氢、氨等也可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河道臭气使人心烦气躁、头晕脑胀、头痛、工作效率低下;使人厌食恶心、呕吐,导致消化功能减退;严重时,损害中枢神经、大脑皮层的兴奋和调节功能。

除此以外,严重的黑臭还会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其精神状态。

2、黑臭河道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城市河流“黑臭”现象是一种生物化学现象,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厌氧分解,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将消耗水中溶解的大量氧气致使水域呈缺氧状态,影响水体中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发育和生长,严重的还会引起鱼类等水生生物以及需要氧气的微生物缺氧而大量死亡,致使水生生物和水鸟等绝迹,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3、损害城市景观

河水的黑臭使城市空气与城市的整体效果大大降低,限制了城市自身的发展,破坏了城市的美好形象。

 

第4章技术筛选

4.1河道黑臭水修复发展趋势

为响应国家《水十条》提出的“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消除”,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防治蓝绿藻爆发,提升周边居民幸福感、树立良好城市形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已经成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内容,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任务刻不容缓。

黑臭河道治理总体思路如图4.1-1所示:

图4.1-1黑臭河道治理思路

4.2城市河道黑臭治理技术

1、控源截污——截污纳管、面源控制

控源截污是指针对缺乏完善污水收集系统的水体,通过建设和改造水体沿岸的污水管道,将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直接排放。

目前截污纳管是黑臭水体整治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污染源得不到控制水体黑臭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治理。

2、内源治理——垃圾清理、生物残体及漂浮物清理、清淤疏浚

内源治理是指通过常见的内源治理技术(底泥生态疏浚技术、底泥原位覆盖污染控释技术、底泥生物修复技术、生物制剂原位净化技术等),对黑臭水体的内源污染进行治理。

3、水质人工强化净化

采取工程手段,借鉴污水处理技术,对已污染水体进行处理,在水体水质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应定位为长期措施。

4、活水循环、清水补给——“引清调水”、“引清冲污”

  引清调水技术主要是依托现有的水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