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的时间意向性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9140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经验的时间意向性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审美经验的时间意向性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审美经验的时间意向性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审美经验的时间意向性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审美经验的时间意向性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美经验的时间意向性分析.docx

《审美经验的时间意向性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经验的时间意向性分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美经验的时间意向性分析.docx

审美经验的时间意向性分析

 

审美经验的时间意向性分析

——从“体验”概念入手

Analyzesthetime——Intentionalityoftheaestheticexpriencing

——throughtheconceptoflivedexperience

 

姓名徐贤樑

学号10090110327

班级09级(3)班

专业汉语言文学

导师姓名王峰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〇一三年五月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导论……………………………………………………………………1

一、“体验”(Erlebnis)概念…………………………………………3

二、“审美存在的时间性”的再阐释…………………………………6

三、现象学时间视域下的“体验流”的结构分析……………………12

四、“存有”(Sein)还是“在场”(Anwesen),“当下”在审美经验中的定位……………………………………………………………19

五、审美判断力与实践智慧:

前瞻与机缘……………………………27

结语………………………………………………………………36

参考文献………………………………………………………………38

致谢………………………………………………………………43

审美经验的时间意向性分析——从“体验”概念入手

论文摘要:

时间与艺术有何关联?

是用时间去支撑艺术的永恒,还是用有限的体验去把握无限的意义?

也许这只是主体论美学的迷梦,从有限越界到无限。

就艺术作品而言,观赏者总是从与其照面开始,但审美活动实际并不是由观赏者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艺术作品的到时。

或许需要通过在场来规定审美活动,把审美活动的主导权交还给艺术作品。

但这不意味理解的任务终结了,我们试图把握的是意义统一体而不是无限,这才是与真理照面。

困难在于:

我们如何抓住艺术作品的到时,这里提一条可能的途径,我们在艺术品的到时和观赏者的时间意识的张力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个点就是前瞻,我们正是通过前瞻才能把握艺术作品的到时。

这不是个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在各种可能性间作出选择。

这既是理解的使命,也是理性的职责。

关键词:

体验流到时前瞻在场域

 

Analyzesthetime——Intentionalityoftheaestheticexpriencing

——throughtheconceptoflivedexperience

Abstract:

Whatistheconnectionbetweentimeandart?

Shallweusetimetosustaintheartoruseourlimitedexperiencetounderstandtheunlimitedmeaning?

MaybeitisapuzzleofAestheticsofSubject,fromfinitetoinfinite.Viewersbegintoappreciatetheworkofartwhentheycomeacrosswithit.However,aestheticactivitiesarenotdecidedbyviewers,insteaditisthetemporalizationofworksthatmatter.Wemayneed‘presence’tostandardizeaestheticactivities,givingtheinitiativebacktoartisticworks.Butitdoesnotmeantheendofunderstandingtask.Becausewhatwetrytounderstandisunityofmeaning,ratherthaninfiniteitself.Thedifficultyliesinhowwecancatchthetemporalizationofartisticworks.Thereisapossibleway;trytofindabalancebetweenthetemporalizationofartisticworksandthetensionofsenseoftimeownedbyviewers.Thebalanceiswhatwecalledpretention.Itisonlythroughpretensionthatwecanreallyunderstandthetemporalizationofartisticworks.Butpretensionisnotadealonceandforall.Westillneedtomakechoicesamongvariouskindsofpossibilitiescontinuously.Itisdutyofunderstandingandresponsibilityofrationality.

Keywords:

streamofmentalprocess(Erelebnisstrom)temporalization(Zeitigung)Protentionthefieldofpresence(Präsenzfeld)

 

导论

首先从“审美”与“经验”的概念界定谈起,根据张宝贵《西方审美经验观念史》导论的梳理,“审美”和“经验”两个概念在西方哲学史极难把握,当然笔者还面临着另一种困难:

是否会因为个人的偏好而夸大概念中某一侧重点,最坏的结果便是因自身的局限削弱了思想的力度,故本文无意再重新梳理概念。

笔者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接受伽达默尔对“经验”的界定并恢复审美与真理间的关联性。

“经验”本质的三个规定性以下逐条简述:

亚里士多德对以归纳法为核心的科学“经验”概念批判,亚里士多德认为经验的共相其实是在许多个别的知觉和真正的概念共相之间占据了一个不确定的中间位置,经验总是只在个别观察中才实际存在,因此总是不确实的,需要不断被证实,其本质也就在于只有在它不被新的经验所反驳时才是有效的,经验对于新经验的开放性正是基于其本质依赖于经常不断的证实。

反之经验同样可以被推翻,而这种否定的经验才是真正创造性的经验,伽达默尔称之为“辩证的经验”;黑格尔对经验的历史性分析,黑格尔直接指出作为重复和被证实的经验就不再成为新的经验,黑格尔不是辩证的解释经验而是从经验的本质来思考辩证的意义,所以他认为经验具有一种倒转意识的结构,我们在经验中发现某一内容和我们自身的确实性相合,这样,经验就是自我认识。

但伽达默尔进一步指出,经验的辩证运动的真正完成并不在于某种封闭的知识,而是在于那种通过经验本身所促成的对于经验的开放性,经验产生洞见,洞见不仅是对某一情况更好的认识而且包含着自我认识的要素;埃斯库罗斯提出的“通过痛苦而学习”的观点,这个论点的重要性在于,人通过受苦而学到的东西,不是某个特殊的东西而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界限的洞见,真正的经验就是使人类认识到自身有限性的经验,在经验中,人类的理性和自我认识找到界限。

至于审美与真理间的联系,则是伽达默尔对从康德开始的审美主体化倾向的批判,将审美活动从纯粹的感性愉悦拉回到了存在真理。

作为一种真理发生的根本方式,审美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便是我们原初生存的样态。

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既构成了本文一切问题分析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对问题分析的限制,“审美经验”充当的是本文分析的前提与限制而非问题域。

接着再解释“时间性”与“时间意识”。

“时间性”(Zeitlichkeit)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最重要但也最晦涩的概念之一。

时间性总是用来解释此在的存在,所以包括将来、当下和曾在三种最本己的可能性,时间性的这三维被称为三种绽出(Ekstase),时间性的统一即是三种绽出的统一。

我们不能问“时间性是什么什么”,因为时间性不存在而只是到时(Zeitigung),时间便是时间性的到时(或说显现),时间性是动态的,唯有在绽出中才得到展示。

不过也可以从时间的角度来作解释,时间可以视为时间性的可能性存在。

而“时间意识”(Zeitbewußtsein)则是胡塞尔后期发生现象学重要的概念,时间意识作为一种原意识,是感知活动的基本视域,简言之,是经验世界的自我生活形式。

另外要提示一下“真理”问题,海德格尔对现代美学的启示之一就是揭示出艺术本身也是一种真理发生的根本方式,这点在伽达默尔诠释学中被完整地保留到了意义问题中。

海德格尔对“真理”问题迥异于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新思考方式,提示我们把意义问题或说真理问题带入到审美经验的思考中。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始于对传统真理观的批判,他将真理的传统看法大致归结为三点:

1.真理的处所是命题、判断。

2.真理的本质在于判断同它的对象符合。

3.这两种提法都始于亚里士多德。

三种看法根深蒂固甚至连康德也未能幸免,海氏的真理观大致分四个发展阶段,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真理的本质上具有此在式的存在方式”,此在在真理中。

在《论真理的本质》一文中,海德格尔提出“公开场”(dasoffeneStelle)这个重要概念,进而提出“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DasWesenderWahreheitistdieFreiheit)。

接着在《真理的本质》第四节中,海德格尔又提出了“真理的非本质毋宁说来自真理的本质”(陈嘉映的译法,孙周兴译文见《海德格尔选集》P226)掩蔽与真理同样原始,掩蔽提醒人承认自身的有限性,作为存在者的有限性。

在成书较晚的《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切入真理的角度转回了现象,存在就是显现,存在的显现要达乎人。

海德格尔真理观发展启示之处在于:

真理作为一种揭示行为,是将存在者带入到无蔽状态之中,而无蔽之前提在于必须先行进入空间性质的场域,在场者就是存在者。

重要的是去蔽和遮蔽是同样原始的,掩蔽同时即是去蔽的条件,这揭示出真理本身的有限性。

最为紧要处便是无论是存在还是真理都需要伸达于人,这才有意义。

以伽达默尔的话来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作总结“自身理解的有限性乃是实在、对抗、荒谬和不可理解借以肯定自身的方式……立在我对面的东西提出了他自身的权利并要求绝对地承认这种权利——并且正是因此而被‘理解’。

但是我相信我已经正确证明了,这种理解根本不是理解这个‘你’,而是理解这个‘你’向我们所说的真理。

我所指的真理是这样一种真理,这种真理只有通过这个‘你’才成为可见的。

对历史的流传物也是同样如此,如果历史流传物不能告诉我们一些我们靠自己不能认识的东西,历史流传物就根本不能享有我们对它的那种兴趣。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这一命题必须在这个意义上去领会。

它不是指理解者对存在的绝对把握,而是相反,它是指:

凡是在某种东西能被我们所产生并因而被我们所把握的地方,存在就没被经验到,而只有在产生的东西仅仅能够被理解的地方,存在才被经验。

”最后简单交待下行文思路:

以对“体验”概念的分析作为起点,主要突出其中的认识论倾向和有限性。

第二部分以“体验”概念为中介,说明审美活动的时间性和艺术作品的“到时”(这部分的任务不是简单解读伽达默尔的“审美的时间性”一节,而是试图通过这部分在审美活动中引入在场的规定性)。

第三部分引入现象学的本己时间观作为背景以此来分析体验流的结构。

第四部分对“在场”作出重新的阐释并将其作为新的规定性来重新定义审美活动。

第五部分利用“在场”的规定性将时间意识中的前瞻样态引入到意义问题的解决方案中。

一、“体验”(Erlebnis)概念

本文选择“体验”概念作为切入点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体验作为主体论美学的支柱,在审美活动中沟通了自我与对象,构成了一种原初的意向性关联;其次,体验概念恰好与经验的三个限定条件相互印证,但体验统一体(Erlebniseinheiten)同时又构成了意义统一体(Sinneinhièten)。

从词源方面考察,“体验”在德语中可以找到两个对应词:

Erfahrung和Erlebnis,前者是泛泛而言的“经验”,而后者则根据动词erleben(经历过,前缀er-指经历,leben指生活)新创而成,并在狄尔泰那里被赋予了新的语言性和概念性的功能。

笔者无意再重复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中对“体验”一词语言及概念上的梳理,而只突出伽达默尔概念史整理的两个关键点:

返回(Zurückübersetzen)与意向性;整体性与时间化。

《真理与方法》有关“体验”的两节中,伽达默尔将狄尔泰的体验概念作为分析重点,不过相比于体验的认识论意义,伽氏更重视的还是体验的诠释学意义。

这里关注的仍是体验的认识论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以主客二分的模式来规定认识,那理解也可视为认识的一种基本形式。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不妨视为对浪漫主义反抗生活机械化的继承,而“返回”模式的提出也是在这个背景之下。

“返回”指的是生命的客体化返回到生命精神自身之中,揭示出了Erlebnis与生命的直接关联。

不过要强调的是,狄尔泰的生命概念本身却具有形而上学的特征,从生命的客体化返回到生命自身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对黑格尔或者说德国唯心主义的妥协。

但这一模式的洞见在于,体验被视为一个先于主体和客体的领域,在此领域中,世界与我们对世界的体验被一同给出。

狄尔泰在区分意识与生命时,实际上为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种“返回”就是体验结构中原初的意向性形式。

首先,体验不是意识反思的材料,本身也无法对象化;其次,体验不能直接领会自身,对一切意义的理解都是一种返回,通过这种返回,体验构成了认识论的基础。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体验总是关于某物的体验,是一种意向关系,成了以意向性为本质特征的各类意识的一个包罗万象的称呼。

现象学的体验概念被作为一种纯粹的认识论概念,但特殊之处在于,它从来不在认识的意义上使用,而是作为向意识整体的返回,这个过程中意识本身指向了对象却又与对象一起返回到自身中,对象由此被意向性的把握并显现为意向对象,即可理解之物。

伽达默尔非常重视体验概念中包含的分离和再合的诠释学循环结构,“每一个体验都是由生活的延续性中产生,并且同时与自身生命的整体相联。

这不仅指体验只有在它尚未完全进入自己生命意识的内在联系时,它作为体验仍是生动活泼的,而且也指体验如何通过它在生命意识整体中消溶而‘被扬弃’的方式,根本地超越了每一种人们自以为有的意义,由于体验本身是存在于生命整体里,因此生命整体目前也存在于体验中。

”不论偏重于体验概念的认识论意义还是诠释学功能,事实上都暗示了体验概念与经验的辩证性规定性相呼应:

我们是根据体验的结构去重新规定认识论的模式而不是反过来用认识论的模式来定义体验概念。

同时体验这种辩证性的特点也揭示出其有限性的特点,“一切有限事物都是无限事物的表达或表现。

”无限需要被表达为有限之物才能被理解,但无限本身又必须具有整体性,否则便成了有限。

无限既需保持整体性又要以有限之物的形式展现,这就要求有限与无限间的相互规定,只有这种相互规定性才能使无限作为可理解之物进而被把握。

在体验中被把握到的意义,不再被视为意识生命之流中短暂即逝之物,而是被视为统一体熔化在生命活动的整体中。

接着分析意义如何通过体验的有限性形成意义统一体。

“体验并非一种静态的东西;恰恰相反,在其意义之整体中,它趋向于在‘意义’整体语境中抵达与实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二者”,一个体验乃是一个事件或一个时间序列,体验的意义需要时间来保证,但这种意义却并不是原初所予的,尽管体验破坏了流俗时间的连续性,但意义统一体的构成却需要先解释体验本身的连续性。

伽达默尔借用西默尔(SimmelG)的说法,“每一种体验都具有一种奇遇(Abenteuer)”,揭示出体验和奇遇相似,虽然打破了流俗时间的正常序列,但在体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不只是时间中断的意义,更多是与时间整体相联系的意义整体。

尼采便觉察到体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地认识行为,“在思想深刻的人那里,一切体验都是长久延续的”,这意味着一切体验不是很快地被忘却,对它们的领会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它们的真正存在和意义正是存在于这个过程中,而不只是存在于这样的原始经验到的内容中。

体验统一体决不只在瞬间性的领会中迸发,而是存在于意义的整体关联中,从这个角度看,体验统一体(Erlebniseinheiten)本身便是意义统一体(Sinneinhèiten)。

体验的时间性在于,体验在生命之流中并非短暂易逝,通过回忆,体验之物获得了持续性,相似的,通过深层的期望情绪,体验不断地指向未来同时也丰富着意义。

与其说体验与生命的整体性相关,不如说在体验中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原初时间。

同样的,意义也并非我们施之反思而被附着到感性显现的客体之上的,其本身就是随同体验被一起给予的,所以意义也是时间性的,需要依据于当下情境来界定。

意义从有限到完整本质上是对体验的时间性的肯定,这意味着,唯有在整体时间视域中,借助体验这个契机,我们才在通向意义统一体的途中。

这并不是一个是否需要克服的局限性,而是体验自身结构的限制,伽达默尔对主体论美学的批判就指明:

我们不能再沉湎于“无限”的假设,我们的任务就是坚持体验的有限性与辩证性并为审美活动指明其时间性特征。

二、“审美存在的时间性”的再阐释

第一部分引入了“体验”的概念,揭示了“体验”概念中的认识论倾向及其与意义问题间的关联性,笔者也基本是在现象学意义上使用“体验”概念的。

为何要把“体验”概念引入到审美活动中?

传统审美的基本框架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其致力发掘的也是美的本质而非真理,发展至顶峰便是近代以来主体论美学用审美判断(或审美教化)来代替审美活动原有的认识功能。

海德格尔开创性地指出:

艺术作品的本质是:

dasSich-ins-Werk-SetzenderWahrheitdesSeienden(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艺术作品的本源》转引自MartinHeidggerGesamtausgabeBand5Holzwege,Frankfurt:

VittorioKlostermann,1977,P21),审美经验也可等同为审美活动中真理的自行显现。

对这种新的真理观而言,体验可被视为沟通有限性与意义整体性的中介。

先解释“体验”之为审美活动的中介这一定位,何谓中介(Vermittlung),中介通常是指此物与他物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制约或依赖两种表现形式,同时中介也是一种根据、证明,并能借此推演、展开,关键在于:

中介本身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就“体验”与“中介”的特点来看,这两个概念是矛盾的,体验本身具有直接性,先于所有解释、修订或传达而存在,并且为解释提供线索,为造型提供素材”,在这个意义上,体验置入审美活动是先于任何制约或依赖。

但体验的有限性却造成了其本身的分裂,体验只是提供线索、素材却不能成为理解或诠释本身,这种有限表现为从“直接性中得到的发现,即它留存下来的结果”,我们说的体验,不仅意味着某物或某事被经历过,而且还指它的经历存在给予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印象。

虽然体验具有直接性,但作为一种意向性的结构,体验就不得不返回自身意识,这样就总是与意向对象保持间距,没有间距则对象便和自身意识同一了。

因此,体验需要同时具备有限和直接两个特点,惟其直接,意义直接给予我们,因其有限,意识需要不断返回自身,意义方能作为一种延续被保留下来,“以这种方式成为体验的东西,在艺术表现里就完全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状态(Seinsstand)。

”所以,Erlebnis本身不是直接性或者有限性,而是两个特点共同作用构成了体验的中介性。

审美活动中,体验同样表现为一种与对象的意向性关系,“只有在体验中有某东西被经历和被意指,否则就没有体验。

”审美体验可被视为体验的本质类型,艺术作品作为一个自足的世界,在审美体验中,整体世界连同艺术作品在显现中一同被给予我们,我们理解艺术品的同时也把握了存在的真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从个人的有限性中意向到了存在的完整性(意义统一体)。

“体验”概念在审美活动中充当了个体有限性抵达存在真理的途径,意义统一性由此形成,提供了有限通向无限的可能性。

问题在于,意义的统一性并不是自在的现成者,而是艺术品给予我们的馈赠。

意义通过艺术作品的世界递予我们,当我们站进作品所敞开的公开性,究竟站进了是哪个世界呢?

所领会的真理究竟是属于作者生活世界的真理还是普遍性的真理?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第一部分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中试图通过对自康德以来的审美主体化倾向作彻底的批判,提出一种不同以往的审美存在的时间性。

在这部分中,笔者以《真理与方法》中“审美存在的时间性”一节为基础,结合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真理观和黑格尔对“经验”历史分析中得出的新的规定性,立足于体验的中介性,简单分析以下问题:

审美活动的存在样态;审美活动的时间性与艺术作品自身的时间性关系。

何以要在审美活动中考虑时间因素,这在主体论美学中显然是无意义的,因为主体论美学认为审美与认识无关,更与真理无关,只与愉悦有关。

因此,伽达默尔指出,人们一般据此认为审美存在是无时间的或说超时间的,我们通常便是在这个层面上得出“艺术作品是永恒”这个判断。

以一个具体的审美活动为例,抛却听者具体的生活年代、地域限制以及宗教信仰,海顿的《耶稣基督的临终七言》(Hdydn:

StringQuartetsOpp.103and51,'7LastWordsofJesusChris’)可以使观赏者从这部弦乐四重奏中领略到古典音乐的美妙,并作出“真美啊!

”的审美判断。

但问题在于这个审美活动是可重复的吗?

音乐作品不是一遍遍地被重复演奏着吗?

我们还可以接着问,那审美活动是否就存在于艺术作品的表现之中?

仍是海顿《耶稣基督的临终七言》的例子,阿玛迪乌斯弦乐四重奏团(AmadeusQuartet)和柯达伊四重奏团(KodályQuartet)的两个演奏版本都堪称经典,前者风格更现代,讲究和谐、平衡的特色,后者虽然建团较晚但接近本真派的演奏。

在审美活动中去争论哪种演绎更符合作者的原意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本真派倡导的古乐演奏风格同样是在现代音乐的体系中得到定位的,音乐作品本身已经包含了对自我表现的依赖性,所以尽管演绎的方式总有差别,但作品始终在被不断诠释中保持其自身。

在这个意义上,伽氏强调,艺术作品真正存在于被展现(Gespieltwerden)的过程中,音乐与戏剧都是典型的例证。

那么,重复性的审美活动应被算作同一个审美活动,还是我们要从重复中总结出某些常项,将其上升为审美经验呢?

笔者认为挪用伽达默尔所举的节日庆典的例子作类比最为合适,音乐作品的演绎和节日庆典活动一样,总是重复的,但这种类型的重复既没有把作品变成另一首乐曲,也不是回到这段乐曲的首演,“而是一种在变化中的永恒性,差别中的同一性”。

节日活动是由于它被庆祝而存在,同样,艺术作品也需要观赏者参与到审美活动中,但并不能因此返回到主体性美学对审美活动的定位。

如果因此认为审美经验具有一种主体性特征,这就恰好应了海德格尔的批评“美学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对象。

而且把它当作αϊσθησις(感知)的对象,即广义上的感性知觉的对象。

现在人们把这种知觉称为体验。

人体验艺术的方式,被认为是能说明艺术之本质的。

无论对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体验都是决定性的源泉,一切都是体验。

但也许体验却是艺术死于其中的因素”,在主体论美学体系中,体验概念的直接性被无限放大,甚至被上升为审美活动得以可能的关键因素,其中暗示的实际上是有限向无限的转化。

伽氏提出了“同在”(Dabeis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