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0838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docx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后日本经济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docx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2009-07-1020:

3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

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西方有些学者把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称为20世纪的“奇迹”。

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

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布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宣告结束。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民族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战争末期,包括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毁于战火的住房达236万栋,900万人流离失所。

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工矿业生产急剧下降,如果以战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为100,1945年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60.2,1946年更跌到30.7。

1945年农业歉收,大米产量只有常年的六成,酿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由于物资极度缺乏,货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日甚一日。

1945年秋到1946年初,主要消费物资的黑市价格暴涨为官价的30倍到60倍。

经济上的混乱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

该年由著名经济学家都留重人主持编写的日本第一部《经济白皮书》承认“政府、企业、家庭皆有亏损”。

这句话概括了当时日本经济的困难局面,以至成为名言。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

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于1946年8月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关经济政策。

当时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能源不足。

因为缺煤,高炉陆续熄火,全国有一半列车停驶,恢复生产急需的原材料运输出现障碍,工业生产日趋萎缩。

经济安定本部遂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

所谓的“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

首先,要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

根据这个经济战略,政府专门设立的“复兴金融公库”在1947―1948年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的贷款,占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

1946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1947年即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1948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初步好转的迹象。

工矿业生产恢复到战前的54.6%,其中煤炭达到90%,钢铁49.2%。

虽然有这些效果,但由于支付巨额的价格补贴和大量贷款,通货膨胀则如脱缰之马失去了控制。

批发物价的上涨率,1947年和1948年分别为193%和167%之多。

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按照波茨坦公告精神,推行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并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

1948年后,随着东、西方冷战加剧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趋向于胜利,美国统治集团企图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堡垒,以对抗所谓的“远东的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占领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到扶植日本恢复经济上来。

具体来说,首先是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到1954年5月干脆一笔勾销,已拆迁的工业设备也全部发还。

其次是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从1949年到1951年,美国以“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名义,向日本提供的贷款和美援物资达23亿美元。

美国还直接干预日本的经济结构的改组。

美国国务院和陆军部于1948年12月联合发表声明,提出了“稳定日本经济九原则”,要求日本尽快结束财政金融上的混乱状态。

次年2月,底特律银行董事约瑟夫·道奇以美国总统特使、占领军财政金融顾问资格赴日,向日本政府提出加强税收、冻结工资、削减财政补贴、停止“复兴金融公库”放款等主张,实行所谓“道奇整顿”。

日本1949年的财政预算被编成一个有大量盈余的“超平衡预算”,1美元等于360日元的汇率也是在这时确定的。

“道奇整顿”使居民赋税加重,企业银根抽紧,货物积压,需求萎缩,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949年度则首次由赤字转为盈余,货币发行量趋于减少,物价水平开始下降,猖獗一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缓和,为尔后的经济恢复创造了必需的前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毗邻的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维修卡车、坦克、舰艇等,这对当时苦于需求不足的日本经济无异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强刺激。

日本从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的“特需”收入,1950年为1.49亿美元,1953年猛增为8.09亿。

战争期间合计为24.7亿美元,占同期日本出口总额的一半。

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促使西方各国扩军备战升级,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仅1950年下半年,日本的出口比上半年增加55%。

1952年的出口额等于1949年的2.7倍。

自1949年以来由于市场萧条积压下来的近1,500亿日元货物随之倾销殆尽。

轻纺工业因为得到大量订货迅速恢复发展;钢铁、机械、造船、水泥等行业的生产也有大幅度增长。

整个经济生活空前活跃起来。

国民生产总值在1951年度达到战前水平。

正如日本垄断资产阶级所说的,“朝鲜战争”成了促进日本经济复兴的“天赐良机”。

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后,美国名义上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

日本政府在实现“经济自立”的口号下,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改组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开始实施一系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

主要包括:

制订钢铁、煤炭、造船、电力等行业的生产合理化计划,把私人投资的40%吸引到这些行业,加快改造旧设备的步伐;设立日本开发银行和日本进出口银行,对重点行业的设备投资和进出口提供长期低利贷款,并直接对铁路、港湾、电力等部门进行财政投资,支持基础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修订税制,对企业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加速设备更新,扩大资本积累。

1953年日本政府规定,企业购入新设备的当年就可以提取相当设备价格50%的折旧费,从利润总额中扣除,不须纳税。

在政府的鼓励下,各企业竞相增加投资,更新设备。

1951年,日本企业中使用期限超过6年的旧设备占71%,1955年便下降为42.8%。

1950年日本开始实行《外国投资法》,1951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利用外资,进口设备也逐渐增多。

1951年至1955年,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7%,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2.3%。

这段时期,日本的农业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了农地改革,建立了以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民经济,农民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再加上政府鼓励增产化肥,推广良种,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

到1951年日本的农业生产已超过了战前水平。

1955年粮食总产值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稻米基本上实现了自给。

这一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战前水平,从而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

1956年度颁布的政府《经济白皮书》在回顾战后10年的经济生活后,正式宣布:

“现在已不再是‘战后’,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

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

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和高速度增长

从1956年起,日本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开始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新时期。

1956―1973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

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发展。

1956年以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又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6―1964年。

这一阶段日本围绕重、化工业化,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为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1956年以后,日本出现了被称为“神武景气”(1956―1957年)和“岩户景气”(1959―1961年)的两次经济发展高峰。

196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56年翻了一番。

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设备投资大量增长。

1956年的私人设备投资比1955年猛增54.6%。

以后,除个别年份外,设备投资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投资的70%集中在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等行业,使日本很快形成重、化工业的体系。

这一阶段,随着耐用消费品的逐渐普及,电机、电子、汽车、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石油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的投资也有大幅度增长。

这些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刺激为它们提供机器设备和原料的机械、钢铁等基础工业部门的投资,形成“设备引进投资”的局面。

在大规模设备投资热潮中,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了。

1950―1955年的6年间日本共引进1,148项外国技术,而到1956年―1961年的6年中引进外国技术2,273项,几乎翻了一番。

日本引进的外国技术中,80%以上是基础工业技术,主要来自美国,也有西欧和其他地区的。

日本从引进的技术中广泛吸取各国之长,并且加以消化、吸收,迅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能源结构发生变化。

日本的能源结构历史以煤炭为主。

50年代中期,由于中东石油得到大规模开采,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组织不断压低价格,从国外进口石油所需费用比国内开采煤炭还便宜。

这种情况促使日本的能源结构迅速发生变化。

1956年,在日本的能源供应中煤炭仍占49.7%,石油仅为21.9%,到1964年时,石油比重上升到55.7%,煤炭比重则降为29.2%。

结果,一方面是煤炭工业受到严重打击,大批矿山被迫关闭;另一方面,在进口廉价石油基础上,各工业部门的能源费用大大降低,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化学工业得到蓬勃发展,与进口石油有关的港湾建设、造船和钢铁工业也空前繁荣起来。

廉价而充足的石油供应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柱。

3.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随着重、化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日本的对外贸易额在大幅度增加,进、出口额分别在1957年和1959年超过了战前水平。

1956年至1964年,日本出口贸易每年平均增长13.5%,高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同期水平。

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也有很大变化:

1955年日本出口商品中比重最大的是纺织品,占37.3%;1960年是钢铁坐头号交椅,比重为34.2%;1965年占第一位的是船舶和机械了,比重为31.2%。

这一年纺织品比重下降为13.5%,出口中重、化工业产品占62.4%。

这类产品垄断性强,价格高,能较长期地控制国外市场,容易使贸易总额迅速增加。

日本的进口贸易从战后直到60年代初,一直由政府严格控制,通过分配外汇配额,优先进口为高速增长所必需的机器设备,限制进口国内企业竞争力差的产品。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政府于1960年颁布《贸易汇兑自由化大纲》,规定各种商品分期实行进口自由化的期限,有条件地开放一部分国内市场。

1960年日本的进口自由化比率为41%,到1964年便增为93%,达到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致相等的水平。

1963年和1964年,日本先后接受了《关税与贸易税协定》第11条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第8条的规定。

1964年日本加入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从而标志日本正式成为先进工业国家的一员。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阶段是1965―1973年。

日本从经济上、技术上全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定性阶段正是这一时期。

其间,日本的实际国民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0.5%。

196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年又赶上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1973年日本的经济规模等于1965年的2.4倍。

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1.工业生产规模向大型化发展。

1965年,日本曾一度出现经济萧条,政府采取“反危机”措施后,日本经济从1966年起又出现繁荣局面。

这就是长达58个月的经济持续高涨--“伊奘诺景气”。

到1970年为止,私人设备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23%。

1965―1973年间共引进1万5千多项外国技术,平均每年1,700多项。

这一阶段,为了增强日本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日本的钢铁、电力、机械和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向巨型化、大容量化发展,形成建设大型企业的热潮。

除了原有企业的合并、改组外,在太平洋沿岸陆续填海造地,新建了一批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大型工厂。

1965年以后新建的君津、大分、福山等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厂先后投产,使日本的钢产量从1965年的4,100多万吨一跃而为1973年的近1.2亿吨。

这一阶段新建的还有50万千瓦的大容量火力发电站、50万吨级的超级船坞、年产30万吨乙烯的石油化工厂等。

生产规模的大型化发展,对日本从经济上技术上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

1970年,日本的钢铁、发电、机床、汽车、船舶、水泥、化纤、纸张、塑料产量分别达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二名。

2.技术革新取得的突破。

60年代后半期,日本在继续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快本国独立研制工艺技术的步伐。

1964―1973年,日本的科研经费大约增长了3倍,到70年代初期,日本每万人中有21名自然科学研究人员。

这一比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仅低于美国。

由于科研力量迅速增强,日本独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日益增多,在民用消费品领域(特别是高档家用电器等)尤为明显。

60年代末,日本抢先在美国之前,首先研制出全集成电路化的大型高速电子计算机。

彩色电视也是日本首先在工艺上作出更大的改革,投入批量生产,成为大宗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此外,在照相机、手表、录像机、电子显微镜等产品领域,日本也击败众多竞争对手,取得了技术上公认的领先地位。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1965―1973年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12.4%。

到70年代初,日本在生产技术上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3.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地位显著改善。

1965年以后,日本的对外贸易继续大幅度增长。

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比重从1965年的62.4%上升到1970年的73%、1977年的84%,而且由于重视技术革新,实行大批量生产,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

在同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竞争中,日本逐步占上风。

1965年以后,日本在对外贸易方面已基本上可保持顺差局面,改变了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大量入超的被动局面。

1965年日本出口83.2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9亿美元,1972年出口增为280.3亿美元,贸易顺差跃为89.7亿美元。

1965―1973年间则平均每年有4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外贸顺差的结果不但使日本有可能扩大技术装备、原料和燃料的进口,也使日本的黄金外汇储备逐年增加,日元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到60年代中期以后,更导致了日本资本输出的迅猛增长。

1961年日本各种形式的资本输出为3.81亿美元,1965年增为2.8倍。

日本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范围遍及轻纺、化学工业等,以对采矿业的投资比重最大。

进入70年代后,日本对美国和西欧各国的直接投资也急剧上升。

4.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现代化。

日本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农、林、牧、副、渔业所占比重历来比较大;工业中少数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和大量分散、落后的中小企业同时并存,形成所谓独有的“双重经济结构”。

在高速增长时期,这种落后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日本政府于1961年制订了《农业基本法》,通过中央及地方财政预算,为实现农业化提供大量投资、贷款和补贴。

到70年代初,日本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良种化。

在大约2/3农业劳动力转入工业和其他行业的情况下,农业仍有较大的发展,每公顷土地的动力配备和作物单产均居世界前列。

日本的中小企业原来处于同大企业直接对抗、竞争的地位,60年代以来实行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系列化,使这些中小企业被组织在大企业周围,成为大企业的配套、协作厂。

生产的相对稳定,便于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并在设备和管理上逐步现代化。

1966―1973年间,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产值年均增长17%以上,它们不仅为大企业源源不断供应配套器件,而且日益成为大量出口的工业部门。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的就业人员占全体就业人口的比重由1955年的41%降为1965年的24.6%,1975年再降为13.8%;第二产业(包括工矿业、建筑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则由1955年的23.5%,分别提高到1965年的32%和1975年的34.1%;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等)就业人员的比重也由1955年的35.1%,提高到1965年的43.4%和1975年的52.1%。

工业中重、化工业所占比重由1955年的42.7%上升为1965年的51.1%,到1970年即达68.9%。

这一比例超过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首位。

70年代初期,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

70年代中期后的经济缓慢增长和问题

7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转折时期。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日本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交织迸发,不得不在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上进行适当调整。

不过,经济增长率虽下降到5%左右,但仍高出欧美各国的一倍以上。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经济危机频繁发生。

1955―1970年,日本的工业设备投资增长15.2倍,企业利润增长18.5倍,而工人的实际工资仅增加1.2倍。

工人工资的增长远远落后于生产和资本家利润增长的速度。

随着小汽车、电冰箱、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逐渐普及,国内市场和群众消费规模难以扩大。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迅速膨胀起来的生产力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间,出现了不断扩大的差距。

国内需求的疲软,加上世界性经济危机,生产过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在这次危机中,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达到20.8%,企业倒闭和失业人数都突破了战后最高记录。

1974年和1975年的私人设备投资分别下降了10.8%和13.1%。

工矿业生产指数到1978年才恢复到危机前最高水平。

紧接着,从1980年7月起,日本再次陷入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生产严重过剩,企业开工率徘徊在70%左右。

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工业生产断断续续的下降趋势持续34个月才截止,被称为“马拉松的不景气”。

从1975年开始,日本政府通过发行赤字公债,扩大财政支出,用增加公共投资的办法刺激经济回升,同时加紧对美国、西欧的商品倾销,用扩大出口来弥补国内需求不足。

其结果,除1974年外,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每年都有3%―6%的缓慢增长。

70年代初期,重、化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尖锐起来。

垄断资产阶级为追逐高额利润,竞相在沿海地区投资设厂,加剧了人口的畸形集中和城市公害的骤然增多。

据1970年的统计,以东京湾为中心的关东、东海和近畿3大工业区,集中了化学工业生产的66.7%,钢铁工业生产的71.6%,运输机械生产的83.7%,和电气机械生产的90.7%;占全国面积1%的东京、大阪、名古屋地区竟集中了全国32%的人口。

这不仅给住宅、运输和供电供水造成巨大压力,还引起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熊本水俣病、四日市气喘病和富山县神奈川流域发生的骨痛病等骇人听闻的公害事件相继发生。

公害申诉案件从1967年的2.8万件增加到1972年的8.8万件,平均每年递增26%。

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也成了举世闻名的“公害大国”。

近年来,这一问题虽稍有缓和,但仍未根本改观。

另一突出问题是能源危机。

日本是个能源消费国。

石油的99.7%依赖进口,是仅次于美国的石油进口国。

1955年日本总共消费980万公升石油,1972年猛增为2.17亿公升。

70年代中期,日本接二连三地受到石油危机的打击,其中尤以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打击为甚。

当时,石油价格陡涨3倍,而且有中断供应之虞。

日本只有50多天的石油储备,措手不及,陷入一片恐慌。

政府被迫削减对钢铁,石油化工等部门的石油供应和电力供应。

1974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3%,批发物价和零售物价分别上涨31.4%和?

24.5%?

国际收支逆差达66亿美元。

1980年发生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再次猛涨,日本的国际收支逆差又增至112亿美元。

能源供应的严峻现实,迫使日本把对付石油危机当作“最优先的课题”来解决。

1974年后,日本积极开发、推广节能和省能的新技术,为高炉炉顶压发电、连续铸钢、纸浆回收、回转式预热水泥窑等等。

钢铁、电力、水泥、造纸、炼铝等5大耗能行业的石油消耗在7年内下降了29%。

1980年日本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比1973年增加30%,而石油进口却下降10%。

推广节能、省能措施,再加上原子能、地热等替代能源的开发以及企业“减量经营”取得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石油危机带来的冲击。

近些年来,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开始意识到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即用消耗资源少,附加产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大量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

日本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作了相应调整。

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

目前,日本拥有工业机器人占全世界的80%,汽车和机床的产量分别在1980年和1982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第五代“智能”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也在加紧进行。

1981年日本科研投资达59,324亿日元,是1965年的10倍,1975年的2倍。

科研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美国和西欧各国。

1981年公布的《技术白皮书》宣称:

日本在80年代必须向“科学技术立国”迈步,走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

在今后若干年里,日本在新兴产业的领域里将保持一定的发展势头。

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段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比较快。

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是在生产力领域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前者使生产率突飞猛进地增长,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得到部分改善。

这两个基本因素虽然是指一般发达国家,但在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日本所以后来居上,赶上和超过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还有以下具体条件:

1.战后的民主改革取得实效。

战前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残存着浓厚的封建因素:

农村中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工业中则存在着财阀的封建式垄断。

同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改善生产关系中其他落后环节,促使生产力发展的余地比较大。

战后初期,日本进行的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工会自由等一系列民主改革,是由占领当局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种种局限性,但它基本上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完成了像明治维新这类资产阶级未能完成的历史任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比较得当。

战后日本历届内阁都积极干预经济活动。

从吉田茂开始,多届内阁都利用美军的所谓军事保护奉行“富国轻兵”路线,即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