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正式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81643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0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正式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正式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正式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正式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正式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正式1.docx

《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正式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正式1.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正式1.docx

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正式1

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和改进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市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结合我市地理学科教学实际,特提出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特点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要全面体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成课程标准;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存需要奠定知识基础;全面提升我市高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现代文明素质。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性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并以模块作为学习单元。

课程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中。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是以培养公民的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一方面提供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区域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强地理学习能力,了解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打下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按照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普通高中课程的总体要求,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需要。

在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选修模块中任意选修,还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学时和学校自主开设课程的学时进行相关地理内容的研究和学习,并且开展教育部所要求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

(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突出开放性和实践性。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以外,高中地理课程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充分而必要的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讲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与科学应用,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四)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地理课程资源,继续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自主、主动且富有个性化地学习高中地理课程。

(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必须改进高中地理课程的既有评价方式,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综合评价要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的结合。

第二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结构与内容

一、高、初中地理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基础教育地理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

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学习这些内容除了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终身发展有用以外,也为学习高中地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地学习区域地理,高中的必修课程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而高中选修课程除了个别一些模块以外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

与初中地理“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

对于学生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进入大学深造都很有用。

二、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模块的学习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设3个模块;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设7个模块。

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

 

共同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所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注意了课程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这3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

学生每学习1个必修模块需要36学时,通过考核方可获得2学分。

“地理1”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视角、地理观念和地理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理2”侧重人文地理,针对性地选择了4个主题:

人口、城市、生产活动、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这些主题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但从教学角度看,4个主题之间并无严格的顺序关系,可作为并列处理。

由于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联系,教师要重视开发这部分课程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人在地理环境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地理3”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1”、“地理2”,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

“地理3”以区域为研究对象,提供了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中的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

“地理3”中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组成,是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是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

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与应用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选修课程供对地理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学习,包括“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7个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凸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学生每学习1个选修模块需要36学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

有志于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即文科学生,至少要选修2个模块,获得4学分。

为了平稳推进考试改革,结合重庆市城、郊各类型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实际,建议进一步学习文科方向的学生在选修高中地理课课程时至少选修“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2个模块,再任意选修其他模块。

这两个模块分别侧重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综合以及人地关系,蕴含着全球及区域重大发展问题的解决,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绝大多数高中以现有条件均可开设这两个模块,并可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考核。

此外,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应加强乡土地理教育”的要求,“乡土区域地理”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地理新课程实施建议

一、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方案

(一)课程设置及说明

发展

倾向

必修

学分

选修

内容一

学分

内容二

文科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6

选修3(旅游地理)、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6(环境保护)

(至少3选2)

4

“区域地理“

 

理科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6(环境保护)

(建议2选1)

2

课程设置说明: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地理3”(每个模块各2学分、各36学时),是学校必须开设每个普通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必修模块共6学分,总授课时数不得少于108课时(含考试时间)。

建议必修模块的教学在高二年级上期全部完成。

这3个必修模块是递进关系,应依次开设。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内容一、内容二两部分。

选修内容一是学校必须开设,学生按要求必须选择学习的模块。

根据教育部新课程最新考试说明,文科学生高考内容涉及的选修模块有“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同时结合我市的地理教育现状,在这三个模块中的“选修5”和“选修6”即作为我市文科生的必选内容修习。

理科方向发展的学生,建议选学“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自然地理模块中的一个模块,既获得了毕业所需的学分,又为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同时,对于直属中学、重点高中和办学条件较好的高中,大力提倡开设除上述3个选修模块以外的其他选修模块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选修内容二是由各学校必须设置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块。

由于我市地理没有中考,初中的地理结业考试又下放到各区县自行组织考试,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地理课形同虚设,而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又是构建高考地理试题的基础,因此,各学校的文科生还应修习地方课程“区域地理”,才能应对高考。

(二)学校地理课程开设方案

结合我市地理教师队伍现状,吸取先行课改实验区的课改、高考经验和教训,根据教育部最新的高考说明,同时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课程设置不宜太多,为增强课程实施可操作性,因此,建议各区(县或市)学校在教学进度和授课时数上保持一致。

具体参考方案如下:

周课时

上学期

下学期

高一学年

2

必修1

必修2

高二学年

文科

4

必修3、区域地理

选修5和选修6

理科

2

必修3

自主选修

高三学年

文科

5

高考总复习

各学校应在保质保量完成必修课程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差异,形成学校地理课程开设方案和周密的授课计划。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各学校在制定学校课程开设方案时,文科发展方向的学生不得在高一结束至高三复习前中断地理课程学习。

同时,考虑到高初中衔接问题,应有针对性的开设以复习有关初中地理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地理”课程,应安排在高二年级学习。

二、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实施建议

(一)模块教学建议

模块教学应根据不同模块的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地理1”侧重自然地理,要适当降低教学起点,并利用演示、观测、实验、考察等多种方式,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地理2”侧重人文地理,要积极搜集鲜活素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乡土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3”侧重区域可持续发展,要运用好案例教学,挖掘案例所反映或体现的地理原理、方法和思想,注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选修课程除了个别模块外,基本上属于应用地理的范畴,涉及的领域专业性较强,内容新颖,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单元教学建议

单元教学是对模块教学的进一步划分,搞好单元教学是实现模块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单元教学内容通常围绕一个地理专题展开,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要认真进行集体备课,研究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方向。

在完成每个单元教学内容之后,要进行单元检测与反馈,及时矫正、弥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缺陷。

(三)课堂教学建议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切实领悟新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实施的行动指南,课程理念体现了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追求,集中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居于课程的核心地位。

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要求每位地理教师从根本上转变地理教育教学的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和评价观。

各区县教研部门要在认真组织学习《标准》和钻研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理解与把握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化为每个教师的信念和行动。

地理教师在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放在首位。

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创设民主平等、共同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进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1)研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枢纽。

因此,广大教师必须加大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学习与研究的力度,尽可能缩小理想课程(课程标准)与文本课程(教材)、文本课程(教材)与实施课程(教学)之间的落差。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规定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是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标准”“活动建议”和“说明”等内容。

“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陈述方式呈现,其内容选择紧扣当今世界及我国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关乎国民利益和民众关心的焦点问题,紧扣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紧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在保留地理学科经典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属于弹性要求。

“活动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学法指导和情感渗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与知识获得的背景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经历和体验提供机会,并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有序、和谐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和学校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借鉴“活动建议”,拓宽教学设计思路,有效组织课内外地理活动。

“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广大地理教师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究:

a.开展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工作,深入认识课程标准与大纲所引发的教学行为的变化。

b.开展课程目标陈述方式的研究,分析课程内容标准中行为目标的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C.研究每条课程“标准”所隐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形成具体的“内容标准”。

d.比较同一条“标准”下,四种版本教材所呈现出来的知识的相同与差异之处,从相同之处寻求其“标准”的最基本要求,从差异之处把握其最高、最低的限度。

e.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者说基本能力的要求。

(2)制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地理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先分析课程标准对所教授内容的具体要求,但也不能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标准”等同于教学目标。

要充分参考课程标准解读、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充分体现对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等内容的掌握;过程与方法要侧重于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强化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地理学基本观念的树立。

关于目标表述方式:

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新理念,采用相关的行为动词对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进行表述,其行为的主体是学生。

结果性目标明确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表述时使用的行为动词为:

可理解、可达到、可测量评价。

如:

在“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条目中,通过行为动词“绘制”、“说出”、“阐述”、“分析”提出了在知识技能上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体验性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主要呈现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

如:

在“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等条目中,通过“理解”、“领悟”、“认识”等行为动词提出体验性学习目标,其表述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既不可人为地降低,更不能片面地拔高。

应体现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3.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教材,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高中新课程改革一大特色是一个课程标准、多个版本的教材,它给老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同时也给老师带来选择的难度,需要教师更多的创造性劳动。

目前高中地理新课程试用的实验教材共四套,分别是人教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鲁教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中图版(由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和湘教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我市高中地理新课程使用了人教、湘教和中图三个版本的教材。

每套版本的地理教材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又各有创新和独到之处,因此,建议学校要为教师订齐四套教材。

地理教师在教学前要在对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各套教材相应章节进行对比研究。

教学时,以选用的教材为蓝本,大胆吸收其他教材的创意,精心使用和选择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案例和活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坚决杜绝拿四套教材做教学内容加法的倾向,以免人为增加学生负担。

我市现在使用的初中地理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和星球地图出版社三个版本。

不同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教科书之间,在内容组织、呈现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这一现实,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比分析不同版本初中、高中地理教科书之间在内容组织、呈现方式上的异同点,梳理知识网络,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妥善解决教学中因教材衔接而出现的具体问题。

建议各区县在巩固市级教材培训的基础上,各区县成立中心备课组,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分章节分析,理清教材在课程标准落实、学习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框架体系构建、呈现方式选择、学科思想体现、教学方法提示等方面的编写思路。

学校地理教研组要切实组织集体备课,引导地理教师把握教材重点、挖掘教材难点、感受教材亮点,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好亮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

高中地理新课程极其重视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样本取样有无代表性、真实性,体现的规律原理是否具有普遍性、时代性,地理事象与原理规律之间是否具有逻辑性、表征性,案例本身是否具有挑战性、趣味性。

也就是说案例是否具备探究价值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课本上的案例并非是唯一的,其所表述的地理事实本身也并不需要学生原原本本地识记。

为此,教师可以比较各版本教材案例或身边乡土典型事例或时事热点事件,选择确定最适合所教学生探究的讲课案例或与案例紧密联系的系列材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重组、生成教学资源。

4.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课程的基本要素。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上,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具有战略性意义。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就要改变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实施策略,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地理素养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关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设计是在新教材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改变课程资源观和以往基于教学大纲的备课模式,做好基于课程标准、反映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

其实施要点包括:

①解读课程标准的目标陈述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②分析教材,提取教材所隐含的知识结构、认知内容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③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特点,确立教学或学习目标的重点和难点;

④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

⑤确立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⑥设计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⑦及时总结与反思教学过程。

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方面要关注以下几点:

①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②是否注意对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行展示与剖析;

③是否注意地理研究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渗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