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服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764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安族服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保安族服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保安族服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保安族服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保安族服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安族服饰.docx

《保安族服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安族服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安族服饰.docx

保安族服饰

保安族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族徽”,民族服饰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等服饰元素。

1.定居青海同仁前的服饰

公元13世纪,保安族先民从中亚被东遣至西域,头缠“戴斯塔尔”、身着袍衣的俊朗男人和轻纱覆面、盖头加身的美丽女子将浓郁的中亚气息带到了西域高原,在这片虽不热辣但却热情的土地上缱绻展开自我描绘的动人历史画卷。

袍衣,是当时青年、老年男性最常穿的服装,用手工棉布等柔软面料制成,恰身,无扣,通过折叠形成自然翻领。

最初多为白色,后期随着染色工艺的发展,也有了藏蓝、深灰、青、褐等色,通常在礼拜时穿着白色,而在外出时穿蓝色。

袍衣是从西域传承而来的服装,又和西域有所不同,一度从最初的无领、简单缝剪、布带固定进而演变为沿边流线型立领、立体剪裁、恰身敞怀。

到保安屯形成以前,袍衣一直是保安族男性的日常服饰之一。

随蒙古军队初到同仁时,盔甲、护膝与腰带是随军征战的保安族男儿必不可少的护身装备。

作为临时匠人的保安族兵匠来说,不直接参加战斗就不被允许像马背上的战士那样身着盔甲,但为了防范伤害,智慧的保安族先民便设计制作了类似盔甲样式的皮制坎甲,这种坎甲质地厚实,却不像盔甲般沉重,而是轻便随体、短小紧凑,坎甲上缝有口袋,既能防身还能随身携带必备物件,非常实用方便。

由盔甲演变而来的皮质坎甲自此便成为了当时随军保安族兵匠的普遍装束,而这种坎甲也随着人们的需要和季节的变换不断改进。

为了让坎甲更为轻盈合体,兵匠将全皮制坎甲改为麻布坎甲,只在护胸部位保留一片皮子;冬季为了御寒保暖,人们将坎甲做成夹层式,把麻或是羊毛、牛毛加进布里面,既护身又防寒,让跟随军队东奔西走的保安族匠人多了一份温暖与安全。

这种坎甲在之后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便逐渐成为独具保安族民族特色的一种服饰——绑身子。

传统保安族男性头饰主要有“戴斯塔尔”、号头、号帽三种。

“戴斯塔尔”是包括保安族在内的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男士在礼拜或重要仪式活动中用的丝织头巾,长约一丈,颜色多白、黄、绿等。

在蒙古时期的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出行上马下马,保安族男性取而代之的是用号头将头缠裹起来。

号头保安语发音为“好透”,意为包头,是用针织或用棉布做的一种头巾,缠在头上,长、短不等,一般缠三圈,颜色多为灰、白、棕、青等色。

“戴斯塔尔”多用于礼拜,而号头一般只在生活中戴,中老年人戴的较多,年轻人在出门时候也会为了骑马方便将号头紧紧包在头上。

相对于“戴斯塔尔”和号头来说,号帽即是从古至今、从西域到中原通用的穆斯林头饰。

保安族最早期有一种树叶形的装饰腰带,据说在阿丹出世的时候用大树叶缝成衣眼,于是保安人便将树叶的形状与花纹巧妙地结合为腰带。

除却装饰用腰带,保安人在与蒙古人相邻时期最常使用腰带的是为了束扎衣服,这种腰带是从军用的皮腰带转变而来,模仿盔甲上的宽腰带,最早用白布制成,后用丝绸或是缎带,类似于蒙古族的系腰却又有所不同,它的长度只有蒙古系腰的一半,近丈三。

早期保安族女性着装与中亚女性着装非常相似——头顶盖巾、脸蒙面罩,而在西域变化时期出现的斗篷则是当时身份显赫人家的女子所穿服装,无袖连帽、狐皮内里、红布外罩,传说成吉思汗的叔父曾抢去如此穿着的一名保安族女子做妻子,这种狐皮斗篷可谓是当时最奢华的一种女性服装。

2.定居青海同仁后的服饰

“冬日里的皮挂,秋日里的柔拉,绣花的绑身子,长短的夹夹”——保安族经历了与蒙古族、土族、藏族同生共居的时期,这一时期男子穿大裆裤,上身内穿衬衫,外套长柔系腰带,春秋穿绑身子,足穿长筒皮靴或布鞋,冬季身穿皮袄,脚穿靴子或罗蹄;女子上身内穿花绸缎斜襟软衬衫,外套长袍或夹袄,姑娘喜爱戴“绌绌帽”或“咪哪”头饰,年轻妇女脚上多穿绣花鞋,老年妇女则多穿圆口低帮的黑色绣花鞋,冬季穿低帮、布棉制作的棉鞋。

皮袄(亦称“皮挂”):

是保安族定居同仁后,老年人过冬常穿的服装。

当时的保安人有经营皮子生意的买卖人,也有做皮子工艺和服装缝制的手艺人,保安皮袄就是当时保安人自己设计制作的保暖冬衣。

皮袄通常是用绵羊皮或山羊皮制作,其中羊羔皮制的最为上乘,轻柔保暖。

制作时先将羊皮泡在大缸中,用盐、石灰沸煮加工,之后取出揉皮,再用刮刀把皮上面的一层油脂刮掉,而后进行缝制。

由于皮子非常厚实,一般都是由男人来缝。

最后再加上翻领的毛领,领子一般为狐皮、羔羊皮,以及氆氇装饰边。

皮袄样式为斜襟侧边系带,有的以皮为面,有的用棉布、条绒加面。

有长、短之分,长者过膝,短者不及膝盖。

而这也是与藏式、蒙古式皮袄的一大差别所在——藏式皮袄用腰带束提,长及脚踝,怀揣处饱满可装东西,由于不是全皮所以没有保安族皮袄厚实,在穿着时藏族往往就穿一个袖子;蒙古族皮袄同样是长至脚面,虽没有藏式的宽大却也有腰带,衣服以布条沿边。

虽然保安族皮袄的装饰元素——氆氇,与藏式皮袄和蒙古族皮袄非常相似,但三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

藏族一股用深褐色、咖啡色多,而蒙古族的氆氇边则相较之下更为鲜艳,以红、绿居多,保安族纯粹是黑、白、灰三种素色,有时也会选用青绒的边子,用三针白线固定,叫“大三针”,由于做皮子的线比较粗,白线在青色绒布边上显得格外显眼,不经意间形成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

因为皮袄是全皮制作,一来比较厚重,穿着行动多有局限;二来全羊毛的内里保暖性极强,穿着它就像是随时靠在暖炉边,所以皮袄多是生活在高寒草原上的保安人中上了岁数的老年人穿,或是冬季常常外出做买卖或放羊的青年人偶尔穿来御寒。

现如今,既轻又暖的冬衣成为人们冬日的追求,时尚轻便的皮夹克的流行,让古老的皮袄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柔拉:

是保安族典型服饰的一种,它既保持有中亚服饰特色,又富西域传承的蒙古特点,同时结合保安族特有的大襟样式,三者合一,既区别于藏族、蒙古族,又是当时保安三庄时期无论男女老少所流行的大众穿戴,长期以来成为保安族的传统服饰,到现在仍有保留,极具民族性和传承特点。

“柔拉”其实就是具有保安族特点的“北袍”,长“柔拉”似蒙古袍、藏袍,但又有区别,主要是比蒙古袍、藏袍稍短,长度约超过膝盖5寸。

最初制衣布料是人们用织布机织的毛蓝布或白扣布,颜色只有灰、白、黑、蓝,比较单调。

后来的布料种类增多,有棉布、平绒、丝绒、丝绸等,颜色也随之丰富,又增加了有墨绿、咖啡、紫红等艳色,用条绒、各色布料镶边,但边饰色彩单一简洁,线条流畅,造型粗犷,右衽、布带,不开叉,以肩部盘扣或腰间带子固定。

老年人穿来御寒时通常在柔拉夹层加半截薄羔皮。

年轻人身着柔拉,配以丝绸或绣花腰带,更是再现了早期保安男子的英武、洒脱气质和阳刚之美。

绑身子:

是独具保安族特色的传统服饰之一,形似马夹,但又与一般马夹有所不同,与回、东乡、撒拉族的马夹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也被称为保安族马夹。

其特点总体与马夹相同,只是前下部约八分之三部分是整块的,绣花、镶边并做成口袋,左边固定在马夹上,右边用带子“绑”住或用编制布纽扣固定。

颜色多用墨绿、豆绿、紫红、粉红、水红、深蓝、湖蓝等色,用绸缎、平绒、呢子、混纺等布料做成。

绑身子极具实用价值,多穿在春秋、夏季。

据说过去口袋里装刀子、小石头用于防身自卫。

此外,“绑身子”还极具美感,“绑”在腹部,正好突出了人体的曲线美,而且精美的刺绣,生动高雅的图案,别致的镶边和独特的款式,使它独具魅力。

绑身子同时也展示了保安族妇女的智慧、灵巧和自由创造的才能及倾注的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正因为如此,“绑身子”成了保安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的服装之一。

腰带:

保安族腰带主要有丝绸腰带、针织腰带和绣花腰带三种。

绣花腰带通常中青年佩戴而老年人不用。

丝绸腰带用红、蓝、绿等色丝绸做成,长约一丈三尺,在腰上围三圈打结后外吊尺许,老年人的腰带颜色不会很鲜艳,一般系两圈。

针织腰带用毛线或棉线编制而成,长短各异,颜色多白、青、棕色。

两端有尺许长穗子,通常用来系在长袍上面,这从与蒙古人相邻时期就有了。

绣花腰带由三部分组成,两端是红、绿、蓝等色丝绸带子,中间是夹制,比带子宽,形状多样,绣有梅、兰、竹、菊、牡丹等花草,用连续图案刺绣饰边,用来系在长坎甲上,男女都有佩戴,通常是由家里女人来做。

少女系腰和男士不同的是把小孩的肚兜元素融入其中,轻轻的系在腰间,重点把刺绣的部分展示出来。

保安族历来有刺绣的传统,过去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男方给女方送装饰品,而女方常会给男方送绣花腰带,取意“拴住”心上人,同时也表现出姑娘的手艺和聪明才智。

棉布衣:

是回、汉、保安、东乡、撒拉等民族通用的服装样式,从民国时期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代都有穿着,布料用棉布、条绒、平绒、丝绸等,内装棉花或羊毛,自制布纽扣,颜色多青、蓝、灰、棕,分斜襟和对襟两种。

大檐帽(礼帽):

形同藏式礼帽,是藏族、蒙古族、土族、保安族共用的样式,呢料,大檐,圆顶,颜色多绿、青、灰、棕等。

当保安族在同仁居住时,与藏族同胞交往密切,民族关系融洽,经常有生意和生活上的往来,于是保安族年轻人也经常头戴礼帽,与蒙古、藏族礼帽的差别只是在边檐略小一点。

大裆裤:

裤腰、档、腿均宽大,棉布制成,多青、蓝、白色,有单、棉之分,棉裤多装羊毛或棉花。

男式与女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颜色不同,女式色彩更为鲜艳,少妇、少女单裤脚多绣花。

告别了早期的马上生活,保安族为了适应农业生活、方便农田耕作,大档裤成为当时人们穿着较多的服装。

连鹰皮帽:

亦称藏式狐皮帽。

用狐皮、兔皮或羊皮制成,圆顶,脑后结合处系带。

是保安族定居同仁时期男士冬季常戴的帽子,借鉴了蒙古族和当地的藏族文化,与蒙古族、藏族皮帽的区别在于,蒙古族皮帽多用长毛皮草,藏族一般用野生狐皮,毛很碎而不是很长,而保安族皮帽则跟缠头有些相像,中间是青色或褐色的布帽子,外缠一圈毛皮子,后绑带刚好封住。

一般在家时则将外圈的毛皮缠头取下,这是保安族猎人常戴的帽子。

棉线帽:

从在同仁居住时期一直到现在,保安族老年男士在秋冬季节常戴的一种用羊毛绒或棉线手工织成的圆顶帽,颜色多为蓝、灰、棕。

有时也用青、灰,褐等色棉布、绸缎缝制,内夹棉花或羊毛。

罗蹄(也作“罗踢”):

用牛皮缝制而咸的鞋子,保安族男性在同仁居住时期多穿这种鞋。

鞋帮和鞋底是同一块独板皮子,独板皮子前边剪成半圆形,并用皮绳搐起十几道褶子,用皮条缝上耳扣、后跟,绱上“褐子”。

麻布长腰,就是“连把腰罗蹄”,冬季穿时在罗蹄中装上羊毛、麦草,防寒保暖。

一开始的靴筒借鉴了蒙古靴和藏式靴的样式,也有用毛毡做成的腰子,后来慢慢转化为无筒罗蹄,保安族男性在冬季放羊或是外出劳动时候穿的较多。

毡筒:

用羊毛按脚形一次擀成,浸油,有的还绱底,绒布作面,黑皮镶边。

是保安族在同仁早期男子冬季所穿的鞋。

靴子:

由牛皮制作。

皮革底,半高跟。

鞋尖有接头,筒边沿压锯齿花纹,纹样似罗蹄之褶子。

分高筒和低筒,体现了保安族生活的地域特征和豪爽、强悍、粗犷、潇洒等性格特征。

毡窝子:

是保安族在同仁时期典型的过冬鞋子,由罗蹄演变而来。

制作时先用人力车轮胎橡胶包一层鞋底,或用布纳出鞋底,再包一层皮子,鞋面是毡的,非常厚实,冬天穿来相当热,有时人们在里面加点草,当鞋垫。

通常保安族的男性和女性都穿毡窝子,但多在家里穿,因为鞋子比较重,所以不穿着它走长路。

夹夹:

即坎肩,有对襟和斜襟两种,分有领和无领两个样式,用料有棉布、绸缎、条绒、平绒、羊皮等,颜色多青、蓝、棕。

有夹制、棉、皮之分和长短之分,保安族在同仁时期男女都穿。

通常在家里面穿的比较多,外出时套穿在衬衫或是柔拉上面。

男士的夹夹比较短一些,是长袍短褂的风格,而女性的夹夹则相对来说长一些。

腰身呈直简形,紧身,饰边,中青年和少女的夹夹胸前或襟摆处绣花。

女性在穿夹夹时,非常注意和里面穿的衬衫颜色相搭配,通常是在花衬衫上搭配素色的夹夹,将两个花袖子露出来非常好看。

保安族妇女的饰物多为银制,也有玉石和金制的。

她们的手腕上戴镯子,手指上戴戒指,耳朵上戴耳环、耳坠,形状不一。

女子结婚大典时,过去头上戴银制“头规”、插花、插“翠骨朵”。

“头规”是一种龙凤牡丹图案的纯银饰物,女子戴上它后,银光闪闪,华贵异常。

“翠骨朵”则是一种包托着玉石珠子的银制饰物,插在头上,更加显得美观大方、动人秀丽。

3.迁徙至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