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6514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x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x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阅读例文,思考:

 读完上面的文章以后,感动你的是什么?

什么叫“心音共鸣”?

父亲

黄方国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

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

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

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

“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

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

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

“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

”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

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

“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

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

“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

”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

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

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

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

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

“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

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

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

“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

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

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

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

”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

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

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

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待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

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

“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

”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

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

但我们能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

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

但我们呢?

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

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乞谅和深情致敬啊!

 

【文本探秘】

1.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解决什么是“心音共鸣”的问题。

明确:

同学们读了上面这篇短文后,是否感觉到其中有些句子与你想说的句子一样?

如果你觉得隐隐地道出了你的心声,那就说明你已与他产生了心音共鸣。

打动作者,也打动读者,这就叫“心音共鸣”。

2.学生重读《父亲》,并快速阅读《话题探讨》,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思考:

 怎样有效捕捉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学生边阅读边勾划)

学生互相交流发言。

   明确:

罗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缺少敏感的眼睛和心灵,就和那些能够引起深入思考和情感波澜的事情擦肩而过了。

  

我们要明确,那些人和事都必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

要想把那些能引起我们深切思考和具有真实情感的事,写成具有感染力的文章,首先要求作者要有敏感的心灵。

其次要有一颗对生活感恩的心。

俗话说“唯有真情好文章”,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我们的生活,就一定能发现我们身边的真情、人性中的闪光点,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把这些美的东西、感人的东西写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感染力,最终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感动。

 

【范文借鉴】

我的母亲(片段)

邹韬奋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一个人坐在一个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

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用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

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脩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脩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

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

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

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得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

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地说着“打得好”!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

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

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思考:

读完上文以后,同学们是否被感动?

感动你的是什么?

明确:

文章很感人,打动人的是那深深的母爱。

深深的母爱打动了作者,也打动了读者,这就是“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使读者和作者“心音共鸣”是记叙文所要达到的写作效果。

 

【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你的生活当中,有哪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划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触动着你心灵的琴弦?

两分钟后,请同学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大家自荐、互荐或抽点学生上台说。

大家讨论简评:

谁说得最好,最有价值?

好在什么地方?

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2.教师总结:

人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先天的禀赋,不学而能。

情贵在真:

发自天性,出于自然。

不要有顾忌,要勇敢地、坦荡地说出心里话。

即使是所遭遇的挫折或自身的弱点,说出或写出来,就意味着正在战胜、告别它!

这恰是强者的表现,是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更不要怕说得不对,“说真话”可能说错话,但句句都是“真理”连伟人、圣人也做不到。

敢于“说”就好。

刚才的几位同学,发言……(如发言大胆,感情真挚,表现都很不错等评价──应根据课堂实际作恰当点评)。

 

【例文欣赏】

例文1

小名

佚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

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

特别是妈妈叫得犹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

“妈妈,我有大名的。

别叫我小名好吗?

”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

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

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

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

“妈妈,拿刀子来!

”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

“淼儿,小心点!

”“咦!

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

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房门。

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

“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

”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

妈**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

“对不起!

高翔。

”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

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齐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伤。

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

“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

她紧抱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写信回来,淼儿!

”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解析:

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能有真情,才能感人,不熟悉的东西,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么可以感动别人呢?

本文的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写自己的生活。

母亲喊儿子的小名本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但是大多数同学都视而不见,觉得太过平常,难以成为作文素材,但这篇文章就从此入手,而且写得委婉感人。

 

例文2

往上走,往下走

一扇厚厚的铁门“不合时宜”地成了这个单元的守门神。

可惜的是没人对它有好感。

我从此得多拿一把钥匙;提着满篮子菜的家庭主妇只得停下步子,放下菜篮子,然后开门;老婆婆面对这扇门好像面对一座山;夜归人得摸黑掏钥匙……

好似所有的矛盾都由这扇忠实尽职的铁门引起,它委屈地承受着种种埋怨。

不过,一件小事总算使它的名声好了一点。

一位老婆婆因提的东西太多而无法开门,刚好下楼的小伙子从里面开门后帮着老婆婆提了重物。

此后,老婆婆逢人便说:

“多亏了那伙子,也因为那门呀!

原来真正的不方便还另有原因。

假如两人一起走到楼梯口,谁先去开门?

假如两人一前一后下楼,走在前的是不是开门后等着后面的呢?

假如哪一次谁忘了关门,是怪张三还是李四?

存在不便,存在抱怨,其实是因为人们缺乏交往,缺少因交往而产生的好感,感激,信任,体贴……

从那以后,人们可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改变。

一天早晨,我正急急地走下楼,从楼层的缝隙间瞥见一位阿姨也在往下走。

我不由放慢了脚步,心想还是慢点走吧,免得碰到。

等我埋头走到一楼时,见几步之遥的她正一手撑着铁门一面微笑着说:

“快来,别迟到了。

”我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动,连谢都忘了说。

楼道中来往的人们也渐渐形成了习惯,两人一起走到楼梯口,都会主动掏钥匙;走在前面的一定会给走在后面的留门,然后一起有说有笑地走过楼道;如果谁忘了关门,后面的人不再高声责问:

哪一个只生了前手没生后手!

于是,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有了温情。

于是,门与门框的碰撞声成了音乐。

我喜欢上了这扇铁门,甚至有些羡慕它。

因为,它见证了楼道中人情的温暖正在一点一点地销蚀门上的锈迹,并使它熠熠生辉。

 

解析:

 文章所写是一般人不会写到的楼道里的一扇铁门,围绕这扇既给人带来安全,又给人带来麻烦的铁门,写出了楼道里的人们由冷漠对立到温情交住的变化。

正因“化大为小”和“以小见大”,使文章内容的新颖;文中对比,文末的议论抒情,又增添了文章主题的深刻。

 

第二课时

【方法引导】

上节课大家一起分享了几位同学的令人感动的生活故事,这些故事很能打动人心。

可是,我们作文时为什么感到生活平平淡淡没什么可写呢?

怎样才能抓到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呢?

学生互相交流发言。

1.发掘感动点

明确:

 

(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解析: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父亲》,那是因为作者有一颗敏感的心。

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就捕捉到了写作的灵感。

本文之所以能感人,就是因为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父亲的言行打动了作者。

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

我们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

一个善于观察、体味生活的人,当他因考试失败而一蹶不振却看到一个同样的失败者向他微笑时,他就会感悟到“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以后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乐观的看待失败,失败才会转变为成功”这样的道理;当他看到一个雨天,就会联想到“生活并不总是阳光灿烂”;同样,一阵和风,一次偶然的事件,都会使他对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激发他的写作欲望,从而表达对生活丰富而真切的感受。

例如:

有一天,大街上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引起了争吵,有两个同学都从此经过,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见两个人吵架,甚是无聊,其它无事”。

另一个同学则在高考中这样写道:

“《圈》:

早晨骑车上学的路上,密密麻麻围了一群人,摆出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

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一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大骂。

原来是两位同胞撞了车子,引起一场口舌之战。

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什么争吵的价值,连班也不上了,围成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况中国人常言‘寸金寸光阴’。

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圈。

”前者认为无事可写,后者却由此看到中国人的两大弱点,一是因小失大,不珍惜时光;二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看客,在中国仍然存在,围成一圈看热闹,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啊!

后一位同学有比较强的生活敏感,从细小的事件中看出实质来。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自然和社会中的智慧无处不在,“万物为吾师”,应当是不灭的真理。

(2)调动生活情趣,热爱生活。

解析:

 创作者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去生活,用爱来表现真、善、美,用憎来表现假、恶、丑。

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意识地去观察、体味生活,并用自己笔去表现生活,启发读者。

《父亲》一文中作者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之情,从而唤醒读者孝敬父母的良知,这就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

(3)要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

解析:

 因为在座的大家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历,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

而写文章大家就要善于避开人们共同的感受,抓住与众不同的感受,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来。

比如说,形容黑,多数人会说像墨一样,也有人说像夜一样,这样都可以,但难免人云亦云,可是有人说:

像盲人一样黑。

这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细腻的感觉,一下子就能打动读者。

比如《父亲》一文的最后一段就是作者的独特感受。

2.提炼素材

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我们已经明白了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即心音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以及怎样才能抓住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

但抓住了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这只是事情的表象,要让你观察到的表象打动读者,并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还要对你所观察的表象进行深入思考,提炼出对读者具有启迪和教育作用的深刻思想,也就是你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就是对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过程,只有在反复思考、推敲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才能把握生活的“真实”,然后,在写作上才能在写作上寻找到最佳立意、恰当的表现角度以及清晰的文章思路。

(一)、读故事,提炼素材,组内交流。

  ( 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1)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一个人急匆匆的地上了火车,可是他的一只脚被门夹了一下,鞋子掉了下去。

火车开动了,这个人毫不犹豫地脱下了另一只鞋子扔去。

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

“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见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能有所帮助。

”这个人叫甘地。

后来他被印度人尊为“圣雄”。

启示:

①当我们自己得不到某些东西时,何不成全别人得到?

该放手时就放手,时时为别人着想。

②我们要学会成全他人,成全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全我们自己,因为坦然舍弃成全他人的同时,你得到了精神上的回报,这比物质上更有意义。

(2)我6岁的时候母亲和别人打架,很凶。

为了给母亲报仇,晚上,趁着月光,我拔光了仇人家已经开了花的辣椒秧。

拔光了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

一向和善的奶奶抓过一根棍子,劈头给我一顿猛打,直打到我答应每次见到仇家的人,该叫爷的就叫爷,该叫婶的就叫婶,奶奶这才住了手。

秋后我家盖房子。

父亲给石头砸了脚,可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

看到母亲一脸愧疚,他们说:

“娃儿平时喊人喊得可好,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哩。

启示:

①惩罚伤害自己的人,最好的武器是宽容,是正义,而不是武力,勾心斗角,正如战争中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曲人之兵”一样,用自己的新去战胜别人。

②宽容和忍让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③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④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注意以宽容的行为给孩子做好榜样。

(二)、读《父亲》中的如下段落,分析怎样处理素材:

父亲说:

“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

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

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

“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

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

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

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

”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想一想上面这些事“父亲”当时真的做了吗?

为什么?

对你处理素材有何启示?

学生思考后可能发表两种意见:

(1)“父亲”真的做了,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父亲”一辈子都在为儿女着想。

(2)也许这个情节是作者虚构的。

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在农村,儿子一家是在城里,而且儿子的条件很好,而“父亲”的条件比较差,从文章开头“父亲”的穿戴及所吸的烟,还有5000快钱的来历等都可以看出。

再结合现实,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事是作者虚构的。

小结:

说得非常有道理。

因为父爱是真实的,所以父亲有可能为儿子做任何事情,但结合现实,“父亲”做这些事情又似乎不可能。

这就说明文学作品与现实是生活的关系。

文学作品来源与现实生活,但高于生活。

作者为了更好的表现生活,使作品的主题更突出,可以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所以文学作品来源与生活,但又与生活有距离。

这就告诉同学们写作记叙文时,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写作时必须对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使它更典型,从而更具有表现力。

3.整体构思

有了好的素材好的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去表达,这样才能锦上添花。

所以动笔之前,你得好好构思一番。

如果写人,就想想,写他的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些事与自己的感情与认识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写事,就要想好,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重点应放在哪几个环节,是用顺序还是倒叙等。

最好先列一份提纲。

(1)阅读《小站歌声》,思考:

本文构思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这样的构思有何好处?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

苗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

突然,她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她本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蒌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

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

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她要去千里外和她的男朋友举行婚礼。

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

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分的泪水洒下。

远处传来列车的长鸣。

四十多个孩子含着泪水,想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悲凄地立着。

班长说:

“咱们为苗老师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吧。

歌声在夜空中响起: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

/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

/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这歌声低沉悲哀。

这是孩子们真诚的祝愿。

列车徐徐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随车跑着,唱着。

歌声像泪水滤过似的。

车上苗老师失声痛哭起来。

孩子们怎知道,她不是去结婚。

三天前,去县城体检,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路途上,她只有半年时间了。

 

明确:

本文在构思方面最大的特点是:

结尾出人意料。

这样构思的好处是:

一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一似的文章更感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阅读《我的母亲(片段)》,思考:

本文在构思方面与《小站歌声》有何不同?

我的母亲(片段)

同盟军在欧洲大陆登陆时,我从家乡寄来的信中感到一种快乐安宁的情绪,似乎母亲已经知道胜利即将来临。

信中流露出一种特别的温情,还时常夹杂了一些我不能理解的歉意。

“我亲爱的儿子,我们已经分离了这么多年了,我希望你已经习惯身边没有我这个老母亲了。

话说回来,我毕竟不能永远活在世上。

记住,我对你从未有过丝毫的怀疑。

我希望你回家明白这一切之后,能原谅我。

我不得不这样做。

她做了什么事需要我的宽恕?

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

巴黎快解放了,我准备坐飞机在法国南部跳伞,去执行一项与秘密抵抗组织联络的任务。

我一路匆匆忙忙,急躁得浑身热血沸腾。

除了想早点回到母亲身边,其他我什么都不想了。

现在我要回家了,胸前佩着醒目的绿黑两色的解放十字绶带,上面挂着战争十字勋章和五六枚我终生难忘的勋章,我的黑色战服的肩上还佩带着军官肩章,帽子斜向一边戴着。

由于我面部麻痹,脸上露出一种异常的刚毅。

我写了一部小说,挎包里装着法文和英文版本。

这时候,我深深地陶醉在青春和自信中。

对我来说再往下继续回忆是痛苦的。

因此,我要尽快结束它。

到达旅馆时,我发现没有一个人问候我,跟我打招呼。

我询问的那些人说他们隐隐约约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古怪的俄国老太太管理这个旅馆。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她。

原来,我母亲在3年零6个月前就已经离开人间了。

但是她知道我需要她,如果没有她在这儿给我勇气,我绝对不能独立生存下去,不能像一个法国人那样勇敢战斗。

因此,她临死前定出了她的计划。

在她死的前几天中,她写了近250封信,把这些信交给她在瑞士的朋友,请这个朋友定时寄给我。

当我们在圣·安东尼门诊所最后一次见面时,我看到她眼中闪着天真狡黠的目光。

毫无疑问,这些信就是她当时算计的新花样。

就这样,在母亲死后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一直从她身上吸取着力量和勇气──这些能够使我继续战斗到胜利的那一天所需要的力量和勇气。

 

明确:

本文在构思方面有如下特点:

(1)开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2)首尾呼应,揭示事实真相,感人至深。

(3)详略得当,详写母亲,略写自己。

 

【范文欣赏】

细节(郁建民)

黄昏,一对老年夫妇坐在阳台的摇椅上,面对满天晚霞,回忆起他们的年轻时代。

“你还记得单位组织的那次春游吗?

大家一起正说笑着,你忽然在我身边蹲下来。

我一看,原来你在为我系松开的鞋带。

那时,追求我的人很多,可我却选择了你。

因为你是第一个想到为我系鞋带的男孩。

“没想到这一系便系了一辈子。

”老头接过话头,脸上带着几分当年的“阴谋得逞”的笑意。

“还记得那次吃水饺吗?

你坐在我对面,一直微笑地看着我。

还要我慢慢吃,别烫着。

等我吃完水饺,你才告诉我你要去出差了。

这时,离火车进站只有半个小时了,而你还要赶很长的一段路哩!

你也真是,干嘛不早说!

我多吃几个水饺对你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老头不搭话,只是微笑着,一如当年看着那个吃水饺的女孩。

“记得那次吵架吗?

那是我们婚后的第一次吵架。

我很生气,打开箱子收拾衣服。

我动作很慢,希望你能说几句好话留住我。

可你却背对着我,一声也不吭。

我只好拖着箱子出门。

走在夜晚冷清的街道上,我有些害怕。

我忽然觉得,在这个城市里,只要走出家门,便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接纳我,收留我。

于是我又自己回家了,可我一回来却发现你又不在家……

“我找你去了。

我以为你会往东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