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4076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辽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吉林省辽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吉林省辽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吉林省辽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吉林省辽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辽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docx

《吉林省辽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辽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辽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docx

吉林省辽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仿真测试卷

地理(B)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15年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下列与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关系密切的现象是(  )

①老年人口数量增加 ②劳动人口比重降低 ③人口死亡率升高 ④人口迁移数量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考查我国实施“全面二孩”人口政策的原因。

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关的现象是:

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老龄化严重,①正确;劳动人口比重降低,②正确;人口死亡率已经降到很低水平,变化很小,③错误;人口迁移数量变化是机械增长,不影响国家总人口数,与人口政策关系不大,④错误。

故选A。

2.人口呈现负增长的国家是(  )

A.德国B.新加坡C.印度D.非洲国家

【答案】A

【解析】人口呈现负增长的国家是德国,是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A对,新加坡、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C错。

非洲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D错。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如果a、b、c分别代表三个国家,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a——德国B.b——肯尼亚

C.c——印度D.b——日本

4.造成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是(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国家强制性的政策 ③医疗卫生水平落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3.B4.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

3.由图中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数值可判断,a属于“高—高—低”模式,目前存在于少数发展中国家;b属于“高—低—高”模式,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这种模式;c属于“低—低—低”模式,分布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与少数发展中国家。

4.由于c区域主要位于发达国家,故c的低自然增长率是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生育观念转变,导致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慢。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5.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6.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5.C6.B

【解析】读图,横坐标代表迁入人口比重,纵坐标代表迁出人口比重,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广东、四川在我国人口总数大,贵州相对较少,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少于四川,故A不符合题意;同理,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少于广东,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信息没有体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故C不符合题意;浙江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相当,而迁入人口比重浙江明显高于江苏,故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正确.

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计算出我国热带、亚热带、北温带和青藏地区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表中代表中亚热带的最有可能是(  )

A.甲B.乙C.丙D.丁

8.影响丙、丁两地人口容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C.面积D.水源

【答案】7.B8.B

【解析】

7.图示为我国热带、中亚热带、北温带和青藏地区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数据,热带地区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大,人口可能密度大,亚热带其次,北温带较少,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最大可能密度最小,根据图中数据判断,亚热带的最有可能是乙。

故选B。

8.读图表,结合上题分析,甲为北温带,乙为亚热带,丙为热带,丁为青藏地区,影响丙、丁两地人口容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高、地势高,最主要因素是热量。

故选A。

当今多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经济或文化因素有关。

读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9.我国大部分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是(  )

A.加工基地B.交通运输C.工业和交通D.区域中心地

10.由于专门化职能而兴起的城市是(  )

A.武汉B.大庆C.郑州D.扬州

【答案】9.D1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结合各个城市的具体条件进行分析城市的形成原因。

9.专业化职能比较强的城市和交通运输职能强的城市一般发展成为比较大的城市,我国大部分小城镇主要起到联系大城市和农村的作用,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地,选择D。

10.武汉、郑州、扬州主要是交通中心,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对城市的形成影响较大,大庆是因矿产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所以说由于专门化职能而兴起的城市是武汉,选择B。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1.图示反映了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各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  )

A.重叠交错,层层嵌套B.界线分明,彼此相离

C.界线分明,偶有交错D.重叠交错,同级嵌套

12.图示服务范围发生在理想均质平原上,其最初的服务范围圆形被图示正六边形取代,这是因为( )

A.可以使商品的供应达到饱和

B.区域内居民选择同级服务时,只受距离的影响,且能最大程度满足居民需要

C.阻止外区商品进入

D.城市发展更快

【答案】11.B12.B

【解析】

11.图示反映了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在理论上,各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界线分明,彼此相离,B对,C错。

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不同等级的城市层层嵌套,A、D错。

12.图示服务范围发生在理想均质平原上,其最初的服务范围圆形被图示正六边形取代,这是因为区域内居民选择同级服务时,只受距离的影响,且能最大程度满足居民需要,B对。

使商品的供应达到饱和不是主要原因,A错。

与阻止外区商品进入、城市发展更快无关,C、D错。

点睛:

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在理论上,各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界线分明,彼此相离。

最初的服务范围圆形被图示正六边形取代,这是因为区域内居民选择同级服务时,只受距离的影响,且能最大程度满足居民需要。

用圆形表示,不能清晰表示城市服务范围。

截止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6.1%,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

这意味着两亿多进城农民工因户籍限制等因素成了身在城市却难以享受市民待遇的特殊“两栖”群体。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农民工进城的根本原因是(  )

A.交通条件的改善B.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C.产业转移的影响D.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14.解决“两栖”群体问题最有效措施是(  )

A.有序放开城市落户限制B.保障“两栖”群体的收入

C.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D.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答案】13.B14.A

【解析】

...............

14.从材料可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6.1%,其主要原因是两亿多进城农民工因户籍限制不能成为城市户籍人口,所以缩小两个城镇化率差距的最有效措施是有序放开城市落户限制,答案选A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是我国西北荒漠和半荒漠的前沿地带,也是京津冀地区风沙源头之一。

科学家把从植物中提取的一种纤维粘合剂放到沙里,再添加适量的水,实现沙漠土壤化,然后种植农作物来改善沙漠环境,恢复生态平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在乌兰布和沙漠中种植农作物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热量B.水源C.土壤D.光照

16.把纤维粘合剂放到沙里是为了(  )

A.增加土壤水分B.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C.改造土壤颗粒的力学结构D.改造土壤的矿物养分

17.在改造后的土地里,春季农作物出苗后需要把稻草垫铺在幼苗上。

在幼苗上垫铺稻草的主要作用是(  )

A.土壤培肥B.固沙作用C.防止风沙打击D.对地面保温

【答案】15.B16.C17.C

【解析】

15.乌兰布和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西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源是该地种植农作物的主要限制性条件。

16.把纤维粘合剂放到沙里是为了改造土壤颗粒的力学结构,从而减少起沙,阻碍沙子的移动,减缓荒漠化进程。

其它选项和该措施无关。

17.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多大风,春季农作物幼苗上垫铺稻草,主要作用是防止风沙对幼苗的打击。

【点睛】农田覆盖是我国广泛采用的一种农业技术,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不同,农田覆盖物的类型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从覆盖物类型来看,有作物秸秆、枯草、畜粪、卵石、地膜等,其作用包括保水、增加土壤有机质、防止起沙、保温、增大温差等,应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农田覆盖物的作用。

下图是甲、乙、丙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图,完成下列各题。

18.与图示资料相符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甲——美国商品谷物农业B.乙——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C.丙——亚洲水稻种植业D.甲——城郊乳畜业

19.下列属于甲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条件的是(  )

A.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广阔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常年高温少雨的气候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答案】18.B19.B

【解析】试题分析:

18.甲种植业比重大,需大量劳动力,但商品率低,为季风水田农业,A、D错。

乙种植业、畜牧业比重相当,商品率高,劳动力少,机械化水平高,为混合农业,B对。

丙畜牧业为主,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为大牧场放牧业,C错。

19.结合前面分析,甲为季风水田农业,主要优势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劳动力充足,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B对。

季风水田农业人均耕地少,不是地广人稀,A错。

科技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C错。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不是主要因素,D错。

【考点定位】区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征,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名师点睛】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作物或品种构成。

读图判断对应的农业类型。

不同区域自然条件不同,适宜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

反过来,某地发展某种农业类型,必然具备了适宜的生产条件。

新西兰是著名的乳畜业国家,其乳畜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左图为新西兰某地牧草成长与乳牛草料需求关系图,右图为该地气候资料。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0.左图中阴影部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乳牛大量繁殖B.气温偏低C.鲜草供应偏多D.降水偏少

21.一般而言乳畜业最主要的产品是牛奶,以供应市场,但该地最主要的外销产品却是不易变质的其他乳制品,与这种现象有关的因素最可能是(  )

A.地形的种类B.市场的距离C.雨量的多少D.奶牛的数量

【答案】20.B21.B

【解析】试题分析:

21.该国位于南半球,是一个岛国,距离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远,所以外销产品主要是不易变质的乳制品,地形、雨量、奶牛不是影响外销的因素。

考点:

区域农业发展

读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牧区(甲)和阿根廷潘帕斯牧区(乙)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2.下列区位条件中,不属于甲、乙两牧区发展畜牧业的共同优势是(  )

A.气候全年温和湿润B.地表辽阔坦荡C.交通方便D.草类茂盛

23.关于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