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附解析76554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117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附解析76554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附解析76554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附解析76554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附解析76554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附解析76554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附解析765544.doc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附解析76554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附解析765544.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附解析765544.doc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讲附解析765544

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讲)

-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考向一古代东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知道梭伦改革(必修一已讲,故这里考纲并未单独作为考点列出);知道并理解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命题规律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也是必考内容。

多数课标地区仍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改革背景、内容和影响;从命题形式看,有时也将古代的改革、近代的改革或者中外改革综合对比命题考查;同时也会涉及选择题的考查。

从社会热点看,当前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倡导公平、公正,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等热点。

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全面理解掌握本考向。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7分)

【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有教材依托。

答内容只需从材料概括即可。

要抓住关键词“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儒家礼制”等信息,可以得出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

答意义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再结合第一问组织答案即可。

从北魏政权向汉族政权靠拢、孝文帝改革者、鲜卑贵族阻力三方面思考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本题有教材依托,通过设置材料从内容和意义两个角度考查考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典型的体现了新高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脱离教材的命题思路。

从能力考查上来说,题目设置的并不太难,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

“历史上重大改革”部分的选修题,一般比较难,特别对那些阅读能力差的考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不建议考生首选此题。

但是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加强对材料阅读和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例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①直接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②根本目的: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①富国之法:

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②强兵之法:

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③取士之法:

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

2.讲基础

关键词: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考点一 梭伦改革

1.背景:

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工商业发展;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雅典当时面临外敌入侵,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2.主要措施

(1)颁布“解负令”,废除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4)建立四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3.基本特点

(1)理念:

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性质:

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影响:

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在雅典社会文明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对雅典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根本改造的革新运动,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

考点二 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

(1)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

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

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积极:

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商鞅变法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意愿。

考点三 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

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1)实行均田制;

(2)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

4.评价:

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实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因此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考点四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

(1)理财措施:

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

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

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3.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

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

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3.讲典例

【例1】(2017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期初调研历史试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

在这种愈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候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时十五讲》

材料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甘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

(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有何不同评价?

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有利条件:

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

目的:

巩固北魏统治

(2)特点:

自觉汉化;全面汉化:

汇通南北。

(3)不同:

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消除南北歧见。

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

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第

(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从中概括条件即可。

第二小问,从维护统治角度分析目的即可。

第(3)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结合材料三的信息,孝文帝改革后,“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从中可以看出对改革持否定态度。

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立场、研究方法、时代等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即可。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重大改革·孝文帝改革

【趁热打铁】(2017届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荷山中学高三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

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