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邓晓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0237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美学史邓晓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西方美学史邓晓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西方美学史邓晓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西方美学史邓晓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西方美学史邓晓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美学史邓晓芒.docx

《西方美学史邓晓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美学史邓晓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美学史邓晓芒.docx

西方美学史邓晓芒

西方美学史

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外来概念,西方近代十八世纪(1750年)鲍姆加通提出来;原来的意思是感性学,拉丁文意思感性。

鲍姆加通说对感性本身加以认识,而不是感性的对象,也就是美感,美和艺术。

日本译成美学,因为是感性中的美感。

美是一种感受,无法学,只可以归到心理学范畴;aesthetica(感性学-感性、感觉)asthetisch(感性形容词审美)

美学史:

思想史的一方面,艺术不涉及美;优美、壮美、崇高是美的方面;但艺术可以不涉及美,“涉及感动”。

黑格尔认为客观的美不存在,一切美是由人的感觉得出(哲学结构与哲学史相符,美学史也一样,不同层次的思想吸收到自己的观念里形成自己的思想)。

美感和审美意识,但不仅在心理学;停留在经验,美感很飘忽,所以形成不了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提升不足以把握美感的规律性,需要经过哲学提升的审美意识。

西方美学史:

妙、味、意向

中国美学思想是王国维概括说的意境。

境界(境界说)、意境(意境说)、妙悟都是主观的或主观的体验,或者主客和一,物我同一,不是单纯主体主体性审美活动的反映;在一个极精微的里面看广大,看宇宙。

天人合一,意在言外。

西方是客观的概念,也就是对象。

静观、逻辑概念的定义,美的性质、规律加以考察,或者心理学的规律加以考察,限定各种要素,建立体系。

审美范畴与经验的一致;观千剑而识器。

一个美学家提出一个美学概念、范畴,进行理论上的理解不能脱离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包括对文学艺术的感受力。

如果你既搞不了哲学,又搞不了文学,那么你就去搞美学。

美学不能空谈概念,要与时代特色、文化土壤结合;理解历史的逻辑关系,不断完善,而不只是美感的欣赏。

反思快乐在什么内心上的层次。

美学修养:

突破个人感性的局限性,打开更加广阔的快乐之门,通过欣赏所有人类感到过快乐的对象,能够对凡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与全人类曾经具有过的审美感受发生沟通和共鸣。

这就是美学修养,不是个人爱好。

一、古希腊罗马客观美学

1、文化土壤

希腊祖先是游牧民族,后来来到希腊,发现非常适合贸易于是就定居下来。

希腊城邦的人口越来越多,就迁出一部分去另一个地方开辟新的城邦,如米利都这样的港口城邦;随着氏族制内的人员迁出(迁出原因:

有政治矛盾的,移民去别的地方殖民),这些人员以前服从的是氏族的义务,以及城邦的法律,迁出后,慢慢只服从于法律,血缘关系管理遭到解构,不需要情感,只需要遵从法律就可以交易获得生存。

希腊手工业追求精美,社会契约化;契约化意味着语言的严格表达,法律由哲学家制定,因为不能有漏洞,要长期有效,有逻辑上的一贯性。

认识关系,对自然物有客观认识,这也就造成人与物的关系,而不是中国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达成人与物的关系。

古希腊雕刻艺术是艺术的中心,人体雕刻是核心,人体比例是强调的艺术,中国不讲究比例,也不会裸体,通过衣服强调人的身份。

头与身体的比例:

1:

6.5-1:

7,雕刻是三维的,古希腊雕刻都是着色,现在留下的雕像色脱落了。

奥林匹克出现在希腊,是因为希腊人喜欢健美。

艺术使人达到情感的沟通。

罗马艺术庸俗化,描述的是普通人的表情。

但晚期希腊艺术开始堕落化,因为开始描述表情了。

特洛伊战争打了十年,就为了一个美女,战争结束后,要求为这十年战争进行宣判,问这十年值不值,审判开始,海伦出现,所有人都沉默了,觉得这战争是值得的。

温克尔曼(1717-)《古代美术史》

名言: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是古典艺术的最高理想。

温克尔曼开辟了一条以造型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新途径;在以前美学很大程度上以诗学、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温克尔曼从对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出发,经过批评的中介,而达到美学的理论高度。

即:

艺术作品-直观感觉-分析批评-美学理论。

哥德曾怀着敬慕的心情激动地说:

温克尔曼就像哥伦布,不仅发现了新世界,而且以预告未来鼓舞他人,人们读了他的书,即使没有学到什么,也能从此成为新人。

2、客观美学的创立,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孔子讲美:

尽善尽美

a美在和谐(美是数的和谐“属加种差”)——毕达哥拉斯

黄金比例:

矩型-长方形最好看,长和宽1:

0.618最美,解释就是数的和谐。

音乐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有一天路过一个铁匠铺,听到打铁的声音,觉得这是一种和谐,然后问师傅要出铁锤,师傅拿出一大一小,毕就称了一下重量,研究数的比例。

所以认为音乐里有一整套数的关系。

然后用来研究天体的运转。

美是对立面的和谐——赫拉克利特艺术是模仿自然自然界除了数的和谐,还有千万种美的现象。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到的更好;人看不到神的美,神的美比人的美更好。

b美在效用——苏格拉底,把美的基础从自然转移到人文,提出美就是合适(美在这里变成一种与人的关系,对人的效用,美善统一,美是一种知识,美与真统一)。

认识的目的是人的目的,人的目的是神。

苏格拉底第一次提出灵感,灵感凭天才,而不是外在的推理、计算能力;天才是无法解释的,它陷入了一种迷狂(代神说话)状态。

灵感是更高层次的模仿。

c美是理念(理念论-eidos翻译成型相或相,有人翻译成形式)——柏拉图,

3、客观美学的发展:

对艺术本质的探讨

美、善统一——亚里士多德艺术本体论

从低级到高级质料形式,最高就是神,由神创造万事万物。

神学目的论,艺术提升到神的合目的性的高度。

中国从古到今也有造化(鬼斧神工)的概念;这种艺术世界观在柏拉图那里就有神学目的论,到亚里士多德定型。

万物都是神(大自然)的艺术品,人是对上帝的艺术模仿。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有机的整体,多样的和谐(有机的统一)。

艺术美是人工的,自然美是自然的。

西方的“善”有好的意思,合适的意思;不仅是道德。

严格意义上的人的艺术与别的艺术(如人的技巧、神的艺术);本质区别在于它的模仿性。

称之为“诗”,诗的原义是制作,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模仿;只是媒介不同。

一个作者是否能称之为诗人,用作品(模仿)作区分;古希腊不讲究格律、押韵;如荷马史诗。

近代如康德时代开始讲究押韵,但康德认为真正崇高的诗是不需要韵律的。

艺术的模仿是模仿本质与规律;反映外表是自然主义。

艺术应该模仿行动中的人,集中于对心情的模仿。

绘画不如诗歌,诗歌不如音乐。

现代认为模仿是绘画、雕塑;认为音乐是表现艺术。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也是表现,且

是最高级的模仿(表现)。

艺术家表达可然性、必然性。

艺术的功能:

1、认识的功能;艺术和形式的划分,丑的对象在艺术中变成美的,反映于真实。

艺术与认识形成区别的是形式——这也是美学通往形式主义的开端。

艺术的形式、艺术的内容(思想分析,提供的知识)、艺术的结构、统一性、技巧、语言表述。

艺术的形式属于艺术本身。

音乐:

教育(伦理的乐调:

颂神的音乐)、净化(心理学解释-压抑排遣、社会学解释-仇恨化解)、精神享受(善是幸福的要素-愉快、美的因素结合成幸福);净化-摆脱原始野蛮带来的不良形态、痛苦、压抑排除掉,在道德上实现提升。

随着音乐的节奏和音调,手舞足蹈,观看艺术作品,更具有同情心,也更能理解别人(通过情感的感受力),这就是艺术的道德功能。

作为人的艺术家,只是一个工匠,他们掌握了使人信以为真的说谎的技巧。

荷马史诗把谎说得真。

艺术家主要掌握形式,这种形式就是说谎。

排斥了天才、灵感。

4、客观美学的衰微

罗马时代实际是希腊化时代,罗马扩大了希腊文化,但降低了质量。

罗马本来是农业民族,与希腊交往中发展了商品经济,但带有更多的农业民族血缘公社的痕迹。

他们有很多可耕地,土地上生存的是氏族,显示罗马文化的保守,缺乏原创力,将希腊文化拿到罗马,剽窃希腊文化。

罗马重视传统,西方的法律都是以罗马法为基础,重视历史与经验,与希腊不同。

希腊有冲突就向外移民进行殖民,解决希腊发展。

罗马是武力解决,从共和国变成帝国,形成中央集权。

落后征服先进民族,形成世俗化。

艺术也世俗化,将神拟人化,人神不分。

拉丁喜剧发达,但是世俗化的,类似于中国小品。

雕像开始注重眼神的雕刻,不像希腊不注重眼神;罗马处在信仰丧失的时代,沉迷于物质享受,属于唯物主义者,看重现实的生活。

产生感性与理性的分裂,美的和丑的,物质和精神的分裂,艺术和美的分裂。

酒神精神代表醉,神秘主义,阿波罗精神代表梦,酒神精神更加原始,代表本能的冲动;阿波罗精神代表理性;日神精神转变为纯粹的理智,制约酒神的冲动;旧约充满神秘主义,新约加入了希腊理性。

贺拉斯发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诗意(贺拉斯著)是跟着诗学(亚里士多德著),有自我表现,一首诗不仅美,还要有魅力(这是首次提出魅力的观点,强调情感的力量)。

想像(罗马另一位美学家观点):

尚未发生的事情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过去消失的;想像是通过心眼(心眼一词也是首次提出)来表达;每次欣赏都是艺术创造(朱光潜)。

欣赏与创作形成统一。

朗吉弩斯《论崇高》——提出“崇高”的概念,对古希腊的美的概念形成颠覆。

艺术、美之外还有崇高,到了康德那里提出“鉴赏”,鉴赏就是审美的一种统一(崇高和美结合)。

悲剧是崇高,喜剧是滑稽。

采用柏拉图的迷狂,冲破理性束缚;基督教吸收了这个概念,如得到天启,陷入狂喜。

朗吉弩斯认为想像不再是一种模仿,想像是这样一种场合,灵感、热情的感化,仿佛目睹描述的事情,立即记载,呈现在观众眼前;如醉如狂的欢欣鼓舞。

整个身心受到触动。

浪漫主义色彩源自于此,十七世纪发现朗吉弩斯的美学价值才被发现,他超越了他的时代十五个世纪。

普罗提诺《流溢说》——希腊人,新柏拉图主义理论上主要代表;将柏拉图的理念论、神秘主义扩展;对基督教神学有影响。

哲学观、美论、美与艺术的关系理念之上有至高无上的太一,逻各斯是一,人住在理念世界。

否定神学:

只能说神不是什么,不能说神是什么。

是一切存在的源泉,真善美的统一。

神不是拟人化的,自身充满而流溢(首次提出流溢概念)出来;普遍理性是太一首次流出来的,再流出灵魂认识理念世界,再有感性世界(幻像)及人的肉体,最后有物质(质料,无形式的质料就是无)。

注:

物质与质料是一个词。

否认对称、和谐;他说美本身不包括多样的统一,只取美本身,只剩下纯粹概念的形式一,一就是美。

归结到人的灵魂就是一,美内在于人的灵魂,物质世界的美是它的反射。

心灵的理念放在物质世界,形成物质世界的美;美从模仿到表现,艺术与美都有高级与低级,纯粹的统一是高级,感性的是低级的。

心灵的艺术是最根本的。

艺术的美是心灵的产物,艺术更重要的是表现崇高。

一切艺术都是表现心灵美,那么艺术与美就得到统一。

禅宗:

才说一物便不是,佛家第一义不可说。

真是美的标准,善是美的根源。

异化:

把人的本质表现出来,成为异已的东西。

如:

自由是人的表现,但表现为上帝后成为人的枷锁,这就叫异化。

米尔图良:

唯因其荒谬,我们才相信。

(无法用理智加以分析“上帝的奥秘”,只有靠信仰去把握,相信。

阉割理性)

二、中世纪的神学美学

1中世纪美学的文化土壤

新柏拉图主义的斐洛是基督教教义的父亲,基督教骨子里继承了古希腊的哲学。

罗马开始镇压基督教,保罗(圣徒)后来加入了忍让、谦卑等统治者能接受的教义,意识形态上便于统治,于是变成国教。

福音书里的道理源自于古希腊的哲学,福音书里全是哲学痕迹,斐洛是真正教义的父亲。

基督教表面上抛弃了古希腊文化,雕像砸碎,但骨子里还是继承了传统的希腊哲学。

建立起以上帝为根据的道德文化。

上帝是人异化创造出来的形态,但却压抑了人们的意识形态。

古希腊的神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虽然有悲剧,但悲剧达到了灵魂的净化,融解异化。

而基督教加强了异化,抽掉放弃人世间的一切知识、快乐;要驯服,放弃了人间所有的人性。

通过灵魂与上帝沟通,灵魂与灵魂之间是独立的。

个体意识非常软弱,只能寄托于上帝,靠上帝支撑。

以异化的形式培育了个人自由意志,却是异化形式,不是以本来的形式。

取消了一切美感和艺术享受,寄托在上帝的绝对的美,而不是人的美。

人把一切转让给上帝,才能跟上帝交流。

上帝按照自己的精神创立了自己。

人要处于一种迷狂,也就是出神的状态才能与上帝达到合一;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状态。

基督教最后境界不是狂热,特别是新约排斥狂热,崇尚冷静的静思;主体的冷静的选择,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

超生于自然宗教的物我不分,偶像物当作精神崇拜,这是基督教排斥,只崇拜纯精神性的东西,超越物质、感性的东西。

2、美的忏悔——奥古斯丁(圣徒,圣奥古斯丁),教父哲学

基督教传播年代是西方文化最黑暗的年代,古罗马衰落,野蛮人异族入侵,年年征战,内部互相打来打去,分裂,上层人士腐化堕落。

这个时代也称为黄金时代,艺术人们开始厌世,政治险恶,向往乡村,厌倦壁画、雕塑;是否能解决心灵的归属问题?

不仅仅是城市的危机四伏,而是整个现实世界,罗马的乡村也不平静。

产生社会情绪,抛弃腐烂的现实世界,在基督教那里找到了归属,抛弃不可救药的世俗生活,这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利用柏拉图的哲学来阐述基督教教义,最伟大的圣徒就是奥古斯丁,书是神学基本功课,在一神论的名义统一了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在柏拉图那里是分裂的。

上帝从虚无(无形式的物质)中创造了世界,上帝说出世界。

创世、堕落、拯救。

上帝天父,上帝的道,耶稣基督,三位一体,圣父、圣灵、圣子;好像三个人格是同一个人的化身。

代替普罗提诺的《流溢说》。

与柏拉图的神秘主义本质不同,每个凡人都能把握到,只要你信,取决于意志,而不是理性;柏拉图那里只有少数的人通过理性才能把握到。

决然斩断人与世界的感性的、物质的联系;就能与上帝交流,成为信徒。

屏弃一切现实世界的美,但曾经相信过新柏拉图主义的美学观点,悦目的颜色,使心眼得到快乐。

早期写过美学著作,信奉过摩尼教。

忏悔录写的早年信奉各种教而忏悔,放弃了世俗的看法,或者神学角度解释。

万物的美都是上帝创造的,一样东西存在与美丽都来自上帝。

面向天主看人世间的美。

基督教三主德:

信、望、爱(理智、平和、虔诚的圣爱)。

禁欲主义态度(反理性主义)。

人被掏空了,上帝越崇高,人越卑贱,上帝越完美,人越丑陋。

象征说:

建筑典型的象征艺术,装饰也是,不描绘具体的东西,无任何世俗世界的形象。

把一切偶像全部赶出去,包括模仿也被否定。

伊斯兰教无任何形象,圣洁、干净、肃穆。

大批百姓没文化,只有通过图像才能吸引打动,也就是通过世俗的美才能打动,基督教堂是最美的,震撼。

逐步引导人们知道不是简单认为只是各个像,上帝本身无形无像,布道时要讲清楚。

就是引进门后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象征保留了模仿的一面。

象征有形象,不止于形象。

主观的东西当作客观的来表现。

禁欲主义开始后,黑暗时期开始,但也给人们一种圣洁的理想。

3、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评著》150万字

亚里士多德著作被带到阿拉伯世界,一千年后重现西欧,人们重新学习亚里士多德,人们发现亚里士多德更能解决基督教义。

古典文学基础,精敏(精确、敏锐)模式,早期被排斥,晚年被教会接受。

解禁尽可能实证,对上帝存在提出五种证明,包括本体论、宇宙论、目的论、因果论、必然性证明。

大部分从经验世界提供证据(后被康德推翻)。

把知识和信仰结合起来,使世俗沾上神性。

从天国回到感官(不是心眼,而是肉眼)本身。

用人的眼光来看,而不是上帝,如和谐、缜密性。

感性的美得到承认,对艺术也有拓展;奥古斯丁对艺术不屑一顾。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宇宙观影响了托马斯。

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是由神创造

的。

人的艺术和神的艺术类比,人在创造的时候模仿上帝在做同一件事情。

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人通过模仿自然,模仿上帝。

模仿上帝的创造过程,而不是形式(后果,自然物)。

人模仿上帝,模仿技巧,模仿上帝艺术家的心灵(如何创造,受上帝心灵的启发)。

通过象征说,把灵感与模仿结合起来,符号(象征)是外形,深入到形象背后的意义,就必须通过灵感,才能欣赏。

透过外在的形式,欣赏到里面的内容,受到启示。

事物至所以美,是因为上帝住在它里面,问题是你能不能看出来,或者体会出来。

象征主义不再是僵硬的,美本身启示着上帝,面向艺术品,世俗生活中的美,这本身就面向上帝(背向上帝是丑陋的,奥古斯丁)。

欣赏方式变成艺术家的创作原则,掌握感性材料时,艺术家已经面向上帝,艺术家重新得到肯定。

托马斯重建提高了传统的模仿(模仿了上帝的心灵)。

面向自然界,恢复理性,不再需要神秘主义。

世俗世界、感性世界是可以接受的,美感规定为认识(感性、理性统一起来),理性通过感性追求认识。

认识本身就是理性的态度。

不再是单纯的信仰,有认识。

感性认识不是狂热,是理性的态度。

善是一种形式,美比善更高,因为善涉及质料,美只在于形式,善要考虑目的;苏格拉底那里健康、幸福、地位、爱情,都称之为善(好),柏拉图那里善包涵道德。

托马斯那里真最高,美、善在后。

这样的思路预示着新时代到来(文艺复兴),在真、美、善之上还有圣,圣洁。

但丁——《神曲》

中世纪最后一个思想家,新时代的第一个思想家;文学作品里包涵大量的美学思想。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认识论美学,统觉由莱布尼茨提出有限的理性借助感性认识真理-模糊、混乱观念(听不到大海波涛里的水珠破裂声,只听到整体的波涛声的总和)事实的真理、逻辑的真理;一切都是前定的主谐,上帝规定好了一切。

美感入手,深入到美感底下规律性,创造和欣赏中,人的观念处在模糊和清晰的边界之上。

合起来清楚,分开来混乱;近看看不出来东西,远看清晰是一幅画。

画家凭感觉、直觉、灵感画,成画以后才能表现出效果;这属于非理性创作。

充足理由律,每件偶然都有充足的理由,人把握不到,只有上帝才能弄清来龙去脉。

中国人讲妙不可言,意在言外,无法分析,一分析就无法创造;而莱布尼茨认为一切感觉,包括美感都是可分析的,只是逻辑结构比较复杂,一般人分析不了。

当我们受到音乐感动的时候,我们下意识地在数数,估摸他的比例关系(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

西方人欣赏音乐是通过数学来欣赏的,数的和谐(比如巴赫的音乐比例)。

与中国的春江花月夜欣赏方式不一样;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没有名称,音乐按照数学的方式建构。

美就在抽象的基本结构之中,这种关系是事物的秩序的和谐统一,宇宙的完善,前定的和谐。

克里斯蒂安.沃尔夫——莱布尼茨弟子,将莱布尼茨形成体系

美的定义:

美就在一件事物的完善,那件事物易于凭借它的完善引起我们的快感(有浪漫主义倾向)。

感性所认识到的完善。

浪漫主义(经验派)与古典主义(理性派)的冲击:

古典主义欣赏古希腊的优雅、典雅、秀美;浪漫主义欣赏个性、怪诞、崇高、滑稽。

狄德罗《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哲学探讨》——法国人,反映近代浪漫主义美感受英国经验派影响,既有大陆理性派的影响,又有英国人的思想,审美趣味。

爱尔维修经验派美的根源:

接受莱布尼茨的理性的计算;透过现象,挖掘美的本质。

仅仅是情感问题,还是习惯了理性,习言而不察。

理性计算出来的东西不必一定要是和谐的,扩展开,有很多不主谐的东西也是理性可以把握的;那些不完善,冲突,不和谐都可以通过“关系”纳入进来。

个性也可以包括进来,伏尔泰(专门讽刺人)的雕像也可以是美的,不局限于古典优雅的美。

我把凡事本身含有这个因素,能够在我的悟性中唤起关系概念的,叫做外在于我的美;凡是唤起这个概念的一切,我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注:

美的根源是关系,但美不是关系。

美的根源是探讨美从哪里来的(关系),美的本质是探讨美是什么(对关系的感觉“概念”)。

基础是关系,不是美自身,美和关系之间感觉。

鲍姆加通(1750年)——与狄德罗相差一岁,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

美学从此独立研究,因为美学命名,被称之为美学之父。

还属于莱布尼茨-沃尔夫派;大陆理性派认识论美学最后一个代表感性(情感、情绪、意志、冲动、欲望、任意性、内心冲突)认识本身的完善,向人本主义过渡。

关系的矛盾,与客观根源的矛盾,纳入主观。

关系就是感觉本身的关系,各种和谐不和谐都在感性认识之中;抛弃了理性。

他认为美学就是感性学——aesthetica(感性学)也就是感性认识学,与逻辑学、伦理学(实践科学)并肩而立。

康德的三大批判的影子:

认识、实践、美学。

感性认识并不清晰,所谓认识有个主、客二分的关系。

认识能力和认识对象分开了,扩大认识的概念,真理的概念,包涵审美的真实(逼真);

真理三个方面:

真、善、美

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性(亚里士多德)

人本主义美学——

康德——是近代人本主义的拓荒者-哲学人类学美学(关于人类最高的技能:

知、情、意)知(认识)、情(情感-实践-伦理)、意(意志-道德);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美学;哲学人类学体系。

结合经验、理性派,集大成;更开放,批判、吸收;独断论就是批判理性派,没考虑经验。

美学从认识论彻底独立起来,不是认识的阶段,而是哲学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从形而上学看人,从哲学看人;与人种学,实证的人类学不同。

当代哲学基本上与人相关,人格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

现象是可认识的,现象下面有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保留本体是为了信仰,比如:

自由(能认识的自由是因果必然性,自由没有原因)、上帝(道德作用);不可知,可行。

判断力批判属于美学;知性建立概念(极其原理),理性是推理能力,追溯原因的原因到终极原因,有条件追溯无条件。

判断力将知性的概念联接:

先有普遍概念,将普遍概念运用特殊的对象之上(规定性的判断力);认识中的判断力。

判断力批判中还有一种反向运用,不归结,先提供特殊具体的对象,从对象中寻求普遍性,通过反思获得。

反思的判断力是审美(包涵感性的意思,与逻辑是相对的),寻求主观的普遍性。

这朵花是红的(这朵花是特指,红是普遍概念),美不是普遍概念,是个别的,依赖于感性(美感)。

内心共鸣的愉快(同感),就是美感,具有普遍性。

审美的艺术推广到自然界中去,一切有机体都是有目的的,比如鸟,空羽毛为了飞翔,和谐性具有了。

对象引起各种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感性直观、想象力、知性;面对美的对象时,这些能力都自由协调活动,所以我们感到愉快;审美就感到愉快(中文翻译审的意思就是认识,考量)。

审美激发普遍具有的情感,而不是指偏爱(比如美食偏爱),品味面前无争辩。

审美可以批评,贩卖矿物的商人对宝石的美丽无动于衷,忧心忡忡的农民对美景视若无睹,这都是人性有缺陷,人受到伤害,损害;情感上的普遍愉快从情感上产生出来,情感能力的先天普遍原则。

认识起源于审美,哲学对自然感到惊异,惊异感就是美感;有好奇心。

科学有种美,道德意识首先产生于美感(从小用审美眼光来教育,坏事就等同于丑,善良等同于美)。

审美是认识和道德、现象和本体之间的桥梁。

鉴赏力(口味、味道-品味)的四个契机——相当于范畴表量、质、关系、模态

反思的判断力顺序:

质、量、关系、模态。

契机(要素、瞬间):

1、无厉害关系的自由的愉快(摆脱厉害关系-哈奇森第六感官,道德情感,审美也包括,超功利的);利益、善和道德,没有道德关切(道德对象,后果),道德行为的目的,而审美不考虑目的。

2、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与理性派划清界限),不需要考虑完美。

3、合目的性,把人的各种认识能力活动趋向某个目的,形式的合目的性;没有把对象当作目的,通过协调达到超功利的愉快。

4、共通感,共通的情感,社会的共通性;虽然是主观的,但具有情感的普遍性。

摆脱概念、功利后情感就有共通性。

审美是先天普遍性,道德是后天教育。

社会心理学原理,浪漫主义的人之常情;

3是个体心理学原理。

纯粹的审美是无目的性的,只在于共通感,叫自由美。

附庸美,依存美。

美与崇高——使人心醉神迷,欣赏崇高的时候痛苦,因为无法用知性把握,崇高的对象都是无限的对象,山、海、沙漠;但激发了向更高层次提升,理性加以把握,想像力极大发挥,造成更高层次的自由协调。

先有沮丧,失败感,用理性提升自己,崇高是一种痛快感,这是一种带有道德(自由意志的自律,道德律带有敬重的意思,高过所有的情感,所以情感在道德律面前都谦卑)层次的愉快。

而不是美的欣赏的自由层次。

高山仰止,战胜大自然的崇高。

美(包括崇高)是德性的象征。

使个体意识到具有人类普遍性,鉴赏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传达,将自身提升起来,接近于道德。

不借助于概念而进行普遍传达。

情感传达的美学。

移情论,是把情感寄托在对象身上。

传情论是人与人之间普遍传达。

只有通过艺术才能将内心的活动以经验的手段体现出来。

艺术论——美的艺术与其他技术不同,是鉴赏力,在此基础之上建立。

鉴赏力与艺术不可分割,鉴赏力涉及人的心理本质,艺术保留有技术要素,外在的经验的制作。

艺术的天才建立艺术的法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