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邵梅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8718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邵梅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邵梅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邵梅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邵梅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邵梅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邵梅香.docx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邵梅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邵梅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邵梅香.docx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邵梅香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邵梅香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

邵梅香,覃林不,谭玲

(广西人学林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

C,N,P的平衡关系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和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介绍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

态化学计量学,C:

N:

P化学计量比,养分循环,动态平衡理论,生长速率理论

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stoichiometry)是在生物学、生态学和分析化学的交叉下产生的,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和化学元素间平衡的一门学科[1],已成为连接分子、细胞、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尺度生物学研究的新工具[2]。

生态学的这一新兴领域将生物体的元素生理与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功能联系起来,从而有可能整合生态学不同生命层次的研究成果;此外,它在传统意义上相距较远的生态系统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国内已有学者对生态化学计量学应用做了详细介绍[3-7]。

笔者主要综述近年来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深入开展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提供参考。

1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意义

C、N、P元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元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非常密切。

植物化学元素含量既反映了植物在一定生境条件下从土壤中吸收和蓄积矿质养分的能力,也能反映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种本身的营养元素化学计量比特征。

植物叶片的C∶N和C∶P意味着C(生物量)与养分的比值关系,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单位养分的生产力,即养分利用效率[8]。

已有研究认为植物叶片的N∶P可以作为判断环境因子,特别是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养分供应状况的指标[9]。

评价群落结构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N∶P比值,能够用来研究该立地上的物种组成特征、群落结果以及植被生产力等功能特征。

生态系统中C与N、P、S等元素的循环过程是相互耦合的,养分循环的改变将强烈影响生态系统C循环过程。

生态化学计量学能为生态系统养分供应平衡和植物体元素组成平衡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手段[10],对认识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以及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基本理论

1986年Reiners提出了结合化学计量学和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研究补充模型,该模型列出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基本理论脉络。

目前生态化学计量学已发展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具体理论,即动态平衡理论(homeostasishypothesis)和生长速率理论(growthratehypothesis)。

动态平衡理论指有机体中的元素组成与它们周围环境(包括它们利用的资源)养分元素供应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8]。

动态平衡使生物的化学物质组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及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因此它是生态化学计量学存在的理论基础。

生长速率理论是有机体生态化学计量控制的基本途径,这个理论提供了生态化学计量控制生命进化、细胞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功能机制的基本框架[11]。

这种与C∶N∶P的化学计量比、RNA分配和有机体生活史相关的机制[2,10]被称为生长速率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必须改变它们的C∶N∶P比值,从而使生长速率得以改变;单个有机体P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长和繁殖紧密相关(它是该种群动态的一个主要决定者)[2]。

具体来说,有机体C∶N∶P的变化主要由有机体P含量的变化决定的[11]。

因此有机体必须调整其C∶N∶P化学计量比来适应生长速率的改变。

3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

自Reiners(1986)提出生态化学计量学思想以来,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我国对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植物资源丰富,地域辽阔,气候和地理环境复杂,是研究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想国家,因而国内在这方面研究发展较快。

3.1区域尺度生态化学计量学格局

Han等[12]首次在较大尺度上研究发现我国127个样点753种陆生植物叶片的N∶P

分布规律并不相同,填补了中国在国际相关研究中植被数据的空白。

张文彦等[13]发现高寒草地植物叶片的N、P含量高于温性草地植物,但其N∶P却低于温性草地。

郑淑霞等

[14]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地区植物叶片C∶N和C∶P以乔木最大、灌木次之、草本最小,而N∶P无明显差别。

任书杰等[15]发现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的N和P含量与全球尺度相比,更易受到P的限制。

韩文轩等[16]研究发现,北京及周边地区358种植物中草本相比于木本植物叶片具有高N、P且低C的特点;而针叶树叶片N含量显著低于阔叶树。

杨阔等[17]分析发现青藏高原47种草地植物群落叶片N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的N∶P与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3.2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甘露等[18]对南昌市89种植物类群叶片的N和P进行了化学计量比的研究。

阎恩荣等[19]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通过对叶片和凋落物C∶N∶P比与N、P重吸收的研究,揭示了3种植被类型N、P养分限制和N、P重吸收的联系。

吴统贵等[20]以珠江三角洲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发现乔木叶片C、P含量、C∶P、N∶P比均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李娜等

[21]研究发现暖温带东灵山3种落叶阔叶林的C、N含量没有显著差异,C∶N比率变化不大。

耿燕等[22]发现内蒙古草地57种优势植物叶片的P含量低、N∶P高与土壤全P和有效P的含量无关。

丁凡等[23]研究发现松嫩平原草甸3种主要植物叶片全

N浓度差异较大、全P浓度差异较小,叶片N∶P受土壤养分的影响更显著。

张新军等

[24]研究发现中间锦鸡儿叶片N∶P及C∶P与土壤紧实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3.3不同演替阶段生态化学计量学比较

高三平等[25]和阎恩荣等[26]研究发现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常绿阔叶林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植物叶片的N∶P不断增加。

银晓瑞等[27]发现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恢复演替阶段植物叶片的C∶N和N∶P与退化程度呈负相关。

刘兴诏等[28]发现南亚热带森林

不同演替过程中植物与土壤各土层的N∶P随演替的进行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潘复静等[29]分析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特征。

刘万德等[30]则探索了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物种丰富度及多度的相关性。

3.4植物器官间生态化学计量学关联

周鹏等[31]调查发现,草类植物叶片N、P含量远高于细根,但N∶P二者相差不大。

徐冰等[32]发现在种间尺度上植物叶片和细根间N、P含量和N∶P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种内尺度上这种关联不明显。

印婧婧等[33]探讨了内蒙古半干旱区树木叶片、树干、粗

根与根尖等各器官中养分浓度的分配格局、养分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以及这种分配格局与各器官生理功能的相关关系。

3.5人类活动对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干扰

胡小飞等[34]研究发现土壤中添加N、P后,初期麦冬根部N、P养分和N∶P逐

渐增加,中后期有较小的变化趋势。

袁伟等[35]通过试验发现在有机无机肥配施情况下,番茄的光合速率与地上部C∶N和C∶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安卓等[36]探讨了N素添加对黄土高原上天然草地优势植物长忙草的N、P重吸收率和C∶N∶P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内在联系。

王维奇等[37-38]探讨了人类不同程度干扰及不同淹水频率下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发现土壤C∶N对淹水频率的变化较小,而C∶P和N∶P的变异性相对较大。

牛得草等[39]则比较了黄土高原天然草地优势植物长忙草在放牧养地与围封养地上的C、N、P含量季节动态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

4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4.1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是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已有研

究发现水体环境中恰当的C∶N∶P可能是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的重要机制[40]

,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学解释赤潮现象可能是该理论未来研究的一个方面[5]。

胡小飞等

[34]、袁伟等[35]在物种水平上研究了不同基质养分对植物或蔬菜化学计量

学特征的影响。

杨阔等[17]则探讨了植物群落水平上的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及伴随环境而发生的变化。

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工作还包括植物体元素组成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对非生物环境因子(如基质养分组成、生长季长短、温度、水分和光照等)变异的响应及其适应与进化机制。

4.2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

许多学者已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分析植物叶片中N∶P和微生物生物量的C∶P。

由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高,不利于元素循环的研究,加上土壤的复杂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复杂及周转速率慢等特点,很少将植物-凋落物-土壤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

[6],进一步的分析需要考虑凋落物和土壤C∶N∶P比随水热梯度的变化特征与养分限制的有效预测等方面[41]。

当前,我国针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化学计量研究还相对滞后,其研究重点也只是注重于单一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还需加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C∶P、C∶N、N∶P、C∶N∶P之间的生态耦合关系的研究。

4.3K、S、Ca、Mg等元素的研究

生态化学计量学目前主要集中在C、N、P的计量关系方面,但从生态化学计量学角度

看,研究其中一个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必须同时考虑其他元素的影响。

现在还不清楚生物组成的其他元素是否也存在相对稳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因此对其他元素的探讨也是非常

必要的,特别是S的作用[42]。

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对C循环与全球变化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全球C循环与K、S、Ca、Mg等元素的关系。

4.4其他方面

从生态化学计量学的视角探讨各营养级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化学计量学协变关系及其对养分供应、人类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及其适应与进化机制,探索对生态系统元素计量学的人为干预途径,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可持续性,这也是生态化学计量学亟待研究的一个方向。

5结语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主要围绕C、N和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在不同系统、群落和物种间的差异,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偶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尽管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大量成果。

随着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和完善,相信一定会有更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ELSERJJ,STERNERRW,GOROKHOVAE,etal.Biologicalstoichiometryfromgenestoecosystems[J].EcologyLetters,2000,3:

540-550.

[2]ELSERJJ,DOBBERFUHLD,MACKAYNA,etal.Organismsize,life

history,andN∶Pstoichiometry:

towardsaunifiedviewofcellularandeco-

sysremprocesses[J].Bioscience,1996,46:

674-684.

[3]ZHANGLX,BAIYF,HANXG.ApplicationofN∶Pstoichiometrytoe-

cologystudies[J].ActaBotanicaSinica,2003,45(9):

1009-1018.

[4]曾德慧,陈广生.生态化学计量学:

复杂生命系统奥秘的探索[J].植物

生态学报,2005,29(6):

1007-1019.

[5]程滨,赵永军,张文广,等.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10,30(6):

1628-1637.

[6]王绍强,于贵瑞.生态系统氮磷元素的化学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生态学报,2008,28(8):

3937-3947.

[7]杨恵敏,王冬梅.草-环境系统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其对环

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11(4):

244-252.

[8]AGRENGI.TheCNPstoichiometryofautotrophs-theoryandobservations

[J].Ecology,2004(7):

85-191.

[9]WASSENMJ,OLDEVENTERINKHGM,DeSWARTEOAM.Nutrient

concentrationsinmirevegetationasamessageofnutrientlimitationinmire

ecosystems[J].JournalofVegetationScience,1995,6:

5-16.

[10]ELSERJJ,FAGANWF,DENNORF,etal.Nutritionalconstraintsin

terrestrialandfreshwaterfoodwebs[J].Nature,2000,408:

578-580.

[11]VANNIMJ,FLECKERAS,HOODJM,etal.Stoichiometryofnutrient

recyclingbyvertebratesinatropicalstream:

linkingbiodiversityandeco-

systemfunction[J].EcologyLetters,2002,5:

285-293.

[12]HANWX,FANGJY,GUODL,etal.Leafnitrogenandphosphorusstoi-

chiometryacross753terrestrialplantspeciesinchina[J].NewPhytolo-

gist,2005,168:

377-385.

[13]张文彦,樊江文,钟华平,等.中国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功能群化学计量

学特征研究[J].草地学报,2010,18(4):

503-509.

[14]郑淑霞,上官周平.黄土高原地区植物叶片养分组成的空间分布格局

[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8):

965-973.

[15]任书杰,于贵瑞,陶波,等.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氮和磷

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07,28(12):

2665-2673.

[16]韩文轩,吴漪,汤璐瑛,等.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片的碳氮磷元素计

量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45(5):

855-860.

[17]杨阔,黄建辉,董丹,等.青藏高原草地植物群落冠层叶片氮磷化学计

量学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

(1):

7-16.

[18]甘露,陈伏生,胡小飞,等.南昌市不同植物类群叶片氮磷浓度及其化

学计量比[J].生态学杂志,2008,27(3):

344-348.

[19]阎恩荣,王希华,郭明,等.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与落叶阔

叶林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

(1):

48

-57.

[20]吴统贵,陈步峰,肖以华,等.珠江三角洲3种典型森林类型乔木叶片

生态化学计量学[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

(1):

58-63.

[21]李娜,李建,刘海丰,等.东灵山3种落叶阔叶林的碳氮元素含量及比

率[J].林业科学,2009,45(8):

82-87.

[22]耿燕,吴漪,贺金生.内蒙古草地叶片磷含量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

[J].植物生态学报,2011,35

(1):

1-8.

[23]丁凡,廉培勇,曾德慧.松嫩平原草甸三种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

征及其与土壤N、P浓度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1,30

(1):

77-81.

[24]张新军,高玉葆.中间锦鸡儿的生长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与基质稳

定性关系初探[J].植物研究,2011,31

(2):

180-187.

[25]高三平,李俊祥,徐明策,等.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常见种叶

片N、P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2007,27(3):

947-952.

[26]阎恩荣,王希华,周武.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群落的N∶P化

学计量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08,32

(1):

13-22.

[27]银晓瑞,梁存柱,王立新,等.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恢复演替阶段植物

养分化学计量学[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

(1):

39-47.

[28]刘兴诏,周国逸,张德强,等.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

中N、P的化学计量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

(1):

64-71.

[29]潘复静,张伟,王克林,等.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C∶N

∶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1,31

(2):

335-343.

[30]刘万德,苏建荣,李帅峰,等.云南普洱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和土

壤中C、N、P化学计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0,30(23):

6581-6590.

[31]周鹏,耿燕,马文红,等.温带草地主要优势植物不同器官间功能性状

的关联[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

(1):

7-16.

[32]徐冰,程雨曦,甘慧洁,等.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植物叶片与细

根性状在种间及种内水平上的关联[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

(1):

29-38.

[33]印婧婧,郭大立,何思源,等.内蒙古半干旱区非结构性碳、氮、磷的分

配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45(5):

519-527.

[34]胡小飞,陈伏生,胡岸峰,等.氮磷添加对麦冬根部养分浓度及其化学

计量比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学报,2007,15(5):

377-382.

[35]袁伟,董元华,王辉.不同施肥模式下番茄的生长及生态化学计量学

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10

(2):

146-149.

[36]安卓,牛得草,文海燕,等.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长忙草氮磷

重吸收率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1,35

(8):

801-807.

[37]王维奇,曾从盛,钟春棋,等.人类干扰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0,31(10):

2411-2416.

[38]王维奇,仝川,贾瑞霞,等.不同淹水频率下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

计量学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3):

238-242.

[39]牛得草,董晓玉,傅华.长忙草不同季节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J].草业科学,2011,28(6):

915-920.

[40]胡章喜,徐宁,李爱强,等.氮磷比对3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2008(4):

482-487.

[41]REICHPB,OLEKSYNJ.GlobalpatternsofplantleafNandPinrela-

tiontotemperatureandlatitude[J].ProcNatlAcadSei,2004,101(30):

11001-11006.

[42]贺金生,韩兴国.生态化学计量学:

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

理论[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

(1):

2-6.

(上接第6906页)

案例较少,研究中基于SWIM模型的洱海流域产流模拟也只是初步尝试。

SWIM在应用到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区时,需要进行调整。

同时要考虑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尤其是气候数据和土壤参数的精度和分辨率等。

因为气象站的密度和气象数据质量对模型应用非常关键,影响模拟结果。

在欧洲以外的区域这些影响还尚未被完全揭示,在国内应用该模型时应给予充分考虑。

参考文献

[1]KRYSANNONAV.SWIM模型使用指南[M].苏布达,等,译.北京:

气象出版社,2011:

2-3,24.

[2]ARNOLDJG,ALLENPM,BERNHARDTGT,etal.AshortdescriptionofSWIMisavailableintheRegisterofEcologicalModels[J/OL].http:

//

dino.wiz.uni-kassel.de/ecobas.html.

[3]KNISELWG.CREAMS:

Afieldscalemodelforchemicals,runoff,ande-

rosionfromagriculturalmanagementsystem[R].USDAConservationRe-

searchReport,1980:

643.

[4]LEONARDRA,KNISELWG,STILLDA.GLEAMS:

Groundwaterload-

ingeffectsonagriculturalmanagementsystems[J].Transactionsofthe

ASAE,1987,30:

1403-1428.

[5]WILLIAMSJR,RENARDKG.Assessmentofsoilerosionandcroppro-

ductivitywithprocessmodels(EPIC)[M]//FOLLETTRF,STEWARTB

A.Soilerosionandcropproductivity.Madison,WI:

SoilSci.Soc.Am.,

1985:

67-103.

[6]SMITHRE.Opus:

Anintegratedsimulationmodelfortransportofnon-

point-sourcepollutantsatthefieldscale.Vol.1&2[M].Washington,DC.

Documentation,USDA,19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