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子女情绪的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7888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处理子女情绪的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处理子女情绪的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处理子女情绪的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处理子女情绪的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处理子女情绪的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处理子女情绪的技巧.docx

《处理子女情绪的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处理子女情绪的技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处理子女情绪的技巧.docx

处理子女情绪的技巧

处理子女情绪的技巧

要做成功的父母,只有爱是不够的。

还需要以同理心来对待子女(同理心是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并且帮助他们处理负面的情绪,譬如愤怒、悲哀及恐惧。

如此,父母才能在自己与子女之间建立信任及爱的桥梁,适时地对子女在情绪方面加以有效的辅导,以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和长大后成为更成功、更快乐的人。

丹尼尔·高文在EQ一书中指出,能够妥善地认知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比起智力(IQ)更能保证一个人在人生的各方面,包括家庭关系和事业上的成功与幸福。

在处理子女情绪方面,传统上父母的行为有四种类型:

交换型——用具吸引力的事物换取子女停止某种情绪。

例如:

“不要哭,妈妈带你去买雪糕吃。

“来,爸爸带你逛街去,不要再发脾气啦!

“再这个样子,我就不让你出去玩啦!

惩罚型——对子女的情绪表现感到不满,加以责骂或者恐吓。

例如:

“你这个样子怎像个男孩?

真不争气!

“你再吵我就打你!

“你也知道家里不容许这样的行为!

做错了还在生气,是否讨打?

冷漠型——接受子女的情绪表现,但没有积极的引导,任由他自己处理。

例如:

“你回你的房间吧。

待你气消了再出来!

“心情不好就躲起来,不要去烦人,谁想跟你这个样子的人说话!

“爱哭就哭一顿够的吧!

我回头才跟你说话!

说教型——喋喋不休地给子女教条文字的训导,不理会子女的情绪表现。

例如:

“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嘛!

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已经懂得照顾自己了。

你也要想想,我们怎样祈望你会做到出人头地,看到你这样,家里每个人都会说……”

让我们先看一看这四个类型是怎样的,然后再看一看新发展出来的EQ型有什么不同。

一、交换型

(一)交换型父母常见的行为表现

交换型的父母见到子女悲伤时,他们便急着去买雪糕给子女吃或提供其他的好处,注重的只是子女停止表现那种情绪。

子女在伤心或者生气时,这类父母会试图引逗子女笑,或者嘲笑子女。

这类型的父母告诉子女这种情绪不重要,不应该出现,甚至是:

“若要别人尊重你,最好把这些情绪压在心底!

(二)交换型的父母对情绪的看法

此类型父母认为负面的情绪有害,不希望子女停留在那些情绪中,因此当子女伤心时,交换型的父母会尽力去找东西换掉子女的情绪。

这类父母以为停留在不舒适的感觉中不能自拔就如同在火中打转,他们不希望愤怒或哀伤的情绪控制自己的生活,故此也不愿这类情绪控制他们的子女。

在他们看来子女的注意力若离开那些情绪,就能摆脱它们。

这类父母也许在他们自己童年时被禁止表达他们的感受。

此类型的父母也有的来自贫穷或者疏于照顾和关怀的家庭。

由于自己在小的时候得到的照顾关心不足够,因此他们想为子女塑造一个完美的世界。

每当子女有忧伤的感觉时,这些父母只注重把世界“修补”得更好,却忽略了子女更需要的是了解和慰藉。

此类型的父母认为欢笑喜悦比灰暗的心情更重要。

这种看法并没有错,只是没有认识到,对灰暗心情带来的情绪,既需要给予重视,又需要做恰当的处理。

有部分交换型的父母往往觉得子女的烦恼微不足道,与大人的忧虑,比如失业、婚姻破裂、国家大事相比,子女根本没有资格闹情绪。

(三)子女的感受

子女看到交换型父母的这些反应后,会对自己产生怀疑:

“既然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何我感觉这么糟?

”这个类型父母的反应,其实是给子女一个否定自己的讯息:

“你对这情况的评估或判断是错的,你的情绪反应也是不对的,你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

成熟的人不会像你这样。

”子女会经常感到迷惘、怀疑,累积下来,他们会显示出自信不足,在情绪生活上容易产生很大的压力。

二、惩罚型

(一)惩罚型父母常见的行为表现

顾名思义,惩罚型父母对负面的情绪显示出强烈的反感。

子女常常由于表达哀伤、愤怒和恐惧而受到责备、训骂或者惩罚。

惩罚型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子女的情绪或发泄情绪的行为上而不尝试去了解子女情绪的原因。

部分惩罚型的父母则以批判的态度去处理子女的情绪。

他们会了解原因,目的是为了决定反应。

“合理”的原因会得到理解;轻微“不合理”的受到批评;而严重“不合理”的会受到惩罚。

(二)惩罚型父母对情绪的看法

有些惩罚型的父母认为子女的情绪表现只不过是要引人注意(因而故意忽视),或者想从父母处得到某些东西(因而故意抵制)。

这些父母感到被子女勒索,因而产生愤怒及对抗的心态。

惩罚型的父母往往以为若不责骂或惩罚子女的负面情绪表现,将会失去对子女的控制,或者担心子女会培养出坏脾气。

也有些父母因子女宣泄情绪而责骂或处罚他们,好让子女“变得更坚强”。

常常表现恐惧或者忧伤的子女最易受到严厉的父亲如此对待,这种父亲认为世界是冷酷无情的,只有最坚强的人才能生存,故此子女不能成为“胆小鬼”,或者“弱者”。

最为极端的惩罚型父母,希望能够教出不会有负面情绪的子女。

他们认为这些情绪是“无意义”的,“白费时间”,“一点都没有建设性”。

(三)子女的感受

受到惩罚型父母对待的子女,与受到交换型父母对待的子女相似,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的感受毫无根据、不适当,或者不正确。

他们的自尊受挫,在学习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方面,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比起其他子女,他们在集中注意力、学习和与同龄子女的相处上,会出现更多的麻烦。

他们历次的经验告诉他们:

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带来耻辱、被抛弃、痛苦、受虐待。

所以,他们憎恨负面的情绪而又感到无可奈何,他们长大后面对人生的挑战会显示出能力的不足。

三、冷漠型

(一)冷漠型父母常见的行为表现

冷漠型的父母,接受子女的负面情绪的出现,不否定亦不会加以责骂。

这类父母抱一种“不予干涉”的态度:

让子女自己去找办法宣泄一下或者冷静下来,身为父母的责任便已完成。

他们不愿或者不知道要教导子女去处理那些负面情绪。

(二)冷漠型的父母对情绪的看法

冷漠型的父母认为抱着“不管子女变得怎样我们都爱他”的信念便已足够。

却未能意识到:

光有无限和无条件的爱,既不能帮助子女解决问题,又不能教子女学会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

(三)子女的感受

冷漠型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帮助子女在体验情绪的过程中学习。

他们不教导子女如何去解决问题,因而往往纵容子女表达不适当和无约束的情绪。

例如:

一个愤怒的子女会变得有侵略性,运用言语或行动去伤害别人;一个伤心的子女会尽情和长时间地哭闹,而不知怎样去安抚和舒解自己。

对子女而言,这可能是十分痛苦的:

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感到恐慌,像进入了一个情绪黑洞却不知怎样才能逃出来。

四、说教型

(一)说教型父母常见的行为表现

说教型的父母,面对子女的情绪,表现出好像视而不见的样子,而只集中注意力去说出他们以为对的道理,长篇大论地滔滔不绝。

说教型父母认为人生里的种种事,只须凭理性去处理。

只不过,他们强调“应该怎么样”、“怎样做才对”和“怎样更好”,但是又没有具体有效的方法教子女做出来。

说教型的父母不知道要教导子女去处理那些负面情绪,以为只要明白了道理,那些情绪就会消失。

(二)说教型父母对情绪的看法

说教型的父母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应出现的。

既然是不应出现的,便不应把说话放在情绪上。

情绪是子女不对所以产生的,故此,子女理应承受,亦因此,情绪带来的痛苦是子女自己的事。

(三)子女的感受

与冷漠型的父母一样,说教型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帮助子女在体验情绪的过程中学习。

子女感到孤单无助,需要独自去面对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不知如何是好,身处黑洞的感觉就更为强烈。

而说教型父母喋喋不休的说话,其实会进一步地制造出更多的痛苦,子女会在本来有的负面情绪之上更多添一份不耐烦,甚至愤怒,亲子关系因而会发展得更差。

五、EQ型

(一)EQ型父母的行为表现

EQ是“情绪智能”(EmotionalIntelligence)的代号,而不是简写。

最能表达EQ意义的是“同理心”(Empathy)。

在最基本的概念上,同理心是感觉别人情绪的能力。

有同理心的父母,看到子女流泪时,能设身处地想像子女的处境并且感受到子女的悲痛;看到子女生气,他们能感受子女的挫败与愤怒。

父母接受并与子女分享这些感受,会使子女更有信心地学习怎样处理面临的问题,因为子女感到身边有可以信赖的盟友支持。

如果父母不去批评子女,不轻视子女的情绪,不主观地否定子女的意向,子女就会让父母进入他们的世界,父母就能更容易地引导和教育子女成长。

子女会感到与父母有共同的立场,肯与父母一同解决问题,自然也愿意听父母的意见!

一些父母为了掩饰自己害怕情绪失控的恐惧而装出一副“超级父母”的样子,心情不好时装得若无其事,以为能够对子女隐藏他们的情绪。

其实,子女有很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察觉出一切,只是他们看出父母企图隐藏因而在表面上加以配合而已。

EQ型父母对情绪的态度是:

认识它的存在,并且接受它的存在,正视它和处理它。

以前人们认为时间可以化解负面情绪,时间并不真的消减负面情绪,时间只让我们学会怎样与它共存。

负面情绪蕴藏在内心,我们便不能尽情地发挥本有的能力。

而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尽情地发挥本有的能力,才能有最好的成长效果。

EQ型父母的行为表现:

(1)EQ型父母注意子女的情绪出现,并视之为与子女加强联系沟通的良好机会。

(2)对子女所表示的感受,不乱做结论,也不假设每个问题都是一件小事或一个灾难,更不给自己错觉,以为父母总会有能力去修补或解决。

(3)问子女发生了什么事情,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子女认为的原因),引导他说出内心的感受。

(4)接受从子女的角度所看到的原因及感受到的情绪,用言语表示了解子女的看法与感受,通过交谈来与他分担那份感受。

(5)与子女一同了解问题的根结和找出解决办法。

引导子女明白:

人生里的事情未必都能如愿,往往必须受到某种制约或限制。

(6)表达你的一些看法,不要用批评的文字或者态度,而是提供不同的看法,然后决定你的下一步,是以下三个可能的哪一个:

接受事情:

分担失望的感觉。

找出代替品:

引导子女去认识事情的更高意义,与子女一同尝试找出其他的可能。

未来计划:

与子女讨论有些什么是他想在将来得到的,鼓励他订出在将来应做的一些事情。

(二)EQ型父母对情绪的看法:

(1)EQ型父母在情绪的世界里担任子女的向导。

他们接纳子女的负面情绪,聆听和分享这些情绪,但同时也会设置规范以显示不适当行为的限度。

他们亦教导子女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寻找合适的消解或者发泄管道,然后考虑解决问题。

(2)EQ型父母鼓励子女们对情绪诚实:

认识、接受和承认自己的负面情绪,不怕别人知晓。

有负面情绪并不表示自己有不如别人或者见不得人的缺点,每个人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区别只不过在于能否成功地处理它们。

(3)EQ型父母会告诉子女:

所有的情绪都有其正面的价值,应该认识这些正面价值,使自己懂得运用它们去取得人生里更大的成功和快乐。

(4)EQ型父母会教导子女以非破坏性的方式表达负面的情绪,并且设置规范去控制不适当行为的限度。

例如:

对弟弟的恼火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尖酸刻薄的言语去回应则不是好的方法,因为家人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人,不应有意识地制造自己与弟弟疏远的感受。

(5)EQ型父母也会教导子女用多种方法去宣泄情绪,例如做一些可以放松身心的活动:

跑步、打球、唱歌。

(6)EQ型父母不会在子女每次出现负面情绪时都把子女的世界“修补”完美。

他们会聆听子女失望的心声,并且告诉子女感到失望是完全自然的事。

子女在年少时能学会处理小小的失望,将来在成年后,也就能应付人生中较大的失望了。

(7)父母未必能够一一满足子女的要求,但是总可以让子女感觉到你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给他们安慰,也就是说与他们分享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的感受,这样父母会更容易引导子女们接受失望的现实,尝试找出另外一个可以得到的代替品,或者制定计划如何在未来争取到手。

记着:

父母的责任不是给予子女人生中每件想要的东西(没有父母会有这份能力),而是引导子女学会如何处理人生中的欲望及每次的得失。

(8)EQ型父母不会害怕在子女面前表现自己的情绪:

伤心时在子女面前流泪;愤怒时在子女面前生气(只要告诉子女伤心和生气的原因)。

这类型的父母以身作则,表现出:

负面情绪是人生的一部分,有其正面意义,无需逃避或者隐藏,并且总能找到处理的方法。

例如,一个子女看到父母激烈争论后可以友善地解决双方之间的不和,那么他就会学习到关于解决冲突与达致和解的宝贵一课,以及感受到和解后亲密关系的可贵。

又例如,子女看到大人理性、平和地处理离婚或者节哀顺变对待长辈的去世,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处理悲伤和绝望。

(9)当EQ型父母说出伤害子女的话,或者无意中做出伤害子女的事,他们会向子女道歉。

这事件本身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亲近子女和宝贵的教导子女的机会。

(10)当父母转变为EQ型后,子女的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会逐渐减少。

亲子之间感情结合的力量会不断增强,子女会视父母为知己和盟友,他们更愿意主动地、自觉地培养自己正面和健康的言行。

六、EQ型处理子女情绪的技巧

EQ型处理他人情绪的方法共有四个步骤:

肯定、分享、设范、策划。

(一)肯定

处理子女的负面情绪,首先要用同理心去帮助子女描述他的感受。

同理心是从子女的角度去与他分享他的看法与感受。

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截了当地说出你看到的在他脸上流露出的情绪。

例如:

“小明,你看来有点难过。

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或者,“我看到你有点怒气。

什么事使你生气呀?

子女跟所有人一样:

他们的情绪都是有原因的,虽然子女未必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

而且用成人的角度和标准去看,这些原因或许不合理,无须有情绪,但对子女来说,那些理由是重要和必须的。

当改换用子女的角度去了解情况时,父母会更易接受那些原因。

有时问子女为什么感到伤心,子女未必能够好好地回答你。

无论是怎样的回答,你要表现出尊重子女的感受,肯定地接受和认识他们的感受。

如此,每一次的沟通都能促进亲子之间的亲近。

“肯定”的意思是说:

“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

(二)分享

(1)先处理情绪。

当子女表现出有负面情绪而父母已经运用同理心使他肯与你谈下去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去捕捉内心的情绪。

子女们对情绪认识不多,他们没有足够和适当的文字描述情绪,因此正确表达内心的感受会有困难。

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字眼帮助子女将那种无形的恐慌和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下定义、有界限的情绪类别。

例如,“我敢说,那使你觉得尴尬,对吗?

”或者,“你感到被人拖累了,是吗?

如果子女回应上面“肯定”部分的说话,想说出事情的内容、始末、谁人对错等,父母可以用说话把他带回到正确的方向(即先处理情绪)。

例如:

“原来是这些使你这样不开心。

来,先告诉我你内心的感觉怎样。

“哦,怪不得你这样反应啦!

你心里现在觉得怎样?

帮助子女描述他的情绪,并不是告诉他们那是应该有的感觉。

而只是单纯地帮他刻画出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并且帮助他发展一些表达情绪的语汇。

子女越能精确地以言辞表示他们的感受,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

例如,当子女生气时,他可能也感到失意、愤怒、混乱、被出卖、妒忌等。

当他感到难过,可能也感到受伤害、被排斥、空虚、沮丧等。

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存在,子女便更容易了解和处理他们所面对的事情了。

子女需要一些时间去表达他的感受。

用点耐性,若他正努力地说出情绪,尝试不要打断他们的话题,只要单纯地鼓励子女继续谈论。

这个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当子女有足够的情绪表达后,父母会发现子女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音调、音量及语气等都会有舒缓的迹象。

(2)后处理事情。

若上述的情绪处理得好,子女会平静了一点。

这时再引导子女说出事情的细节,好让父母知道该怎样进一步引导子女。

(三)设范

父母应该对不适当的行为设立规范,就是说,勾画出一个明确的范围,里面的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而外面则是不能接受或者没有效果的东西。

一个受挫的子女会以不适当的方式表达负面的情绪,例如打人、摔破玩具,或者谩骂别人等,父母在了解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并且帮他描述感觉后,可以使子女明白这些行为是不适当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

跟着,父母可以引导子女思考一些较为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例一:

“你对小刚拿走你的游戏机很生气,我明白那份感受,但你打他就不对了。

你想,现在他也想打你。

这样,你俩便不能做朋友了,对吗?

例二:

“你感到妒忌是正常的,因为妹妹比你先抢坐在车子的前座,但你用难听的字眼骂她就不对了。

因为她不会明白,下次仍会抢先。

所以骂人解决不了问题。

允许子女保留他们的尊严、自尊及权力,这样的规范会使得家庭的运作更成功。

当子女清楚了设定的规范,又有控制自己生活的概念,他们就会比较少地犯错。

当他们学会调整负面的情绪时,就不需要父母责罚和管制。

这样,子女会接受父母为公平、可靠的盟友,也就比较能够让父母与他共同解决问题了。

对6岁以下的子女,无须深入解释“不对”的理由,除非他主动发问。

这是因为“道理”、“是非”等需要运用抽象思考,是左脑的工作。

而6岁以下的子女用右脑学习,6岁以上才转用左脑学习。

重要的是让子女明白他们的感觉不是问题之所在,而不良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有的感觉及所有的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因此,父母的职责是对行为而不是对期望设定规范。

(四)策划

子女最后会领悟到:

“现在我知道自己感觉糟透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这些不舒服感觉的问题在哪里,我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呢?

要帮助子女解决问题就要询问他想得到些什么?

然后与子女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引导他去发展自己的想法,帮助他做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

若需要父母的参与才能解决,应以爽快及愉快的态度一同去做解决的工作,而不是老在责骂、批评。

除非事情需要父母独自处理,否则,尽量选择有子女参与的解决方案。

人生的每次经验都会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使我们更有效地创造一个成功快乐的未来。

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会抱怨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因为问题总是不断地出现。

而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则不断进步、享受人生、心境开朗、自信十足。

当子女很小的时候,便应该教导他懂得这个道理,而经过上述的肯定、分享和设范三个阶段,现在正是恰当的时候。

子女已经知道了行为的范畴,于是父母可以用说话去教导子女想出其他的处理方法,以便将来有类似情况出现时,子女有更好的应付能力。

父母可以引导子女往以下几个方面去想想:

如果重新来过,你能想到其他的处理方法吗?

下次同样情况出现,怎样才是更好的做法,使效果更理想?

避免同样不如意的情况出现,你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父母可以说:

“刚才小刚走过来的时候,你要怎样说,他便不会拿走你的游戏机?

“为了避免你不在的时候别人拿走你的游戏机,你可以想出多少个办法?

“你可以怎样和妹妹商量一个公平的方法,去安排每一次谁坐在车子的前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