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儿科笔记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6784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医师儿科笔记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执业医师儿科笔记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执业医师儿科笔记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执业医师儿科笔记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执业医师儿科笔记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儿科笔记重点总结.docx

《执业医师儿科笔记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儿科笔记重点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医师儿科笔记重点总结.docx

执业医师儿科笔记重点总结

儿科绪论

小儿年龄分期

1.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40周,280天。

由2部分组成,8周前称胚胎,8周之后称为胎儿期。

2.围产期又称为围生期。

从怀孕28周到产后1周(7天)2个考点:

围生期小儿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

3.新生儿期:

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28天。

死亡率第二高。

4.婴儿期:

从出生到1周岁,特点:

1.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第一个高峰)身高长25cm,体重7kg,传染性疾病增多,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

5.幼儿期:

1周岁到3周岁。

意外发生最高的时期。

也是自我意、语言发育关键时期。

6.学龄前期:

3周岁到6-7岁。

智力发育、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传染病明显下降。

7.学龄期:

从入小学至青春期前。

出现近视、龋齿增多

8.青春期:

女12-18岁,男14-20岁。

是体格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

形成第二性征,生殖系统发育最快。

生长发育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1.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2.各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不平衡:

1)先快后慢:

淋巴系统,其次是神经系统。

2)先慢后快:

生殖系统。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

二、体格生长(考:

体重、身高、头围、胸围)

正常体重儿:

2500-4000g。

低出生体重儿:

<2500g;极低出生体重儿:

体重<1500g;超低出生体重儿:

体重<1000g;巨大儿:

体重>4000g.

1.体重:

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的指标。

前3个月=后9个月。

正常新生儿出生之后3-4日内会有生理性体重下降,约下降原有体重的3%-9%,至7-10日逐渐恢复。

出生体重:

3kg;1岁体重10kg;2岁体重12kg。

1-6个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7-12个月体重=6+月龄*0.25;1-12岁:

体重=8+年龄*2。

1-3个月:

700-800g/每月;4-6个月:

500-600g/每月;7-12个月:

300-400g/每月。

2.身高:

反应远期营养状况指标。

3岁以前测身长,3岁以后测身高。

“无灵气,无霸气”。

出生50cm,1岁50+25=75cm,2岁75+10=85cm。

2-12岁:

身高=年龄×7+75

3.头围经眉弓上缘、枕骨结节最高点绕头一周的长度,反应颅脑发育情况。

出生34cm(不三不四),3月34+6=40cm,1岁40+6=46cm,2岁46+2=48cm,5岁50cm,15岁接近成人:

54-58cm。

4.胸围:

沿着乳头下缘围绕胸廓一周。

反应胸部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

出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

1周岁时头围=胸围,46cm。

2-12岁:

胸围=头围+年龄-1

(近期看体重,远期看身高,精确看头围)

三.骨骼发育(考头颅骨和脊柱)

1.颅骨:

额顶前囟成,1年半载合,2月后囟闭

前囟:

是由额骨和顶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1-2cm。

1-1岁半闭合。

最迟不超过2岁。

闭合过早:

小颅畸形;闭合过晚:

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脑积水等;

后囟:

由顶骨和枕骨组成的三角形,0.5cm。

6-8周闭合(2个月左右)。

颅缝:

可触及,3-4月闭合。

2.脊柱:

3抬6坐周会走

3个月抬头--颈曲;6个月会坐--胸曲;1周岁会走--腰曲。

脊髓:

胎儿期脊髓下端在第二腰椎下缘,4岁上移到第一腰椎。

3.骨化中心:

出生时没有,3个月形成腕部头状骨、钩骨,故3个月内小儿拍膝部X线。

骨化中心一共10个,10岁出齐。

骨化中心=小儿年龄+1。

用左手腕鉴别骨化中心。

4.牙齿的发育

人共有2套牙:

乳牙、恒牙。

乳牙:

20颗,4-10月出牙,最迟不超过12个月,2-2.5岁出齐,出生时已骨化,

2岁以内=月龄-(4或6)

恒牙:

28-32颗,6岁换牙,20-30岁出齐,从新生儿期开始骨化。

四、运动语言发育三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1哭2喔(发喉音)3咿呀4哈(能发出笑声)5喃7爸妈(无意识发出复音)8模9懂(理解)周说话,2岁用勺吃饭,双脚跳3岁会背儿歌,4岁会唱歌。

儿童保健

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四五月百白破八月麻疹2岁脑

乙肝疫苗0、1、6脊髓灰质炎糖丸2、3、4百白破3、4、5

2岁百白破复种,4岁脊灰复种,6岁麻疹、百白破复种,12岁乙肝复种。

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一、营养素:

每克供能量分别为:

糖(4kcal)、脂肪(9kcal)、蛋白质(4kcal),1kcal=4.18kj。

最佳配比:

50-60%糖,35-50%脂肪,10-15%蛋白质

1岁以内小儿总能量约需100kcal/d.kg。

1岁以内婴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占总能量的50%,约55kcal/d.kg。

每增加1g体重需要能量5kcal。

吸收和消化蛋白质所需的能量最多。

每长3岁,减少10kcal。

生长发育所需是小儿特有的。

蛋白质存在互补作用,如谷类和大豆蛋(富含赖氨酸),同时提高膳食的蛋白利用率。

水溶维生素是B和C,其他都是脂溶性的。

1岁以内小儿需要水:

150ml/d.kg,每长3岁减少25ml。

12岁及成人50ml/d.kg。

每100Kcal热量的混合膳食产生的内生水是12ml。

婴儿喂养

小儿生后尽早开奶一般在生后半小时开奶,牛奶喂养3小时一次,每天7-8次,8-12月断奶,最迟不超过1岁半。

母乳特点:

1)营养丰富,易吸收。

白蛋白多,而酪蛋白少,在胃内形成凝块小,易被消化吸收;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较多;乙型乳糖多,促进含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生长;钙磷比例适宜(2:

1),易于吸收;含较多消化酶如淀粉酶、乳脂酶等;铁吸收率高,不易贫血;含微量元素锌、铜、碘等矿物质较高。

2)区别牛乳最大特点:

母乳含免疫因子SlgA、乳铁蛋白、双歧因子等。

3)母乳最大缺点:

缺乏维生素D。

4)牛乳含酪蛋白多,不易消化,甲型乳糖多,促进大肠杆菌生长。

生后4天内的乳汁叫初乳,含球蛋白多,5-14天的乳汁叫过渡乳,脂肪含量高,以后的称成熟乳,乳汁量充沛。

10个月以后叫晚乳已无营养。

1)配方奶粉摄入量估计:

1g配方奶供能约5kcal,1ml配方奶供能约1kcal。

婴儿所需配方奶就是婴儿所需能量数。

2)全牛奶(8%糖牛奶)摄入量估计:

每日婴儿所需的牛奶总数=体重*100

3)羊乳:

需添加叶酸和维生素B12,防止巨幼细胞性贫血。

全脂奶粉和水的配比方法:

体积比:

1:

4(踢死);重量比:

1:

8

二、辅食添加:

1-3月汁;4-6月泥(菜泥、果泥、蛋黄、米粉,不包括肉泥、鱼泥);7-9月末(肉末、鱼泥、肝泥、鸡蛋、蛋清);10-12月碎(碎菜、碎肉、烂面条、粥、软饭等)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题眼“冬天出生,骨骼改变”维生素D缺乏,钙磷代谢紊乱

2.临表:

初期:

最早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夜间哭闹、易激惹、多汗、枕秃

活动期:

骨骼改变1)最早出现:

颅骨软化(3-6个月,软骨散)2);方颅:

(8-9个月,八方来财)骨样组织堆积所致;3)手足镯:

6个月以上;4)畸形:

骨头畸形(前囟增大,闭合延迟)、出牙延迟、胸廓畸形(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肋膈沟)、下肢畸形(x形腿或o形腿)均在一岁以上出现。

3.实验室检查:

最敏感指标血清25-(OH)D3和1,25-(OH)2D3均下降。

X线:

干骺端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杯口样改变。

活动期典型表现:

血清钙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小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4.治疗:

1)最简单方法:

多晒太阳,补充辅食。

2)补充维生素D制剂:

0.2-0.5万单位/d,持续2-4周(一个月),一个月后,<1岁给400单位/d再用一个月后复查;>1岁,给600单位/d一个月后复查;有并发症,肌注20万-30万IU,一般1次即可。

5.预防:

1)早产儿:

生后2周即给800单位/d,三个月后改为400单位/d用到2周岁。

2)足月儿:

生后2周给400单位/d,一直补到2周岁。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愵征。

1.病因:

甲状旁腺反应迟钝(血清钙低于1.75mmol/l或7mg/dl典型)(1.75-1.88mmol/l或7-7.5mg/dl为隐匿型)

2.临表:

1)典型发作:

最常见:

无热低钙惊厥;最致命:

喉痉挛-婴儿多见;手足搐搦多见较大婴幼儿(6个月以后)。

2)隐匿发作:

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Trousseau症--压力维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5分钟,出现手痉挛为阳性)

3.治疗:

1)吸氧、气管插管等急救。

2)最关键的是止惊,首选苯巴比妥,次选安定。

也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3)抽搐控制后补充VD。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是消化道畸形

2.临表:

最早表现为体重不增,继而体重下降,先瘦肚子后瘦脸。

皮下脂肪厚度是评价营养不良最重要的指标。

3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体重低于正常均值

15-25%

25-40%

>40%

皮下脂肪厚度

0.4-0.8cm

0.4cm以下

消失

肌张力

基本正常

减低,肌肉松弛

底下,肌肉萎缩

精神状态

稍不活泼

萎靡或烦躁不安

呆滞,反应低下抑制与烦躁交替

4.并发症:

最常见的是缺铁贫和VA缺乏(哭而无泪,毕脱斑);还可引起感染。

最危险的是低血糖:

营养不良小儿清晨突然出现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呼吸暂停就是并发了自发性低血糖。

5.治疗:

1)对症。

纠正低血糖:

按6-8mg/(kg.min)输注葡萄糖,使血糖大于3.3mmol/l。

2)药物:

苯丙酸诺龙: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3)补充能量:

重度:

40-60千卡/d.kg;中度60-80千卡/d.kg;轻度:

80-100千卡/d.kg。

小儿单纯性肥胖

BMI体重指数:

体重kg/身高M2,<1.85为低体重;1.85-23.9为正常体重;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

小儿:

>P85为超重,>P95为肥胖

新生儿特点与护理

分类:

新生儿按胎龄≥37周<42周为足月儿,>28周<37周早产儿,≥42过期产儿

1.呼吸系统:

1)胎儿肺内充满液体,出生后经产道、口鼻挤出羊水占1/3,其余被肺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2/3。

如果吸收延迟:

湿肺。

2)肺表面活性物质:

维持肺张力。

由肺的二型细胞分泌,在妊娠28周出现在羊水中,35周在羊水中迅速增加达高峰,如果缺乏可导致肺透明膜病,易发生在早产儿。

呼吸频率:

出生第一个小时60-80次/分,1小时后稳定在40-50次/分。

吗啡、杜冷丁谨慎用于临产妇。

2.消化系统:

婴儿胃成水平位,吃多易溢奶。

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3-4天排完,>24小时未排便,考虑消化道畸形

3.心血管系统:

心率:

醒时:

140-160次/分,睡眠:

120次/分;早产儿睡眠时140-160次/分,心率比足月儿更快。

4.泌尿系统:

婴儿出生时,肾小球滤过率低,排酸能力低,浓缩功能差,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过多水和溶质,易造成水肿或脱水症状。

5.血液系统:

足月儿脐带血血红蛋白含量170g,早产儿:

85-110g。

孩子刚出生,中性粒细胞高,淋巴低,生后4-6天和4-6年二者出现交叉。

6.神经系统:

发育最早最快。

新生儿腰穿在4、5腰椎间隙进针。

原始反射:

觅食反射、吸允反射、握持反应、拥抱反射。

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出现原始反射消失。

7.体温调节:

产热:

靠棕色脂肪。

散热:

靠体表面积。

体温调节差,易出现低体温。

8.能量代谢:

足月儿每日每公斤体重需钠1-2mmol/lkg.d,早产儿需要3-4mmol/kg.d。

3%盐水12ml/kg可提高血钠10mmol/l。

9.免疫系统:

白细胞吞噬作用差,IgA、IgM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分泌型IgA缺乏----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10.新生儿保暖:

体重1KG的早产儿,保暖温度35℃,以后每长0.5KG,温箱温度下降1℃。

湿度:

50-60%。

11.新生儿喂养:

吸吮能力差或不会吞咽的早产儿可用鼻胃管喂养。

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给配方乳,每3小时1次。

12.预防新生儿出血:

足月儿:

VK11mg一次,生后立即肌注;早产儿:

VK11mg连用3天

新生儿窒息

1.Apgar评分:

心跳次数、呼吸、肌张力、弹足底或导管插鼻反应、皮肤颜色。

2.评分标准:

满分10分,8-10分正常,4-7分轻度窒息,0-3分重度窒息。

(皮肤细腻的让我心动,紧张的呼吸加快,这是刚出生的儿子给我的刺激)

出现“红、好、>100”2分,出现“红、紫、弱、<100”1分,出现“无、白”0分。

全身青紫-0分,四肢青紫-1分

3.治疗:

(复苏方案与复苏程序)ABCDE

A清理呼吸道—根本,B保持呼吸道通畅—关键,先通畅呼吸道。

C维持正常循环,保持足够心搏出量。

D药物治疗E进行动态评价(E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

呼吸、心率和皮肤颜色是窒息复苏评估的三大指标。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1.分度:

轻度:

淡漠、激惹相交替(出生24小时内明显);中度:

2-3天内出现嗜睡、惊厥、肌阵挛(出生24到72小时);重度:

3天后出现,昏迷(出生72小时以上)

2.确诊首选脑电图,不但能判断疾病的程度还能判断预后。

3.治疗:

1)吸氧,低血糖输葡萄糖6-8mg/d.kg;低血压给多巴胺5-15ug/kg;2)止惊,首选苯巴比妥,次选安定;

3)脑水肿首选呋塞米,次选甘露醇。

新生儿黄疸

发生黄疸的原因:

1)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未结合胆红素),新生儿可达8.8g/kg.d。

红细胞数量过剩;红细胞寿命较短;旁路胆红素来源较多2)肝功能发育不完善,分为:

生理性、病理性两类。

3)转运胆红素能力不足。

4)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

5)新生儿期多种因素可加重黄疸(药物因素)

病理性:

出现早,24小时内出现;消退晚,2周以后;胆红素:

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umol/l(15mg/dl)。

生理性:

生后2-3天;5-7天逐渐消退;胆红素:

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umol/l(15mg/dl)。

儿科出现病理性黄疸,只有新生儿溶血病和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溶血病

1.ABO型溶血:

多见。

母亲为O型,子为A或B。

发生晚,2-3天,症状轻,常为第一胎。

2.Rh血型溶血:

主要是抗D抗原。

母为Rh阴性,子为Rh阳性。

出现早,24小时内,症状重,肝脾大,绝对不会发生在第一胎,常为第二胎。

3.并发症: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未结合胆红素升高(足月儿>20mg/dl,早产儿>15mg/dl),引起神经系统损害。

早期表现为嗜睡、拒乳、反射减弱、肌张力下降。

4.实验室:

首选检测母子血型,确诊coombs试验(抗体释放试验)

5.治疗:

1)光照。

光照解决不了溶血,但光照能阻止核黄疸(胆红素脑病)。

425-475纳米的蓝光。

2)换血: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l)者,早产儿体重1500g血清胆红素>256umol/l(15mg/dl)或体重1200g血清胆红素>205umol/l(12mg/dl)者-----必须换血。

换血量约150-180ml/kg(患儿血量的2倍)。

ABO血型换跟孩子自己一样的血。

Rh溶血,换跟母亲一样的血。

新生儿败血症

1.病原菌:

我国是:

葡萄球菌,外国是B组溶血性链球菌

2.感染途径:

1)产前:

母儿垂直传染。

2)产时:

胎膜早破。

3)产后:

最常见,经脐带逆行感染

3.临表:

1)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

五不一低下:

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体重不增、反应低下。

2)黄疸+出血倾向。

3)题眼:

脐部脓性分泌物。

4.确诊:

血培养

5.治疗:

用药原则:

早期、静脉、联合、疗程足。

葡萄球菌首选青霉素、苯唑西林,耐药选万古;绿脓杆菌首选头孢他啶;大肠杆菌首选三代头孢。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硬肿症)

1.病因:

棕色脂肪少/体表面积大

2.临表:

典型表现:

低体温+皮肤硬肿。

1)体温<35度(轻:

30-35度;重:

<30度)。

2)皮肤硬肿顺序:

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轻度:

<50%无器官功能衰竭;重度:

>50%有器官功能衰竭)

3.治疗:

1)关键是复温:

重度:

肛温≤30度,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度的暖箱温度开始复温,提高箱温1度/小时(不大于34度),12-24h恢复正常体温。

轻度:

30-35度,置于30-34度暖箱,6-12h恢复正常体温;复温的关键是补充能量,重度从50千卡/d.kg开始。

2)控制感染。

3)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4)热量和液体补充。

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症)

1.核心表现、主要特征:

智能低下,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

常染色体畸变,母亲年龄越大,本病发生率越高。

2.临表:

1)眼距宽,鼻梁低,皮肤细腻。

2)通贯掌。

3)先心病

3.确诊:

染色体核型分析

1)标准型:

47,XX(XY),+21,下代遗传再发率1%

2)易位型:

D/G易位:

46,XX(XY),-14,+t(14q21q),其父母亲核型为:

45XX(XY)-14,-21,+t(14q21q),若母亲为D/G易位,,下一代发病概率10%,若父亲为D/G易位,概率4%。

G/G易位:

46,XX(XY),-21,+t(21q21q)较多见,或46,XX(XY),-21+t(21q22q)少见。

下一代100%发病。

3)嵌合体型:

常见核型为46,XX(XY)/47,XX(XY),+21。

苯丙酮尿症(PKU)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6m出现症状,1岁明显

1.典型:

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不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

影响黑色素形成。

皮肤白,毛发黄,有鼠尿臭味。

2.非典型:

缺乏四氢生物喋呤,表现为嗜睡和惊厥

3.最突出的表现是智能低下,最具特征的表现是汗和尿液鼠尿臭味。

4.实验室:

确诊:

尿有机酸分析(新股三年如飞碟)新生儿筛查Guthric细菌生长抑制试验;年长儿,尿三氯化铁试验;非典型,尿蝶呤分析。

5.治疗:

低苯丙氨酸饮食,血苯丙氨酸浓度控制在120-240umol/L,饮食控制至少持续到青春期以后。

小儿免疫

免疫概念:

识别自身,排除异己

1.特异免疫:

1)细胞免疫:

胸腺是分化发育T细胞的场所,3-4岁在x线上消失,青春期萎缩;足月儿出生时T细胞即已达成人水平。

其靶细胞为CD4细胞。

IL-4白介素4及LFN-γ干扰素在3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2)体液免疫:

骨髓和淋巴结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比T细胞发育的晚,胎龄10周时肠系膜淋巴结开始发育,也是最早发育的淋巴结,B细胞产生抗体IgG: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出生后3个月开始下降,6个月完全消失,8-10岁达成人水平)。

IgM:

出现最早,胎儿期产生,升高(>0.3g/l)提示宫内感染。

IgA:

升高也提示宫内感染,出现最晚,发育最迟。

SIgA:

有抗感染作用。

2.非特异性免疫:

新生儿吞噬功能呈暂时低下;补体6-12个月接近成人水平。

风湿热

1.病因: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导致2型变态反应为主,部分为Ⅲ型变态反应。

相关联:

儿科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疾病共三个:

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猩红热,治疗都是首选青霉素。

2.表现:

主要表现:

舞蹈病、环形红斑、心脏炎、关节炎、皮下小结(五环星光下);次要表现:

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P-R间期延长、发热、关节痛(增白长热痛);

3.血沉增快和C反应蛋白阳性提示风湿活动;

4.最严重表现是:

心脏炎(心肌炎:

心尖部轻度收缩期杂音;心包炎:

心底部心包摩擦音;心内膜炎:

心尖部2/6-3/6级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

5.治疗:

1)休息:

急性风湿热卧床休息2周,有心脏炎休息4周,伴心衰休息8周;2)清除感染:

首选青霉素,疗程不少于2周。

3)抗风湿:

有心脏炎用泼尼松8-12周,无心脏炎用阿司匹林4-8周

6.预防风湿热用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深部肌注每月一次,至少五年,最佳到25岁,合并心脏病终身服药。

.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1.急性全身中小动脉炎,好发于冠状动脉。

2.临表:

1)皮肤红肿,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草莓舌;2)手足症状;3)球结合膜充血;4)心脏表现5)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无效

3.发病2-4周破坏冠状动脉,出现冠状动脉破裂,是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

4.超声:

冠状动脉损害

5.诊断:

排除性诊断

6.治疗:

首选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次选阿司匹林+激素(合并心脏损害时用,激素不能单用)

7.阿司匹林的用法:

开始剂量30-50mg/kg,退热3天开始逐渐减量2周减到3-5mg维持,总疗程6-8周

感染性疾病

麻疹

1.潜伏期:

大多为6-18天

前驱期:

典型表现:

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出疹期:

发热3-4天出疹,疹出热盛,留下色素沉着。

还有脱屑。

顺序:

耳后--发迹--额部--面部、颈部--躯干--四肢--足底

2.并发症:

最常见并发症是肺炎,亦最主要死亡原因。

肺炎还可引起维生素A的缺乏。

3.治疗:

注意休息,加强护理;麻疹时给予维生素A。

4.预防:

隔离:

一般患儿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肺炎”隔离至出疹后10天,同班同学隔离3周,接受过疫苗的延长至4周。

被动免疫:

接触麻疹后5天内肌注免疫血清球蛋白(丙种球蛋白)0.25ml/kg,可预防发病。

主动免疫: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风疹

1.是所有疹子中全身症状最轻的,伴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早期为“上感”症状,发热1-2天出疹并于1天内出齐;热退疹消。

出疹顺序:

面部--颈部--躯干--四肢。

2.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妊娠早期发生风疹,引起小儿先天性风疹(婴儿畸形)。

3.隔离5天,对症治疗。

幼儿急疹

病原菌是人疱疹病毒6型,一天出齐,次日消退;特点:

高热3-5天,热退疹出,1天出齐。

好发6-18月的小儿。

猩红热

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前驱有高热,咽痛、头痛和腹痛。

出现“草莓舌、全身皮肤弥漫充血、口周苍白圈、帕氏线(Pastia)”。

发热后2天出疹。

首选青霉素。

水痘

1.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2.出痘的典型临床表现:

四世同堂:

斑疹、丘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奇痒难忍。

发热1天后出现水痘。

3.并发症:

易并发皮肤感染。

4.隔离到皮疹全部结痂。

可以抗病毒、抗生素治疗,但绝对不能用激素治疗。

菌痢

1.好发人群:

2-7岁健状小孩。

致病菌:

B群福氏志贺菌。

发病时间:

夏秋季节。

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

2.2-7岁小孩+夏秋季节不明原因突起高热=菌痢。

3.分型:

脑型(反复惊厥,意识障碍,没有脑膜刺激征)、肺型(呼吸窘迫)、休克型(感染性休克)、混合型(病死率高,DIC)

4.确诊:

大便常规及病原菌培养。

5.治疗:

降温止惊,抗休克和抗菌治疗。

结核病

.概述

1致病菌为人型结核杆菌;其靶细胞为CD4淋巴细胞,属于细胞免疫。

小儿感染结核杆菌4-8周后,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

2结核菌素试验:

0.1ml(1:

2000)PPD稀释液5个单位,在左前臂掌侧中下1/3交界处皮下注射,48-72小时测量硬结直径。

小于5mm阴性,5-9mm阳性(+),10-19mm中度阳性(++),≥20mm强阳性(+++),无论硬结大小,只要出现水泡、破溃、淋巴管炎,极强阳性(++++)。

3.PPD试验临床意义:

阳性:

1)表示曾接种过卡介苗;2)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3)1岁以内或未接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