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253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育管理:

所谓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手段,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处理教育活动中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活动中的人员、物资、信息、时间、任务等各种关系,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观察法:

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而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法:

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认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4.调查法:

是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所研究的现象在不能直接观察的情况下,研究者采取多种方法获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5.测验法:

是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必要时也可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作为辅助,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

 

6.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就是探讨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同角色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

 

7.素质:

所谓素质有两种解释:

狭义的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主要是脑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方面的特点,这种素质上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广义的素质不仅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而且更指人在一定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品质,即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对教育领导者与管理者来说,即指领导意识、领导能力、领导品格和领导风度。

8.信度:

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量同样的内容,所得结果的一致性。

 

9.效度:

指的是测量工具本身的有效性,即对所欲测量的特性或目的是否测得正确。

10.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11.狭义的教育:

是指学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利和体力的活动。

 

12.所谓管理:

就是管理者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指引和影响个体或组织目标的过程。

 

13.管理现代化:

是将现代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管理的过程。

14.行为科学:

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

15.霍桑实验: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于1927年冬应邀参加了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包括照明、福利、态度与意见调查和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等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力量,不在于物质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在于工人心理的或社会的因素。

 

16.心理的本质:

就是怎样正确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上弄清楚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时精神现象还是物质现象,人的心理到底时怎样产生的,这是心理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现代科学成就的论证,人的心理时在社会实践中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心理的本质究竟时什么呢?

这里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个是人脑,这是反映的器官,是心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另一个是客观显示,这是放映的内容,是心理活动放映的源泉。

人的心理活动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这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17.经济人的假设:

经济人也称为理性经济人,也有人译为实利人或唯利人。

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都想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被称为X理论。

 

18.社会人的假设:

有人译为社交人。

这一人性假设起源于著名的霍桑实验。

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的意义。

人们还有社会性需求,人际关系对于社会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19.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

又称为自动人的假设。

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人除了物质需求、社会性需求外,还有一种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

在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实现就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

 

20.复杂人的假设:

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来的。

由于长期实践的结果证明,前三个种人的假设,虽然各有其合理的一方面,但并不适合于一切人,是各有其片面性的。

60年代中期,薛恩考察了这三种人性假设,认为人类的最大需求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而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异。

不可能有纯粹的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

实际存在的只是在各种情况下不同反应的复杂人。

70年代初,根据复杂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种变权理论。

被称为超Y理论。

21.人的自然属性:

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人属于自然,另一方面是人统治自然。

首先,人作为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人来自自然,人属于自然。

其次,人为了生存、种族延续和发展,就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作为索取和改造的对象,这就是人统治自然。

22.人的社会属性:

反映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的本质最重要的方面。

作为社会的人,任何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生活的一切表现,都是社会生活的表现。

总之,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性。

 

23.人的意识属性:

说明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反映,而是具有自觉性,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4.社会认知:

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认知反映,是指主体对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交往和对集体组织间的关系的认知。

 

25.认知:

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26.第一印象:

在社会认知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27.光环效应:

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它方面去,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

又称为晕轮效应或成见效应。

 

28.近因效应:

是指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

也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29.社会刻板印象:

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常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固定的刻板印象将对随后的反映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或定势效应。

 

30.情感效应:

在人际关系中,观察已有的情绪情感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从而造成对人判断或评价上的偏见。

 

31.个性:

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32.个性差异:

个性具有意识倾向性,它是人对事物的一定看法、态度和趋向,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态度的选择性和积极性的表现,制约着一个人全部的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意义。

这种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社世界观。

个性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性,它体现在个体之间能力、气质和性格方面的不同。

 

33.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它不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34.意志:

是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5.兴趣:

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36.能力: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37.气质:

是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8.性格:

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39.所谓行为:

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由主体内部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40.需要:

是有机体缺乏某种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包括人体内部的生理需求和人体外部的社会需求)的主观反映。

41.动机:

是推动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

 

42.目标:

是一种期望,是人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与一定需要的满足度相联系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超前反映 

43.教育目标:

是指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它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这个目标要依靠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来实现。

 

44.管理目标:

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工作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45.所谓激励:

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的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维持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之中。

简言之,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46.目标激励:

就是设置适当的目标,使其成为诱因,以激发人的正确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7.奖励激励:

即利用奖励与惩罚的手段进行奖励。

 

48.竞赛与评比的激励:

社会主义的竞赛,历来被认为是能激发人的动机、推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或争取完成工作任务的有效手段之一。

竞赛既有比较、角逐的成分,又有合作、互助的成分。

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竞赛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

评比条件对引导竞赛的方向有着重大的作用。

 

49.榜样激励:

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它适合人的模仿心理需要。

 

50.领导行为激励:

在调动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中,领导行为起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

它主要表现在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工作的支持、关怀和领导自身的以身作则等方面。

 

51.生理需要:

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直接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发展相联系的需要。

包括饥渴性排泄和休息等。

 

52.安全需要:

是要求安全、避免危险的需要。

 

53.尊重的需要:

这里有两种,即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希望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得到自我尊重,产生自足胜任独立和自信。

外部尊重是希望达到别人尊重,由此产生地位威望和信赖等。

 

54.爱和归属的需要:

是指人与人之间对社会交往、爱与被爱的需要。

 

55.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个人的理想抱负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目的是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浅能。

 

56.激励因素:

使职工感到满意的激励因素主要是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社会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工作中负有重大的责任以及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和成长等。

 

57.保健因素:

造成职工非常不满意的保健因素主要是由于公司政策、行政管理、监督、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安全、工作环境等方面处理不当引起的。

58.效价:

也称诱发力,是指目标的价值,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也就是个人对行动的结果或目标的偏爱程度。

 

59.期望值:

是指期望的概率,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行为能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是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60.期望: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与1964年提出的。

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为可以有把握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价值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

 

61.投入:

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条件个估计,如学历、毕业学校、毕业年限、工龄长短、能力大小、甚至年龄、身体状况等都是一种投入的资本。

 

62.产出:

是指一个人所得到的报酬。

 

63.所谓挫折:

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64.挫折容忍力:

是指个人遭受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 

65.所谓挫折的自我防御机制:

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为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心理平衡,自发产生的适应性的行为与心理活动。

也称心理防御机制。

66.攻击:

是个体受到挫折后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即个体受到挫折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其挫折对象的人或物进行指责、驳斥或反击。

67.冷漠:

指个体在受挫折后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