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4698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36 大小:51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docx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docx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

2018年高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

必修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了解西周的建立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都镐京,史称西周。

(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分封制

⑴目的: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⑵分封的对象:

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⑶分封的内容:

土地和人民;

⑷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⑸诸侯的权利:

世袭统治权。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⑹发展历程:

推广于西周,衰落于春秋。

⑺分封形成的等级(由高到低):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

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地方独立性强。

作用: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破坏: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概念:

实质是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⑵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⑶目的:

巩固统治,保证王权的稳固。

⑷体系:

大宗、小宗(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⑸作用:

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使各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④严格的等级差别。

【拓展】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属于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而宗法制是一种权力及财产的分配和继承制度,是完全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周王室的稳定。

今天的一些祭祖拜祠堂的行为都和宗法制有关系。

【易混(错)警示】中国古代所说的“封建”指的是“封诸侯,建藩卫”即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了解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割据。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2)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

1.中央官僚制度——三公九卿制

(1)“三公”职能:

①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②太尉——主管军事(虚职)

③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等。

(2)“三公”制的实质:

三公相互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

(3)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称为九卿。

(三)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

1、推行:

春秋战国出现。

秦朝统一后,全国推行。

2、原因:

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

3、概况:

郡——县——乡、里——亭;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郡设郡守,县隶属于郡。

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基层地方行政机构。

4、特点:

①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③官职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5、影响: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深远)。

【拓展: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基础

以血缘为基础

以地域为划分基础

官员任免

诸侯官位封土世袭

官员皇帝任命、派遣

自身权力

享有高度自治,有较大独立性

只有行政管理权,直接对皇帝负责

历史作用

地方容易出现割据

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易混(错)警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

结果:

封国相对独立,权力过大,形成分裂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后来汉武帝时期逐步解决,形成大一统局面。

(二)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概况:

唐朝设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设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设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作用: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易混(错)警示】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是民主政治。

(三)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1、举措: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为了制约相权,又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权。

2、影响:

削弱了相权,皇帝总揽大权;但也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四)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实行原因: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实施有效管辖。

2、概况:

①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称之为“腹里”;

③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行省以下分设路,府,州,县。

⑤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行省图:

 

3、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省制的开端。

【易混(错)警示】行省制与郡县制的关系:

都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五)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始于隋)

时期

背景

选官制度

用官依据

影响

商周

主要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世官制

血缘

维护了贵族特权

两汉

汉武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察举制

孝廉

打破了贵族特权

魏晋南北朝

世家大族把持了中央和地方要职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压制了人才

隋唐以后

世家大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

科举制

才学

有利于人才选拔

1、第一阶段:

世官制——贵族子弟世袭官位,下层人士没有参政机会(主要在秦朝以前实行)

2、第二阶段:

察举制——官吏察访(察),向中央推荐(举)

⑴创立:

汉武帝,举贤良,选官标准是道德学问和议政能力。

⑵演变(魏晋南北朝):

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德才,后来出身门第成为选官的实际标准,被世家大族垄断。

后果:

削弱中央集权。

⑶评价:

封闭性,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第三阶段:

科举制——考试选官

⑴创立:

隋朝

⑵演变:

唐宋发展,明清八股取士

⑶特点: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评价:

利——比较公平合理,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成社会读书风尚,影响深远。

弊——考试内容仅限儒学,重文轻理;八股取士摧残人才,打击了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1)原因: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概况:

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处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3)影响:

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

概况:

①废除宰相制度后,因皇帝政务繁忙,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评价: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

【拓展: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的军机处

1、目的:

直接:

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根本:

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职责:

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诏令。

3、特点:

简(机构简单)、速(效率高)、密(决策封闭性)。

4、评价:

不仅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而且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另一方面,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题归纳】

1.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标志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4.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5.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全国推广郡县制度和开创行省制度的朝代是秦朝与元朝。

7、 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标志中国封建专制达到新高度。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了解黄海海战

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⑴概况:

英国发动。

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

(重要事件:

1841年强占香港岛)

⑵结果:

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和西方列强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文化(新思想开始萌发)受到影响,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失败的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认识: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主要内容

影响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五口通商)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

①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②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④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

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1858年,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趁火打劫,侵占我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3、性质:

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4、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开放口岸由东南沿海扩大到整个沿海和长江流域)。

【易混(错)警示】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是打开中国市场。

(三)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制定大陆政策。

2、概况:

旅顺大屠杀、黄海海战(北洋船队主力尚存)、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覆没)。

3、结果及影响:

①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之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

4、《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澍湖列岛,台湾半岛及其附属岛屿,②赔款:

2亿两白银③开放: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反映列强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5、黄海海战:

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1894年,北洋舰队仓促应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甲午军魂)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冲去,全舰军官壮烈殉国。

海战后,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躲进威海卫,“避战保船”。

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

甲午战争惨败,《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概况:

①1895年5月台湾军民同爱国志士徐骧、刘永福并肩作战,抗击日军;②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10月,台湾全部沦陷。

意义:

台湾保卫战表现了台湾军民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荣的篇章。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

1、背景: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②借口镇压义和团。

2、概况:

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占领天津、北京等地。

3、结果及影响:

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辛丑条约》内容:

①赔款白银四点五亿两,加利息共是九点八亿两,分三十九年付清(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②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③拆大沽炮台至山海关沿线的所有炮台。

(京津等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④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清政府完全为“洋人的朝廷)

二、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九一八事变(1931、9、18)

⑴原因:

①根本:

灭亡中国是日既定国策;②直接:

摆脱经济危机(1929~1933年);③借机:

国民党剿共⑵结果:

伪满洲国建立,东北三省沦为殖民地。

⑶影响:

标志着日寇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7、7)标志:

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二)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①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南京进行了六周的杀戮,30多万人被杀害。

②恶行:

违反国际公法,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实施(东北的“七三一部队”,用活人试验)。

③结论和态度:

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三)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原因:

①主要: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积极推动。

过程:

①确立方针:

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初步建立: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红军改编:

根据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④正式建立: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意义:

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

正面、敌后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1、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党抗日)

①淞沪会战: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

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

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2、敌后的抗日斗争

⑴洛川会议: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⑵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

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⑶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作战,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五)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国民党接收),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原因:

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中共坚持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意义:

①国内:

是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②国际: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拓展: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启示】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专题归纳】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件——鸦片战争(1840—1842)

3.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的中英《南京条约》

4.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丧失主权都有的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5.鸦片战争后,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赔款最多的条约;

6.1895年威海卫战役——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7.日本局部侵华或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

8.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9.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标志着国民大革命运动开始。

10.标志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

11.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是——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12.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13.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的事件;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

(一)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西征和北伐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

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剥削;

列强侵华;

自然灾害;

受基督教影响。

2、过程(1851—1864年)

前期:

金田起义→永安封王→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突围战役

定都天京、西征和北伐: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从而巩固了天京。

至此,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后期:

1856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鼎盛到衰微的转折点。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二)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

内容: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

①土地分配: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评价: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主张小农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结果:

《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原因:

空想性(主因);军事斗争紧张。

2、《资政新篇》(1859年)

目的: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主张:

①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

③外交上,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人民版)

④文教卫生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评价:

①进步性: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革命性:

反侵略反封建。

③局限性:

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没涉及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

结果:

未能真正施行。

①主因: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②当时处于战争环境。

【易混(错)警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斗争的结晶,而《资政新篇》则不是农民革命斗争的产物。

2、辛亥革命

1、了解同盟会成立

目的:

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

组织基础:

兴中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成立:

1905年,日本东京,总理孙中山。

性质: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狭义的辛亥革命)

条件:

①思想上: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的提出②组织上:

共进会和文学社的积极准备③军事上:

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④有利时机:

群众自发斗争的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⑤革命党人的革命主动精神;⑥参加力量: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过程:

①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②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1、1,南京)

措施、政策:

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等项自由。

②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性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

①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4、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近代化里程碑)

①性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政治上: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③经济上: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思想上: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深远影响)。

⑤最终结果:

没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没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

⑥教训: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