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心理问题及其策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3892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心理问题及其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班心理问题及其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班心理问题及其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班心理问题及其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班心理问题及其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班心理问题及其策略.docx

《大班心理问题及其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心理问题及其策略.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班心理问题及其策略.docx

大班心理问题及其策略

大班心理问题1-5

问题1

一、教育场景:

晓明在益智区玩拼图,他一边拼一边皱着眉头,小声的说:

“这个拼图真难!

要不换个玩具吧!

”,他看到亮亮、小瑞在玩飞行棋,他也想玩,于是,他和他们一起玩了起来,不一会儿,晓明又不耐烦了,对伙伴们说:

“飞行棋不好玩,我不玩了!

”,活动区后,小朋友都兴高采烈互相交流着,只有晓明在一旁,什么也说不出来。

二、提出问题:

为什么孩子做事缺乏耐心,总是持续不了多长时间?

三、幼儿心理特点:

大班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是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所以,他们在做事中容易出现做事缺乏耐心,总是会出现做事持续不了多长时间的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1、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引导幼儿做事有始有终。

2、对幼儿感到较困难的事情,家长要分析其教育价值,如果有必要幼儿做的,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帮助幼儿逐渐喜欢做事,逐渐延长做事情的时间。

3、家长多以欣赏、赞美的态度对待幼儿,鼓励幼儿做事,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问题2

一、教育场景:

红红是个较内向的孩子,在和老师、小朋友跳新疆舞时,老师一个一个的纠正动作,到红红这时,她却说:

“老师,我不跳了,我跳不好!

”。

二、提出问题:

遇到困难的事情孩子总是说“我不行”或“我做不到”,家长应怎么办?

幼儿心理特点:

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

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

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犬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

“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针对遇到困难的事情孩子总是说“我不行”或“我做不到”这一现象,

四、对策及建议:

(1)家长对幼儿做事的评价要多以鼓励、赞美,不要盲目的和其他孩子比较,要多和自己孩子进行横向比较,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是使孩子活动成功感。

(2)帮助幼儿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鼓励幼儿要敢于挑战自己。

问题3

一、教育场景:

成成特别喜欢和小朋友玩,可是,每当他和小朋友玩时总是打小伙伴,使得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因为他打完小朋友后,从不道歉,更不承认错误。

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后,他爸爸总是严厉的批评他,成成不仅没改错,反而理直气壮地说:

“再说我就不回家了!

”,说完扭头走了。

二、提出问题:

有的孩子做错事后表现得无所谓,也从不承认错误?

家长指出后有逆反情绪,家长怎么办?

三、幼儿心理特点:

大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以大脑额叶逐渐发展和神经纤维髓鞘化接近完成为标志,5—6岁幼儿的神经系统比5岁前的幼儿成熟许多。

与此相对应,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

这既表现在他们对动作准确性的控制上,又表现在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如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等。

如果有的孩子做错事后表现得无所谓,也从不承认错误,说明幼儿的在自我控制和规则意识淡漠。

四、对策及建议:

(1)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自我的约束能力,所以进行学习活动时可以考虑要求幼儿安静地坐下来,服从一定的规则、纪律。

(2)由于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家长帮助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

(3)对于没有遵守规则、纪律的行为要适时批评,并承担没有遵守规则、纪

律的后果,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4)对幼儿在遵守规则、纪律中表现得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

问题4

一、教育场景:

小玲喜欢唱歌、跳舞,特别是在家里,她可爱表现自己了。

可在一次幼儿园集体舞表演中,她却不肯为大家展示自己的舞姿,这使家长感到很不解。

二、提出问题:

为什么自信心不足,尤其在比较活跃的孩子面前更明显?

应如何教育?

三、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一是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老师,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

二是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这一时期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

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因势利导,鼓励幼儿学习同伴的优点,逐渐改变自己的弱势,树立自信心。

2、要分析幼儿产生不自信的原因,从内心帮助孩子树立“我很棒!

我也非常出色!

”的意识。

3、家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弱势领域,有针对性的指导,耐心、鼓励幼儿在这一领域的学习有所发展。

4、家长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借助家园共育,促使孩子各领域的和谐发展。

问题5

一、教育场景:

王凯是个要强的孩子,跳绳比赛时,总是班里的第一名。

但是,随着孩子们对跳绳的兴趣和较强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多的小朋友跳绳越来越多。

终于,在一次跳绳比赛中,王凯得了第三名,这让他非常不好受,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从此,他找借口,不愿来幼儿园了。

二:

提出问题:

为什么孩子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

三、幼儿的心理特点:

所谓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

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形成一定的承受能力。

四、对策及建议:

1、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认识抗挫教育的重要性2、把握挫折教育的时机,帮助幼儿正确理解挫折,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失败

4、对孩子的期望应合理,培养孩子能正确地评价自我

5、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

6通过批评、忽视等方式,使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六、孩子为什么有退缩行为?

1.心理特点:

幼儿的退缩行为,幼儿不主动与同伴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玩也不愿去陌生的环境,对陌生环境表现出害怕、胆怯等。

退缩行为会阻碍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影响其社会化和认知的发展。

2.引发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原因:

(1)•环境因素一一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无形之中减少了孩子与

同伴交往的机会,加上城市独门独户的生活环境,导致人际接触减少。

而许多父母又习惯对孩子的事务包办代替,大大减少了孩子和他人接触的机会,从而学不到如何与人处事交往。

当真正需要面对外界环境时,孩子就只能选择逃避,表现为不愿意接触陌生人或去幼儿园等。

(2).个性问题一一有的孩子性格天生就内向、害羞、胆小,这种孩子就比较容易产生社交退缩性行为,怕和外界交往。

(3).安全感缺失一一宝宝行为发展的第一年,会对主要照顾者产生强烈的依赖感。

如果此时不注意在他与人接触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容易造成孩子对生人产生畏惧、不信任,缺乏安全感。

(4).父母教养态度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和孩子缺少沟通交流,或者讨厌孩子吵闹、怕孩子打扰做事,让孩子以看电视、听音乐等打发时间。

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面被别的孩子带坏或者受欺侮等。

孩子想要和父母及外界互动的欲望一再被压制,也很容易造成他惧怕与人交往的情结。

3.策略:

(1)对孩子的退缩行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矫治,矫治的重点在于教育与改善环^^。

(2)首先,对有退缩行为的幼儿,成人对孩子要温和、耐心,不要给孩子过多

的约束,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常带孩子到公园、亲戚朋友家去,鼓励孩子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并且,成人应以身作则,尽量不要在孩子面

前表现出对外界环境或周围人群的排斥,不要让孩子从小就觉得外界环境可怕而对新环境产生畏惧心理。

(3)其次,对退缩的儿童,成人应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

特别是在幼儿园各类活动中,应多鼓励他们参与,对他们的行为多加赞扬。

成人应多让孩子与活泼、大方的孩子在一起活动,用同伴的热情与快乐去感染孩子。

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逐渐摆脱心理的“枷锁”,积极投入到同伴群体中去。

(4)对有严重退缩行为的幼儿,可以采用示范法和行为塑造法加以系统矫治。

七、孩子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发完脾气后神情沮丧呢?

脾气属于人皆有之的正常情感,孩子也不例外。

发脾气从发展学上来说,是“合理”的,是成长中的一部分,没有(或很少有)孩子不发脾气的。

他和先天的气质也有关系,这就是有的孩子发脾气比别的孩子大的缘故了。

三岁左右的孩子,处于发脾气的高峰期。

从心理发展的特点分析这和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初步形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限性有关。

孩子有自己的主张,又不能

很好的表达,同时,这个年龄孩子的父母又开始规范她们的行为,我们称之为社

会化。

这个时期父母和孩子很容易陷入突出。

父母一方面要尊重和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小心的选择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来规范和纠正他们的行为,一般这种现象会持续到四至五岁,以后会好一些。

孩子发脾气并不说明他们“坏”,他们正在做着他们这个年龄要做的事。

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3岁左右年龄这一阶段的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对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比如,孩子要到外面玩,父母不允许,为什么不允许,他不明白,有可能就要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孩子发脾气都是有一定原因的,简单归为六类:

1、过分溺爱。

父母如果溺爱孩子,任其为所欲为,有求必应,孩子就会倾向利用父母的失败,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种放纵失教的情形,会养成他们的暴躁性格。

2、遭受挫折。

挫折感也是孩子发脾气、哭闹的主因之一。

两岁的孩子成长得很快,有一种强烈的想自立、想“掌握”事情的愿望,却常常被大人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碍。

这时孩子会对自己有限的能力感到沮丧,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愤怒,因此要发泄。

3、模仿成人。

有些大人遇事很容易大发雷霆,若父母或老师容易发怒,孩子会模仿他们。

许多父母在儿女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有可爱的一面,也有易怒的一面。

4、身体劳累。

导致身体疲累的原因可能是睡眠不足、疲劳过度等,比如孩子节假日在家可能不睡午觉,又比较贪玩,而体力仍不足以支持过久导致身体疲累,便会容易发怒。

5、健康问题。

身体不适、生病了都会影响控制能力。

孩子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亦容易失去自制能力。

还有在生病期间,孩子受到的待遇特殊,一旦病好了,特殊待遇取消了,但在他头脑中并没有取消,孩子便会发脾气。

6、饮食状况。

有些饮食可能引起孩子的敏感反应,会造成他们失去自制能力。

对于食物的敏感程度各人不同,一般会引起敏感的食物包括:

染色素、防腐剂、巧克力或过多的糖分等。

由此可见,孩子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查明了原因,就要对症下药。

以下是专家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1、表现对他的爱

▲千万保持冷静。

发火的父母会使孩子更加发火。

记住,你面对的只是一个孩子——你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要来抓你的大妖怪。

你可以发泄怒气,但是不要针对自己的孩子,毕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温柔、温和地和孩子讲话,对他安静下来有好处。

如果孩子在叫嚷,注意简化自己的用语,而且平静地和孩子说话。

不要让孩子抱怨或者太孩子气。

▲靠近孩子,抱他爱他。

身体上的亲密能达到很好的安慰效果,可以使气氛缓和下来。

让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亲密地坐在孩子身边帮她平静下来。

▲如果孩子因为生病而发脾气,此时你应该对他表示同情,可以找出平时收藏起来的玩具让他玩。

因为这时他发脾气不是无理取闹。

▲当他表现出一点控制自己的能力时,你要有针对性地表扬,比如本来他发脾气时要扔东西,这回虽然发了脾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