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1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3396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8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14.docx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14.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14.docx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14

6 画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认识“辶、”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认识“辶、”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难点是了解诗意。

课前准备:

1、一幅山水画挂图。

2、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3、六对反义词做成的头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

(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2.教师引学:

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

会认这四个字吗?

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

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

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

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

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

读一读。

哪些字不认识?

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

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

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

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

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

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

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

“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

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

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

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

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

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

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

大家背得不错!

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

(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

是呀,真有点怪!

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

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

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

哪位同学见过“山”?

说说“山”是什么样的。

(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

“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

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

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

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

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

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

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

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

(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

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

可以用想象法识字:

尾“巴”顶戴个小帽子。

组词:

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

组词:

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

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

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

都有“辶”。

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

“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

猜谜语识字。

谜语:

“木不出头”。

组词:

不好、不用。

(7)声:

上下结构的字。

组词:

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

识字大转盘。

(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

巩固识字。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

“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

“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

(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

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

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

(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板书设计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7 大小多少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认识“”两个偏旁。

2、理解反义词的意思,会找简单的反义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反义词的意思,会找简单的反义词。

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

(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激趣:

小朋友们,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

老师听说你们在上学前就认识了许多汉字,现在老师就考考你们,看看这几个汉字,你们会不会读。

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这颗星星就送给你了。

2.随着学生认读,把带有动物或水果图片的生字归类贴在黑板上。

(如黄牛、小猫、鸭子、小鸟;苹果、大枣、杏子、桃等)

二、结合图画、韵文,学习生字

(一)学习韵文,识记“大”“小”。

1.过渡: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些字都能读出来。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两组字,看看有什么发现。

(板书:

上、下;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汇报)

预设:

它们都是反义词。

2.同学们,这是重大发现。

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到田野中看一看。

(出示田园风光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美丽的田野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黄牛和猫、鸭子和鸟、苹果和大枣、杏子和桃。

3.学习韵文。

引言:

它们谁大?

谁小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韵文吧!

(1)老师范读,同学认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3)这个小韵文里第一、三小节藏着一对反义词,谁找到了?

(出示“大”“小”的字卡)

(4)黄牛和猫比,谁大?

谁小?

(学生比较后汇报)

(5)苹果和枣比呢?

(学生比较后汇报)

4.用“大”“小”练习说一句话。

如:

爸爸的手大,我的手小。

飞机大,汽车小。

5.指导朗读。

把“大”“小”两个生字宝宝送回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二)学习“多”“少”。

1.(多媒体展示第二组图)请同学们观察第二组图,从图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发现了什么。

如:

左边的鸭子多,右边的鸟少。

左边杏子多,右边桃少。

2.引学: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识记“多”“少”这两个字?

(加一加、记笔画等)

3.用“多”“少”练习说一句话。

如:

我的铅笔多,他的铅笔少。

这边的蘑菇多,那边的蘑菇少。

4.像这样的反义词你还知道哪些?

(黑—白、里—外、上—下、左—右)(生汇报拓展)

三、游戏形式,巩固识字

反义词对对碰。

师:

我们做个“说反义词”的游戏吧!

师:

我说大。

 生:

我说小。

师:

我说多。

 生:

我说少。

师:

我说上。

 生:

我说下。

师:

我说里。

 生:

我说外。

设计意图: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教学中设计了“对对碰”的游戏,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四、指导书写,掌握字形

1.过渡:

同学们对反义词掌握得这么好,相信字也写得非常漂亮、工整。

2.复习田字格的位置名称。

(课件出示田字格)

齐读儿歌:

田字格,四方方,

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

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

各个方位记心间。

3.学生根据儿歌找到田字格每一个小格的位置,教师巡视指导。

4.出示会写的字,指导书写:

小、少、牛、果、鸟。

(1)少:

①复习笔画“丿”,教师写,学生书空。

撇:

露锋起笔,稍停后即向左下出撇,略有弧度,中间部位不宜细,收笔渐提,慢出。

②书写“少”的笔顺。

③示范书写,讲清楚每一笔的位置。

④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要端正。

⑤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2)小:

复习笔画“竖钩”“点”。

竖钩:

①中锋下行;②提笔;③自右向左圆转;④顿笔;⑤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锋。

点:

向右下行笔,由轻到重,到结尾微微顿笔,逆向收笔。

(3)牛、果:

竖在竖中线上。

(4)鸟:

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

8 小书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与课文中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

(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

(课件出示谜语)

(1)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

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铅笔)

(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

(橡皮)

(3)小方盒,薄又薄,里面知识可真多!

(书)

(4)有方有圆,有高有矮,肚里有笔,书包中藏。

(笔袋)

2.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

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学习生字。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

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我们用拆分的方法,可以把“书”字分成三部分:

由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个竖和一个点。

然后编小口诀记住“书”字:

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

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

预设:

学生列举“句”“勺”等字。

③说一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预设:

用“加一加”的方法、“联想”的方法。

(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小结: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拆部件编口诀、“加一加”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

你们还有什么识记生字的方法?

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更多的生字。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1.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文中的六个词语。

已经认识的字,你就大声地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就先借助拼音再多读几遍。

2.教师请一名同学领读,大家跟着一起读。

3.师:

这么多的字宝宝要和我们做朋友,我们可要热情地迎接它们,现在就大声地读一读它们。

课件出示:

书、包、尺、作、业、本、笔、刀。

(1)指名给这些字宝宝标音。

小组合作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要求学生明确小组学习的要求:

①已经认识的字,请你大声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大家要一起想办法记住它们。

②完成识字任务后,请给这些生字找到好伙伴,组成词语。

(2)教师巡视,组长检查,总结方法。

4.学生汇报生字认读的情况。

(1)说一说在小组学习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收获。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卡片上的生字。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3)①包:

半包围结构,“勹”是包字头。

②字理识字“刀”。

③笔:

竹字头是竹子的变形。

出示毛笔的图片。

毛笔的上面是竹管,下面是毛。

根据结构,组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笔”字。

“笔”是会意字。

(4)开小火车:

读字并组词。

(5)小游戏:

小组内四人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

将实物与词语卡片对应放好。

小组内评价。

(6)记忆比赛:

以课件的形式快速出示生字,一次出现四个字,看谁读得好,记得准。

(7)扩词练习。

用“尺、本、刀”扩词。

(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物来扩词)

5.做课间操《上学歌》。

三、动手实践,有序表达

1.教师引言:

同学们学生字学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并在我们的小书包里找出它们。

(读一个,找一样)哎呀!

小书包都被我们翻乱了,你们能自己整理书包吗?

自己试着整理书包。

2.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

教师建议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来说话。

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四、指导写字,规范美观

教师引言:

同学们现在已经和小书包里的居民们交上了好朋友,相信你们更想快一点儿写出好朋友的名字。

现在我们要开始写字了,希望大家也能圆满地完成写字的任务。

1.学习书写“刀”字。

(1)引导学生发现“刀”字的撇是在田字格竖中线的位置起笔的。

(2)教师范写,请同学们注意笔顺,和老师一起说笔画名称。

(横折钩、撇)

(3)学生练习书写。

(4)展示评价。

2.学习书写“尺”字。

(1)引导学生观察“尺”字在田字格中的大概位置:

字的大部分在竖中线的左边。

捺要写得伸展、圆满。

第二笔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2)教师范写,请同学们注意笔顺,一边看一边说笔画的名称。

(横折、横、撇、捺)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姿势。

(4)学生书写展示评价,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3.学习书写“本”字。

(1)说一说:

这个字和哪一个字比较像?

(木)这个字该怎么写才好看?

(2)学生自己练习书写。

(3)展示评价。

4.学生练习书写,要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设计意图:

一年级是写字的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字的基本笔画、写字的笔顺规则。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仔细领会,悉心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美蕴含在每一笔每一画之中。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共认识了8个生字,会写了3个生字。

现在让我们和我们新认识的好朋友道别。

(课件出示生字,学生齐读)

2.布置作业。

今天学过的字回家读3遍。

预习课文里的小诗歌,读两遍。

自己整理书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趣导入

1.导言: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朋友,每天它陪我们一起上学。

放学之后它陪我们一起回家。

它帮我们带好了学习用品。

它就是我们的——小书包。

(板书课文题目)

2.复习词语。

(1)认读字卡。

(2)扩词练习。

出示“尺、本、刀”。

给这三个字组两个词。

最好不重复。

二、学习韵文,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韵文,对学生提出听的要求:

认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练习读韵文。

(2)指名朗读,随机评价指导。

(3)小组内互读韵文。

(4)对照生字表在韵文中画出生字或自己不理解的词。

(生字用“圆圈”画出来,在不理解的词下面画“横线”。

2.说一说:

这篇小韵文一共有几句话?

每句话都说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话。

①“宝贝”指什么?

为什么称为“宝贝”?

②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句话。

①这句话讲了什么?

②学习“课”字。

“课”是左右结构的字,上课要用语言来交流,所以是“言字旁”。

③这些是小书包里“宝贝”的代表,其实还有好多“宝贝”,我们没有说出来。

你们能用书包里的其他宝贝来替换这句话吗?

(给学生创造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3)学习第三句话。

①这句话说了什么?

②“静悄悄”是什么意思?

(形容非常安静没有声响)那一般在什么时候会是“静悄悄”的?

预设:

夜里静悄悄。

大山里静悄悄。

大人没回家,家里静悄悄。

站队时要静悄悄。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句话。

①学习“早”字。

出示图片,体会日出的时候就是早晨。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早”字。

②学习“校”字。

“校”是左右结构的字,是形声字。

③这句话讲了什么?

④指导朗读。

3.齐读韵文。

4.做课间操。

三、实践操作,有序表达

1.教师引言:

小书包是我们的好朋友,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是我们的好宝贝。

你们会使用这些宝贝吗?

2.说一说怎样削铅笔。

引导学生用上节课学过的“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话。

3.小组合作说一说怎样在桌面上摆放学习用品。

引导学生用方位词。

我把(   )放在(   )的(   )边。

4.汇报展示摆放的结果。

四、指导写字,认真细致

1.学习书写“早”字。

(1)引导学生观察“早”字在田字格中的大概位置。

“日”字的字形略扁。

“十”字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2)教师范写,请同学们注意笔顺,一边看一边说笔画的名称:

竖、横折、横、横、横、竖。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姿势。

2.学习书写“书”字。

(1)引导学生观察“书”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字的横折钩的“横”写在横中线上,左边略低,右边略高,竖写在竖中线上。

(2)教师范写,请同学们注意笔顺,一边看一边说笔画的名称,讲解书写规则:

从上到下。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姿势。

五、布置作业

1.读两遍课文。

新学的生字读3遍。

2.自己整理书包,收拾自己的书桌面。

和家长介绍自己是怎样摆放的。

设计意图:

巩固识记生字,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学习的内容。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理、自主,与家人分享学习的快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4日月明

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木、林、土、力、心”5个字。

2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认字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形象揭题,趣味认字。

1出示“一轮红日”图及汉字“日”。

谁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这个字谁认识?

2出示“一弯月牙”图及汉字“月”。

看图,读字。

3“日”和“月”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字:

板书“明“

谁认识这个字?

谁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日”和“月”都是非常明亮的,因此“明”就是指很亮的意思。

二举一反三,自学生字。

1像这样有趣的字还有很多。

出示“鱼”的图及汉字、“羊”的图及汉字,教学“鲜”。

“鱼”和“羊”组成“鲜”,“鱼”和“羊”的味道都很鲜美,合在一起就更鲜美了。

2学生自学其他生字,同桌可以讨论。

3找一名学生做小老师,汇报学习情况。

三诵读儿歌,巩固认字。

1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师生用对口令的形式读。

老师:

日月

学生:

…………….

3同桌对读。

4背诵。

四扩词造句,拓展认识。

1投影出示:

“读读想想中的词。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仿照课文,将这四组字编成一段小韵文。

3四人小组组合,试着把以前的这些有趣的汉字编成儿歌。

4用本课生字扩词。

五指导书写。

1自由描红,了解字的笔顺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名说写好这三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3练写。

 

10 升国旗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教师)

2.制作生字、词语卡片。

(教师)

3.搜集国旗知识资料。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里升国旗的视频。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

这是什么时间?

什么地方?

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话:

早晨,在学校的操场上,小朋友们在升国旗,大家立正,向国旗敬礼。

2.小朋友们,我们学校升国旗的时候,你听到什么歌声?

你是怎么做的?

(指导学生说话:

我们学校升国旗的时候,我听到了国歌声,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立正向国旗敬礼。

3.小结:

同学们,我们每周一早晨的时候,在我们学校操场上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还记得升国旗的情景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升国旗》。

4.板书课文题目。

老师要在黑板上写课文题目了,请大家注意看:

“升”是独体字;“国”,里面是个玉米的“玉”;“旗”是左右结构的字,它的笔画较多。

让我们一起来读“升国旗”!

5.理解课题。

教师讲解“升国旗”就是把国旗高高地升上天空。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每天清晨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候,解放军叔叔都要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国旗,我们的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6.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朗读,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的读音。

2.我们的课文是带着拼音的,读的时候请大家借助拼音仔细轻声读课文,要求:

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3.同桌互相读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