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813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三11月月考

历史试题(解析版)

1.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现代史学家称之为“夕阳晚照,落日余辉”。

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C.官方推行“摊丁入亩”D.农业经济占据主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使明朝中后期,A错误;晚清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对外贸易隔绝,B错误;官方推行“摊丁入亩”不属“夕阳晚照,落日余辉”,C错误;当时130多年仍旧是于农业经济占据主导,D中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清朝经济模式

2.《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

“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

取庸苦之,不与钱。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

”这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

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大意:

亚夫的儿子替父亲从工官的官署买了可以做葬器的甲盾五百套。

雇来搬运葬器的人认为这活苦。

亚夫的儿子又不给他工钱,雇来搬运葬器的人知道亚夫的儿子是使用不正当手段买了皇帝的器用,因为怨恨就紧急向朝廷告发亚夫的儿子,事情牵连到亚夫。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没有反映出西汉抑商政策和工官工场产品技术、种类,故BCD说法错误。

故A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3.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

这表明当时()

A.宅第逾制现象明显B.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变

C.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D.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文字“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说明“坊”和“市”的界限已打破,没有体现出住宅的逾制现象。

故C项正确,A项不选;材料体现了坊市制度打破的状况,并没有体现出商业观念的改变,故BC项不选;故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4.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

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世界各地,掀起一场“商业革命”,大大加强了洲际经济联系,故A项正确;由材料“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当时欧洲的工业品销往的主要是非洲和美洲,故B项错误;由材料“(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可知,欧洲的掠夺遍及亚、非、美洲,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开始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5.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视为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由此推断在下表(人均糖消费量)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欧洲(除英国外)

英国

1680

0.85

4

1750

1.90

10

1800

1.98

18

 

人均糖消费量(磅)表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生义经济迅速发展

C.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之初葡萄牙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信息可知欧洲人均糖消费量增长的原因在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而英国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结合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的英国逐步掌握海上霸权,占据了贸易优势,人均糖消费量增长与圈地运动无关,故C项正确,B项错误;19世纪中期英国才完成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6.咖啡原产非洲,17世纪逐渐成为风靡欧美等地的第一饮品。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A.“资本原始积累”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D.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咖啡原产非洲,17世纪逐渐成为风靡欧美等地的第一饮品”,属于“商业革命”中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的现象。

故答案为B项。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将掠夺的财富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排除A项;价格革命是指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造成欧洲国家物价上涨的现象,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排除D项。

点睛:

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

①商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②贸易规模的扩大。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产生,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

③贸易中心的变化。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城市衰落了,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城市发展起来。

7.据统计,16至17世纪,美洲的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伤寒等外来病毒争先恐后地坐上了杀手的头把交椅。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①印第安人体质羸弱 

②新航路开辟以后源自欧洲大陆的病菌传播 

③印第安人对这些外来病菌的免疫力低 

④欧洲殖民者为消灭印第安人大量传播病菌。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16至17世纪”、“美洲的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伤寒等外来病毒争先恐后地坐上了杀手的头把交椅”结合所学可知,16至17世纪是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对美洲的殖民扩张,使得欧洲大陆的病菌传播,同时也说明印第安人对这些外来病菌免疫力低,故②③正确;印第安人对天花、麻疹、伤寒等外来病毒免疫力低不能说明印第安人体质羸弱,故①错误;欧洲殖民者为消灭印第安人大量传播病菌说法不符合史实,故④错误,故C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16至17世纪”、“美洲的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伤寒等外来病毒争先恐后地坐上了杀手的头把交椅”,结合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对美洲的影响解答即可。

8.有人认为:

中国在明朝时已经开始出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趋势。

下列选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

C.租佃关系的发展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时受值”

【答案】D

【解析】材料“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文明是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ABC项是农耕经济的发展表现;D项体现了雇佣劳动关系,这说明了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正确。

9.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不符的是()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B.化学工业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C.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交通领域的革新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船的发明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化学工业的发展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燃机的创制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B.科学研究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C.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D.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CD项是第一次工业革的特点;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故B项正确。

11.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1831~1841年伯明翰因为是工厂集中而出现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现象,结合这一时间考虑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生存环境恶劣所导致的,故选A;B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2.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下列不属于洋务运动内容的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C.筹划海防,创建近代海军D.创办资本主义工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准确识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诸如安庆内军械所的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了诸如汉阳铁厂的民用工业,还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还派遣了留学生,据此可知ABC均是洋务运动的内容,而没有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选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3.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状元张謇愤而辞官从商,投资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

该企业是属于(  )

A.洋务企业B.外资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洋务企业是清政府洋务派兴办的军用或民用企业;外资企业是由外国列强在华兴办的近代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兴办的很多企业后被四大家族把持的企业。

因此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由个人投资兴办的企业。

故选C

考点:

民族工业

点评:

近代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

学生要牢牢的把握民族工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原因、发展的表现及影响等。

14.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

A.商品经济停滞不前B.官营手工业开始没落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鸦片战争前,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使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衰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正确;AD表述错误;B在明朝中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官营手工业开始没落,排除。

故选C项。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5.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主要是由于()

A.首次触及并局部改变了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

B.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C.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D.派遣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代化主要指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结合所学,洋务运动是要借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所以排除A。

B符合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C符合所学和题意,故选C。

D符合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16.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曾说:

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冬就说过,将来会出现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几倍、几十倍、以至百倍于现在的农作物的高产量。

今年的农业丰产完全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预见。

这是共产主义风格的胜利,是破除迷信、彻底解放思想的胜利。

这表明()

A.一五计划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B.“大跃进”运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高产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左”的错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该社论反映出1958年大跃进中的浮夸风,与1957年已经完成的一五计划无关,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下降,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故C项错误;该社论反映出1958年大跃进中的浮夸风,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左”的冒进倾向,故D项正确。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体制探索·左倾错误

17.《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

“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

……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小岗村的变化反映了()

A.合作社经济有持久生命力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废除

C.农村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

D.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材料说明的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说在新的形势下农民开始有走向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这一切变化的原因都是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做到了实事求是,从现实出发。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8.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l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信息传播的问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互联网是有很多的优点,但不能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思想解放方面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信息技术的革新激发了互联网而非互联网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

19.辫子是清朝的象征,辛亥革命以“剪辫子”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将反清革命推向高潮,清王朝在轰轰烈烈的剪辫子运动中寿终正寝。

由此可见()

A.辫子代表民族压迫B.留辫子妨碍社会进步

C.剪辫子是革命的主要任务D.习俗变迁与政治革命互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剪辫子”属于习俗变迁,辛亥革命属于政治革命,而材料意在强调“剪辫子”和辛亥革命是互动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剪辫子不是革命的主要任务,推翻清政府才是革命的主要任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新”体现在()

A.举办公共工程B.复兴工业

C.调整农业D.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即“新”,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项正确。

A项错误,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B项错误,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C项错误,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

故选D。

考点: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的变化·罗斯福新政·概况

21.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

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

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答案】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面对“逆向石油冲击”战略苏联并未调整经济结构。

22.某国际经济组织纲领称,该组织旨在“通过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成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资源的开发”。

该组织是()

A.欧洲联盟B.关贸总协定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银行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D项正确。

欧洲联盟是欧洲地区规模较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与题干不符,排除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任务:

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与题干不符,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3.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建立到瓦解体现的本质特征是()

A.雅尔塔体系从建立到崩溃

B.世界金融秩序从稳定走向混乱

C.美国经济霸权由鼎盛到衰退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繁荣走向“滞胀”

【答案】C

24.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建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1993年欧盟建立。

这些现象表明了(  )

A.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B.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都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表明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正确;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世界经济问题,无法体现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C。

25.在经济全球化的面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A.可以平等地享受风险和机遇B.起着相同的推动作用

C.都主张实行贸易高度自由化D.处于不同的受益地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认识与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有不同影响。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别,享受的机遇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在贸易自由化问题上的具体主张肯定不同,C项错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受益地位,D项表述客观,正确;A项“平等”一词错误,排除;B项“相同”一词错误,排除。

故选D。

考点: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概况与认识

26.在全球化日渐加速的今天,公司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

自19世纪中期公司登陆中国以来,经过一次次试验和修正,崭新的中国公司终于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

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三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

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应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

——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

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据材料二,指出大生纱厂的性质和大生纱厂创办的主要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试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

【答案】

(1)运动:

洋务运动。

企业:

轮船招商局。

(2)性质: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工业)。

动力:

实业救国(经济民族主义)。

社会根源: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变化: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图一的安庆内军械所等是洋务运动的企业,所以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也就容易解答了,而交通近代化是和交通企业轮船招商局密切相关的。

(2)大生纱厂是实业救国思潮之下出现的典型的企业,所以大生纱厂创办的主要动力主要突出实业救国的推动即可。

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的答案是固定的,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企业只能是曲折发展。

(3)“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经济变成了市场经济,即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要从“全球化”的角度论述,这一点题目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在回答时主要突出顺应全球化的潮流、融入国际市场方面的意义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

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

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摘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