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799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报告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研报告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docx

《调研报告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调研报告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docx

调研报告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

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

1引言

不同于一般中心镇、特色镇等基于行政管辖范围的城镇单元,浙江省特色小镇本质上属于产业开发平台,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李强,2016)。

从产业培育角度,浙江特色小镇可分为转型升级型、资源依托型、新兴产业型三类。

转型升级型依托于传统的乡镇块状经济特色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原有平台升级,如大唐袜艺小镇、龙泉青瓷小镇、东阳木雕小镇等;资源依托型挖掘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底蕴,发展文化旅游、健康休闲产业,如武义温泉小镇、莲都古堰画乡小镇、奉化滨海养生小镇等;新兴产业型借力于创新性企业带动作用,通过孕育创业创新生态圈,吸引技术、人才、资本要素集聚,如余杭梦想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

总体而言,上述各类小镇发端于既有的特色优势产业或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产业升级、功能融入、形态提升、环境营造等方式,使得现有平台产业结构更加高端、空间集群更加优化、环境特色更加凸显,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随着快速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区域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重构分化,中心城市人口、功能、产业加快外溢疏解,大城市外围郊区边缘城市应运而生,为特色小镇的创建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即区位导向下由企业主体自主推进产业新城建设,完善相关服务配套,进而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吸引产业集聚,带动综合发展的小镇建设路径。

本文结合边缘城市理论,以嘉善上海人才创业小镇为例,对新阶段下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区位选择、开发模式、规划定位、产业培育、空间组织、环境营造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建议。

2边缘城市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2.1边缘城市概述

边缘城市理论的提出是基于美国大城市郊区化背景下中心城市以一种分散又集中的方式进行扩展,在中心城市郊区新发展起来的商业、就业与居住中心,最早由华盛顿邮报记者JoelGarreau于1991年在他的《边缘城市》一书中提出。

边缘城市的形成是人口、商业及就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产业的信息化、弹性化、分散化、专业化过程是边缘城市形成的重要推动力。

1980年以后,美国信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成为工业发展最活跃领域,这些产业占地少、效率高,借助先进的交通、通讯手段,大大减弱了传统产业对中心区位的依赖程度,更加追求高品质的服务配套和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

高新技术将更多资本、技术和人才带往交通便利的郊区,大大加速了郊区的开发力度,推动了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进,使得这种新型城市体成为区域网络的独立节点,与外围其他城市发生联系与沟通。

2.2两者异同点比较

2.2.1两者具有类似的区位特征,但边缘城市更加重视与大城市的合作疏通

浙江省特色小镇一般位于中心城区外围郊区,而边缘城市往往位于中心城建成区边缘主干道或郊区高速公路交汇处,两者都独立于中心城区并具有较为便捷的交通条件。

比较来看,特色小镇所依托的传统乡镇、县域经济板块与大城市中心区的联动较少,比较适应以加工型、分散型经济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而边缘城市是郊区化背景下中心城区人口、产业、功能疏散作用的直接结果,更加强调与中心城区保持较好的联通关系,能够更好适应核心要素引领、产业集群化经济为特征的都市经济发展要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应当更加重视与大城市的合作疏通,争取成为大都市区域和地方空间的交界点,扮演“枢纽角色”,起到“衔接功能”,打造“中介小镇”,从而成为支撑城市群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激活整体空间的网络集聚效益。

2.2.2边缘城市规模远大于特色小镇,而且更加注重开敞式、高品质开发

根据Garerau理论,边缘城市需要具有500万平方英尺以上的可租用办公楼面,以及具有60万平方英尺以上的可租用零售商业楼面,相当于区(县)级城市功能的规模,以低密度、开敞式开发为特点,具备超级商城、办公设施、工业园区、休闲娱乐设施、绿化用地、停车场、居住社区等功能板块。

而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基于浙江省人多地少、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谋求最优的生产力布局的现实背景下提出的“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的发展战略,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筑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相当于边缘城市的核心区面积。

在互联网和大交通时代,浙江特色小镇应当积极发挥郊区山水自然生态优势,更加注重小镇空间环境品质的和城乡特色风貌的营造,构筑功能集成、品质高尚的新型社区体系,成为缓解大城市病、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载体。

2.2.3两者都讲求产城融合、功能集成,但边缘城市更加强调服务业带动作用

浙江省特色小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及历史经典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边缘城市产业也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更加讲求专业服务业对于区块经济的引领作用,其主体产业包括通信、银行、保险、法律咨询、房地产、会计、零售、批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非盈利性社会性服务业及宾馆、餐饮娱乐等个人服务业,进而出现了创业型的边缘城市与公司化的边缘城市、零售业边缘城市、医疗保健型边缘城市、政府所在地的边缘城市及贸易与旅游业边缘城市等多种类型。

在新的发展阶段,浙江特色小镇应当更加注重工业经济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强化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小镇的培育,不断完善特色小镇生产、生活性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方向转型。

2.2.4两者都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但边缘城市的自组织形态更加明显

浙江省特色小镇是浙江省政府运用土地、资金等政策优惠手段自上而下推动的一项政策举措,在运作方式上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既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又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

而边缘城市的形成而并非来自国家干预,是当地居民的自然选择,首先取决于私人开发商和市场的推力,是城市空间重组和功能重构的产物。

边缘城市居住人口以中、高薪阶层为主,在其内部又进一步空间分化为不同收入层次、不同种族的人口分别集聚于不同的地域,从而形成一个个特定收入、特定种族的居住区。

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既要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致力于打造满足相对专业化人群创业创新的生态氛围,又要避免边缘城市社会隔离分异倾向,实现与当地居民的充分融入和良性互动。

3嘉善上海人才创业小镇建设的实践探索

3.1区位导向:

浙江临沪门户,长三角腹地核心

小镇选址于嘉善县高铁新区核心区块,20分钟直通上海虹桥枢纽,无缝对接沪杭高速、高铁及磁悬浮,被誉为浙江接轨上海“第一站”,周边拥有嘉善经济开发区、嘉善B出口综保区、西塘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各类开发平台,具有智能制造、智慧通信、电力电子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基础。

同时,小镇距离西塘古镇、大云温泉旅游度假区、麦乐巧克力小镇等旅游景区均不到10公里,具有良好的文化旅游发展基础。

与产业导向型特色小镇相比,嘉善上海人才创业小镇的创立取决于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是浙江推进浙沪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为打造上海大都市区边缘城市,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镇的建设,有利于加快上海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构建本地创新网络,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带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

3.2开发模式:

企业主导的PPP综合开发

嘉善上海人才特色小镇的开发基于2013年嘉善县人民政府与某产业新城投资运营企业签订的《整体合作开发建设经营浙江省嘉善县约定区域合作协议》,采用“综合PPP”模式,由该企业投资,与嘉善县城府合作成立嘉善项目公司,为整个区域提供研究定位、规划设计、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建设、产业发展、城市经营管理等全方位服务。

自投入建设以来,区块内先后启动了各类基础设施、公建及产业项目14个,截至2015年上半年,已完成投资超过42亿元,预计2016年投资将达到43亿元。

土地综合开发PPP模式区别于以往土地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相分离情形,以私人企业为主体,将土地一级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合在一起,政府支付投资客户前期投入成本,通过项目用地土地出让收入进行补偿,企业投资人还将获得使用权出让溢价部分及园区后期入驻企业的运营税费收益,是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手段,推动体制机制变革的一次大胆尝试,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负债压力,提高运作效率及质量,为高水平、高效率建设特色小镇奠定了扎实基础。

3.3产业定位及空间组织:

聚焦科技孵化的功能集成

嘉善上海人才创业小镇的总体定位为浙沪创新协同标杆地,充分接受上海人才、科创辐射溢出,强化人才、科创、信息、品质等要素的有效供给,力争打造上海人才创业创意浙沪集聚区、上海全球科创成果浙沪孵化区、浙沪信息经济融合融创先导区、浙沪“产城人文”融合先行区。

在产业导向上,坚持创业、创意、创新融合发展,依托功能平台建设与完善,借助专业运营机构开展招商引资,实施“科技孵化+信息经济”双轮驱动,推动“电子商务、数字传媒、总部服务”三位一体高度融合,形成“2+3”的特色产业体系。

以成果孵化转化和成果小试中试为核心,着重承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知识的成果溢出,积极对接张江、嘉定、漕河泾、杨浦等创新平台及研发机构,建立产业前沿技术孵化平台。

在空间布局上,围绕科技孵化种子期、初创期、加速期、成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设立上海人才创业孵化中心、研发中试基地、总部商务基地三大产业功能平台,包含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等空间载体。

此外,区块内另设有文化旅游、休闲门户、生活服务等配套板块,重点推进城市门户、新西塘水街、云湖公园、人才公寓等项目建设,着力优化小镇生产、生活环境空间,总体形成“一心、两基地、三板块”的布局结构。

3.4创业生态体系:

人才生活中心和创新创业高地

一是着力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开通直达上海城区的城际班车,引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体系,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功能完善的社区中心,配套社区幼儿园、生活超市、健身中心、社区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食堂、便利店、咖啡厅、银行等商业设施,打造小镇人才生活中心。

二是加快建立创新创业体系。

通过设立人才创业服务中心,联动沪浙知名院校,建立企业人才供应及培训平台;通过完善区块内技术检验检测、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配套,设立政企合作成立5亿元产业扶持基金、贷款担保基金,引入关键资源,形成产业集聚的核心,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通过创立绿色创业通道,优惠政策清单、客户经理服务制、菜单式创业培训、创业导师团队等手段,打造省级人才创业高地。

4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边缘城市理论,区位导向型的特色小镇创建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注重于大城市之间的合作疏通,发挥交通区位优势;

第二,创新引入PPP等综合开发模式,由企业主体参与小镇全过程开发,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三,聚焦科技孵化产业定位,推进空间板块组织的多元集成;

第四,注重生态环境营造,完善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两大服务体系。

本文通过对嘉善上海人才创业小镇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区位导向的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新路径,以期为其他同类特色小镇创建提供参考。

(弘利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