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2015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docx

《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docx

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

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

婴幼儿发育则表示身体机能成熟的程度。

二者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方式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表现虽然不一样,但有共同的规律。

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发育成熟是不同阶段的连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年龄大了以后则减慢,直到停止。

婴幼儿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后半年内速度变慢,以后速度再逐渐慢下来。

1.测量指标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测量以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和上臂围为主要指标

2.测量时间

根据《散居儿童保健工作常规》,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体格检查按月龄定期进行:

1岁以内的婴幼儿每3个月一次;1-3岁的婴幼儿每年2次(每6个月一次)。

一般每半年为婴幼儿测量一次身高,每隔1~3个月测一次体重。

做好记录,并进行分析比较。

对生长发育指标低于或高出正常范围的婴幼儿,应注意动态观察,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

3.测量用具

体重、头围、胸围和上臂围的测量方法及其用具详见《育婴师(初级)》教材。

(l)准备工作。

制作测量设备 将软皮尺两端固定在工作台上,调整室温,约在28~30摄氏度:

(2)测量。

脱去婴幼儿的鞋袜,尽可能穿单衣裤。

让婴幼儿仰卧,将头扶正,头顶接触头板。

使他们双眼直视正上方,头和肩胛间、臀、双足跟贴紧测量板。

测量者位于婴幼儿右侧,左手轻轻压平他们的双膝,使腿伸直。

(3)读数。

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两侧足跟。

如果刻度在量床双侧,则应注意量床两侧的读数应该一致,婴幼儿头顶水平延长线的数据及足后垂直线的数据间的值,即为身长。

读刻度,记录到0.1厘米。

连续测三次,用两个相近的数字的平均数作为记录数字。

二、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的评价

评价婴幼儿的身高、体重,需要有科学的“尺度”,这就是“标准”。

广泛用于判断儿童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曲线图评价法。

曲线图评价法将年龄、身高、体重以五条曲线制图评价。

目前儿童保健主要使用:

按身高测体重、按年龄测身高和按年龄测体重三种。

使用评价图时,需收集年(月)龄、体重(千克)、身高(厘米)三个指标(3岁以下卧位测身长)。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1.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也有阶段性

各年龄阶段发育速度不同,如婴幼儿期及青春期发育最快,其他时期速度一般;但总体在不断地增长,前阶段为后阶段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2.各系统发育不平衡

神经系统发育最早,生殖系统发育最迟;心脏、肝、肾、肌肉的发育和体重的增加相平行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头尾规律。

头部的发育先于四肢。

(2)由近及远。

先抬肩,后手指活动。

(3)由粗到细。

先出现粗大动作,后出现细小动作。

(4)由低级到高级。

先感知,后分析判断。

(5)由简单到复杂。

先会发单音,后会词组、句子。

 4.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具有个体差异

虽然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但因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所以个有一定范围的正常差异。

影响生长发育的常见因素有:

遗传、营养、疾病、药物、教育、环境等。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主要特点婴幼儿不同于成人,是在不断生长发育的个体。

生长是指婴幼儿整体和各器官的增长,是可以测量的;而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演进与成熟,是质的变;两者密切相关,不能截然分开,亦可统称为发育。

婴幼儿生长发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

婴幼儿期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但生长速度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有阶段性的。

 婴幼儿身长是头、脊柱及下肢的总和,但三者的发育速度是不平衡的,如新生儿长约占身长的1/4,成人则只占1/8,是因为长骨增长较快所致

二是婴幼儿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不会越级发展。

如婴幼儿运动机能的遵循从头到足的发展规律。

三是婴幼儿时期要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从一个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自然人,转变为初步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神会人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婴幼儿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划分出年龄阶段的过程。

1.发展的连续性及年龄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婴幼儿心理发展是~个不可中断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有其身的逻辑发展顺序。

年龄阶段性是指在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在质量上的年龄阶段特点,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

 2婴幼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特点,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

   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状态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

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时间可能咯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在每一阶段,各种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速度也会有个体差异,但差异是在量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质的水平上。

   3婴幼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婴幼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例如,新生儿出生时还不会说话,到3岁左右'已经可以说出和理解1000多个词汇;新生儿脑重只有350-390克,3岁时已达I000克左右,成人脑重量为1400克左右;新生儿主要靠感官(眼、耳、口、手、鼻、皮肤)认识周围世界,3岁时不仅有了相当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而且情绪和情感也大大丰富了。

婴幼儿心理发展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基本语言能力,人得典型动作和行为方式与能力,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人的基本情绪和情感获得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

心理规律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又密切相关。

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例如,物体的声、色、冷、热、、软、硬等。

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任何一个客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属性,单纯靠某~种感觉是不能把握的。

 

(1)感觉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凭借完好的感觉器官最先发展起各种感觉,最早出现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

   1)视觉。

视觉与整个心理发育关系甚大,视觉缺陷可造成学习障碍,婴幼儿视觉得发育如下:

新生儿:

已有瞳孔对光反射和短暂的原始注视,目光能跟随近距离缓慢移动的物体,能在20厘米处调节视力和两眼协调。

1个月:

开始出现头眼协调,眼在水平方向跟随物体在90度范围内移动。

3个月:

调节范围扩大,头眼协调好。

仰卧时水平方向视线可跟随180度,能看见直径08厘米的物体。

4个月:

颜色视觉开始发育。

6个月:

视线跟随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移动的物体转动。

能看到远距离的物体,如飞机、汽车,并能主动观察事物。

8个月;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

9个月;能较长时间地看相距3~3.5米以内人物的活动,喜欢鲜艳的颜色。

18个月:

能区别形状。

2岁:

会区别直线与横线,喜欢看图画。

3岁:

能区别基本色(红、黄、蓝、绿).

2)听觉。

近年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已有良好的听觉灵敏度,50-9。

分贝的声响引起呼吸的改变。

一般到3个月时能感受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转头向铃声;4个月听悦耳声音时会微笑;6个月对母亲语音有反应;9个月会寻找来自不同高度的声源;1岁能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能听懂简单的吩咐;3岁后可精细区别不同声音。

3)味觉。

新生儿对不同味觉物质已有不同反应,半个月左右时对甜昧作吸吮动作,露出愉快表情,对苦、酸、成的物质则表示不安、皱眉、闭眼、恶心。

3-4个月对各种主要物质的溶液能精确分辨。

4)嗅觉。

新生儿对有气味的物质已能发生各种反应,如面部表情、脉搏改变、不规则的深呼吸、打喷嚏等。

第2个月末和第3个月内已能对不同气味进行分辨,尽管尚不稳定。

5)皮肤觉。

皮肤觉(包括温、痛、触觉)是最早出现的感觉。

新生儿触觉已经很发达,当身体不同部位受到刺激时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新生儿皮肤对刺激的敏感性已接近成人。

新生儿对冷热的感觉十分灵敏,3个月时已能分辨33摄氏度和31摄氏度的水温。

新生儿对痛觉反应较迟钝,第2个月起对痛刺激才表示痛苦。

 

(2)知觉能力的发展。

半岁左右能坐起来时,可以较好地完成眼手协调的活动。

在视觉的调节下,手在视野范围内完成操纵、摆弄物品的活动,这是利用知觉能力综合认识物品的特性。

半岁左右知觉开始出现萌芽,1岁认识物体永存,2岁掌握物体名称,3岁开始辨别上下、太小。

半岁到3周岁左右,都是各种知觉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

心理规律运动能力的发展随着大脑皮质功能逐渐发育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婴幼儿运动发育渐趋完善。

运动发育的规律是:

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糙到精细。

运动的发育可分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

 

(1)粗大运动。

粗大运动包括抬头、翻身、坐、爬、立、走、跑等方面。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顺序如下:

新生儿:

动作主要为自发性运动,动作无规律,不协调。

俯卧位能将脸从一边转向另一边以避免窒息。

仰卧位可出现颈紧张姿势。

 

1个月:

俯卧位抬头片刻。

2个月:

俯卧位抬头45度,从仰卧位拉至坐位,头后仰。

3个月:

俯卧位抬头90度,垂直位能抬头,但控制尚不稳定,出现头晃动。

4个月:

仰卧头向中央,四肢对称;俯卧抬头高,

并以刷支撑抬起胸部。

5个月:

腰肌继颈肌发育,能直腰靠坐。

扶腋下直

立时,双下肢可支持体重。

6个月:

喜欢扶腋下跳跃,会翻身。

7个月:

俯卧位能向左右旋转追逐物体,能独坐片刻。

8个月:

长时间稳坐,会爬。

9个月:

扶着栏杆能站立。

10个月:

会自己从坐位攀栏站起,推着小车能走几步。

11个月:

会扶栏行走或牵着一手走。

12个月:

会独立片刻,约1/4婴幼儿能独自行走。

15个月:

会独走(一般13-15个月会独走),15个月时能自己开步、停步,,能弯腰捡物并站起。

18个月:

行走快,很少跌倒,会扶着栏杆上楼梯,能拖拉玩具前进及后退。

   21个月:

会踢球,会爬到椅子上再爬下来,由成人牵一手能下楼梯。

2岁:

会双脚并拢原地跳起,跑步笨拙,扶栏上下楼梯。

2岁半:

能立定跳远20厘米。

3岁:

能两脚交替登楼,独足站立片刻,跑步较熟练。

 

(2)精细运动。

精细运动是指手及手指的功能,如取物、搭积木、绘图、扣纽视觉的发育是精细运动发展的必要基础。

新生儿手接触物体时出现握持反射。

3个月左右随着握持反射的消失,出现了主动抓握。

5-6个月以后出现了以视觉为线索的抓握,并进而出现手、眼及其他部位肌肉的协调。

 手的功能发展也有成熟过程:

1)先用手掌尺侧握物,后用桡侧,再用手指。

2)先会用4个手指以一把抓方式取物,后用拇指对食指捏取。

3)先会抓握,后能主动放松。

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顺序如下:

新生儿:

两手握拳。

出生至2个月:

紧握触手物。

2个月:

能短暂留握如摇荡鼓一类物体。

3个月:

两手放松,常拉自己的衣服及大人的头发。

4个月:

两手在胸前玩弄,见到新鲜物体两臂会活动起来。

5个月:

会伸手抓物,主动伸手抓起摇荡鼓。

6个月:

双手能各拿一块边长2.5厘米左右的方木。

7个月:

可在两手间传递玩具。

能用4个手指一把抓的方式取到小糖丸。

8个月:

出现捏弄、敲打及抛掷玩具的动作。

9个月:

拇、食指能配合用钳形动作摘起小糖丸,但近尺侧腕部仍贴在桌面.即平指摘。

10个月:

能伸出食指拨弄小糖丸。

11个月:

从杯中取出方木。

12个月:

拇、食指用钳形动作取小糖丸时已不需尺侧腕部的支持,称为“垂指摘”。

15个月:

搭方木2~3块,能将小糖丸故人小瓶中。

18个月:

搭方术3-4块,会将小糖丸从瓶中倒出以取得小糖丸,开始用笔在纸上乱画。

21个月:

能用蜡笔在纸上画直线,搭方木5-6块。

2岁:

搭方木6-7块,能逐页翻书,会用蜡笔乱涂画。

2岁半:

措方木8块,搭桥,用蜡笔画横线、竖线。

3岁:

搭方木10块,模仿画圆圈,会用筷子夹花生。

心理规律言语的发展言语是人类特有的机能活动,它在人的意识起源和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有了

言语,人不但能直接感知具体的事物,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而且还能间接认识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从而使人的认识可能由感性水平上升到理性水平。

言语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之一。

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0~3岁,是言语发展的早期阶段。

0~l岁,为言语的发生期,包括咿呀学语、开始听懂别人说话和自己说词的三个阶段。

新生儿会啼哭;2个月能发元音a,u;4个月会笑出声;6个月会发唇音;8个月会发重复音节(baba,mama),但无特定意义;9-10个月会模仿发音,懂得成人某些要求并作出反应一(如“拍手…“再见”等);12个月懂得某些人及物体名称,约50%能有意识叫爸爸、妈妈。

1~3岁婴幼儿言语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1岁到1岁半)主要是理解语言的阶段。

婴幼儿对成人所说语言的理解在不断发展,但其本身积极的言语交际能力却发展得较慢。

l岁婴幼儿能懂得成人说出的某些词,1岁以后能说出某些词,但数量很步;1岁半能昕懂50个词左右,会讲10个左右有意义的词,但个体差异较大。

第二阶段(约从1岁半到3岁)是儿童积极的言语活动发展阶段。

儿童的积极达能力发展很快,词汇量急剧增加,词类范围明显扩大,言语结构也更加复杂化口

后言语能力迅速发展;2岁出现300~500个词,能讲2~3个词构成的简单句;3岁掌握

词汇达1000个左右,能说出姓名、性别,会唱简单儿歌。

心理规律记忆能力的发展记忆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通常提到的记忆,大多是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有再认和重现两种。

再认:

以前经历过的人和物再次呈现并作用于主体时能认出。

重现:

以前感知过的人或物、思考过的事情和体验过的情绪在头脑中再次呈现并加以确定的心理过程。

再认和重现的时间随年龄增加而延长。

   

1岁以前记忆能力比较差,只有再认而无重现。

5~6个月时仅能再认妈妈,且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

在反复出现的情况下,可以逐步认识周围所熟悉的事物,保持对事物的记忆。

1岁时能再认相隔几天或十几天的人与物。

1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扩大,认识的事物增多,会记住越来越多的东西。

但是,这时的记忆无意性很大,主要凭借兴趣认识并记住自己喜欢的事物,记忆过程缺乏明确韵目的。

随着言语的发展、认识事物表象的积累及稳定性增强,开始形成主动提取眼前不存在的客体的意向,即重现。

2岁左右,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数天前的事件(重现),不过这种能力还很弱。

这种能力的出现和发展与言语的发展密切有关。

3岁左右,能再认3个月前的人与物,但重现仅限于几星期前的事。

心理规律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的思维有几种不同的方式,在成人头脑中是并存的。

但是,从发生、发展的程序看,它们有先后的顺序,并不是同时发生的。

它们从发生到发展、成熟,大约要经历18~20年的时间。

  

0~1岁是婴幼儿思维方式的准备时期。

凭借手摸、体触、口尝、鼻闻、耳听、眼看,

发展起感觉、知觉能力,并在复杂的综合知觉的基础上,产生萌芽状态的表象。

正是这种表象的产生,并在语言的参与下,开始产生萌芽状态的思维现象。

1~3岁阶段螺产生的是人类的低级思维形式,即感知动作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

感知动作思维是指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感知的事物和操纵事物的动作的思维方式,婴幼儿只有在直接摆弄具体事物的过程中才能思考问题。

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或情景的表象及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依角色的身份进行表演,在泥工、绘画中,依据事先想好的形象去塑造,绘画。

3岁左右在感知动作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具体形象思维,并在3-6岁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占有主导地位。

心理规律想象能力的发展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人类的想象活动总是借助于词汇实现的,是对已有的表象所进行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分析综合活动。

新生儿没有想象能力。

1周岁之前的婴幼儿尚无想象活动。

1-2岁,由于个体生活经验不足,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有限,而表象的联想活动也比较差,再加上言语发展程度较低,所以只有萌芽状态的想象活动。

他们能够把日常生活中某些简单的行动,反映在自己的游戏中。

例如,把一块饼干放到娃娃嘴里,或者抱娃娃睡觉等。

3岁左右,随着经验和言语的发展,可以产生带有简单主题和角色的游戏,能够反映婴幼儿模仿成人社会生活情节的想象活动。

例如,带上一个“听诊器”,装扮成大夫给“病人”看病;拿上一件小衣服,装扮成“妈妈”给“婴幼儿”穿衣服等。

3岁以前的婴幼儿想象的内容也比较简单,一般是他所看到成人或其他婴幼儿的某个简单行为的重复·属于再造想象的范围,缺乏创造性。

这个年龄阶段的想象经常缺乏自觉的、确定的目的,只是零散、片段的东西。

心理规律注意特性的发展注意是一种心理特性,而非独立的心理过程。

通常总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表现出来.例如,注意听、看,全神贯注地想或记等。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为了保持这种注意,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3个月左右可以比较集中注意于某个感兴趣的新鲜事物,5~6个月时能够比较稳定地注视某一物体,但持续的时间很短。

1-3岁时,随着活动能力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的事物及感兴趣的东西越来越多,无意注意迅速发展。

如2岁多时对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对别人的谈话都5-8现出浓厚的兴趣。

据天津和平保育院的调查,对有兴趣的事物,1岁半能集中注意5~8分钟;l岁9个月时能集中注意8-10分钟;2岁时能集中注意IO-1Z分钟;2岁半时能集中注意10-20分钟。

3岁前有意注意刚刚开始发展,水平较差。

由于言语的发展和成人的引导,开始把注意集中于某些活动目标。

例如,注意看少儿电视节目,如果节目引不起兴趣,他们的注意

心理规律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婴幼儿的人际交往关系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首先发生的是亲子关系,其次是玩伴关系,再次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群体关系。

0~3岁阶段主要发生的是前两种交往关系。

0~1岁阶段主要建立亲子关系,即幼儿同父母的交往关系。

父母是婴幼最亲近的人,也是接触最多的人。

在关怀、照顾的过程中,与婴幼儿有充分的体肤接触、感情展示、行为表现和语言刺激,这些都会对婴幼儿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1岁以后,随着动作能力、言语能力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开始表现出强烈地追求小玩伴的愿望,于是出现玩伴交往关系。

玩伴交往关系在人一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排斥亲子关系,也不能由亲子关系所代替。

一个人没有玩伴或朋友,就不会有健康的心理。

3岁前建立的玩伴关系,常常是一对一的活动,要建立群体的玩伴交往关系还一定的困难。

心理规律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

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

它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婴幼儿1岁左右时,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我感觉逐步认识作为生物实体的自我。

从2岁到满3岁时,在不断扩大生活范围,不断增长社会经验和能力,不断发展言语的帮助下逐步把握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自我意识。

意志力的发展和情绪和情感的发展0~3岁婴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对其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情绪和情感也是激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会激发婴幼儿积极的探求欲望与行动,寻求更多的刺激,获得更多的经验。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情绪,大约有8~10种,它们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随着个体的成熟、生长而逐步出现的,其诱发因素也各不相同。

0~3岁婴幼儿的情绪和情感的最大特点是:

冲动、易变、外露,年龄越小特点越突出。

婴幼儿的情绪更多受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不是被稳定的主观心态来左右。

  

11.意志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行为主要受本能的反射支配,没有意志力,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立即睡在1~l2个月阶段,开始产生一些不随意运动,进而有随意运动,即学会的运动。

例如,玩弄玩具,摆弄物品,向着某个日标的爬行和走路等。

初步的运动能力的掌握和运动的目的性,为婴幼儿意志力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1~3岁阶段,随着言语能力的飞速发展,各种典型动作能力的形成以及自我意识的萌芽,婴幼儿带有目的性的、受言语调节的随意运动越来越多。

开始是由成人用言语调节婴幼儿的行为,诱导其做某些事情.禁止做某些事情。

以后是婴幼儿自己用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我要”干什么,“我不要”干什么,这种具有明显独立性的行为更多在2~3岁阶段发生。

当婴幼儿开始能在自己的言语调节下有意识地行动或抑制某些行动的时候,这就出现了意志的最初形态。

这时的意志力水平极差,只处于萌芽状态。

虽然可以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但时间极短,例如,坐下等待开饭,等热水稍凉一些再喝等。

他们的行动更多受当前的目的和行为欲望的支配,有很大的冲动性。

12.气质特征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指向性上。

研究表明.气质是由个体先天的生理机能决定的,从个体出生起就有气质,但气质也会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发生变化,受环境、人际关系、接受刺激和活动条件的影响。

气质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在出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表现得最充分。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新生儿的睡眠规律、活动水平、是否爱哭、哭声大小等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婴幼儿表现出的情绪性、活动性不同,对陌生人是接近还是回避,对入托的新环境是否适应,也各有不同。

这些在婴幼儿早期已经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就是气质。

气质只表现个人特点,并无好坏之分。

心理学上根据情绪和活动发生的强度与速度方面的特点,把气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多血质。

这种气质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

(2)胆汁质。

这种气质的特点是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易冲动、动作剧烈。

(3)黏液质。

这种气质的特点是安静、稳重、动作缓慢、不易激动、情绪不容易外露。

(4)抑郁质。

这种气质的特点是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能觉察出别人觉察不到的细微事物。

除此以外,还有以上四种类型的多种变型。

两千年来经过研究和分析都同意把气质划分为这四种类型。

婴幼儿气质特征是儿童个性发展的最原始的基础,起特点具有先天的性质,父母是无法选择的。

但在气质基础上,儿童个性的形成受后天环境、教育条件的影响较大。

充分了解婴幼儿的气质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处理方法1.外伤

外伤包括表皮擦伤、碰伤、(小)割伤、刺伤等。

常以肘部、手掌及膝关节处为多见。

如果伤口小而浅或仅损伤表皮,出血量少,可用凉开水或生理盐水洗净周围皮肤,再用凉开水或生理盐水洗净伤口。

如有泥沙等污物应彻底冲洗干净。

如冲洗不掉,可用消毒 针挑出,以免污物留在皮肤里。

清洁伤口后,用50%的酒精由里到外消毒伤口周围皮肤,伤口表面涂紫药水、红药水、碘酒。

如伤口少量出血,可用消毒纱布止血后,再上药,不用包扎,避免沾水让其自然干燥。

操作过程中注意安抚婴幼儿的情绪,采取办法转移婴幼儿的注意力,顺利地清洁、消毒、涂药水。

一般婴幼儿四肢外伤后,需要及时抱起婴幼儿,安定他们的情绪。

待伤口检查处理后,进行全身观察,发现其他异常如婴幼儿外伤后呕吐、烦躁、精神委靡,必须及时送医院检查。

如果出血量多,首先急救止血并尽快送医院。

急救止血可用手指压迫止血法,即用手指压迫出血的血管上方(近心端),用力压迫至下面的骨骼处,或用较宽的布带,绑扎于上述部位,但每隔3~5分钟要放松一次,防止绑扎部位下面的肢体缺血坏死。

也可用加压包扎止血法。

方法是用消毒纱布盖在伤口上,再用绷带缠紧,有时消毒纱布上面需用绷带卷加强压力。

如果创面不大,但伤口较深应及时去医院处理。

2.肌腱和软组织损伤

若无皮肤破损,但局部疼痛、红肿,可以采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