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1772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docx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docx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任选其中的4题作答,每题2分,共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吴均)

(2)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

(《竹里馆》王维)

(3)_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李白)

(4)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5)《木兰诗》中写出战争激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3分)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________(gěng)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2)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_____________(wūhuì)和耻辱。

(3)那只最后从蛋壳里爬出来的小鸭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chǒulòu),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不仅在鸭群中是如此,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炮轰食品犯罪行为,维护百姓餐桌安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B

.经过不断的试验,反复的推敲,关键难题一旦被攻克,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C.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郁积在诗人心中的“愁”抒发得淋漓尽致。

D.班会上,大家一致推选德高望重的小华担任班长。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州市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成份赘余:

删掉"的原因")

B.各地纷纷采取追踪病源、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甲型H1N1流感不再扩散。

(搭配不当:

去掉“不再”或“不”,或将“不再”改为“继续”)

C.我校这次为四川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歧义:

“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

D.最近全国各地

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语序不当:

应将“全国各地”调整到句首。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3分)

我们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

在书里:

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连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友谊如花种,我们共同撒播,培育出一个五彩的花坛。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一)阅读《孙权劝学》的两段文字,回答6—8题。

(8分)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2分)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4)及鲁肃过寻阳()

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习这篇课文,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分)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9—11题。

(6分)

攘鸡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曰: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

(2分)

(1)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________

(2)或告之曰___________

(3)请损之________(4

)而后已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是非君子之道。

11、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5题。

(10分)

永不录用

(1)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里出

来时,满脑子仍然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

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

意识到:

这次真要挂了。

(2)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

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3)他慌了:

“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改。

”班主任冷笑:

“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4)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

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道:

“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5)“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

”班主任断然拒绝。

(6)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

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地说:

“爸,别求了,我们走。

(7)班主任轻蔑地说:

“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8)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灰暗。

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

他心里更加难受,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9)但父亲却真办到了。

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

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他哽咽地说:

“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

”父亲憨憨地笑:

“只要你能改就好。

”他下跪起誓:

“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10)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

的心灵空间,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11)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

“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

”他毫无兴趣: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能回去的。

”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

“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12)一切简直难以置信,但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

“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13)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

上学前的那个夜晚,父亲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

(14)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

“孩子,这杯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15)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16)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

班主任悄悄告诉他:

“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

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真地戒掉网瘾。

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

”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17)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

“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

”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

“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

”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18)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

“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

”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

“知道你们家庭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

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19)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20)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

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12、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

(3分)

①沉迷网游,遣返回家→②__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省城上学,先访恩师

1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

(1)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2)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14、文章结尾写到:

“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请你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

(2分)

15、文中班主任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3分)

(二)阅读课外文段,完成16—20题。

(10分)

民工父亲的“幸福”李良旭

  ①搬入新居不久的一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地打着字。

光线很好,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泼洒进来,一切看上去是那么温暖、清亮、宁静。

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响起一阵杂乱的敲门声,像宁静的湖面扔进了一个石子,打破了这份宁静和惬意。

我心里好生纳闷,嘀咕道:

门上不是有门铃吗?

为什么还要这样乱敲门?

  ③我轻手轻脚地走到门边,屏住呼吸,从猫眼往外看去:

只见一个陌生人。

他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斑斑点点,眼睛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的神色。

他是谁?

想干什么?

一连串的疑问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并做好随时关上门的准备,问道:

“你找谁?

  ④只见那人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他从口袋里抖抖颤颤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从里面抽出一支递过来,脸上堆满了真诚的笑意,嗫嚅道:

“同志,我是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

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⑤“什么事?

你说吧。

”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那根香烟,一脸狐疑地问道。

  ⑥见我态度平和,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激动,脸涨得更红了,急促地说道:

“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暑假了,他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

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

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孩子到您家看看吗?

如果他看到城里人住上他爸爸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心里一定会感到非常自豪和幸福的。

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描述清楚。

”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一脸焦灼和企盼。

  ⑦我恍然大悟。

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想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位细心的父亲啊!

我也是一个父亲,自己在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或者在报刊上发表一篇小文章,不是也喜欢在儿子面前炫耀一番吗?

那是一个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

想到这儿,我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⑧这位民工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得连连称谢,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

他忍不住说道:

“谢谢!

谢谢!

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

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简直莫名其妙;还有的跟踪我,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进了民工工棚。

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

”这位民工的脸上一片喜悦,洋溢着一种明媚。

  ⑨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

小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一双眸子很亮。

见到我,小男孩一副怯怯的样子,但看到我热情和蔼地抚摸他的头,才放松下来。

他父亲在一旁堆着一脸的歉意,不停地说道:

“乡下孩子,不懂事,请多包涵。

”父子俩套上我递过去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

也许是第一次踩上木地板,他们好像生怕将木地板踩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

我看到,此时,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和拘谨。

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地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

“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的建筑公司盖的。

当时在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

你看,当时在砌这面墙的时候,这面墙上还留有一个洞口,和隔壁是相通的,为的是运送砖块、水泥、黄沙等施工材料,房屋建好后,这个洞口便被堵上了。

现在,我要是不说,你可一点也看不出啊!

哦,对了,我的中级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⑩看得出,孩子的父亲在竭力向孩子描绘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一些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

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情,只见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

父亲的腰板似乎又挺直了许多。

面对此情此景,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11)看完了我的新居,两人亦步亦趋地退向门边向我告别。

突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两只手,一下子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道:

“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

我突然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12)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孩子对他父亲说:

“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

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房子就好了。

”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

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

“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

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13)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怎么不可能?

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

  (14)听了孩子的这番话,这位民工父亲情不自禁地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

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将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感到高大了许多:

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坚强。

(选自《读者》2010年第七期)

16、本文刻画民工父亲的形象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手法(任写出其中两种)?

请各举一例说明,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7、“我”对民工父亲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筛选出关键词作简要概括。

(2分)

(用“——”连接关键词。

18、请从文中具体找出两组前后呼应的语句(须写明是第几段)。

(2分)

19、结合全文,分点概括民工父亲“幸福”的含义。

(2分)

(三)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20—21题(6分)

(1)“好,不睡就不睡了,”外祖母立刻就同意了,一面编着辫子,一面看了看在沙发上躺着的母亲,母亲躺在那儿,一动不动,像根木头“好了,你说说,昨天你怎么把牛奶瓶给打碎了?

小点声告诉我!

(2)她说得温和甜蜜,每个字都是那么有耐心,我记住了每个字。

她笑的时候,黑色的眼珠亮亮的,闪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愉快,她牙齿雪白,面孔虽然有点黑,可依旧显得年青。

她脸上最煞风景的大概就是那个软塌塌的大鼻子、红鼻子头了。

她一下子从黑暗中把我领了出来,走进了光明,还为我周围的东西带来了美丽的光环!

她是我永远的朋友,是我最了解的人,我与她最知心!

她无私的爱引导了我,让我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绝不丧失生的勇气!

(3)40年前的这些日子,轮船这样缓缓地前着。

我们坐了好几天才到尼日尼,我还能清晰地回忆最初那美好的几天。

(4)天气转晴,我和外祖母整天都在甲板上呆着。

伏尔加河静静的流淌,秋高气爽,天空澄澈,两岸的秋色很浓,一片收获前的景象。

桔红色的轮船逆流而上,轮桨缓缓地拍打着蓝色的水面,隆隆作响。

轮船后面拖着一只驳船。

驳船是灰色,像只土鳖。

景走船移,两岸的景致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城市、乡村、山川、大地,还有水面上漂着的那些金色的树叶。

(5)“啊,多美啊!

”外祖母容光焕发,在甲板上走来走去,兴奋地瞪大了眼睛。

她偶尔站住,立在那儿,看着河岸发呆,她两手交叉放在胸前,面带微笑,眼含泪水。

我扯了扯她的黑裙子。

“噢,我好像睡着了!

”她一震。

“你为什么哭啊?

” “亲爱的宝贝,我哭是因为我太快乐了!

”“我老了,你知道,我已经活了60年了!

”她闻了闻鼻烟,开始给我讲一些稀古怪的故事,有善良的强盗,有妖魔鬼怪,也有圣人贤士。

(6)她的声音很低,脸紧紧挨着我的脸,神秘地盯着我的眼睛,似乎从那里往我的眼睛里灌进了令人兴奋的力量。

她讲得流畅自然,非常好听,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

“再讲一个!

”“好,好,再讲一个!

”“有一个灶神爷,坐在炉灶里,面条儿扎进了他的脚心,他哎哟哎哟地直叫:

“‘哎哟,疼啊,我受不了了,小老鼠!

’”讲着,外祖母抬起一只脚,晃来晃去,假装非常痛苦,好像她就是那个面条儿扎进了脚心的灶神。

(7)和我一起听故事的还有船上的水手们,都是些留着胡子的高大的男人。

他们夸赞外祖母讲得好,要求:

“再讲一个,老太太!

”还说:

“走,跟我们一起去吃晚饭!

20、本文节选自苏联作家的小说《》,主要叙述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分)

21、请结合选文,概括外祖母的思想性格,并简要分析。

(3分)

四、作文(40分)

21、题目:

《美在》

要求:

1、写一篇记叙文,中心明确、内容具体。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目: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第Ⅰ卷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全卷共六大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答题时,请务必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共6小题,18分)

1.下面各项词语中,加点的字读

音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uó)菜畦(qí)污秽(huì)气冲斗(dǒu)牛)

B、骊(lí)歌花圃(pǔ)怪诞(dàn)戛(jiá)然而止

C、讪(shàn)笑炽(zhì)痛嗥(hāo)鸣锲(qiè)而不舍

D、亘(gèn)古默契(qì)迭(dié)起鲜(xiān)为人知

2、下面各项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踌躇深邃义愤填鹰来势汹汹B、衰微仰幕可歌可泣妇儒皆知

C、彷徨羁绊家喻户晓

迥乎不同D、祈祷蹿掇锋芒毕露荒草凄凄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向以讲“民主”“人权”自居的美国,不久前竟然发生了警察殴打我国女商人赵燕的事件,简直耸人听闻了!

B、有段时间,沪深股市的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又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C、矮桩水稻的成熟期参差不齐,不适合用机器统一收割。

D、我们全体中国人正合力用自己的血,自己的肉,自己的生命,写作惊心动魄的光芒万丈的伟大诗篇。

4、 请选出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     )

A、《孙权劝学》选自由司马迁组织编纂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莫泊桑,英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

 

C、《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

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所作的毛泽东画像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大约760万英镑左右的高价被拍卖。

B、随着地铁的接连开通,武汉的交通水平等到不断的改善。

C、高考是决定人生前途命运的最为重要的考试,素有“中国第一大考试”之称。

D、大家集思广益,画上喜欢的图案,有八角玲珑灯笼、莲花宝座灯笼……真是别有用心,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6、对古诗《木兰诗》(选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A、这一段写木兰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后,拒封辞赏,回到故乡,愿继续过农耕生活。

B、首句运用重复排比的句式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

这里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反常举动,表现出家人因木兰能够归来的毫无准备,显得手足无措。

C、第二句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换装、打扮,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

D、末句写木兰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女扮男装而不被发觉的无比自豪与得意,充满喜剧色彩。

二、阅读《伤仲永》,完成后面各题。

(共4小题,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7、下列文句中对加点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未尝(曾经)识书具收族(团结族人)为意

B、并自(自己)为其名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就

C、稍稍(悄悄地)宾客其父不能称(相称)前时之闻

D、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固(本来)众人

8、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9

、用现代汉语表示下列文句,有误的一项是()

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B、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C、又七年,还自扬州——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

D、泯然众人矣——(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

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B、本文暗藏对比,如仲永前后变化对比、仲永的天资与同龄人对比、父亲贪利与乡人对比等,这些对比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C、本文先叙后议,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

D、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三、诗文默写填空:

(10分)

⑴,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

来临。

⑵,弹琴复长啸。

⑶夜发清溪向三峡,。

⑷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学了《黄河颂》,你一定对黄河有了更多的了解,请默写古人有关黄河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