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大四学生必看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1709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大四学生必看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大四学生必看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大四学生必看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大四学生必看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大四学生必看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大四学生必看1.docx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大四学生必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大四学生必看1.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大四学生必看1.docx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大四学生必看1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的基本概念

(一)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或实践过程。

它表明以下三层含义:

1、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发现事物的真相或本质,以便预见并改造现实。

2、科学研究依靠的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3、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科学研究的特征

科学研究一般具有三个特征:

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对教育进行的科学研究。

确切地说,教育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和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探索、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活动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既具有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即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还具有其特殊的“个性”,即独有的特征。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

(一)研究主体的复合性

(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三)研究因素的复杂性(四)研究工作的艰巨性

教育研究的具体特点:

研究具有目的性、问题具有现实性、设计具有计划性、措施具有变革性和创新性、操作过程具有控制性、操作方法具有可行性、效果具有归因性、成果具有推广性、全程具有教育性。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方法:

就是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法则和规范,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必须遵循的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就是探索、发现、揭示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以解决教育(学)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构建教育科学理论的一整套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的总和。

二、教育科学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创新牲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五)伦理性原则

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1.自愿的原则2.无害的原则3.匿名的原则

4.保密的原则5.知情的原则

⏹教育研究范围:

其研究范围大致如下:

1、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研究2、学生身心素质结构研究3、学校教育目标研究

4、学校教育内容与课程研究5、学校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6、学校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

7、学校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8、学校教育环境研究9、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研究10、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节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水平

(一)直觉观察水平

(二)探索原因水平

(三)迁移推广水平

(四)理论研究水平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按目的、功能和作用分,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和预测研究

1、基础研究是指那些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有关的研究领域可直接增添知识内容的研究。

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

2、应用研究是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研究。

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发展研究是为某一领域的教育改革提出改进建议,主要解决如何改进现实,展望未来,提高教育水平的问题。

4、评价研究是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5、预测研究是对教育的某一个领域未来发展和趋势的研究。

(二)按研究方法分,可分为历史研究、调查研究、相关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1、历史研究:

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进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或改进现实的研究方法。

2、调查研究:

是了解现实中某些问题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

3、相关研究:

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以及相关程度的研究。

相关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运用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预测。

4、比较研究:

是按一定标准对相互有联系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的研究。

5、实验研究:

是按照一定的假设,通过人为控制某种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分析教育现象的变化和产生的结果,进而论证某种因果关系的研究。

6、理论研究:

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从理论上对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的研究。

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现象的内在规律或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基于非数量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性的分析,从极端典型的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来描述现象。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基于数字和量表即用数量化方法进行描述分析,从极端典型的意义上说,定量研究就是用数字和量表来描述现象。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于具体研究方法中的收集数据与分析数据两个阶段,而统计分析一般都使用电脑统计应用软件SPSS、SAS、Excel进行分析。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1)与情境的关系。

定量研究是与具体情境相分离,

定性研究是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直接源泉。

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需要花费相当多时间深入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了解有关问题,离开具体情境就不能理解教育活动的实际内涵及意义。

定量研究不要求研究者直接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而是追求研究资料和研究结论的精确性。

(2)对象范围。

定量研究比较适合于宏观层面的大规模的调查与预测,

定性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

(3)研究问题的角度。

定量研究注重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普遍性、代表性及其普遍指导意义;

定性研究则注重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个别性、特殊性,以此发现问题或提出发现问题的新的角度。

(4)研究的动态性与静态性。

定量研究是一种静态研究,它将研究对象可以量化的部分在某一时间范围内固定起来后进行数量上的计算;

定性研究具有动态性,它是对研究对象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并且可以随时修定研究计划,变更研究内容。

(5)研究的假设。

定量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假设,从假设出发,并通过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

定性研究不一定需要事先设定假设,而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理论假设。

(6)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定量研究基本上排除了研究者本人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尽量保持价值中立;

定性研究则存在着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影响,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

三、描述性研究与干预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对客观事物予以考察,努力反映其客观状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它的出发点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

但是,最终要为以后是否改变和如何改变提供必要的思路。

如,“中小学生心理负担情况调查研究”,它主要回答当前中小学生心理负担到底有多重,学生、教师、家长对此有怎样的反应,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问题。

这些都属于描述的范畴,但是,作为一项研究,至此就结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必须提出如何改变现状的设想和思路。

从这个层面来说,描述性研究又顺理成章地具有间接改变现状的意味。

2.干预性研究:

与描述性研究不同,干预性研究着力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

通过这种影响达到改变现状、解决问题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对影响结果的考察,寻找或证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现状,促进教育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说,干预性研究值得我们重视。

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实验就是试图通过“新课程”这一因素的干预,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干预性研究所施加的影响是通过描述性研究对事物有了深入认识之后得出来的。

因此,干预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第四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一般可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阶段。

一、计划

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选题和设计

选题即确定研究的课题,设计即制定研究方案(后面将详细讨论)

二、实施

实施过程是研究工作的具体操作,通过实施使研究方案变为现实。

包括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即操作要领)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等。

三、总结

总结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

总结阶段也是研究的收获阶段。

第二章选题(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教育研究选题的评价----好选题的特点

•1、研究的价值性

•2、研究的科学性

•3、研究的创新性

•4、研究的可行性

•5、研究的明确性

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它至少符合三个方面要求:

1.问题的前提必须正确。

2.问题的答案必须存在,可以预测的。

3.问题不应当模糊不清,笼笼统统。

所谓问题界定明确,是指它的外延和内涵都应明确。

教育研究中选题不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范围太大,无从下手2、目标不清,方向不明

3、问题太小,意义不大4、课题太难,资料缺乏5、经验之谈,不是问题。

三、从哪里选题?

------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

1.从教育实践中找课题。

2.从理论文献中找课题。

3.从教育科学规划中找课题

4.从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中提出问 

5.移植、借鉴其他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提出问题 

6、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提出问题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表述

一个好的问题表述的条件

1.清楚简洁:

2、规范醒目:

3、准确具体:

第三章教育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教育研究假设

一、研究假设概念

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二.研究假设的作用:

假设的功能主要在于它是理论的先导。

可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通过逻辑论证使研究课题更加明确,并按确定目标决定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指导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

三、好假设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

•2、推测性

•3、表述明确

•4、可检验性

四、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袁振国:

《教育研究方法》)

1、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如,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有值得检验的明确理由,且有理论或事实的依据。

与猜测不同.

3、假设可检验。

如:

家长文化程度与儿童学习能力有相关关系

4、假设要简洁明了。

五、假设的类型

1、按假设的形成分

归纳假设:

是基于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出的经验定律。

演绎假设:

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的新结论,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普遍性联系,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

研究假设(包括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

是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

2、按性质和复杂程度分

描述性假设:

对事物外部联系和大致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对对象大致轮廓或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

解释性假设:

试图解释事物内部联系,指出事物质的特征,说明事物原因,它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

预测性假设:

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在对现实事物更深入、更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作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预见。

六、研究假設的形成及其步骤

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提炼科学问题

(2)形成初步假设

(3)表述新的概念,形成假设核心

(4)推演相关陈述,构建稳定结构

七、研究假設形成的条件

1、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是形成研究假設的基础(经验基础)。

2、科学假设的形成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论,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论指导)。

3、相应的背景知识。

第二节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概念:

教育研究方案就是对某一教育课题研究的动态过程的具体规划和设计,是实现研究目的的前提。

二、教育研究设计的功能:

1、是实现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取客观、明确、可靠研究结论的前提。

2、能够提供研究者符合逻辑的推理流程,突出研究工作的重点,指引研究者明确、顺利、经济地完成研究任务。

3、有助于使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

三、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确定研究方法

(二)选择研究对象(三)分析研究变量(四)考虑信度效度(五)形成研究计划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在确定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

1、研究目的是什么?

2、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研究条件,被试的条件、研究者的条件.4、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确定测量指标、测定方法,设计量表,规定数据记录方式等)5、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根据资料特征,选择数据量化处理和检验假设的方式)。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1.取样的意义。

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1)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

(2)节省人力、时间、费用

(3)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

2.取样的基本要求

(1)明确规定总体

(2)取样的随机性

(3)取样的代表性

(4)合理的样本容量

样本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a研究对象总体的性质:

总体的大小及其分布的离散程度是决定样本大小的首要条件。

一般来说,总体越大,相应需要的样本容量越大。

总体的离散程度越大,相应需要的样本容量也越大。

总体的同质性越高,相应需要样本的容量则较小。

b研究目标、方法和研究者的经费、经验、时间、精力等主客观条件。

例如,进行访谈法调查只能选取容量有限的研究样本,因访谈研究比问卷研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费用。

c取样的方法。

在研究中,如果要求精确度高,允许误差值小,总体的质异性很大,许多未控制因素会混淆研究结果,或因变量在测量上的信度较低时,就要考虑使用较大的样本。

一般而言,取样大小的参考值如下:

描述、调查研究:

占总体的10%。

除少数情况外,一般不能少于100。

相关、比较研究:

每组至少30人。

实验研究:

条件控制较严密的,15人,如心理学实验;条件控制不太严密的教育实验,不少于30人,最好是一个自然教学班。

3.取样的基本方法

(1)简单随机取样

(2)系统随机取样

(3)分层随机取样

(4)整群随机取样

(三)分析研究变量

常量、变量

常量:

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有的相同的特征或条件。

如地名、校名、人名、具体时间等

变量:

因变量是可以测量的变量,如分数。

自变量是条件或分类变量,如教学方法

有机变量:

研究个体的先天特征,如性别

中间变量:

可推断其存在的变量,但不能控制或测量,如学习风格,教学风格

控制变量:

效果可以被控制的变量,如性别

无关变量:

除自变量外,能改变因变量的一切影响因素,起干扰作用的变量,又称干扰变量。

自变量:

教学方法

因变量:

学科成绩

中间变量:

教学风格,学习动机

控制变量:

性别

无关变量:

学习基础,性别,学风,班风

选择、确定研究变量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析、确定研究的变量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辨明无关变量。

第三,确定研究变量的数目。

第四,对变量进行界定和操作定义,考虑变量的测量水平。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是关于如何或用什么办法测量变量的描述。

操作性定义的作用:

第一,可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第二,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第三,可提高研究的统一性。

第四,可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第五,有利于研究的评价和重复。

操作定义基本特征(与抽象定义比较):

第一,在定义的内容上,操作定义是用具体的事物、现象或方法来说明变量或概念,而抽象定义则采用概念、同义语说明。

第二,在定义的方法上,操作定义采用可直接感知度量的方法,而抽象定义则使用逻辑的方法。

第三,在定义的着重点上,操作定义着重于界定变量或指标的外延或操作过程,而抽象定义则着重于揭示变量或指标的内涵和本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操作、可测性,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如:

聪明的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好。

在9-11岁的学生中,IQ测量分数与态度测量得分之间存在正相关。

(四)考虑信度和效度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是研究设计中应该遵守的标准,也是评价研究设计乃至整个研究结果科学性水平和质量的标准。

1.信度---研究的可信性、重复性

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通常,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研究的信度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

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外在信度指的是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同样的研究。

影响研究信度的随机因素主要有:

a、被试方面的因素(身心健康状况、动机、注意力、持久性、对待研究的态度)

b、主试方面的因素(不按规定程序实施研究、制造紧张气氛、给予特别关注、评判

主观等)

c、研究设计方面的因素(研究材料取样不当、问题陈述不清等)

d、研究实施方面的因素(研究环境的各种难以控制的变化条件等)。

e、研究工具必须准确、可靠。

判定信度的方法主要有3种:

a重复法:

采用相同条件、相同方法进行重复测量、重复研究(两次以上)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

b相似法:

选择同质的或同类的研究活动,对这些活动的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判断它们的一致性程度,是常用的方法。

c独立评判法:

让参与研究活动的多名研究者同时对某一研究工具或研究内容进行独立判断或评价,然后对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判定研究者之间是否一致性的方法。

2.效度---研究的有效性、普适性。

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内在效度:

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在效度:

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它的总体中的程度。

一般认为,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下面两个研究案例,哪一个内在效度高?

(五)形成研究计划

1、研究题目;

2、研究目的意义

3、研究的基本内容;

4、研究思路和方法,

5、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

6、研究基础和条件;

7、研究成果的预计价值及使用范围;

8、经费概算以及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

研究方案(计划)举例:

开题报告举例

内容包括:

题目,选题意义及研究状况,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思路,准备情况(已发表的相关文章、查阅过的文献资料等),总体安排和进度(阶段性工作及完成日期)

第四章文献检索与综述

第一节文献检索(查阅)及其意义

一、文献的种类

(一)按教育科学文献的来源及公开性来划分,可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

(二)按文献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统计资料、文字资料、音象资料和实物资料。

(三)按文献的功能划分,

1、事实性文献

2.工具性文献:

3、理论性文献:

4、政策性文献:

5、经验性文献:

(四)按文献的加工程度划分,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五)按记录的形态分,有以下几种:

1、印刷型2、缩微型3、视听型4、机读型5、网络型

二、文献的主要分布

(一)书籍:

包括:

(二)报刊:

包括报纸和期刊类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

(三)交流文献

三、查阅文献的作用

1.帮助研究者选定课题

2.为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3.避免重复性的无效劳动

4.有利于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四、查阅文献的主要方法

1.顺查法。

2.逆查法。

3、引文查找法(追溯法)。

4分段法。

5、综合查找法。

第二节文献综述的撰写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

就是对过去和现有有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依据有关观点、理论,结合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的内容

一般包含:

问题的提出、历史发展轨迹(纵向)、现状分析(横向)、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参考文献目录等五个部分和过程。

三、文献综述要求

客观、全面、针对性强、重点突出。

四、文献综述应注意的问题

定好题目应是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

选好资料尽可能大量的占有有关文献资料

整理资料做好文摘或卡片,按需要进行排序

用好资料筛选出可信度高、有代表性的资料

拟定提纲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拟出提纲

认真撰写系统客观地反映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

审核修改写完后认真审核,避免差错

标明出处注意标明引用的各种原始资料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第一节教育调查的一般原理

一、定义

教育调查研究----就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调查研究含有“调查”和“研究”两个过程。

调查是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材料;研究是对所搜集的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一)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分

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专家调查

(二)按调查内容分

学科性的典型调查,反馈性的普遍调查,预测性的抽样调查

(三)按调查的方式分

1、被调查者自我报告方式:

调查表法、问卷法、访谈法

2、研究者自我感知方式:

观察法、个案研究法

3、测试题测验方式:

测验法

4、经验总结法

三、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一)准备阶段:

确定调查对象、地点、方式,拟定调查计划,培训调查组成员,准备调查器材(量表,问卷,访谈提纲)等

(二)调查阶段:

运用各种方式搜集材料,了解情况

(三)研究阶段:

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定性、定量),推断结论

(四)总结阶段:

写出调查报告

定性分析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

分类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

前三种用的较多。

定量分析主要用统计的方法。

基本方法有:

数量描述、频数分析、相关分析、趋势分析等(曾经出过考研题:

解答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并解释其含义。

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对量数)

第二节调查表、问卷及访谈

一、调查表

(一)基本特点

1、范围广

2、偏重于事实资料的搜集

3、比较可靠

4、便于统计

(二)调查表的格式

总的要求:

方便适用,问题具体,整齐划一,经济美观

基本要素:

标题、横行与横目标、纵行与纵目标、数字资料、表尾及附录(填表说明,数字来源、项目注释等)

(三)调查表的编制

两个关键环节:

1、根据研究课题拟定具体问题,界定涉及的内容;2、准确把握每一具体问题所隐含的特性

(四)编制表格的基本要求

1、标题简明醒目

2、表格应容纳所有项目

3、各项目排列清晰易懂

4、数字上下位置对齐

5、表尾注明调查单位,填表人,日期等

二、问卷调查:

是研究者将事先编制好的问卷发给被调查者填写后收回,以获得所需研究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一)问卷的结构

一份完整的问卷,通常应包括标题、指导语、问题三部分。

指导语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调查目的和价值,并说明被调查者作答的重要性。

第二,填写说明,以避免因调查者不明确回答方式而影响了调查结果。

第三,研究人员向被调查者保证,他对所有回答都是保密的,并表示感谢以解除被调查者的顾虑,使调查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第四,在指导语的末尾签上调查者的姓名,这既显示了调查者的诚意,又能有效提高回收率。

(二)题目的设计。

题目的设计应包括问题和答案的设计两方面。

这里先谈问题的设计。

1、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包括问题的内容、数量、提问的方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