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1417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目录:

9《桃花源记》

10《小石潭记》

11《核舟记》

12《关雎》

12《蒹葭》

 

9.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

(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

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

(5)同义词

(6)成语

(7)句子翻译

(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从“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做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

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美、乐、奇)

二、想象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示例: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教师小结:

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乐”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示例: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

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

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

(明确:

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

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

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钻研课文,领悟主旨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

作者为什么要写呢?

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

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作业布置】

1.课后选读以下诗作:

《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桃源故事:

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二、桃源之美:

美、乐、奇

三、桃源情结:

虚构的故事理想的社会情感的寄托

 

10.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音与义,理解作品的内容。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领略小石潭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难点:

领略小石潭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你心情郁闷时,你会选择下面哪个景点去游玩?

为什么?

出示四幅画面(满山桃花、沙漠、月夜、青山绿水)

孔子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

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

柳宗元选择了一个僻静无人的小石潭来排遣郁闷的心情,今天这堂课我们将走近柳宗元和他的小石潭。

(设计意图:

创设幽深宁静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了解作者柳宗元(先由学生介绍作者,后大屏幕展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

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

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

通过对作者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四)一读课文——读准

1、正音:

隔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为坻(chí)

为堪(kān)参差披拂(cēncī)佁然(yǐ)

俶尔(chù)往来翕忽(xī)悄怆(qiǎochuàng)

(此环节同桌两人合作互相读,提出疑难问题,纠正后全班齐读)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

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教师示范朗读。

4、小组为单位,派一个代表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的代表读得最好。

(设计意图: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言文。

然后抓住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为理解文意与背诵打基础。

(五)再读课文——读通

俗话说“欲先通其文,必先知其意”,每篇文言文,我们要欣赏它,品味它,都必须建立在读通文章的基础上。

形式:

四——六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

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

教师请其他小组的帮忙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

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

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

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合作的意识。

(六)三读课文——读深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提出问题: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写的?

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

找景物,说特点,评妙处

句式:

这是一个......的小石潭,从文中......可以看出来,这样写的妙处是......(提示:

从关键词、修辞、写作方法、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赏析)

3、情感探究

文章在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相互矛盾,该如何理解?

(学生理解回答)

(设计意图: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前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实现文章重点的突破。

第三个问题目的在于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达成突破文章的难点的目标。

(七)穿越时空,对话作者——读透

假如你在小石潭上遇见了面对这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柳宗元,当看到他黯然神伤地转身“记之而去”时,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句式:

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穿越时空,心灵对话的环节,就是让学生从中学会联系作品中的人物感情,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八)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四、结束语

王国维说:

“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山水。

他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炼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五、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写作内容写作手法

发现小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潭水、游鱼特写镜头

小潭源头:

溪身、岸势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寓情于景

记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宗玄,二小生一般写法

主旨:

抒发悲凉、凄苦之情。

(设计意图:

板书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注重以兴趣为导入点,设计中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管是朗读竞赛、小组合作、互相评价,还是对话作者、畅谈收获等环节,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

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同时激发了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11.核舟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很惊奇吧?

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2.关于微雕:

微雕又称米雕、细刻,有牙刻、竹刻、发刻之分。

这种雕刻,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米粒或在数毫米的头发丝上,镂刻书画诗词等内容,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精细的一门艺术。

微雕历史悠久。

在西周时代的甲骨文上,就发现了仅有0.6丝米的微型刻字。

微雕工艺品的制作,需要艺人有相当高的书法功底和运用雕刻工具的熟练技巧。

雕刻时,需要屏息静气,注意力高度集中,历来被称为“绝技”。

微雕工艺以苏州微雕为代表。

苏州张毓基所刻的《枫桥夜泊》诗和《兰亭序》象牙米刻,字迹清晰,笔法苍劲,令人叹为观止。

(微雕工艺品展示)

3.一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

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

(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

(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画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

就此可以区别:

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

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

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

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①内容的知识性;②材料的科学性;③语言的通俗性;④表达方式的解说性;⑤结构的条理性;⑥功能的实用性。

二、读课文,划分结构,概括大意

1.学习课文第一段,想一想:

(1)本段的大概内容如何?

概括介绍明雕刻匠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和核舟的来历。

(2)本段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匠师技艺的高超?

2.学习课文第二段,想一想:

(1)本段的主要内容如何?

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从此可以看出来说明的顺序如何?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雕刻了哪些东西。

作者先说了船舱的顶部的情况,又描写了船舱两旁有些什么,从此可以看出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2)本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这段主要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3.学习课文第三段,想一想:

(1)这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2)作者在写船头三人时,重点写的是谁?

为什么?

重点写了苏东坡。

因为在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

“峨冠而多髯者”,因雕刻者刻得仔细,所以作者写得就细腻,其他两人则相对简略些。

其次,因核舟的雕刻主题为“盖大苏泛赤壁云”,所以苏轼应为主要人物。

(3)从哪些地方看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例如:

东坡的外貌刻画;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佛印所挂念珠之描述等都可看出。

4.学习课文第四段,想一想:

(1)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拟人:

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

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2)联系原文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

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3)本段文字说明舟尾的情况是怎样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居右者”和“居左者”。

(4)本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

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有楫同无楫,有舟子同无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5.学习课文第五、六段,想一想:

这两段各写了些什么?

第五段主要写核舟顶部的雕刻。

第六段交代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匠人技艺之“奇巧”的赞叹。

综上所述: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三、三读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

1.王叔远雕刻的核舟反映的是什么主题?

盖大苏泛赤壁云。

2.核舟上除了雕刻有五个人外,还有哪些事物?

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3.本文采用什么顺序?

全文结构模式:

总——分——总

介绍核舟部分是:

空间顺序

(1)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2)先主后次——

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所以……

船头是主,船尾是次,所以……

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所以……

4.探究讨论:

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5.小结:

作者在说明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详写船头的三人,略写中间、船尾和船背,有利地突出了核舟所表现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文章简洁而生动。

四、总结提升

课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文中对核舟所刻的人、物、字等描摹细致入微,形神兼备。

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

重点明确,紧扣核舟的主题对船头的情景进行生动具体的描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体会。

 

12.关雎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

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学习《关雎》

1.顺畅朗读:

2.注意读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ɡ)菜寤寐(wùmèi)

3.有感情地朗读。

4.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想象、交流)

5.译诗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6.诗句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

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

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致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