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1071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

《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

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解析

专题09文言文阅读

(2021·湖南永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坚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始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息!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B.且焉/置土石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其妻献疑曰/其真无马邪

C.跳往助之/友人惭,下车引之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见愚公移山任务艰巨。

B.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笑着劝阻,表明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

C.文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惧艰险的品质。

D.结尾写神仙背走大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甚矣,汝之不惠!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答案】

1.A

2.C

3.B

4.

(1)你也太不聪明了。

(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分析】

1.

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

B.“且焉置土石”的正确停顿是:

且/焉置土石。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正确停顿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正确停顿是: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故选A。

2.

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固:

形容词,顽固/动词,巩固;

B.其:

代词,他,他的/语气词,加强反诘语气;

C.之:

代词,他/代词,他;

D.苦:

动词,愁/使动用法,使……受苦;

故选C。

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文章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焉置土石”。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所以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B。

4.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甚(很,非常)、汝(你)、惠(聪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注意句式倒装。

(2)句中的“易(交换)、反(同‘返’)”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点睛】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

”众人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装土石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

“你真的太愚蠢了!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021·湖南常德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林霏:

树林里的雾气。

B.野芳发而幽香野芳:

山野的芬芳。

C.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伛偻: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D.树林阴翳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6.下列句子中的“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

请选出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C.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D.太守谓谁?

卢陵欧阳修也。

7.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醉能同其乐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9.关于《醉翁亭记》的主题,历来有“忧虑说”和“闲适说”两种主要意见。

你赞成哪一种?

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5.B

6.B

7.醉/能同其乐

8.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

9.示例:

“闲适说”。

选文描写醉翁亭秀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禽鸟之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

【解析】

5.

B.错误,句意: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野芳,野花开放;芳,花。

故选B。

6.

考查对虚词的辨析。

ACD三项的“也”都是表示判断;

B.表示陈述;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醉/能同其乐。

8.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注意关键词和句式。

本题中的关键词:

临,来到;渔,捕鱼、钓鱼。

9.

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选择一种说法,合理阐述理由,语句通顺流畅即可。

示例:

①“忧虑说”。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②“闲适说”。

选文围绕一个“乐”字展开,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作者极力写出滁州人民的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优雅的情致,也反映了这位北宋政治家在遭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点睛】

译文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2021·湖南湘潭市·中考真题)文言文段阅读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宴酣之乐客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泉香而酒冽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行者休于树征于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酿泉为酒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12.联系全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案】

10.C

11.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12.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志趣追求。

【分析】

10.

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之:

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而:

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承接;

C.于:

介词,在/介词,在;

D.为:

动词,酿造/介词,向;

故选C。

11.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从(跟从,跟随)、而(却)、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2.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欣赏“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所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体现其贬谪后的旷达情怀。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的欧阳修。

(2021·湖南长沙市·中考真题)

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

全义招怀①流散,劝之树艺②。

数年之后,都城坊曲③,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出见田畴④美者,辄下马与僚佐⑤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

有田荒秽⑥者,则集众杖之。

或诉以“乏⑦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

“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

”众皆谢,乃释之。

由是邻里有无相助⑧,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选自《农桑辑要·典训》,有删减)

[注释]①招怀:

招纳安抚。

②树艺:

种植栽培。

③坊曲:

大街小巷。

④田畴:

已经耕种的田地。

⑤僚佐:

随从官员。

⑥秽:

杂草多,荒芜。

⑦乏:

缺乏。

⑧有无相助:

有无相通,彼此帮助。

13.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成语“蔚然成风”中“蔚然”的本义为“草木茂盛的样子”,据此可类推“桑麻蔚然”中的“蔚然”也为此意。

B.“召田主劳以酒食”与“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

C.字典中“谢”有“辞别”“感谢”“道歉”“衰退"等意思,文章中“众皆谢,乃释之”的“谢”应为“辞别”之意。

D.甲骨文的“比”字,像两个人并肩而立,所以“故比户皆有蓄积”中的“比”有“并列,并排”之意,“比户”就是“家家户户”的意思。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B.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C.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D.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乃召其邻里,责之曰:

“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

16.袁隆平院士的去世,引发了大家对农业的热议。

老师要大家搜集重视农业的人和事,本文中张全义的哪些事迹符合要求?

【答案】

13.C

14.C

15.便召集他的邻人加以责问说:

“如他确是缺乏人力牛力,你们为何不帮助他?

16.张全义招募流民,劝课农桑,奖勤罚懒,倡导互助,勤于引导,表现了他对农业的重视。

【分析】

13.

C.“众皆谢,乃释之”意为:

众人都道歉,才放他们离开。

谢,道歉。

故选C。

14.

本题考查断句。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全义为人明察事理,别人不能欺瞒,但他的治理方法,却宽缓和平,政令简约。

故断句为: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故选C。

15.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

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

乃,于是。

其,他的。

责,责备。

之,代词,他们。

彼,他。

诚,果真、确实。

乏,缺乏。

何,为什么。

之,他。

16.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根据“全义招怀流散,劝之树艺”可得:

招募流民,劝课农桑。

根据“出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

有田荒秽者,则集众杖之”可得:

奖勤罚懒。

根据“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

”可得:

倡导互助,勤于引导。

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他对农业的重视,使当地成为富庶之地。

【点睛】

译文:

唐张全义任河南尹,当时经过黄巢作乱,居民不到一百户,四郊看不到有耕田的人。

全义招流民安置,劝他们从事农耕;几年以后,都城中大街小巷,逐渐恢复旧日的规模;遍地是生长茂盛的桑麻,田野中看不到有不耕的荒地。

全义为人明察事理,别人不能欺瞒,但他的治理方法,却宽缓和平,政令简约。

全义每外出,看到有的田地庄稼生长好,便下马和随从人等共同观看,召见田主用酒饭进行慰劳。

有的人家,田地荒芜草多,全义便将此家人召集到一起,用杖责打。

假如被打人申诉说,“田荒,是因缺乏人力牛力”,便召集他的邻人加以责问说:

“如他确是缺乏人力牛力,你们为何不帮助他?

”直到众人都承认错误,才放他们离开。

从此邻里之间有无相通,彼此互相帮助,所以家家有存粮,即便遇到灾荒的凶年,也不会挨饿。

(河南府)从此变成富足的地方。

(2021·湖南湘潭市·中考真题)

孙叔敖为楚令①尹,一国②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父曰:

“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

“位已高而意益下④,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

“甚善,谨记之。

(注)①令尹:

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④意益下:

越发将自己看低。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19.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7.穿着;祸患

18.你小心保持这三点,足够用来治理楚国了。

19.在众人恭贺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头脑清醒;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诫(或忠告)。

【分析】

17.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有一老父衣粗衣: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

衣:

穿着。

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

患:

祸患。

18.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注意重点词语“谨:

小心。

以:

用来。

治:

治理”的翻译要准确。

19.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

从文中“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可以看出,孙叔敖能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理性对待人和事;

从文中“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和“孙叔敖对曰:

‘甚善,谨记之’”可以看出,孙叔敖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诫。

【点睛】

译文: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

“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

”老人说:

“是有话说。

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

“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老人说:

“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

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孙叔敖回答说:

“您老人说的太好了,我一定谨记在心。

(2021·湖南常德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亮辨奸

亮①后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②至中藏③取蜜渍④梅,蜜中有鼠矢⑤,召问藏吏,藏吏叩头。

亮问吏曰:

“黄门从汝处求蜜邪?

”吏曰:

“向求,实不敢与。

”黄门不服⑥。

侍中刁玄、张邠启:

“黄门、藏吏辞语不同,请付狱⑦推尽。

”亮曰:

“此易知耳。

”令破鼠矢,矢里燥。

亮大笑谓玄、邠曰:

“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______________,必是黄门所为!

”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注)①亮:

即孙亮,孙权的儿子,继孙权为吴皇帝。

②黄门:

宦官。

③中藏:

宫中仓库。

④渍:

浸,蘸。

⑤矢:

同“屎”。

⑥服:

认罪。

⑦付狱:

交给审理案件的部门。

20.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合适的词语。

21.结合相关内容推想:

宦官将“矢”放在蜜中的动机是什么?

【答案】

20.外湿内燥

21.陷害中藏

【分析】

20.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前文“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和后文“必是黄门所为”,以及“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来看,这里应是“外湿内燥”。

21.

本题考查据内容推理的能力。

从“黄门不服”,到“黄门首服”来看,是黄门有意为之。

如果不是孙亮的明智,黄门的计谋很可能就成功,那么,受害的一定是中藏,可以推测,黄门是因“向求,实不敢与”之事想陷害中藏。

【点睛】

参考译文

孙亮走出西苑,正要吃生梅,派宦官到仓库去取蜜浸渍生梅。

取来的蜜中有老鼠屎,孙亮就召来管仓库的官吏,官吏向孙亮叩头。

孙亮问管仓库的官吏说:

“太监曾经私下从你这里要过蜂蜜吗?

”那个官吏回答说:

“他以前来要蜜,实在不敢给。

”太监不认罪,侍卫刁玄、张邠说:

“宦官,藏吏的言语不同,请交给审理案件的部门推进案情来完结。

”孙亮说:

“这很容易弄清楚。

”就命人剖开老鼠屎,发现里面是干燥的。

孙亮大笑着对刁玄、张邠说:

“如果老鼠屎原本就在蜜中,里外应当都湿;现在外面是湿的`,里面是干的,一定是太监后来放进去的。

”太监磕头认罪,左右大臣都大为惊惧。

(2021·湖南郴州市·中考真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某①启:

仆②四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

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

“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用其言而效。

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

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

[注释]①某:

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

②仆:

对自己的谦称。

③东坡:

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

④陂(bēi):

梯田。

⑤豆斑疮:

形如豆斑的疖。

⑥黑牡丹:

牛的戏称。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

(2)勿谓仆谪居之后(_____)

23.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2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25.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22.

(1)形容水的澄澈(或“澄澈”)

(2)贬谪,流放

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