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专题1 地球运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921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1 地球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1 地球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1 地球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1 地球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1 地球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1 地球运动.docx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1 地球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复习专题1 地球运动.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1 地球运动.docx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

专题一地球运动

【高考预测定位】

地球运动部分是各地高考的必考内容,不管是大纲版的还是新课标的省区,年年考。

从近年高考命题规律看,本部分内容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晨昏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侧重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日照图几乎是必考内容。

本部分内容从考查的形式上,有两个规律:

一是直接以日照图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二是联系实际,以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景作为试题的素材,或提供隐性信息,以此为材料的试题似将大量出现在试卷中,综合考查考生对地球日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间计算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考点

高考定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3.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1.(掌握)地球自转方向、速度和周期;

2.(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3.(计算)联系实际进行区时换算;

4.(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5.(掌握)地球公转方向、轨道、速度、周期;

6.(理解)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

7.(绘图)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8.(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9.(了解)四季形成原因;(五带形成原因)

【核心知识精讲】

1、把握地球运动的三个关系

(1)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的最大太阳高度,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0,由直射点向南、向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0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

(2)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该半球的夏半年。

在此期间,该半球各纬线,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当太阳直射回归线时,该半球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极圈到极点出现极昼现象。

(3)太阳直射点与时间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为直射点所在纬线昼长的中间点(昼长的平分点)。

2、认准三条线

(1)晨昏线

①晨昏线就是太阳光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假若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作用,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面积相等,晨昏圈应为一个大圆,并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为00,二分日时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时,晨昏圈与极圈相切;

②在太阳光照图上,晨线与昏线的一般判断方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晨昏线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地球自转,在地球上某一位置观察,晨昏线在地球表面是自东向西移动;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存在着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晨昏线在极圈和极点之间运动,从而引起各地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2)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

线,简称日界线,它是一条人为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见图)。

(3)0时经线:

0时(地方时)经线是一条自然界

线,它是随地球自转运动不断变化的,0时线的东边比西边日期早一天,日界线和0时经线可以重合,即180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此时全球为一个日期。

3、掌握三种计算

(1)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①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差150,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故计算某地的地方时,只要知道另一经线的地方时和它们之间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来。

②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由于地球自转,从中时区(零时区)向东每增加1个时区,时间就增加1小时,向西每增加1个时区,时间就减少1个小时,在时区计算上,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早,较西的时区,区时晚;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要变更;我国普遍通用的标准时是1200E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称为北京时间,中时区(0时区)的区时,即00经线的地方时称为国际标准时。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是:

某时区的区时实际上就是该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2)昼夜长短与日出和日落的计算: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了昼长和夜长,弧长150为1小时;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点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如果知道该纬线的昼长,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0减去该地的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的差,由此可见如果根据某一正午太阳高度求该地的地理纬度,一般是两个值,因为正午太阳高度是以直射点对称分布的。

4、运用四个点

(1)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是该地一年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永远与晨昏线垂直,确定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方

法一般有:

①根据日期(二分二至日);②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图中∠2);③根据晨昏线和赤道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图中∠3);④根据晨昏线和纬线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图中B、C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A的纬度互余);⑤利用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2)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由于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晨线和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和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

可以利用该点判断直射点的经度和求任何经线的时间。

(3)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

也就是晨昏线和极昼(极夜)区的切点,这些点位于极昼(夜)区的最低纬度,处于直射点所在经线或夜半球的中分线上,是晨线向昏线的转折点,直射点与极昼(夜)区的最低纬度相差900,根据晨昏线和极昼(夜)区的切点可以判断直射点的纬度;当切点位于昼半球中分线时,直射点和切点的经度相同,当切点位于夜半球中分线时,直射点与切点经度相差1800。

(4)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

把所在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运用该点可以求出该纬线的昼长或夜长(只要求出昼弧或夜弧的长度,根据经度相差150时间相差1小时的规律计算出昼长或夜长),还可以推算出该纬线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5、光照图判读的技能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

6.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之分、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三者都是地球上所固有的自然现象,虽然都涉及到昼夜状况,但成因各不相同。

昼夜之分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的。

昼夜更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因光源来自太阳,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要公转也会产生昼夜更替,只不过昼夜更替时间较长,为一年。

昼夜长短变化是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区随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

(2)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时间计算

理论含义:

过晨线为日出,过昏线为日落,从日出到正午再到日落为昼长时间。

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关系示意图

计算方法:

(1)找到该点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相交点;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间。

(2)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24-夜长时间=(昼弧所跨经度/360)×24。

规律:

同纬线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时间相同;南北半球对应的纬线,如北纬(如40°N)的昼长等于南纬(如40°S)的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3)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

短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则越短。

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可借助下图进行直观形象的记忆。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南北极点的太阳高度日变化

南北极点位于地球自转轴上,其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因此,当其处于极昼时期时,全天24小时太阳高度都不变。

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0-|900-直射点纬度|,h=直射点纬度,可知:

极点地区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恰好等于直射点纬度。

在图甲中,反映的是某一极点地区在其极昼期中某日的太阳高度变化,当时太阳直射在h0N或h0S,可以确定出南北极点太阳高度的大小范围为[00,23026/]。

(2)极圈及其以内地区的太阳高度变化

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在其夏半年的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极昼现象,即24小时内太阳高度都大于或等于零度。

在图乙中,反映的是某地刚刚出现极昼,则该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和为900,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在极夜时,为00;最大值出现在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回归线上。

图丙所示的地点也出现了极昼,根据其24小时内太阳高度始终大于00,所以该点位于极圈到极点之间,根据直射点纬度、该地的地理纬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也可以得出该地的纬度。

(3)赤道上的太阳高度变化

赤道上各点在全年的任何一天,各地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昼夜等长,图丁就反映赤道地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运用公式:

h=900一直射点纬度,可知其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和为900,大小范围在[66034/,

900]。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2时。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向南方;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向北方。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楼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持各层楼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以我国为例,见图甲,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

L=hcotH。

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图乙)。

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8.太阳运行轨迹图判读

下图是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根据此图可得到如下信息:

(1)全年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北方的天空,故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

(2)①为6月22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太阳东北升、西北落;②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太阳正东升、正西落;③为12月22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太阳东南升、西南落;(3)设②所在平面与地面的夹角为α,则该地的纬度为南纬(90°-α)。

【2013年模拟题】

下图中甲、丙在晨昏线上,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回答1~2题。

1.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②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

③乙、丁两地自转速度相同④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

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③④

2.此时,下列各地情况可信的是()

①烟台市(约37.32°N,121.24°E)的中学生正在上学路上

②雅库茨克(约62°N,130°E)已是白昼

③烟台市正处于小麦播种季节

④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积接近一年中最大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下图为北半球,阴影部分表示该地曰期与其它地区不同,线图8为北半球夏至时地球光照示意图,图中的圆圈1、2、3表示太阳高度等值线,其数值分别为0º、30º、60º;g点为太阳直射点,A点经度为120°E。

读图回答3-4题。

3.对图示地点时间的正确判读有()

①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的地点昼越长

②太阳高度相同的地点,地方时相同

③C点地方时为0:

00或24:

00

④A、B两点同属于一个日期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下图中数字代表太阳高度,虚线代表回归线或极圈,则与上图表达相同信息的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丁

【答案】3、C4、D

【解析】3、首先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的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而纬度越高的则远离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较小,故①错。

地方时的确定是与经线有关,而太阳高度是与纬线有关,故②不正确。

太阳直射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而C点刚好与此经线相差180,应为0点或24点,③正确。

看图可知B位于晨线,应是6点,而A位于B的东面,时间早于B,且时间晚于12点,故两者是同一天,④也正确。

4、对比甲乙两图,差异在60º太阳高度值是否经过F点,从图8可知,没有经过F点,甲正确。

对比丙丁两图,差异在30º太阳高度线是否通过北极圈,从图8可知,北极圈内仍有部分太阳高度是20º,所以丁正确。

下图为北半球,阴影部分表示该地曰期与其它地区不同,线段AB表示晨昏线的一部分,此时晨昏线与赤道交角

a为70°。

读图回答5-6題。

5、图示时刻,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0°N,120°E)

B、此时,世界时为正午12时

C、我国黄河站(78°55′N,11°56′E)夜色朦胧

D、北京天安门正举行升旗仪式

6、该日过后一个月内()

A、由波斯湾开往日本的油轮将一直顺风顺水B、非洲南端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北极由极夜转为极昼D、南极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缩小

【答案】5.C6.B

【解析】5.此时晨昏线与赤道交角

a为70°,可以推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为20°,阴影部分表示该地曰期与其它地区不同,可以得到两侧经线为180°或时刻为0点,经过讨论可知,阴影部分西侧经线0点,右侧为180°,180°的地方时为4时,此时,世界时(0°的地方时)为16时,即可知B点所占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所以AB为晨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S,我国黄河站(78°55′N,11°56′E)夜色朦胧,北京时间为0时。

6.该日过后一个月内,太阳还是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北极一直是极夜,非洲南端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由波斯湾开往日本的油轮逆风逆水,南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可能先增大后缩小,也可能一直缩小。

下图中PQ表示晨线,此时位于极圈上且和图中P点经度相同的某地,太阳高度为3°26′。

据此回答7-8题。

7.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A.20°NB.3°26′NC.23°26′ND.10°N

8.这天可能是我国的()

A.教师节前后B.清明节前后C.儿童节前后D.国庆节前后

【答案】7.A8.C

【解析】7.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属于难度较大的试题。

根据题中的文字信息极圈上和图中P点经度相同的某地,此时太阳高度为3°26′。

由此可以得出,该地区的地理纬度比极圈的纬度高,即70°N。

由于PQ表示的是晨线,因此70°N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和恰好出现极昼现象的地理纬度互余,因此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为20°N。

8.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属于难度较大的试题。

太阳直射在20°N,根据太阳直射点每四天移动1°,3°26′大约l4天左右,也就是离6月22日大约14天左右,可能为6月8号或者7月6号左右,符合题意的只有C。

下图中,弧线ONP为某经线圈中的一段,其中N为北极点,阴影为晨昏圈平面,甲乙两点纬度值相同。

据此回答9-10题。

9.O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A.40°   B.20°   C.0°D.30°

10.此图所示季节

A.南极大陆周围冰山漂浮

B.长江中下游地区桃红柳绿

C.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流动D.华北平原正在播种小麦

【答案】90.A101.C

【解析】90.从图中可知北极点N太阳高度为20°,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而O点的纬度为70°N,所以O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0°;10.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可知此图所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和南半球冬季,南极大陆处于冬季,冰山漂浮少,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流动,长江中下游地区桃红柳绿是春季,华北平原播种小麦是在秋季。

 

读图5,图中a表示纬线,E.F两点为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O为EF的中点,回答11-13题。

图5

11.若E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纬线a所处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B.北半球.2月

C.南半球.6月D.南半球.10月

12.若O点正南555千米处此时正好观测到北极星的高度为6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点必然位于E点的正西方向B.纬线a位于70°N

C.整个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D.此日该纬线圈的白昼达一年中最短

13.当图5中E.O.F三点重合时,则该点一年内移动的范围是下中的()

A.A线

B.B线或D线

C.C线

D.B线或C线

【答案】11、D12、B13、B

 

【解析】11、若E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纬线a与晨线相交于E点,且是5时30分日出,说明了应是夏季,而北半球的2月和10月是冬季和秋季,南半球的6月为冬季,所以只有D是正确。

12、从已知条件可得出:

0点的正南方555千米,也就是距离O点5°处,因为一个纬度差是111千米,那么就是相差5个纬度。

观测北极星高度为65°,说明观测点的地理纬度为65°。

观测点与0点相差5个纬度,若是同位于北半球那么0点为70°N,若同是位于南半球那么0点为60°S,故只有B答案正确。

13、若E、O、F三点重合,说明此点是晨昏线的相交点,也就是该点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所以该点一年移动的范围只能是极圈之内,故B答案正确。

读下图,45°纬线穿越图示地区,a为经线,某大陆L地的观测者于3月21日10时(L地地方时)看到太阳从山顶M升起,此时北京时问为2点。

据此完成14-15题。

14.M位于L的()

A.正东B.东北C.西南D.东南

15.太阳从山顶M升起时()

A.L地与北京处于同一天B.L地麦苗返青

C.泰晤士河畔夕阳西下D.安大略湖夜暮深沉

【答案】14、D15、C

【解析】14、题意可知L看见太阳是从M方向升起,可推出M位于L的东面,又知a是经线,经线指示的是南北方向,可确定为东南方向。

15、L地方时为10点而北京时间为2点,如果两者是同一天,那么L的时区=8+(10-2)=16,而实际上不存在第16个时区,说明两者并不是同一天,故A错。

所以L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16个小时,且要慢于北京时

间,可得出L是位于西8区。

可推出泰晤士河(0时区)的时间=10+(8-0)=18点,即夕阳西下,C正确。

安大略湖(西5区)时间=10+(8-5)=13点,并不是夜幕深沉,故D错。

题意可知,L地10点才看见日出,说明是冬季,故B错。

巩固练习:

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南岛的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172.7°E,43.4°S)发生地震。

此时,当地时间为夏令时12时51分(注:

夏令时=标准时+1小时)。

结合图1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是()

A.7时51分B.8时51分

C.9时5分D.9时20分

2.对新西兰地理事物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A.渔业资源丰富B.水力资源丰富

C.降水季节变化大D.地处板块交界,多火山地震

【答案】1.A2.C

【解析】1.根据题干中的提示“当地时间为夏令时12时51分(注:

夏令时=标准时+1小时)”,克赖斯特彻奇(172.7°E,属于12区)发生地震时,当地的区时为11时51分,北京时间(东8区)与其相差4个时区,晚4小时,即北京时间为7时51分。

2.根据纬度位置可知新西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且全年降水均匀、季节变化小。

根据紫金山天文台的计算,北京时间12月22日7时40分,我国迎来2010年的“冬至”。

读下图回答第3题。

3.2010年我国进入“冬至”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昼长等于乙地昼长B.丙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慢

C.丁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N,175°W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昼长(24-18)=6小时,等于乙地昼长6小时,丙地昼长12小时,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丁地昼长24小时,出现极昼,在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在30°附近地区,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175°W。

图中EPF为球面的一段弧,P为该弧线的中点,读图回答4-5题。

4.若0为地心,弧EP与FP分别是晨线和昏线的一段,则P点在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范围可能为()

A.90°~66°34′B.66°34′~46°52′

C.46°52′~0°D.43°~23°26′

5.若0为极点,OE与OF分别为两条日期分界线的一段,则北京时间可能()

A.2时B.18时C.4时D.20时

 

【答案】4.C5.B

【解析】

4.图中EPF为球面的一段弧,弧EP与FP分别是晨线和昏线的一段,则P点是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P点可能位置范围是位于极圈及其以内,所以P在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范围46°52′~0°。

5.若0为极点,OE与OF分别为两条日期分界线的一段,即存在两种可能,OE是180°经线,OF时刻为O点,或者OF是180°经线,OE时刻为O点,分别可求出北京时间,结合选项只有18时符合。

 

专题2大气

【高考预测定位】

本专题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在历年各地高考试题中均占有一定比重。

从考查内容上看,侧重于考查对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判断和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特点和成因,以及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成因,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多面性和重要性,气象灾害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和预防措施;从考查形式上看,主要是运用背景材料,或运用气候资料,气候分布图,或某地经纬网图等形式,考查考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多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考查。

命题的重点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高考复习中注意以下几点:

1.气压、气温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2.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3.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

4.多运用图表,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5.运用图表,对比分析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6.结合热点区域,利用图表重点考查天气系统和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考点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