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867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学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国际贸易学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国际贸易学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国际贸易学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国际贸易学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学复习总结.docx

《国际贸易学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学复习总结.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学复习总结.docx

国际贸易学复习总结

By10GuoYi

国际贸易学复习摘要

基本概念

1.国际贸易:

国与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对外贸易:

一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反映了该国(或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贸关系。

3.国际贸易的基本分类

一、按照商品的移动方向

1.出口贸易将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因外销而运出国境的行为。

2.进口贸易将外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外购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的行为。

3.过境贸易指从A国经过C国国境向B国运送商品,对C国来说是过境贸易。

复出口和复进口

复出口大多与发展转口贸易有关,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

净出口与净出口(此概念只适合于同类产品,以实物量作为计量单位。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某类产品的出口贸易量大于进口贸易量称为净出口。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某类产品的进口贸易量大于出口贸易量称为净进口。

二、按商品形态分

1.有形贸易SITC几乎包括所有的有形贸易商品,是联合国推荐采用作为经济分析的贸易分类,每一个货物编号的设计是由第一位数字的“类”、第二位数字的“章”、第三位数字的“组”及最后两位数字的“条目”所组成。

2.无形贸易分为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服务贸易4种方式:

1.过境交付:

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

(TV)

2.境外消费:

在一国境内向来自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Trip)

3.自然人流动:

一国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的方式在其他国家境内提供服务。

(BuildingContraction)

4.商业存在:

一国的服务提供者在其他国家境内以各种形式的商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

(BankFiliations)

三、按支付工具划分

1.自由结汇贸易(现汇贸易):

以双方认可的货币为清偿手段的交易活动;

2.易货贸易:

以货物计价作为清偿工具,以货换货的交易活动。

四、按照统计边界划分

1.总贸易:

以国境为界,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离开国境的一律列为出口,分别列为总进口和总出口。

总进口额+总出口额=总贸易额

2.专门贸易:

以关境为界,运入关境的商品列为进口,运出关境的列为出口,分别成为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

中国海关统计采用专门贸易记录制。

专门进口额+专门出口额=专门贸易额

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区别:

1、统计边界不一样;2、总贸易和专门贸易的数额不同;3、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反映的问题不同。

前者包括所有进出入该国的商品,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的地位;后者反映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作用。

五、按照贸易关系划分

1.直接贸易:

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2.间接贸易:

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的行为。

3.转口贸易:

在间接贸易下,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则是转口贸易。

直接和间接贸易的区别以货物所有权转移是否经过第三国为标志,与运输方式无关。

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区别在于转口贸易中第三国参与了货物所有权的转移。

4.贸易额(贸易值):

是以货币金额表示贸易规模大小的指标。

5.贸易量:

是以商品计量单位表示贸易规模的指标。

一般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来表示。

6.贸易差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的差额状况。

其意义在于:

①反映了一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状况;②反映了一国的外汇收入与支出情况,从而对该国的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7.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对外经济交易的收入与支出总额的对比。

分为国际收支顺差、逆差、平衡。

8.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进出口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额占整个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

9.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指一定时期各类商品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可代表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整个贸易可以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贸易组织,也可以是指整个世界。

商品结构可以按制成品、原料等大类或具体的各种商品区分。

10.贸易条件

1)一国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

换言之,即一国出口一单位实物可以交换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

2)在货币为媒介、以价格表示交换价值的条件下,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这个叫净贸易条件,其公式为:

TOT=PX/PM若T>1,表示该国贸易条件好转;若T=1,表示该国贸易条件不变;若T<1,表示该国贸易条件恶化。

3)单项因素贸易条件:

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T=(Px/Pm)*Zx

Zx,一国出口商品生产要素生产率指数

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不仅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T=(Px/Pm)*(Zx/Zm)*100

Zm,一国进口商品生产要素生产率指数

收入贸易条件:

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出口数量加进来。

T=(Px/Pm)*Qx

Qx,出口量指数

假定以1990年为基期,当时的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贸易条件指数为100,到2000年,出口价格指数下降了5%,为95;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而同期该国的出口数量指数从1990年的100上升到120,出口商品生产率指数从1990年的100上升到130,进口商品生产率指数从1990年的100上升到105,则该国的净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项因素贸易条件、双项因素贸易条件各为多少?

11.贸易依存度

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GDP(GNP)中所占的比重,表明了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也可表明一国国际化的程度。

公式为:

Z=(X+M)/GDP×100%

出口依存度: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公式为:

ZX=X/GDP×100%

进口依存度: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用来表示一国市场的开放度。

公式为:

ZM=M/GDP×100%

进口替代:

即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国内不能生产或质量不过关的产品的生产,实现国产化,以国产制成品替代进口制成品。

12.贸易竞争力指数

 

I=1,2,3……,n;

Ei:

某国(地区)i产品的出口总额

Ii:

某国(地区)i产品的进口总额

该指标取值范围在-1~1之间。

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

贸易竞争指数表明一个国家(地区)的I类产品主要是输出国(地区)还是输入国(地区)。

13.出口导向:

即通过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发展本国工业,以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贸易的增长,带动经济发展。

14.国际贸易运行的法律环境

一、国内法

国内法是指一个国家制定并在本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生效的法律。

二、国际贸易条约

 国家通过缔结或参加国际双边或多边条约,承认某些国际法准则,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

  我国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关于国际贸易双边条约,主要类型有:

通商航海条约、贸易协定、商品协定、自限协定等。

  在法律的适用上,国际法优先于国内法

三、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惯例是指在国际贸易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些有较为明确和固定内容的贸易习惯和一般做法。

    

第1章

第一节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

1、国际贸易学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个方面。

2、国际贸易学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规律、理论、基本政策的经济学科。

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演变(具体见教材)

1、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

2、比较利益理论与自由贸易政策

3、幼稚工业保护论与贸易保护政策

4、凯恩斯主义与贸易保护政策

5、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全球贸易自由化与政策选择

第2章

第一节绝对成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即由一国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造成的)和后天的有利条件。

二、绝对成本理论的内容

绝对成本理论认为,一国应该分工生产并出口在本国生产成本绝对低廉即本国具有绝对利益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在国外生产成本绝对低廉即本国不具有绝对利益的商品。

这样,商品的总产量可以增加,生产要素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利用,贸易双方国家通过交换都可以获利。

三、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产出增加。

两国都比贸易前增加了消费,达到了自给自足时不可能达到的消费水平,这就是贸易所得(GainsfromTrade)。

这里的交换比例是假设的,它取决于国际市场上两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

四、

(1)贡献:

国际贸易是双赢博弈而不是重商主义所说的零和博弈;

国家取得的利益是指劳动量不变情况下的商品增加,而不是重商主义追求的贵金属积累;

国家取得利益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比贸易伙伴国高,而不是重商主义强调的贸易顺差;

各种经济行为主要靠市场调节,而不是重商主义提倡的国家严格控制。

(2)缺陷:

1、仅以成本差异作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有失偏颇。

2、仅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一种特殊情形。

第二节比较成本理论

一、主要观点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绝对优势要更大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异,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绝对劣势要更小一些。

因此,前者应专门生产其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带来利益,这就是所谓的“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的比较优势原理。

二、基本假设:

(1)单一生产要素:

劳动力

(2)两种产品:

小麦和布

(3)两个国家:

本国和外国

(4)成本不变,规模报酬不变

(5)生产要素完全流动

(6)其他假设:

产品同质、信息完全、没有贸易壁垒

三、

(1)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aLCQC+aLwQw

生产单一布的机会成本是:

Qw/QC=aLc/aLw

当本国完全生产小麦时,Qw=L/aLw

当本国完全生产布时,QC=L/aLc

QC表示布的数量,L表示劳动总量,α表示单位的劳动成本。

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国内类似

WC(工资率)=PC/aLC;WW=PW/aLW

本国布的相对价格:

Pc/Pw=aLc/aLw

外国布的相对价格:

Pc*/Pw*=aLc*/aLw*

(2)如果本国布的相对价格<外国布的相对价格,aLc/aLw

从图形上直观地看,当本国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斜率小于外国时,本国在布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各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外国

本国

(3)贸易后产品世界相对价格的决定

aLc*/aLw*

aLc/aLw

正常贸易的结果是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在贸易前两个国家的价格水平之间,aLc/aLw

<(Pc/Pw)W

L/aLw

四、李嘉图模型中一国经济的影响和所得:

①发生贸易后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造成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没有比较优势的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

②相对价格的变化促进各国实行专业分工,专门从事本国具有比较优势之产品的生产,不生产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③在新的生产贸易下,各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贸易所得来自于产品的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的有效配置。

通过贸易,一国可以消费超出其生产能力的产品。

第3章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经济学用来描述在生产资源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一个经济社会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最大可能组合点的轨迹。

2、社会无差异曲线是指,整个社会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3、社会无差异曲线由个人无差异曲线加总得到。

4、在封闭条件下,一种商品市场均衡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

此时边际转换曲线、边际替代曲线与价格线切于同一点。

5、开放经济是相对于封闭经济而言的,开放经济就是一个国家允许自由贸易,政府对贸易没有任何政策干预。

6、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它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与所愿意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它表明一国进出口的贸易意向随着商品的相对价格(交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一国的提供曲线可以从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图以及各种可能是贸易发生的相对价格中推导而出。

 

E点满足了贸易均衡的三个条件:

    其一,一方出口的数量等于另一方进口的数量,使双方的进出口平衡。

    其二,各国贸易收支平衡。

    其三,对各国提供了最大的生产和满足。

 

第4章

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各种生产要素的拥有量和分布量。

2、要素丰裕度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3、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y):

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4、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假设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各国劳动生产率相同的情况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另一个是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亦即使用的生产要素比例不同。

5、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投入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因此,各国在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起充裕的生产要素的那些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的使用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

6、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可以表述如为:

 在满足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通过使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价格趋于均等。

过程:

劳动丰裕型国家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大量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出口而增加生产对劳动需求更强烈,为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流入提高工资报酬从而劳动力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劳动稀缺型国家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从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因进口而减少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需求减少,劳动力价格下降。

最终直到与贸易国相等为止。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局限性:

首先,国际贸易并不完全自由。

其次,生产要素在各国国内也达不到自由流动。

最后,各国生产技术也不会固定不变。

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趋势而不是一种结果。

第5章

1、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2、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3、里昂惕夫之谜

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试图用美国的经验来验证H-O定理,即美国是否像该定理所描述的那样,出口的是资本密集的商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的商品,因为美国在当时无疑是人均资本拥有量远远高于其所有贸易伙伴的国家。

里昂惕夫在运用H-O理论对美国200个产业的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有机构成,这说明美国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商品。

这个结论与由俄林理论推理的结果相矛盾,而且也有悖常理。

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谜的解释

1、H—O理论的缺陷

要素密集度固定不变是错误的

忽略了需求

2、要素密集度逆转说

3、要素非同质论

4、贸易壁垒论

5、需求偏向论

6、自然资源论

 

第678章

二战后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a行业间贸易大幅度上升b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c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本章讨论的新贸易理论主要是:

a产业内贸易b动态国际贸易理论c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贸易的起因

贸易的模式

传统贸易理论

静态技术差异

资源禀赋差异

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trade)

新贸易理论

动态技术差异

不同的需求偏好

规模经济

产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trade)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相关概念ConceptionofIntra-industyTrade

产业内贸易:

既进口又出口同类型产品的贸易模式也称双向贸易(课本:

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个产业内部差异甚至是非差异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

同一部门产品:

是指按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法。

统计时,至少前三位数都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产业间贸易:

“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产品”的贸易模式(课本:

产业间贸易是在第一产

业中的农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数:

从某一产业角度:

 

一国商品的出口额

一国商品的进口额

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0—1之间变动:

越接近于1,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行业定义越广泛,Ai越大,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从某一国家角度:

 

(经济越发达,分工越细,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问题一: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a与产业间贸易在内容上存在不同点

b产业内贸易商品的流向具有双向性

c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往往是同一产业的产品,又表现出其种类的繁多

d产业内贸易的产品一般具有在消费上的可替代性,以及生产要素投入的类似性

问题二:

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区别是什么?

(课本100页)

a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之间技术水平或是要素禀赋差异而形成的比较优势之上,产业内贸易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之上。

b产业内贸易的模式是无法预测的。

c产业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果要远小于产业间贸易。

(二)、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需求因素

代表性需求:

一国的平均需求档次,消费量最大的需求。

(课本:

反映一般收入水平的需求水平。

重叠需求:

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消费者需求产品档次相同的那部分需求。

恩格尔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

入水平越高,需求档次越高。

问题一:

恩格尔法则在贸易理论中的意义?

其在贸易理论中的意义不只局限于分析食品需求,我们可以用这一法则来说明当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的时候,各国对消费的需求为什么会从农副产品转移到工业消费品上。

这不仅说明了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需求模式,也说明了整个世界的贸易为什么在战后会有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产品为主的变动。

问题二:

林德理论的基本逻辑?

代表性需求者消费偏好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厂商产品供给变化——收入水平相近的两国需求重叠——相互贸易。

问题三:

国内需求是产品出口的可能性条件

a出口不过是国内市场扩大的结果。

产品生产初期,由于企业家对国内市场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对国外市场的熟悉程度,此时他们最看重国内市场的获利机会,因此他们不可能生产一种在国内没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只有当产品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且企业规模发展到足够大的时候,企业家才会想到扩大市场范围,通过产品出口来获得国外利润。

b国内市场需求是新产品发明和生产的最终推动力。

c国内市场需求是形成比较优势的来源,即需求偏好的不同可以产生国际贸易。

问题三:

需求结构对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

a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他们之间的贸易量也就越大。

b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因素包括喜爱偏好、实际需求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

c人均收入水平相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范围可能是最大的,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是贸易发展的障碍。

问题四: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论点?

(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决定于两国消费者偏好的相似程度)

a一种产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品首先取决于是否存在国内需求。

b两国需求结构相似性是国际贸易规模的重要决定因素。

c一国的偏好模式和需求结构取决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

问题五:

需求因素讨论中的相关结论?

a林德假设一国的需求由其“代表性需求者”的需求倾向决定。

这一倾向会随着该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转向奢侈品并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

b人均收入水平的相似程度决定了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和流向。

对于该国出口的工业产品,只有与之收入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

c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重叠需求的范围就会越大,其需求结构就会越相似,两国重叠需求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品,因此两国的贸易量就会越大。

反之,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小,甚至不存在。

根据林德的理论,工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会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而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市场结构因素

1、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作为国际贸易的起因之一是与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的价格歧视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不完全竞争:

a同质产品——异质产品

b价格的接受者——价格决定能力

同类产品:

消费时互相替代的产品。

同类产品分为同质产品和差异产品。

同质产品:

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

差异产品(异质产品):

是指那些具有某些特征,使其不同于相同市场相同产业的其他竞争品。

产品之间具有不完全替代性。

水平差异产品:

eg:

香烟,糖果等。

档次相同的差异产品。

一般是必需品。

垂直差异产品:

eg:

汽车,商品房。

档次不同的差异品。

一般是高档奢侈品。

产品的差异性:

是指产品的品质、性能、造型、设计、规格、商标及包装等方面的差异。

价格歧视:

是指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这种价格差异战略或价格歧视战略被称为倾销。

1

问题一:

不完全竞争的种类?

按照不完全竞争市场竞争受限制的程度将其分为三个种类:

第一类市场结构是垄断。

这是最极端的一种情况:

市场上不存在竞争,只有一个厂商来供给整个市场。

电力行业往往就是这种类型。

第二类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

在这类市场上,存在了某种程度的市场控制权。

但是,各厂商的产品还是比较接近的,这使市场存在相当程度的竞争,但这种竞争并未大到足以使各厂商称为价格接受者的程度。

另外,垄断竞争市场上,市场进入是相当容易的,这是长期中每个厂商的利润趋向于零。

中国的服装市场就比较接近于垄断竞争市场。

第三类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寡头。

在这一市场结构中,存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厂商为市场提供产品,每个厂商都大到足以影响价格,但没有一家厂商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而仍然存在某种程度的竞争。

美国的汽车行业就是寡头市场结构的一个实例。

问题三:

价格歧视发生的前提条件?

微观经济分析价格歧视发生条件:

a必须是不完全竞争行业,也就是说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

b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

c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弹性不同。

国际贸易中价格歧视发生条件:

差异产品

a定价能力————基本得到满足

国境、关税

b市场分割————满足

对本国的厂商来说,

外国市场的需求一般比本国更有弹性

c不同的需求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