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OK打靶卷浙江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836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5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考OK打靶卷浙江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理高考OK打靶卷浙江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理高考OK打靶卷浙江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理高考OK打靶卷浙江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理高考OK打靶卷浙江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高考OK打靶卷浙江卷解析版.docx

《地理高考OK打靶卷浙江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考OK打靶卷浙江卷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高考OK打靶卷浙江卷解析版.docx

地理高考OK打靶卷浙江卷解析版

2021年高考OK打靶卷(浙江卷)

地理

本试卷共2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I(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下图为南半球某大型农场工作年历和饲料供需图。

完成1-2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A.混合农业B.大牧场放牧业C.乳畜业D.地中海式农业

2.牧草相对盈余较多的季节主要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1.C2.A

【解析】1.由图中牧草和牛奶信息可知,该地发展的乳畜业,C正确;混合农业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A错误;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产品是肉类和皮毛等,B错误;地中海式农业主要产品是时鲜业,如花卉、水果等,D错误。

故选C。

2.由右图可知,11月牧草生长量大于牧草需求量,盈余最多,该地为南半球,11月为春季,故选A。

下图为某河流横截面上的流速示意图。

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四处的主要河流作用判断正确的是()

A.①处下切侵蚀B.②处搬运作用C.③处固结成岩D.④处风化作用

4.在河底到河面的垂直方向上,流速变化最快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3.B4.A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的作用主要有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由图示可知,①流速较慢,河床坡度较缓,位于河流堆积岸,以堆积作用为主;③处位于河床底部,以下蚀作用为主;④处位于河流侵蚀岸,以侧蚀作用为主;ACD错误。

②处河流流速较快,且位于河流的中心,搬运作用较强,故②处以搬运作用为主,B正确。

故选B。

4.由图示可知:

①处的等流速线垂直方向上最多且更加密集,故①处河流流速变化最快,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下图为2019年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

完成5-6题。

5.甲、乙、丙所代表的能源种类依次为()

A.天然气、石油、煤炭B.煤炭、天然气、石油

C.煤炭、石油、天然气D.石油、煤炭、天然气

6.非化石能源()

A.占比呈现下降趋势B.各国占比均最小

C.均属于可再生能源D.清洁且污染较少

【答案】5.B6.D

【解析】5.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最多的是煤炭,所以甲是煤炭;美国和日本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最多的是石油,所以丙是石油;俄罗斯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最多的是天然气,所以乙是天然气。

综上所述,B正确。

ACD错误。

6.图示信息为2019年的能源消费结构,无法判断其变化趋势,A错误;中国、美国的非化石能源占比都不是最小的,B错误;非化石能源中部分属于可再生资源,部分属于非可再生资源,C错误;非化石能源具有清洁且污染较小的特征,D正确。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洋流。

完成7-8题。

7.甲洋流()

A.流向为西北向东南B.在性质上属于暖流

C.受极地东南风影响D.位于副热带环流圈

8.图中自然带相同的两地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7.B8.B

【解析】7.读图,根据经纬度与海陆轮廓可知,此处为北大西洋,甲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流向为西南向东北,A错误;洋流性质为暖流,B正确;形成受中纬西风和海陆轮廓影响,C错误;位于中高纬环流圈,D错误。

故选B。

8.根据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情况,①为苔原带,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④相同为亚寒带针叶林带,B正确。

故选B。

图1为2016年东京出发到各地的高铁里程及三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客运量所占份额,图2为2016年日本运营中的高铁分布图。

完成9-10题。

9.图1中的甲、乙、丙依次为()

A.公路高铁航空B.高铁公路航空C.航空高铁公路D.公路航空高铁

10.与2016年相比,2000年从东京到金泽的交通数据比较特殊,推测原因是()

A.经济收入较高,优先选择航空B.地形因素影响,高铁尚未全线贯通

C.直线距离较短,适宜公路运输D.两地都有海港,廉价海运比较便利

【答案】9.A10.B

【解析】9.由图可知,在出行距离越短,甲方式的比重越大,说明甲适宜短途运输,故甲为公路,出行距离越长,丙方式比重越高,适宜长途运输,故丙表示航空。

综合上述分析,本题答案为A项。

10.2016年日本经济发展水平高于2000年,故A项错误;由图可知,2000年东京到金泽主要以航空为主,公路运输和海运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故C、D两项错误。

东京至金泽之间,山地的阻隔,高铁开通的难度较大,开通时间可能较晚。

所以本题选B项。

锋后气团性质一旦发生改变,被更后面的气团追上会形成新的锋面。

此新锋面称为副锋,原锋面称为主锋。

下图为我国某日局部地区出现的主锋和副锋。

完成11-12题。

11.导致主锋锋后气团变性的主要原因是()

A.锋后气流上升冷却凝结,导致气温下降

B.阴雨天气削弱太阳辐射,导致气温下降

C.天气晴朗增加太阳辐射,导致气温升高

D.途经地面辐射更高地区,导致气温升高

12.关于近地面①②③三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位于副锋锋前,风力最大B.①位于暖锋锋后,风力最大

C.②位于主锋锋后,风力最小D.③位于冷锋锋前,风力最小

【答案】11.D12.D

【解析】11.根据图示可知,图示西部为高压,东部为低压,锋面位于低压槽处,根据“锋面东暖西冷”可知,两条锋面均位于低压中心西侧,为冷锋,因此较长的锋面为主冷锋,较短的锋面为副冷锋。

冷锋锋后为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增强,地面辐射增强,气团温度升高,该气团后面有温度更低的冷气团,因此导致主锋锋后气团变性,C错误,D正确。

锋后冷气团控制,气流不会上升;气温下降不会导致锋后气团变性;AB错误。

故选D。

12.①位于副锋锋后,A错误。

两锋面均为冷锋,B错误。

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可知,③处位于主锋锋前,等压线最稀疏,风力最小,C错误,D正确。

故选D。

柽柳是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重要植物,其根系具有独特的“提水功能”,能将地下水提升至表土,使表土保持一定的湿润程度。

下图为柽柳治沙过程示意图。

完成13-14题。

13.种植柽柳可以提高沙丘的土壤肥力,主要原因是()

①促进有机质积累②提高土壤水分含量③抑制微生物活动④减弱物理风化作用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4.受“提水功能”的影响,沙丘上柽柳的生态功能得到显著提升的是()

A.净化地下水质B.维持生物多样性C.涵养地下水源D.调节河流径流量

【答案】13.A14.B

【解析】13.由题可知,在沙丘种植怪柳后,沙丘的土壤成分逐渐由完全风沙沉积变为枯枝败叶与风沙沉积相结合,这说明怪柳产生的枯枝败叶能促进沙丘有机质的积累。

而怪柳根系有“提水功能”,使地表土保持湿润,这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须的养分,对土壤肥力提升起很大作用。

种植怪柳不能抑制微生物活动,也不能改变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环境,不能减弱物理风化,①②符合,③④不符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净化地下水源和涵养地下水源一般指那些可以将表层的水渗透进地下,而怪柳的“提水作用”是将水分从地下往地上运输,这使得地表土壤由含水量低向含水量较多转变,而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更多物种的生存,故能够提升该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AC错误,B正确;由题可知,怪柳种植于沙丘地带,对调节河流径流量作用不大,D错误;故选B。

下图为世界四个大洲2015-2050年每五年的人口增量预测数据图。

完成15-16题。

15.代表欧洲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6.目前,影响各大洲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生态B.政治C.经济D.社会文化

【答案】15.C16.C

【解析】15.欧洲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率最低,甚至是负增长。

读图可知,丙是四大洲中人口增量最低,且以负增长为主,因此可以判断丙代表的是欧洲。

故选C。

16.目前,全球局势较为稳定,但是存在明显的经济分化,因此影响各大洲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B错误,C正确;自然生态移民主要发生在生态脆弱区,迁移规模较小,A错误;社会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有限,D错误。

故选C。

下图为某城市2010-2014年从市中心向外的植被覆盖率变化图。

完成17-18题。

17.该城市2010-2014年植被破坏最严重的方向主要是()

A.东南B.东北C.西南D.西北

18.市中心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对该城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减轻环境污染B.增加就业岗位C.加剧交通拥挤D.补充土地供应

【答案】17.D18.A

【解析】17.读图可知,该城市西北方向的植被覆盖率减小且减小比率较大,由此判断植被破坏最严重的方向是西北,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8.读图可知,市中心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可起到净化环境,减轻污染的作用,A正确;植被覆盖率的增加会减少其它功能用地,因此不会增加就业岗位,也不会补充土地供应,故BD错误;植被覆盖率增加会改善交通环境,而不会加剧交通拥堵,C错误。

故选A。

图为2019年山东省部分城市主要经济数据示意图。

完成19-20题。

19.下列城市中区域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0.图示内容制作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运用()

A.GPS获取各市行政边界B.GIS制作人均GDP图层

C.RS获取产业结构图层D.RS获取产业生产总值

【答案】19.B20.B

【解析】19.由图可知,甲东营,乙青岛,丙济南,丁枣庄,其中青岛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而且GDP几乎最高,一般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比重越大,所以B对。

A、C、D错误。

20.GP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用来获取位置,A错误;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用来数据处理、分析、储存等,所以获取该图片需要GIS的图层叠加技术。

B正确。

RS是遥感技术,用来获取遥感图像,C、D错误.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图1为散射辐射表,主要由遮光环、传感器、可调节支架和水平底座组成。

正常使用时必须调节角度使遮光环与该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平行,并遮挡阳光直接照射传感器。

图2为我国某学校地理社团某日测出的当地散射辐射量。

完成21-22题。

21.测出图2数据的学校,最可能位于()

A.乌鲁木齐B.杭州C.重庆D.哈尔滨

22.将散射辐射表调整为下图,可能用于测量()

A.春分日赤道地区B.夏至日赤道地区

C.秋分日南回归线地区D.冬至日南回归线地区

【答案】21.C22.B

【解析】21.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北京时间约为13点多时,辐射强度最大,说明是当地地方时12:

00时,因此根据北京时间120°E为13点多,可算出该地经度约为105°E,该地最可能位于重庆,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2.根据材料“正常使用时必须调节角度使遮光环与该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平行,并遮挡阳光直接照射传感器。

”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图中散射辐射表遮光环平面呈东西方向并与地面垂直,与赤道地区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平行,排除CD。

夏至日,赤道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方的天空,而且太阳高度角较大(但小于90°),图中显示,传感器位于遮光环的南侧,因此,遮光环可以遮挡阳光直接照射传感器,B正确。

而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天顶的位置,传感器位于遮光环的南侧,则遮光环无法遮挡阳光直接照射传感器,排除A。

故选B。

为监测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盐碱化,研究人员在春季选择了某地2014年完工的治沟造地(甲)、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淤地坝地(乙)、历史上滑坡堵塞形成的沙淤台地(丙)进行对比研究。

下表是甲、乙、丙三种沟道土地测定的土壤颗粒组成,下图示意此三种沟道土地0~100cm土壤含水量分布特征。

据此完成23-25题。

采样点

土壤粒度分布(%)

砂粒

0.05-2mm

粉拉

0.002-0.05mm

黏粒

<0.002mm

29.86

66.95

3.19

29.63

67.45

2.92

39.01

58.91

2.08

23.三种沟道土地含水量分布特征与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正确的是()

A.甲—①乙—②丙—③B.甲—②乙一③丙—①

C.甲—③乙—②丙—①D.甲—①乙—③丙—②

24.三种沟道土地中,盐碱化程度最重、无盐碱化现象的分别是()

A.甲、乙B.乙、丙C.甲、丙D.丙、甲

25.防治当地沟道土地盐碱化的关键是()

A.加强沟道排水B.增加土壤含水量C.提高土壤黏性D.增加植被覆盖率

【答案】23.B24.C25.A

【解析】23.丙的砂粒占比在甲乙丙中最大,水最易下渗,土壤含水量最低,丙对应①;乙的砂粒占比最小,水最不容易下渗,土壤含水量最高,乙对应③;甲砂粒的占比处在中间,因此甲对应②。

故本题选B。

24.丙的土壤含水量最低,因此春季蒸发较少,无土地盐碱化。

甲土壤含水量居中,土壤水最容易蒸发,导致土壤盐渍化,因此本题选C。

25.治理土地盐碱化得加强排水,防止流水堆积,A正确。

应该降低土壤含水量,B错误。

降低土壤黏性,减少土壤含水量,C错误。

增加植被覆盖率是防止水土流失,不是盐碱化的方法,D错误。

故本题选A。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绿孔雀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喜欢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边丛林和林中的开阔地带活动,在我国仅见于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的山区河谷中。

绿孔雀羽毛漂亮,很容易成为被捕对象。

一些栖息在耕地附近的绿孔雀常结群去耕地觅食,对农作物易造成破坏,当地居民在农作物播种前会先用农药浸泡种子,这种做法常常让整群绿孔雀遭到“灭门之灾”。

此外,多处水电站的修建及植被破坏也极大威胁着绿孔雀的生存环境。

下图为20年前和目前绿孔雀的分布对比图。

(1)分析绿孔雀在我国仅见于云南省的原因。

(3分)

(2)试说明绿孔雀濒临灭绝的原因。

(4分)

(3)对比20年前和目前孔雀分布点,分析修建水电站对绿孔雀栖息地造成的影响。

(3分)

(4)请就如何更好地保护绿孔雀提出合理的建议。

(3分)

【答案】

(1)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云南省中西部位于横断山区,多开阔河谷,适合绿孔雀活动;山区交通不便,人类活动少,植被破坏少,对绿孔雀活动影响小。

(2)绿孔雀栖息区偷猎活动猖獗,且难以发现;当地居民为保护庄稼而毒杀绿孔雀;砍伐森林,破坏绿孔雀栖息环境;水电站建设侵占绿孔雀的栖息地。

(3)水电站选址时需砍伐大量植被,导致绿孔雀栖息地面积明显变小,直接破坏绿孔雀的栖息地环境;水电站建设时人类活动频繁,惊扰绿孔雀的正常活动;水电站建成居簧水,会淹没绿孔雀栖息地,改变绿孔雀部分栖息环境。

(4)建立绿孔雀自然保护区,减少开发,保护绿孔雀的栖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偷猎行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给农作物遭受破坏的居民提供补贴,减少居民损失。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省位于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海拔高度适合绿孔雀的栖息;云南省属于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绿孔雀的栖息;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人口少、工业活动少、绿孔雀在此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据材料信息“绿孔雀羽毛漂亮,很容易成为被捕对象”可知,不法分子大量偷猎使绿孔雀数量减少;据材料信息“一些栖息在耕地附近的绿孔雀常结群去耕地觅食,对农作物易造成破坏,当地居民在农作物播种前会先用农药浸泡种子”可知,绿孔雀吃了农药浸泡的种子后,如大量死亡;据材料信息“多处水电站的修建及植被破坏也极大威胁着绿孔雀的生存环境”可知,由于人类破坏当地植被,导致绿孔雀的栖息环境恶化,加之多处水电站的修建也导致当地植被的破坏,绿孔雀的栖息地被占领,最终绿孔雀恩临灭绝。

(3)从20年前绿孔雀的栖息地分布点可以看出,孔雀分布点主要沿河流分布,水电站的建设工程量大,水库库区周围砍伐林木,大量破坏植被,使绿孔雀的栖息地面积减少;水电站建设过程中,人类活动频繁,使绿孔雀受到惊扰,绿孔雀向其他地区迁徙;水电站建成后,水库库区蓄水,大坝上游水位上升,大面积淹没周围地区,孔雀的栖息地面积逐渐减小。

(4)在云南省绿孔雀的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最有效的方法;建立健全绿孔雀保护法规,严禁非法偷猎;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当地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给遭受损失的农户提供经济补偿。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1分)

近年,我国不少农业承包商在俄罗斯远东农业滞后地区承包百万公顷土地,用于生产大豆。

大豆收获后,在哈巴罗夫斯克集中装船,并赶在封江之前运抵黑龙江的抚远,再通过铁路运输送往我国内陆地区。

下图示意我国农业承包商承包的俄罗斯远东大豆产区及周边区域。

(1)俄罗斯远东地区指西伯利亚中东部,说明其农业发展滞后的社会经济原因。

(3分)

(2)分析俄罗斯远东地区吸引我国投资大豆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

(4分)

(3)推测我国农业承包商从哈巴罗夫斯克地区向我国内陆地区运送大豆所选运输方式的原因。

(4分)

【答案】

(1)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交通建设滞后;城市少,人口少,当地消费市场狭小。

(2)夏季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土地质量好;污染少,生态环境质量好;水源充足,蒸发量小,水源消耗量小。

(3)哈巴罗夫斯克至我国抚远尚未有铁路相通,但内河航运便利,运量大,运费较低;我国东北及内陆地区铁路货运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从抚远运往我国内陆地区选用铁路,运量大,运速快,且较少受天气等因素影响。

【解析】

(1)据题干可知,俄罗斯远东地区指西伯利亚中东部,该区域地广人稀,劳动力严重不足;自然条件恶劣,距离欧洲较远,使发展滞后,交通不便、城市和人口少,使当地消费市场狭小。

(2)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俄罗斯远东地区纬度较高,夏季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光热条件较好;土地资源丰富,耕地多;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土地质量好;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少,污染少,生态环境质量好;有河流经过,且蒸发量小,水源消耗量小,水源充足。

(3)据图可知,哈巴罗夫斯克至我国抚远尚未有铁路相通,但可赶在封江之前运抵黑龙江的抚远,内河航运便利,运量大,运费较低;我国东北及内陆地区铁路货运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再通过铁路运输送往我国内陆地区,运量大,运速快,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多布库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南麓是嫩江的一条主要支流多布库尔河流域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不大,山势平缓,流经区域森林、灌丛、湿地面积广大。

2020年7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文专家李教授的指导下,对多布库尔河开展了流域水文环境考察活动在该河下游最大的古里水文站了解到多布库尔河水草丰富,多滨河湿地,对径流影响显著。

下为水文站提供的多布库尔河流域(左图示意)和2013年多布库尔河6~9月径流变化(图13示意)资料。

李教授告诉研学小组,右图反映了有无湿地情境下多布库尔河的径流量变化,Dwet指数表示湿地对径流影响程度的大小。

(1)研学小组考察时发现多布库尔河水体透明度高。

说明此现象产生的原因。

(3分)

(2)研学小组运用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研究湿地对多布库尔河的影响。

分析滨河湿地对多布库尔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影响。

(3分)

(3)研学小组进一步研究发现,9月份D值为正且特别大。

从水源补给的角度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4分)

【答案】

(1)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流速缓慢,流水侵蚀弱;流域内森林、湿地面积广大,含沙量小;流域内人口稀少,排放的废弃物少。

(2)湿地在丰水期,削减洪峰,调节径流;湿地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稳定径流;湿地水草丰富,拦截泥沙,净化水质。

(3)7、8月,多布库尔河河流进入汛期,湿地储水量大;9月为夏汛退水期,河流水位快速下降,低于湿地水位;湿地储水大量流向河道,补给河流;因而湿地对径流的增强作用显著。

【解析】

(1)多布库尔河水体透明度高,说明该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高,湿地面积大,起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由图可以看出,该流域内地势起伏较小,河流流速较慢,以上因素使得河流含沙量小,再加上该区域人口稀少,排放的废弃物少,对河流的影响小。

因此该河水体透明度较高。

(2)有湿地的情况下,径流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丰水期(如8月),湿地能削减洪峰,调节径流;在枯水期(如9月),湿地为河流提供水源补给,从而稳定径流。

注意材料信息在水文站了解到这条河水草丰富,多滨河湿地,对径流影响显著,水体透明度高。

所以湿地不但对河流径流量产生影响,其丰富的水草还可以拦截泥沙,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东北地区的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此时多布库尔河流域降水多,河流处于汛期,此时湿地的蓄洪功能较强,湿地蓄积了大量水体;进入9月,降雨减少,河流逐渐退水,水位下降,低于湿地水位,此时湿地对河流的补给强,汛期湿地蓄积的水在9月大量补给河流,所以湿地对径流的增强作用显著,9月份D值为正且特别大。

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1分)

黄河中游禹门口至潼关河段简称小北干流(下图),其平面形态呈哑铃状,上下两段较宽,中间河段较窄。

该河段水流散乱,心滩、汉流十分发育,主流摆动频繁,为典型的堆积游荡型河道。

小北干流中段有罕见的“揭河底”现象,河床被通过的高含沙洪水剧烈冲刷,厚达1米左右的成块河床淤积物被掀起露出水面,然后在短时间内破碎、塌落被冲散带走。

一次“揭河底”过程可将河床冲深几米乃至十几米,对小北干流和下游河段产生较大影响。

(1)分析小北干流成为堆积游荡型河道的原因。

(4分)

(2)分析小北干流中段发生“揭河底”现象的原因。

(3分)

(3)评价“揭河底”现象对小北干流和下游河段的影响。

(4分)

【答案】

(1)小北干流含沙量大,河道淤积严重,原有主河道废弃:

夏季高含沙洪水流速快,侵蚀能力强,常冲出新的主河道。

(2)夏季暴雨,形成高含沙洪水;上游的汾河、涺水汇入干流,中段流最增大;中段河道突然缩窄,流速增大,侵蚀力强。

(3)有利:

形成河床深槽,有利于小北干流泄洪排沙。

不利:

造成小北干流主河道摆动,加大了对河道整治工程的威胁,使防洪抢险的压力增大:

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进入下游水库和河道,增加其泥沙淤积。

【解析】

(1)堆积游荡型河道的成因可从河流水文特征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分析。

根据材料该河段水流散乱,心滩、汉流十分发育,主流摆动频繁,心摊的发育为流水沉积作用,据所学知识,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该河段地势平缓,所以泥沙淤积严重,心摊发育,河道堵塞;该流域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径流量大,流速快,高含沙洪水的侧蚀作用强,冲积成新的河道。

(2)根据材料“揭河底”现象,是河水水流长年对河床进行冲刷,导致水下淤积泥沙的起翘与漂浮。

其成因主要从河流流速的变化分析。

夏季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形成高含沙水流;读图该河段两头较宽,中间较窄,上游来水流经狭窄河段时,径流增大,侵蚀力增强,导致河床淤泥被掀起,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