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553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6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docx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docx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目标:

课程标准

2008考纲

09新变化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纲举目张,考点细化:

------知识部分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1、服饰变化的表现:

(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开始传入中国,广州、上海的买办最先穿上了西装,后来留美幼童也穿上了西装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景观。

⑵中山装和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有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⑶新中国成立后,军装、列宁服、连衣裙;文革时期,干部服。

⑷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着暖和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饰层出不穷,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传统饮食的变化:

四大菜系、鸦片战争后西餐的出现。

3.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是北方典型的民居,鸦片战争后居室的突出特点是中西合璧。

4.变化的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

(2)国内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二、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1.变化的表现:

⑴断发易服:

①洋务运动时期,留美幼童穿西服剪辫子,揭开序幕。

②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同时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③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④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中明确规定“断发易服”,大力推行剪辫和放足。

但农村女子缠足仍然没有停止。

⑵“废止缠足”:

①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

②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中明确规定“废止缠足”。

⑶婚姻习俗:

近代以后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婚礼习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解放妇女移风易俗,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⑷婚丧仪式:

婚丧礼俗的变迁,是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

⑸社交礼仪:

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等;辛亥革命后,“改正朔,用阳历”,增添国庆、元旦等节日。

2.原因:

内因:

中国社会自身的不断进步:

经济、政治、思想上的变化;外因:

外来的侵略的不断加深;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

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近代以来交通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一)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二)铁路的发展:

1.19世纪80年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京张铁路是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佐主持设计施工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3.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形成;

4.新中国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经跃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建立加强了香港和北京的联系;机车制造方面也屡有新突破,从1997年起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三)公路的发展: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2.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3.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4.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

(四)航空业的发展:

1.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3.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二、近代以来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1、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有线电报机房;

2、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3、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有无线电报局(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代官商通报,民用很少);

4.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设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秕一个电话局开通了第一部市内电话。

5.新中国成立后,加大了电讯事业的投资,到2003我国电话用户居世界第一位。

三、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纸,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1872年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3.《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改良)的主要报刊;《民报》是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报刊;《新青年》是宣传新文化的武器(《时务报》《民报》《新青年》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国民党的《中央日报》;

5.新中国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二、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一)电影事业:

1.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2.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3.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5.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6.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特点:

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内容。

(二)电视事业:

1.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90年代以来电视得到的普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节目;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并称为四大媒介)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近代报刊和影视作品,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重难点剖析、命题趋向分析:

一、本专题讲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内容上看,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报刊业的繁荣,影视事业的发展,“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等都是高考客观题较好的切入点,备考时注意结合课标分析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认识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专题是新课标新增加内容,近年来高考多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方式,间或涉及材料题之类,侧重于考查知识的再现、再认和分析运用能力。

二、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征及影响:

⑴特征:

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随着中国近现代经济、民主和思想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演变而进行的。

②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是由闭关自守变为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变为向现代化迈进。

③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过程中既存在着新旧冲突,又存在着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但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

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地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却变化不大。

⑤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⑵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趣科学合理。

三、正确认识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关系

报纸、广播和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而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被称为神奇的“第四媒介”,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可以更生动、更便捷和更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促进了它们的发展,实际上传统媒介纷纷通过互联网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各大传统媒介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学以致用:

(不断总结思路、方法)-----练习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08上海单科)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

A.“衣,依也”B.“衣,隐也”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D.“衣,身之章也”

2.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A.西装B.长袍马褂C.旗袍D.中山装

3.下列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业志愿者服装系列,你认为这些服装吸收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哪些元素?

“青花瓷”系列宝蓝系列“玉脂白”系列升旗手服装

①陶瓷艺术②刺绣艺术③服装艺术④书法艺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斛。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

6.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

“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7.“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兴;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护法运动

8.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里弄住宅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9.小林同学对“清末民初西方文明对我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下列他所搜集的四张图片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②③④

10.民国时期,在社变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自由平等的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1.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表明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②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

③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断加剧④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08宁夏)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

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13.(08江苏)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14.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举措是

 A.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B.新中国成立后取缔社会丑恶现象

C.1950年人民政府制定《婚姻法》D.人民政府启动了“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

15.右图为1863年拍摄的清代醇郡王奕譞的照片。

该影像拍摄于奕譞管理神机营时的北京南苑军营,这是迄今保存奕譞年轻时唯一的一张照片。

“奕譞身挂大腰刀,神采奕奕,年轻潇洒,风度翩翩,是典型的清代武官派头”;也是清宫廷秘藏最早的照片。

这幅照片可以作为历史见证直接用于研究

①研究清朝禁卫军史②研究我国近代摄影史③清代中央政治制度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史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6.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中清政府搁置修路倡议的主要原因是:

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②资金和技术的缺乏③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④担心列强借修路控制中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2008宁夏)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人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18.右图为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部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

业务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

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

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

它不能证明的是

A.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已领先于其它运输行业

B.轮船招商局注重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C.冲击了外国侵略者垄断我国航运业的局面

D.中国近代航运业同政府的关系密切

19.认真阅读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引自《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

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

①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②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③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④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0.右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有

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③在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④电话已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A.①②③④B.①③

C.①③④D.②③

21.印刷媒介的出现,不仅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成为人们斗争的工具。

中国近代史上,曾大力发挥宣传改良、为变法制造舆论作用的报刊是

A.《时务报》B.《民报》C.《新青年》D.《新华日报》

2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23.下列著作、报刊反映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过程。

其中对中国民众的求学、婚姻等社会观念的影响最大、最深的是

24.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

∥/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25.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B.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

C.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D.南优二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26.“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7.“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D.徐小姐爱好读书,阅读《申报》、看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28.右侧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

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

 

二、主观题

29.“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社会史范式也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人的视野。

请回答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几个问题:

(1)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据下图指出其变化及成因。

(7分)

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不再缠足的姑姑刚剪掉辫子的四位爷爷

 

(2)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服饰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

20世纪50年代女性最时尚、单调的列宁装20世纪80年代末陕西韩城党家村姑娘们展示的时尚服装

请回答:

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请你结合上述两幅图片阐述这个说法。

(5分)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

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

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

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6分)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

(3分)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

(4分)

 

31.(08山东)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

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⑴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

(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5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4:

00合唱《东方红》,预报节目

4:

15革命文艺

5:

30对人民公社社员广播

6:

0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6:

20革命文艺

6:

30新闻和报纸摘要

8:

00体育节目

8:

15革命文艺

8:

30新闻和报纸摘要

11:

00国际时事

11:

30人民解放军节目

12:

00对工人广播

12:

30新闻

13:

00教唱革命现代京剧、革命歌曲;革命文艺……

15:

4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16:

00红小兵节目

16:

20红卫兵节

…………

材料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表(节选)

周一至五逢整点安排l0分钟《整点新闻》,逢半点安排5分钟《半

点新闻》和5分钟《气象·生活》

周六、日

0:

30午夜剧

1:

30怀旧影院场

2:

30夜读心灵

5:

30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5:

00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

7:

20知天下

8:

00体育直播间

8:

20做客中央台

l8:

40财经在线

11:

10法治中国

12:

35体彩时间

12:

40中国质量报道(含整点新。

闻)

19:

20城乡纪实

20:

30天天福彩

20:

35小喇叭

22:

30神州夜航(含整点新闻)

0:

10生活资讯

l4:

30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5:

00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

8:

35流行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