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七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9642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7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七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七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七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七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七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七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七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七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七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七单元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七单元

课外传记阅读高考仿真课时训练(8篇)

第五十四课时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留得青山在

吴钟麟

施蛰存教授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风趣幽默。

1957年我就读于华师大,在钱谷融教授《论文学是人学》的研讨会场,钱教授致开场白:

“有位先生原有妻室,社交中又认识了某女士,他很苦恼,尽管爱她,却不敢挽着她的手臂走进社交场合。

诸位,我就是那位先生,那位女士就是我的《论文学是人学》。

今天,我终于把她带到大庭广众中来了!

”会场笑声一片。

主持人是施教授,他说:

“钱老师的大作很精彩,可惜我没拜读完。

”我纳闷,怎么这样说?

“而钱老师的开场白更精彩,讲了个三角恋爱,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拿出讨论三角恋爱的热情来研讨论文。

开始吧!

”会场像炸开了锅。

这是初识风采。

我们文学社请施教授指导小说创作,他开口就一个字:

“抄。

”大家傻了,他还引经据典:

“天下文章一大抄嘛!

”大家更傻了:

这不是误导吗?

不仅如此,他还现身说法教我们如何抄得巧妙不露破绽:

“我熟悉东欧文学,就头抄波兰,手抄罗马尼亚,脚抄匈牙利的,谁能认出来!

”大家如坠云里雾里,不过颇觉有趣。

他见大家目瞪口呆,话锋一转:

“大家练毛笔一定写过描红,要按笔顺涂满框框,这就是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

我说匈牙利什么的,意思是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

”听罢顿觉施教授博学多才,慈祥可爱。

施教授后来教我们明清文学,可他的自我介绍却让我久久不解:

“我叫施蛰存,就是鲁迅鲁老夫子所骂的‘洋场恶少’是也,听我的课要用批判眼光,小心中毒。

”这难道也是幽默?

好像又不全是,虽然校党委书记说过,教你们的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学问有,但意识是资产阶级的,你们要批判吸取,但施教授何以要自损形象呢?

讲《西游记》,施教授语出惊人,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教室顿时沉寂。

那时称工人为领导阶级,农民为同盟军,这不是丑化农民吗?

施教授还摆出根据:

“钉耙不是农民翻地的铁搭吗?

猪八戒饭量大,农民劳动强度大肚量也大;猪八戒较笨,农民的脑筋不是没城里人转得快吗?

”周围有些骚动,有不少工农子弟。

施教授提高声调:

“但猪八戒最可贵的是诚朴忠厚,这也是农民兄弟的特色。

”这下教室里的紧张气氛轻松了。

他又补了一句:

“这是我个人意见,批判对待,当心中毒。

”应该说这个评析颇有见地,在那种大气候下无所顾忌地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而他为何给自己脸上抹黑呢?

不久风云突变,中国大地上那场政治运动让教授们渐次落马,不由得担心起施教授能否继续教我们。

谢天谢地,开学了,他依然踏上讲台,却这样开头:

“我是主动向党委认错的,因为态度好,所以被允许继续讲课。

其实施教授没有发表什么过激言论,在高年级同学恳请下才写了《才与德》。

那是因为看到党支部书记只是小学程度,却要当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实在勉为其难,于是只能带着孙女在走廊晒太阳。

施教授说老同志对革命有功,应该感谢,但不妨授以禄,不一定授以位,否则既误事也难受。

他的心情是真诚的,然而又自责:

“我是出于好心,但思想方法有问题,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

”施教授说的我们亲眼目睹,也有同感,感觉不到错在哪儿,干嘛要检讨?

但我们庆幸可以继续聆听他幽默风趣又见解独到的讲课。

我毕业离校,只知道后来他被赶到资料室。

十年动乱开始,我坐不住了。

教我课的恩师纷纷关牛棚,挨批斗,像施老师那样三十年代就挨批的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走遍凄冷校园,见不到一位老师,失望之余在布告栏发现了老师们的改造日记,我又读到施教授的文字:

“今日劳改项目是清扫落叶。

我扫啊扫,忽然想到昨天不是扫干净了吗,怎么今天又这么多了呢?

深入一思考领悟了,昨天扫的是旧的,今天扫的是新的,要不停地扫。

这好比我们这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不停地改造,改造一辈子。

此为劳改一得。

”我顿觉轻松:

施老师健在。

再读禁不住笑了。

施老师写得巧妙,说他改造得不认真,他时刻在触碰灵魂;说认真,又没有实质内容,幽默笔调打了个擦边球,引人发笑又容易得到宽恕。

风暴过后是晴朗,施老师终于迎来第二春,重返讲台,先后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敬慰奖”,满载荣誉在98岁高龄仙逝。

直到此时,半个世纪前萦绕我心头的结终于解开:

在风浪迭起的年代,施教授的低调、忍耐,原来只为留得青山在。

施教授不仅是学贯中西的名家,还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更是我人生征途的导师。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施蛰存在研讨会上承接钱教授开场白的即兴发言很是幽默风趣,但作者认为施教授没有读完钱教授的作品,实在是不应该的。

B.施教授在《才与德》一文中,批评小学程度的党支部书记担任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是外行领导内行,学生们比较认同。

C.施教授有关打扫落叶的劳改日记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引人发笑,同时又不容易让别人抓住他的把柄,实在是高妙。

D.施教授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这虽然只是他的一种学术观点,但在那种大气候下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

E.本文记述了施蛰存先生的几件事,有记叙,有议论,评传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对施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怎样理解施蛰存先生指导小说创作时所说的“抄”?

答:

 

 

 

 

 

3.本文介绍了施蛰存先生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答:

 

 

 

 

4.施蛰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处世之道在文中有哪些表现?

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陈复礼:

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

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

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

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

“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

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

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

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

之后遭逢战乱,“过番”①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

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

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

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

”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

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

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

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

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

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

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

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

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

其子陈惊雄说:

“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

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

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

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

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

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引起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

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注】①过番:

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相关链接:

①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

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

举一个例,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造就。

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陈复礼《我的艺术之路》)

②经过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

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

(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

③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

“诗人的使命是爱,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

”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摘自赵阳在“陈复礼摄影艺术六十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成、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间大体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称为摄影界“华夏三老”。

B.陈复礼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古籍史书。

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C.陈复礼最初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

在跨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D.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E.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句话的理解。

答:

 

 

 

 

3.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

答:

 

 

 

 

 

 

4.陈复礼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罗阳:

用生命铸就利剑

罗阳,1961年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自小“报国”“忠诚”“奉献”等字眼就融入了他的心灵。

高中毕业后,他如愿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

在大学的课堂上,他第一次从教授口中听到“航母”与“舰载机”,听到了这样的比喻:

“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的话,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

”他更加坚定了“航空报国”的理想。

1982年,他大学毕业,分配到中航工业沈阳所,当时正赶上歼8Ⅱ研制,年轻的他被吸收到设计团队,从事座舱盖研发,他对朋友说:

“我真幸运,刚来就能参与这么重要的任务。

”那时,他每月工资仅有几十元,周围很多人“跳槽”“下海”,他却乐在其中。

在工作中,遇到有些国外的资料看不懂,他千方百计去查阅,找人翻译,一点点地攻下来。

在沈阳所,他一干就是20年。

之后,他调至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年富力强的他成为沈飞公司的“掌门人”。

上任伊始,罗阳曾这样表示:

“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口号,我对自己的要求是8个字——恪尽职守,不负重托。

”罗阳担任沈飞“掌门人”的5年里,实现了5个型号首飞;每年为客户交付的战斗机从最初的4架猛增至近百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走向远洋、发展航空母舰刻不容缓。

而航母的战斗力首先来源于其舰载机。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全国人民为之欢欣振奋,同时热烈期盼舰载机尽早正式入舰。

罗阳于2012年1月担任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

舰载机研制,我国没有任何经验,同时因航空制造大国的封锁,关键技术无处借鉴,罗阳说:

“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

”作为总指挥的他,“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

他奋战在研制现场、试验一线。

工作节奏最初是“711”,每周干7天,每天干11个小时;在最后冲刺的1个月,他也冲到极限,变成“720”,几乎每天工作达到20个小时。

歼—15的研制速度,出乎很多人预料。

设计周期,比过去缩减了6个月;制造周期,比过去缩减了4个月;入列时,外媒预测至少要1年半,歼—15仅用两个月。

他对身边的同事说:

“我知道你们很累!

可是咱们都得挺住,航空报国不是荣誉,而是责任!

”他带领团队,自主创新,创造了“厂所一体、设计制造一体协作攻关”的新模式;组建了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攻坚团队,进行折叠机翼研制的过程中,他与队友们一次次地从头做起,终于为舰载机插上了收放自如的灵活翅膀;拦阻钩是拦阻系统的关键部件,他们以严谨、科学的精神,组织科研人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断调整研制思路和主攻方向,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终于,辽宁舰迎来了举世瞩目的舰载机起降实验训练。

2012年11月18日,罗阳登上辽宁舰。

舰上7天,每个深夜,罗阳房间里的灯都要到近凌晨3时才熄。

11月24日,歼-15从空中俯冲急下,瞬间降速至0,稳稳停在航母“辽宁舰”上——中国舰载机成功起降,圆了几代航空人让战机从陆地跨向海洋的梦想。

一天之后,圆满完成舰载机试飞任务的辽宁舰回航。

随后,参与这次试飞任务的工作人员陆续离舰。

人群中,罗阳显得有些憔悴。

他的笑容中,有些疲惫。

那是罗阳留给我们最后的背影,就在离舰登车后,他突发心梗,以身殉职,年仅51岁。

罗阳追悼会,上万人自发前来,胸前别上小白花;网络上,天南地北的人们设起灵堂,燃起蜡烛,为他送行。

相关链接:

①罗阳常说:

“一支优秀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他时刻把员工装在心里,他让管理部门给装配工人配上了防腰脱的护腰带;在生产线现场支起行军床,让员工累了能小睡一会儿;他安排医生每周到生产现场,为工人检查身体;请来专家,给员工上健康课。

但他唯独顾不上自己。

②2012年,罗阳当选中航工业优秀党员。

集团要拍部事迹片,多次去找他,都被婉拒,企业文化部部长把他堵在办公室,“就差你一个,你怎么就不能配合说两句呢?

”罗阳说:

“我离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差距。

让我出来讲,我不好意思。

③罗阳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住。

罗阳只要不出差,哪怕再忙再累,下班后都去看望母亲。

他有一次去国外考察,觉得酒店的枕头很舒服,想到妻子颈椎不适,就去超市买那样的枕头,一路背回来。

④罗阳去世后,大家想要为他换上一套像样的衣服,翻遍他的行李,找不到一件西装。

秘书说:

“罗总本来就打算穿平时的夹克参加庆功宴的。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罗阳之所以树立“航空报国”的理想,是因为大学课堂上教授的话语,使他认识到了舰载机的重要性,点燃了他的报国热情。

B.在中航工业沈阳所工作期间,罗阳虽工资不高,但潜心钻研,埋头工作,乐在其中,对“跳槽”“下海”等行为不以为然。

C.面对航空制造大国的封锁,罗阳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表达了他内心强烈的愤怒和高度的民族自尊。

D.罗阳带领团队,自主创新,克难攻坚,成功研制了歼-15舰载机,并实现其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圆了几代航空人的梦想。

E.文章标题“用生命铸就利剑”,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罗阳为国家的航空事业忘我奉献毕生,为歼-15舰载机的成功研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在研制歼-15舰载机的过程中,罗阳带领的团队遇到了哪些困难?

这些困难是怎样得以解决的?

答:

 

 

 

 

 

 

 

 

3.请结合文本及链接材料分析,文中表现了罗阳哪几个方面的优秀品质?

答:

 

 

 

 

 

 

 

4.“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委员陈小川说:

“中国需要无数个罗阳。

”请结合罗阳的先进事迹,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张元济:

不可再现的高度

这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中国现代史上悲壮的一幕:

冬日上海,阴霾的天空下,“飞灰满天,残纸堕地”。

商务印书馆所印书籍、商务印书馆所设立的东方图书馆及涵芬楼之藏书,顷刻间化为灰烬,焚余纸灰飞达十数里外。

时人回忆,“空中的纸灰像白蝴蝶一样随风飞舞”。

时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商务印书馆被日机投弹焚毁,东方图书馆遭日本浪人纵火。

纸灰飘到与商务印书馆隔了半个上海的张元济寓所,这位商务的董事长望着长空,不禁潸然泪下。

后来,张元济编纂《涵芬楼烬余书录》,在序中表示,取“烬余”两字,意在“志痛”。

敌人的言行证明了商务印书馆的价值。

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曾经说:

“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

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

然而,张元济在给胡适的信中明确传递了商务复兴的决心:

“商务印书馆诚如来书,未必不可恢复。

平地尚可为山,况所覆者尤不止于一篑。

设竟从此澌灭,未免太为日本人所轻。

事实是,创建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无论是在遭此劫难之前,还是经过劫后复兴,一直是近代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出版文化机构。

由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涵芬楼发展而成的东方图书馆,藏书逾50万册,为当时全国图书馆藏书量之冠,涵芬楼更是藏有大量善本珍籍。

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更如同现代学术史上的北京大学一般。

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可以画等号。

从1902年进入商务起,从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到董事长,正如叶圣陶所评价的,张元济“把商务看成是他的终生事业”。

张元济与商务创始人之一夏瑞芳约定,“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并曾在诗中写道:

“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书林努力来”。

他的这一抱负,使得商务印书馆成为1949年之前中国最重要的教材出版机构,并且是奠定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主要力量之一。

康有为赞誉“译才并世数严林”,而严复的译著(包括《天演论》再版)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大多是在张元济主持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完成了工程浩大的古籍整理工作,得到民国学术界、出版界的极高推崇。

《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等,都是由他亲自选择版本、整理校勘后付印的。

张元济的人生可谓传奇。

他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点为翰林。

1898年,朝中大臣保荐,称康有为、张元济等为“维新救时之才”,光绪帝遂在颐和园召见了二人。

1949年9月,毛泽东邀张元济同游天坛。

当晚,他对儿子张树年说:

“我活到耄耋之年,见过光绪,见过袁世凯,见过孙中山,见过蒋介石,今天又见了毛泽东。

由于被认定是“大老板”,张元济在1927年曾被一伙绑匪劫持了整整6天。

6天中,他陆续作了10首绝句,脱险后编定为《盗窟十诗》,分送友朋。

其中写到“邻家笑语”、“池塘鸭子”,自认为是在“领略天趣”。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商务印书馆老编辑、对馆史素有研究的陈应年慨叹:

“今天中国的出版界,没有一家能跟当年的商务相比!

一位对中国出版史研究颇深的学者,参观建在海盐的张元济图书馆后留言:

“张元济不可追。

  相关链接:

①商务印书馆创办时只是一个以印刷业务为主的小作坊……在张元济手中,商务印书馆迅速地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

(《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论张元济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理念与中国近代文化转向》)

②涵芬楼就是张元济专门为收藏古籍善本所建的地方,涵芬楼所藏古籍善本都是张元济一本一本地收来的……张元济在涵芬楼的基础上建成了著名的东方图书馆,向公众开放。

(吴永贵《张元济,在出版中安身立命》)

③张元济在自己给商务馆确定的“在商言商”的道路上,执著地走了整整半个世纪。

作为舵手,他小心翼翼地驾驶商务馆这条船绕开政治漩涡。

(《民国时执掌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

④张元济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辑校整理古书,钩沉、整理进而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但商务毕竟是企业,搜集、编校古籍毕竟需要巨大的成本,所以张元济的做法难免遭人反对。

有股东指责张元济收购古籍是“徇一人之嗜好”。

文弱儒雅的张元济拍案而起:

“此事决不使公司于营业上有损!

”……《四部丛刊》初编出版以后,光这套书就赚了100多万。

经营上的成功,为他后来能够持续地做这件事情,提供了很大的保障。

(辉文《中国出版第一人》)

⑤张元济的编辑宗旨是坚定的,即普及教育、开启民智,但作为一个实业家,他也并不讳谈“利”字。

(李艳《张元济的编辑思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元济一生见过中国五个“第一号人物”,其地位和声望使商务印书馆在政权更迭的年代里能够很好地生存。

B.在张元济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的严复翻译的著作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对此康有为大加赞誉。

C.张元济志在“昌明教育”,使商务印书馆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教材出版机构和奠定新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

D.张元济所写的《盗窟十诗》中“邻家笑语”“池塘鸭子”等诗句,表现了他被绑架时身历险境而不畏惧的镇定自若。

E.张元济以出版推动教育,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

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写就了他“不可追”的一生。

2.文章为什么着力描写商务印书馆被日本投弹焚毁的悲壮一幕?

答:

 

 

 

 

 

3.文中说“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可以画等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张元济对商务印书馆的贡献。

答:

 

 

 

 

 

  4.张元济在经营商务印书馆时是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的?

这种做法有何现实意义?

请结合材料探究。

答:

 

 

 

 

 

 

 

 

 

 

 

第五十五课时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陆 羽

在民间,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他以写出了世界上首部《茶经》而传世。

据《新唐书》所记载,同时参看《唐才子传》,他的主要情况如下:

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因相貌丑陋而被父母抛弃,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由积公禅师收养。

积公禅师为其取名,以《易经》自筮,占得“渐”卦,卦辞曰:

“鸿(雁)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于是,按卦辞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并以“鸿渐”为其字。

羽九岁时,智积禅师要他抄经,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