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7756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89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1.积累生字新词和相关文学常识。

 2.结合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

 3.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

 4.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1.注意朗读训练,能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能够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单元以“天下国家”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的现代诗来读。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家乡、保卫祖国,使家乡得到解放、使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诗歌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1.结合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

 2.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

 3.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4.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整体来看,本单元的课文教学应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采用圈点、勾画、作批注的方法标出自己不懂的句子或段落,和其他同学探讨以及和老师交流。

 《黄河颂》的教学应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整体把握歌词的主体部分。

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教读。

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土地的誓言》一文的教学,建议初读由教师本人进行表情朗读。

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

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

其实,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

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

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疏通《木兰诗》的文意,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可适当点拨。

本课生字词较多,可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查工具书,教师在课上检查。

对诗中涉及的一些修辞现象,可提醒学生注意,点到为止,不必细讲。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是互文,学生很可能误解,但只要略加提示,学生并不难理解。

另外,要求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第5课 黄河颂

1课时

第6课 最后一课

2课时

第7课 土地的誓言

1课时

第8课 木兰诗

2课时

写作 学习抒情

1课时

综合性学习 天下国家

1课时

第5课 黄河颂

1.易错字

狂澜(lán) 山巅(diān) 屏障(zhàng) 澎湃(pài) 哺育(bǔ) 气魄(pò) 劈开(pī) 宛转(wǎn)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坚强

坚固,不可摧毁,不可动摇。

指强固有力,不可动摇,不可摧毁。

坚固不动摇,用“坚强”;

全力不放弃,用“顽强”。

顽强

坚强,强硬。

也比喻人做某事有毅力或不向困难低头。

指尽全力而决不放弃。

5.词语释义

狂澜:

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九曲连环:

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

滋长:

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澎湃:

①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②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

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文题解说】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

“黄河颂”即歌颂黄河,歌颂黄河的伟大、坚强。

题目点明了诗歌赞颂的对象和内容。

 【创作背景】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及我们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

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颂歌。

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

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本文的教学应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整体把握歌词的主体部分。

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本课为1课时。

 1.掌握字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1.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读出感情。

 2.组内合作交流。

 1.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2.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导入⇒读悟节奏⇒整体感知⇒欣赏语言⇒“美”点追踪

导入一:

背景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声中走进文本,教师顺势介绍本文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解说。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著名诗人光未然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黄河奔腾的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导入二:

情境型

 [设计意图] 用《黄河大合唱》的气势创设学习本诗的意境,让学生深受感染。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导入三:

回顾型

 [设计意图] 由毛泽东的话引出对黄河的历史作用的回顾,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让学生了解了相关历史,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

“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学生交流完毕后,引出《黄河颂》。

一、学会朗读,感悟诗歌的节奏美

 [设计意图] 此环节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全班齐读诗歌。

二、再读诗歌,感悟诗歌整体美

 [设计意图] 通过再次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整体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

 1.再读诗歌,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写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黄河两岸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

黄河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的黄河代表着英雄的中华民族。

 【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

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弘的颂歌。

 2.悟读诗,体会诗歌的整体美。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理解诗意。

 【多媒体显示。

 

(1)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起了什么作用?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句子。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啊!

黄河!

”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4)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三、研读课文,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设计意图] 透过对具体语句的赏析评判,指导学生逐步认识本诗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感悟品鉴的能力。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把握“啊!

黄河!

”在结构上的作用。

“啊!

黄河!

”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 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明确〕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的理解,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

其次,应该和诗歌结合起来理解。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亲切、自然、直抒胸臆。

 5.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

为什么?

 〔明确〕 否。

表达了中华儿女有着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

 6.师概括本诗的语言特点。

 〔明确〕 在“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的主干是“巨人”的躯干,黄河的支流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同时歌颂了黄河“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气势,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伟大、描绘了民族精神的伟大。

四、拓展迁移,“美”点追踪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围绕着诗歌的内容、语言、思想、结构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要求学生用“我欣赏这首诗    ,因为    ”的句式说话。

 

 【学生畅谈学诗的感受、体会,组内交流后,班内展示。

 生1:

我欣赏这首诗优美的旋律,因为它汩汩而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流出诗情,真可谓“黄河之水心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

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的语言,因为它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也不觉怦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般的风采。

 生3:

我欣赏这首诗铿锵的韵律,因为它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生4:

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近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雄浑的美、壮阔的美、蜿蜒的美),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这足以激发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

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美,特别是修辞的运用。

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说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好与差决定着诗歌艺术成就的高低。

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

 〔明确〕 美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学们要以富于个性化的眼光发现诗歌独特的美。

美在旋律,美在语言,美在画面,美在风格,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真是美不胜收。

让我们齐诵这首诗歌。

 《黄河颂》既是一首黄河的颂歌,更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黄河以其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黄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歌颂黄河的精神,就是要歌颂中华民族的精神。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揣摩下列比喻句、拟人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2)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3)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案:

1.两首歌词都是以物喻人。

《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

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2.

(1)“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

(2)“屏障”指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源泉。

(3)“摇篮”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链接一: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北美来电话约稿,以《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为题,要我为《华语快报》撰文,以配合中国伟大作曲家冼星海的这部艺术作品在香港“黄河音乐节”隆重上演。

围绕这个题目,我早写过回忆录,要说的都说过了。

而盛意难却,虽是限题限时作文,也该再试试看。

我要借此机会,热烈祝贺“黄河音乐节”取得丰硕成果。

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请而我因有事未能前往,也借此表示谢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星海在上海结识的时候,他已经大发宏愿,要通过自己创作的音乐形象,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胜利的确信。

他把这一宏愿灌注到他正在写作的《民族交响乐》中。

抗战爆发了,这是全中国人民热情奔放的时代,作家、艺术家更处于热情奔放的潮头。

他写了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爱国歌曲,更希望通过声乐艺术的长篇巨著以表现自己的宏愿。

这说明《黄河大合唱》的诞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蕴蓄已久的内在要求。

 回想起来,作曲家反映时代要求的宏愿,也正是中国作家、艺术家共同的心愿,我也并不例外。

1938年秋冬,我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

中国雄奇的山川,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时刻强烈地感动着我,我在心头酝酿着一个篇幅较大的朗诵诗《黄河吟》。

稍后在延安治病、写诗时,接受星海和演剧三队同志们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现在可以补充的是,当时有两个印象,强烈地直接激发了我胸中蕴蓄的诗情。

一个是渡过黄河险滩时船夫们驾驶方舟(确确实实是方舟)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这已经在《黄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现和发挥了。

当时,同舟共济的邬析零同志记录下来的船夫号子,曾经是星海作曲时的重要参考。

再一个是行经山西吉县以北的壶口(虎口)看黄河激流堕入悬崖深渊形成尼亚加拉大瀑布式的壮美图景。

这是著名的“黄河冒烟”“陆地行舟”(船过此处要在陆上绕行一段)的地方。

我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

我把当时的印象如实地写进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大合唱第三首)中,我说“如实地写”,因为确实“从十里路外”,可“仰望它的浓烟上升”,它确实“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这里描述的历史上西北人民无尽的苦难,当时“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穿插在敌人后面”的奇异场面,也都是真实的。

《黄河大合唱》八首歌曲的第三首,被写成一首朗诵歌曲,这在词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尝试。

星海写道:

“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能表达歌词的内容,而又可独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尝试。

”(《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我以为应当这样尝试发挥艺术的效果。

 全国解放后,《黄河大合唱》在首都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对此表示遗憾。

朗诵歌曲表演时难度较大,他们怕处理不好,影响了整个演出的效果。

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两场演出,是由我带病朗诵的,当时伴奏条件也比较简朴。

后来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业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气呵成的完整演唱,并未因第三首难于处理砸了锅。

现在是专业团体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条件比过去强得多。

我希望艺术家们克服困难,希望听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

 我现在还记得,1939年2月的一个晚上,延安交际处一个宽大窑洞里,抗战演剧第三队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农历除夕。

我应邀从二十里铺的医院赶来参加这个晚会。

星海同志也应邀参加了。

在明亮的煤油灯下,我站起来作了几句说明,然后很带感情地一气朗诵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黄河》歌词。

同志们以期待的眼光聚精会神地谛听着。

掌声刚落,星海同志霍地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说:

“我有把握写好它!

”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杂以欢呼,祝贺这诗与音乐的心灵的契合。

 《黄河大合唱》主要是音乐艺术的成就。

歌词为实现作曲家的宏愿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们痛惜天才的作曲家过早地离去!

要是他活到今天——当然是八十高龄了,听到他的歌声至今还在大河上下、天南海北鼓舞着炎黄子孙团结奋起、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那该多好啊!

要是他还活着,在他正常延续的后40年中间,他该写出多少不朽的时代乐章啊!

想到这里,越发感到我们的损失之大!

越发激励年青一代的有志之士,急起直追,弥补我们的重大损失,并且以超越前人的新创造,为新中国增添新的光彩!

 (原载1985年8月28日纽约《华语快报》)

链接二:

 《黄河颂》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黄河颂》一课,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也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地备了课。

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

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

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我知道这样一篇诗歌,可以简单地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串课堂。

可是,只有朗读,恐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既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

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都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型。

 先朗读(蓄势)——再品语言(实质)——后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