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探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5891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探究.docx

《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探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探究.docx

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探究

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探究

课题组成员:

05数学杨之江;05社会工作陈宇;

06文博洪秋伊;05应用化学何翔九;

05英语黄纳

引言

媒体随着人类民主化进程而向前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适应。

随时间发展,媒体的形态开始从报纸走向多样化。

同时,媒体手中的权力也在膨胀。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媒体手中所掌握的力量终于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平——影响事物的本来发展进程。

如果说媒体的力量在初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监督的力量,是一个旁观者的间接的力量。

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媒体的力量开始不自觉地寻求一种对于事物本身的发展的影响。

新闻道德伦理,是近年来在不少新闻事件中频频出现的话题,它作为新闻传播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我们新闻传播者自己,影响着公共生活的每个人,同时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但是当下,社会上的媒体报道越来越呈现出夸张,失实的一面,有的甚至为追求轰动效应的出位报道而不顾其真实性。

在本学期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后,我们认为有必要做一个关于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的课题,并希望通过此次课题研究,加强自己对于社会上事物认识的思考深度。

并能给予周围同学一些启示和思考。

实际调查工作

我们主要进行了一些实地调查工作,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网络论坛设立投票、发帖和向相关领域人士及新闻专业学生进行访问等形式来完善课题。

工作一:

问卷调查工作

组员何翔九和黄纳通过设立调查问卷来考查港台媒体过分追求轰动效应的出位报道现象(问卷见附录)。

调查结果显示,普遍大众还是认为记者的这种报道是缺乏社会道德的,原动力也只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目光,对社会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政府对这些行为爱莫能助,通过对这些记者进行思想教育,提高记者的职业门槛,提升他们整体的道德素养、职业操守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至于对骂现象,普遍大众认为炒作的成分更多一点,认为对骂者只是想通过这种方法引起媒体注意来提高知名度。

对于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夸张,失实的报道,甚至为追求轰动效应而不顾其真实性的报道,人们已见怪不怪,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置之,虽然不被人们重视但是还是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成长、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以及对社会的整体风气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还是要重视起来。

规范媒体产业、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媒体的整体道德素质是当务之急。

 

工作二:

网络论坛发帖调查

组员洪秋伊在在线调查社区()向广大网友进行了在线调查,考察港台媒体的炒作现象,得到了网友们的积极响应。

以下摘录部分网友的观点:

谈到港台媒体日渐趋于挖掘名人隐私

一网友说:

“大众需要娱乐,但不能低俗;媒体需要受众,但不能媚俗。

传播的娱乐性是大众传播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但是也不能够忘记它应具备教育性!

媒体在尽可能吸引大众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良心。

谈到关于“王菲生孩子”

另一网友说:

“王菲生孩子,仿佛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把整个世界都冲得面目全非,所有的人都顾不上别的,全都来掺和这件事了。

王菲生孩子简直可以促使GDP增长。

一位工人身份的网友“李师傅”批评媒体:

“这些娱乐媒体简直是发烧、发癫、发骚、发昏、有病!

普通人家,谁家老婆没生过孩子?

人家歌星生孩子,媒体发哪门子高烧?

矿难、森林大火、楼市、股市、教育、医疗这些老百姓关心的事,他们咋不去采访报道呢?

他们的眼球为啥老盯住那几个明星不放呢?

明星的脸蛋能出大米?

工作三:

向本校新闻专业学生进行访问

组员杨之江向本校05级新闻系胡思恩同学,以下是对于胡思恩同学的观点的记录:

中国当代媒体的伦理道德的确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目前从法律角度来看,关于媒体的报道只能裁定其是否属实,但是涉及个人隐私方面,就只能看媒体自身的思想境界了。

现在的媒体大多是以西方媒体主流的观点“观众所关注的,便是我的报道方向”来就定报道内容的,记者可以通过采访得到许多信息,有时为了迎合大众,甚至去编造新闻。

报道的内容实质上反应的是记者、报社的道德准线。

很多为了追求轰动效应的做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人的猎奇心理,从而引发了目前最值的关注的问题:

“究竟什么才是人类的好奇底线?

----05新闻胡思恩

通过各项调查工作我们看到:

当今的中国媒体主流之中,并没有恪守其应有的伦理精神,相反却屡屡有与之背反的行为发生,不觉人耳。

以下是我们从各大网站,报刊中摘录的一些信息:

“佛山有超过100万人由于吃鱼生感染了肝吸虫病。

”随着此消息的被一再转载及在网上传播,全国很快会知道佛山有100万人因吃鱼生而感染了肝吸虫病,佛山成了“肝吸虫病高发地区”了,这在佛山当地造成极大的反响,但最后只由佛山当地媒体出面澄清事实。

------《新快报》在2004年11月3日报道

课题小组按:

按照《新快报》的报道:

“佛山本地养的猫”吃鱼而导致的肝吸虫感染率是100%,而由此推导出佛山人因吃鱼而得肝吸虫病的感染率也是100%。

这简直是不负责的推测!

我怀疑记者们是否知道佛山市的常住人口是多少,佛山全市户籍人口338.98万人,常住人口560多万,那么最少就有1/5的佛山人有此病了,如果再按作者的逻辑去推测,加上其它疾病,那么是否就可以推论全部佛山人都有病呢?

2003年9月15日,中国最大的官方新闻通讯社——新华社时隔一年多后在报道繁峙矿难的进展时宣称:

“11名新闻记者在采访事故过程中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贿送的现金、金元宝,存在严重的经济违纪行为。

课题小组按:

消息一出,社会上一片哗然。

他们受贿后“集体失语”的所作所为,与采访报道“广西南丹矿难事件”的英勇记者们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而11名记者收受金钱、黄金的违纪案件事实被暴露后,各相关新闻单位赶紧出来申明“受牵连的记者非正式职工”,这又显得多么可笑和可悲……。

但不否认的是,他们受贿后要隐瞒事实真相的“集体失语”行为,将成为中国记者的耻辱!

前些时候,有香港媒体报道称王菲的小女儿天生兔唇,已暗到美国做整形手术。

新闻一出,正愁无米下锅的内地媒体也竞相吆喝,一本正经地玩着追踪搞着调查,拉着小半尺的清单厚着脸皮往门户网站上贴头条。

课题小组按:

且不说这样捕风捉影的话题随意拿出来面对公众做裸露状对不对,单说拿一个孩子的生理缺陷说事,既伤害其家人又招人恶心的所谓“娱乐”是否过于缺德?

从上述种种不合伦理的事件我们看到:

在当今世界,媒体,在制造着一切,在宣扬着一切的同时也在掩盖着一切。

探究媒体种种和伦理道德不符合的因素,是当下重构媒体伦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的一步。

在接下来的典型个案分析中,我们将会从以下4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媒体在捕风捉影中产生新闻(断章取义);变民间新闻为新闻事件(无中生有);媒体变记录报道为策划制造新闻(过分追求轰动效应的出位报道)以及依托舆论监督名义而敲诈(巧立名目发横财)。

典型个案分析

探究方向一:

媒体在捕风捉影中产生新闻(断章取义)

案例解读:

新浪发文《奥运圣火燃烧中国互联网新浪网成为最大赢家》

  2004年9月1日,全球互联网受众测评的标准Nielsen//NetRatings在上海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在本届雅典奥运会的网站受众测评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奥运相关网站在这十多天中与中国奥运代表一样,取得了的巨大成功。

8月13日至30日期间,新浪网奥运频道共吸引了约2800万独立访问者。

  根据Nielsen//NetRatings市场统计测评报告的数据,8月13日奥运会正式开幕之后,新浪网奥运频道的流量与中国队的表现及其金牌数齐头并进。

8月17日,也就是中国队奋力拼搏获得5块金牌的第二天,该频道访问者数量相比奥运首日(8月14日)上涨了56%,平均每位访问者在该频道上的停留了约10分钟。

之后,访问者数量在8月23日达到了另一个高峰,而此前一天,正是中国运动员们的又一次夺金高潮。

  Nielsen//NetRatings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庾良建评论道:

“中国网站在奥运期间的流量表现非常令人鼓舞。

新浪网的流量增长在奥运期间尤其突出,其它中国网站,包括搜狐、网易和Tom的首页流量在奥运期间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

而根据新浪网的统计,奥运开幕第一天新浪-华奥奥运频道访问量就窜升到前所未有的1.3亿页读数(Pageview),23日更是达到创中文互联网纪录的1.5亿页读数。

8月28日凌晨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平世界纪录的12秒91获得金牌后,从28日凌晨2点至中午12点,新浪奥运频道的网友留言数量达到32000多条,几乎平均一秒钟就有一条网友评论,创下全球互联网网民留言的最高纪录。

整个奥运期间,包括刘翔和女排姑娘在内的一共27名金牌选手赛后第一时间做客新浪-华奥雅典奥运嘉宾聊天室,与网民交流夺金心得。

Nielsen//NetRatings是互联网受众测评和分析的全球标准,提供的服务包括NetView、SiteCensus、MarketIntelligence、AdIntelligenc和CustomResearch等。

Nielsen//NetRatings通过全世界70%的互联网的覆盖率,以及提供整合的互联网及数字媒体研究报告,为客户提供权威可信的第三方数据以帮助客户获得珍贵的市场洞察。

以下是nielsen提到新浪的部分原文:

ChinesenewsportalsSina,Sohu,NeteaseandTomallexperiencedconsiderablegrowthintrafficbetween23and30August2004.OneofChina’sbiggestportals,Sattractedatotalof27.7millionuniquevisitorstoitsOlympicdomainduringthecourseofthegames.AccordingtoNielsen//NetRatings’MarketIntelligencereport,webtraffictoSina’sOlympicdomaingrewhandinhandwithChina’smedaltally.OnAugust17,thedayafterChinawonfivegoldmedals,thenumberofvisitorsspiked56percentascomparedtothefirstdayoftheOlympics,August14.TraffictothesitejumpedagainonAugust23afterChina’sgoldmedalwinthepreviousday.Notsurprisingly,sevenoutoftenvisitorstotheSinaOlympicwebsitesweremen,withSina’sbasketballsectionreachingan85percentmaleaudienceandprovingtobetheleastappealingtowomen.Certainsitesreceivedasurprisinglyhighfemalevisitorrate.AsitededicatedtotheathleticperformancesofChina’sspring-boardstarTianLiang,drewmorethan63thousandfemalesorfortyfivepercentofthewebsite’stotaluniquevisitors.TraffictoLiuXiang’spagegrew742percentto130,000uniquevisitorsthedayaftertheyoungChinesesportsheroclaimedthefirstChinesegoldmedalforthe110mhurdles.

课题组成员陈宇:

从nielsen的原文中,我们只是看见了客观的报道,把新浪、搜狐、网易和Tom的首页流量相提并论,并没有特别的突出谁,根本谈不上“新浪网的流量增长在奥运期间尤其突出”nielsen为了具体说明流量增长的情况,所以举了其中的一个门户网站为例,并不能说明这个门户网站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

新浪断章取义,妄加评论,借着nielsen对其详加描述的契机,给人以一种错觉,并因势诱导,把自己捧为“中国最大赢家”。

诚然,能被nielsen列出的中国门户网站,自然是极具影响力和人气的,以上各大网站,在网民心里也是非常有分量的,其中自然也包括新浪,从nielsen列出的数据来看,新浪在奥运期间的人气即使不是最高那也应该是数一数二了,但是新浪竟然把这种模糊朦胧的概念化为赤裸裸的自我吹捧,就令人及其反感。

中国古语有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新浪的号召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还有深度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是歌功颂德的事情还是由别人代劳比较好一些。

新浪如此炒作只会失信于网友,得不偿失。

类似的断章取义的现象在媒体报道中层出不穷。

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挑出一句离开语境就十分引人侧目的权威的话,然后由此展开,借机炒作,以此来推动自己的销量。

中国的文字的灵活性是十分大的,有了语境甚至可以赋予某个词语与本身含义截然相反的意义,例如贬义褒用等等文学手法。

断章取义正是犯了这种忌讳,容易产生歧义,甚至误解,尤其是媒体这样的特殊部门,由于其广泛的话语权,一份不负责任的报道会引起社会上的轩然大波,媒体的道德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一方面是发行量(网络媒体或称人气),另一方面是职业道德,媒体陷入了两难的局面。

媒体终究还是个商业部门,它的存在完全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它的经济资源最大的两部分就是广告和读者的购买,而这两部分恰恰与它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密切相关。

是存在先于道德还是道德独立于存在之外?

媒体的处境似乎也十分的尴尬。

现在中国的媒体界可谓百家逐鹿,每年都会优胜劣汰,网络,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宣传单,海报,等等,不仅有同领域的竞争还有跨领域的竞争,媒体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得它一次次的突破其应有的道德限界。

可是广大读者需要的是诚实可信、详细独到的报道,而并非弄虚作假,招摇过市的所谓爆炸性新闻。

我认为中国应该完善媒体法,规范媒体的道德标准,不然媒体市场的自由竞争会滋生出恶性报道的毒瘤,混淆读者的视听。

媒体的道德规范让资源匮乏,格调低下的小型媒体机构不能依靠爆料而苟延残喘,还读者们一个洁净的视听空间。

探究方向二:

变民间新闻为新闻事件(无中生有)

案例解读:

“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风波

国内媒体的报道大多源自英国《旗帜晚报》(TheEveningStandard,国内媒体普遍误译为《标准晚报》)4月15日的一篇报道。

文章的标题极为醒目:

《牙膏致癌警告》。

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报道了事件的严重性。

其一是发出“癌症警告”:

“超市里出售的数十种牙膏被点名,受影响的还包括洗洁精和洗手液等抗菌清洁产品。

其二是摆出“科学依据”: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产品中含有的三氯生,能够与水反应生成三氯甲烷。

其三是介绍“产品下架”:

《旗帜晚报》调查发现,包括高露洁等品牌在内的数十种超市商品均含有三氯生,而马莎百货正在撤出所有含三氯生的商品。

其四是提供“专家说法”:

世界自然基金(WWF)毒理学专家GilesWatson警告说,消费者如果不放心的话,最好的建议是避开含有这种化学物质的产品。

美国和英国的主流媒体并未太多关注Vikesland等人的研究。

但《旗帜晚报》的报道通过网络却很快引起了国内的关注。

许多国内媒体由此,采访专家,采访质检总局,采访高露洁牙膏的生产厂家,忙得不亦乐乎。

但此刻绝大多数媒体似乎没有想到去查阅原始的研究论文,或是去采访Vikesland本人。

  与《旗帜晚报》的报道相比,国内个别媒体的报道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例如,有媒体将《旗帜晚报》自行调查的含三氯生的商品名录奉为“涉案产品名录”;有媒体直接将高露洁全效牙膏定性为“含间接致癌物”。

这一事件也给高露洁牙膏的生产厂家也带来了烦恼。

4月19日,广州高露洁公司法律及政府事务部告诉《南方周末》,该公司4月18日已经发表了一份声明,接下来还会对媒体和公众做出更详细的说明。

该公司在那份声明中称,“有关近期个别外国媒体报道中提及的实验室研究报告,该报告中并无涉及牙膏,或提出任何针对高露洁全效牙膏使用安全性的内容”,“大量的科学依据及长达十几年的全球消费者之使用,充分证明了高露洁全效牙膏的有效、有益及安全性”。

这一发现的科学家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研究者彼得·威克斯兰在弗吉尼亚《TheRoanokeTime》报纸的网站上说,许多媒体断章取义了他关于潜在健康风险的发现。

他没有说,也没想给谁一个结论,说抗菌化学物质是潜在的危险和值得引起健康关注。

他说,周五伦敦《旗帜晚报》说的英国玛莎超市把有些牙膏下架,显然是对他最近研究的过度反应。

他认为,人们跳过了他的结论,现在没有担心的必要。

但这位严肃科学家的最态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内媒体没有采用他的话。

课题组成员陈宇:

类似的事件,在国内新闻界比比皆是。

我查到就有杜邦“特富龙”事件。

本来,美国环保署发布公告,针对的并非特富龙等产品的安全性,而是杜邦有没有隐瞒全氟辛酸铵(制造特富龙涂层等材料时用到的一种助剂)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的信息。

但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甚至没去阅读美国环保署和杜邦网站的新闻原稿,就轻易地使用了诸如“有毒锅”一类的字眼,弄得公众不知所措。

社会上产生某种谣言以后,媒体的责任是去澄清事实,如今却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推波助澜。

就拿“高露洁事件”来说,这一事件与科学有关,许多记者虽然不熟悉科学新闻,但只要查阅原始论文,采访相关学者,同样可以澄清事实的。

遗憾的是,他们连这一步也未能做到。

我引用一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的观点:

“媒体应该成为社会安全的守护者,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媒体不但要告知公众,还一定要加以适当和准确的解说,告知公众威胁程度到底有多大,让公众全面了解情况。

在此次高露洁牙膏事件中,媒体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的确体现了媒体的责任,但‘不能简单地把问题抛给公众,更不能听风就是雨,无限制地夸大。

因为,真理往前迈一小步往往就成了谬误’。

探究方向三:

变记录报道为策划制造新闻(追求轰动效应)

案例解读:

香港当红组合Twins阿娇被偷拍事件

Twins在马来西亚举行“Twins环游世界云顶演唱会”,演唱会结束后两人去后台更衣,可是没想到,阿娇竟遭到香港狗仔队偷拍,照片更被刊登在香港周刊《壹本便利》的封面上。

当时正在深圳赶拍电影《双子神偷》的Twins非常气愤,面对媒体镜头,阿娇更是哭个不停。

Twins的经纪人表示,这件事对阿娇的影响非常大,目前在深圳拍戏的她知道这件事后一直哭个不停,现在才稍微平静了些。

虽然能正常开工,但是拍戏间隙,她不再说笑,一个人坐在一旁发呆。

尽管该杂志上没有登出阿Sa的照片,但不知道是不是也已遭偷拍。

目前Twins最担心的是,可能对方手中还有更多照片,不知道接下来他们会怎么处理?

这可以说是Twins出道以来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了。

课题组成员洪秋伊:

“讲良心”和“爱名誉”是人的不可抗拒的本能,而新闻传播业的人们又比常人更爱名誉,为什么在中国的新闻传播界,会有那么多人违反各类职业伦理规范,且还显得毫不在乎良心或舆论的谴责呢?

问题在于中国的许多行业特别是新闻传播业还不存在一个得到大多数从业人员认可并能接受的基本统一的职业伦理规范。

我说的是心中之规,而不是纸上之规。

其实纸上之规从来就没有真正进入大多数新闻从业人员的心中,其中有的条文还被许多人认为是不合理的。

那么心中之规呢?

由于职业伦理讨论中还有许多禁区或想象中的禁区,在这个领域还不存在一个基本自由的意见市场,于是就难以产生被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真心接受的道德伦理规范。

新闻伦理,是近年来在不少新闻事件中频频出现的话题,它作为新闻传播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我们新闻传播者自己,影响着公共生活的每个人,同时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人们对规范,也就是“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问题存在普遍分歧或模糊理解的时候,就会出现阿娇事件这样的情况:

杂志做出过分行为,却不认为该行为违反了自己的心中之规,于是他既不感受到良心的谴责,也不担心别人的舆论谴责;但你却认为他违反了你的心中之规,并奇怪他为什么不在乎良心或舆论的谴责?

这错固然在该杂志,但眼下更迫切要做的在于完善规范的内容和制定规范的程序。

“新闻伦理是新闻工作者在其专业领域内对是非或适当与否下判断的良心尺度。

”新闻伦理的抉择往往是在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价值冲突之下,对不存在明确判断标准的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

问题一旦涉及到价值冲突下的道德行为选择判断,事件就会变得错综复杂、界限模糊。

但无论判断多么艰难,无论新闻伦理的界限多么模糊,它始终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应是新闻伦理道德的规范的应有之义;而坚守对人类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则应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探究方向四:

依托舆论监督名义而敲诈(巧立名目发横财)

案例解读:

不良记者敲诈索钱财

1)“最近生意怎样”,一段时间以来,这已成为《鄂东晚报》的记者们心照不宣的打招呼用语。

所谓的“生意”和“办案”,就是记者们去一些出现问题的单位进行采访,而后被曝光单位主动找到记者或被动地叫去看稿,在交纳一定数额的“宣传费”或“征订费”后才能免灾。

而这一切都是在报社领导明里暗里支持下进行的。

有时为了震住被曝光者,报社老总会在发稿签上写下“此事件十分严重”等意见,再交给记者以出示人。

----《中国新闻周刊》第205期

2)2006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报,对《中国食品质量报》社原四川记者站副站长汪启明、《中华工商时报》社原浙江记者站站长孟怀虎、《经济日报农村版》原浙江记者站副站长卜军、《中国工业报》社原河南记者站常务副站长陈金良,以新闻报道为名,向基层单位和群众敲诈或诈骗财物的违法违规活动予以揭露。

以下是4人违法的所作所为:

汪启明指使他在四川非法聘用的人员,将20头生猪注水后转运到乐山市井研县食品公司销售,并拍摄成录像带,然后以此为要挟敲诈30万元。

一名宝马车主在浙江省石油总公司某加油站加油后,发动机出现故障,车主将此事反映给《中华工商时报》,孟怀虎借此敲诈35万元。

卜军利用记者的身份,以“曝光”某公司在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名,骗取该公司钱财。

然后通过他人伪造了一份《国内维权动态内参》寄给受害人。

中国工业报社河南记者站常务副站长陈金良以河南省光山县建设局存在问题相要挟,向该单位索要现金2万元。

课题组成员杨之江:

记者通过新闻搞敲诈勒索等腐败活动,不仅与记者的职业道德有关,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我认为,当社会处在一定发展阶段时,社会道德缺失,法律不健全,就会出现这类现象。

但是这也不是新闻教育能解决的问题。

 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的看法:

“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有一定作用,但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约束机制,任何人都有可能犯罪。

在我们搜集信息过程中,通过大量收集资料发现,这些年来,类似案件并非罕见,孟怀虎等人还是真记者,假记者敲诈勒索或诈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