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489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下第三单元文言文习题带答案

班级:

姓名:

目录:

第9课《桃花源记》检测题

第10课《小石潭记》检测题

第11课《核舟记》精品检测题

题型:

【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

《桃花源记》习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①芳草鲜美:

②妻子邑人:

③来此绝境:

④无论魏晋:

⑤阡陌交通: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⑦各复延至其家:

⑧便扶向路:

⑨渔人甚异之:

⑩复前行:

⑪欲穷其林:

⑫处处志之:

⑬未果:

⑭便要还家:

2、一词多义:

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之:

①渔人甚异之:

②具答之:

③处处志之:

④闻之:

⑥忘路之远近:

⑦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

①欲穷其林:

②其中往来种作:

③得其船:

舍:

①便舍船:

②屋舍俨然:

遂:

①遂迷:

②遂与外人间隔:

得:

①便得一山:

②得其船: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②林尽水源。

③便舍船,从口入。

④问所从来,具答之:

⑤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

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6、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

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①芳草鲜美:

古今异义,新鲜美好。

②妻子邑人:

古今异义,妻子儿女。

③来此绝境:

古今异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④无论魏晋:

古今异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⑤阡陌交通:

古今异义,交错相通。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不值得,不必。

⑦各复延至其家:

古今异义,邀请。

⑧便扶向路:

古今异义,沿着、顺着。

⑨渔人甚异之:

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⑩复前行:

名词作状语,向前。

⑪欲穷其林:

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⑫处处志之: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⑬未果: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⑭便要还家:

通假字同“邀”,邀请。

2、一词多义:

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就。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然。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对。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

副词,随即,不久。

之:

①渔人甚异之:

代词,见到的景象。

②具答之:

代词,桃花源中人的问题。

③处处志之:

助词,补足音节。

④闻之:

代词,这件事。

⑥忘路之远近:

结构助词“的”。

⑦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指示代词“这”。

其:

①欲穷其林:

代词,那。

②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那。

③得其船:

代词,他的。

舍:

①便舍船:

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

名词,房屋。

遂:

①遂迷:

终于,竟,竟然。

②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得:

①便得一山:

出现。

②得其船:

找到。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判断句。

②林尽水源。

省略句,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

③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句,(渔人)便舍船。

④问所从来,具答之:

省略句,问(其,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⑤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省略句,(村人)便要(渔人)还家,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

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

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

村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

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

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

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

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

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三、课内简答题:

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答:

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答:

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

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答:

理想的社会: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石潭记》习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可久居:

从: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隶而从者:

清:

①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

差:

①参差披拂: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见:

①下见小潭:

②明灭可见:

乐:

①心乐之:

②似与游者相乐:

①以其境过清:

②卷石底以出:

③全石以为底:

①乃记之而去:

②隶而从者:

③潭西南而望: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同游者:

①如鸣佩环:

②竹树环合:

①全石以为底:

②为岩: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心乐(lè)之:

③下见小潭:

④皆若空游无所依:

⑤日光下澈:

⑥潭西南而望:

⑦斗(dǒu)折蛇行:

⑧其岸势犬牙差(cī)互:

⑨凄神寒骨:

⑩俶尔远逝。

⑪如鸣佩环。

⑫隶而从者。

⑬似与游者相乐。

⑭崔氏二小生:

⑮乃记之而去:

⑯不可久居:

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⑱影布石上:

⑲潭中鱼可百许头:

⑳佁然不动: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如鸣佩环:

④乃记之而去:

⑤斗折蛇行:

⑥以其境过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

三、课内阅读理解:

1、、柳宗元(773-819),字,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文学家,“”之一。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本文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4、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6、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运用了什么修

辞方法?

7、结合本文,谈谈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②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从: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

②隶而从者:

跟随。

清:

①水尤清冽:

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

凄清,冷清清。

差:

①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动词。

见:

①下见小潭:

看见。

②明灭可见:

看见,动词。

乐:

①心乐之:

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嬉戏。

①以其境过清:

因为。

②卷石底以出:

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

③全石以为底:

把。

①乃记之而去:

不译,表顺接关系。

②隶而从者:

不译,表修饰关系。

③潭西南而望:

不译,表修饰关系。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

②同游者:

游览。

①如鸣佩环:

玉环。

②竹树环合:

环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