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24.50KB ,
资源ID:121489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148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

1、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部编版八下第三单元文言文习题带答案班级: 姓名: 目录:第9课桃花源记检测题第10课小石潭记检测题第11课核舟记精品检测题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桃花源记习题班级: 姓名: 一、文言知识积累:1、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芳草鲜美: 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无论魏晋: 阡陌交通: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各复延至其家: 便扶向路: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处处志之: 未果: 便要还家: 2、一词多义:乃:见渔人,乃大惊: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

2、足为外人道也: 寻: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之:渔人甚异之: 具答之: 处处志之: 闻之: 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 得其船: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遂:遂迷: 遂与外人间隔: 得:便得一山: 得其船: 3、判断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林尽水源。 便舍船,从口入。 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翻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翻译: 3、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

3、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翻译: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 9、不足为外人道也。翻译: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6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

4、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参考答案一、文言知识积累: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芳草鲜美:古今异义,新鲜美好。 妻子邑人:古今异义,妻子儿女。来此绝境:古今异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魏晋:古今异义,不要说,更不必说。阡陌交通:古今异义,交错相通。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今异义,不值得,不必。各复延至其家:古今异义,邀请。 便扶向路:古今异义,沿着、顺着。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向

5、前。 欲穷其林: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处处志之: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未果: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实现。便要还家:通假字同“邀”,邀请。2、一词多义: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之:渔人甚异之:代词,见到的景象。具答之:代词,桃花源中人的问题。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闻之:代词,这件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其:欲穷其林:代词,那。其中往来种作:代词,那。得其船:代词,

6、他的。舍:便舍船:动词,舍弃。屋舍俨然:名词,房屋。遂:遂迷:终于,竟,竟然。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得:便得一山:出现。得其船:找到。3、判断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林尽水源。省略句,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便舍船,从口入。省略句,(渔人)便舍船。问所从来,具答之:省略句,问(其,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省略句,(村人)便要(渔人)还家,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翻译: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

7、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3、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村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翻译: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自己说

8、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9、不足为外人道也。翻译: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3、 桃源人

9、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答: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6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

10、在的。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答:理想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小石潭记习题班级: 姓名: 一、文言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

11、互: 见:下见小潭: 明灭可见: 乐: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以 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而 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潭西南而望: 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 同游者: 环如鸣佩环: 竹树环合: 为全石以为底: 为岩: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l)之: 下见小潭: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潭西南而望: 斗(du)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c)互: 凄神寒骨: 俶尔远逝。 如鸣佩环。 隶而从者。 似与游者相乐。 崔氏二小生: 乃记之而去: 不可久居: 潭中鱼可百许头: 影布石上: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3、判断文言句式:全石以为

12、底: 卷石底以出: 如鸣佩环: 乃记之而去: 斗折蛇行: 以其境过清: 二、重点句子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翻译: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翻译: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翻译: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翻译: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翻译: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翻译: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翻译: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翻译: 三、课内阅读理解:1、

13、柳宗元(773-819),字 ,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文学家,“ ”之一。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本文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4、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6、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7、结合本文,谈谈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文言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可以,能够。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隶而从者:跟随。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清。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见:下见小潭:看见。明灭可见:看见,动词。乐: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嬉戏。以 以其境过清:因为。卷石底以出: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全石以为底:把。而 乃记之而去:不译,表顺接关系。隶而从者: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不译,表修饰关系。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同游者:游览。环如鸣佩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