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391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docx

《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docx

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

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

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

“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这表明,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社会适应能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

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既是一个生理上的人,又是一个心理上的人。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但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指能保持积极的情绪,愉快的心境,对学习、生活都充满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知道自己的短处,经得起胜利和失败的考验。

如在学习上取得成绩不自满,保持谦虚的态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不自卑。

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谈得上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自制……才能谈得上健全的人格。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苛刻,导致孩子压力过重。

而长期的压力得不到宣泄,孩子就会进入心理亚健康状态,出现自卑自责、丧失学习兴趣、思维联想困难、精力食欲减退,有的孩子甚至有自杀倾向……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

据统计我国未成年人的心理疾患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障碍、行为问题、人格缺陷、心理障碍等几种类型,这些问题正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培养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不断的寻求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下面谈一谈我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做法: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的溺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脆弱

心理脆弱指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不能承受挫折或者面对很小的挫折都会表现出一些很极端的行为,也称之为心灵脆弱。

存在脆弱心理的人通常表现柔弱,怕受挫折,挫折抵抗力较弱,在面临强大的精神刺激时往往难以承受,会诱发过度的应激反应。

例如某少女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而耿耿于怀,诱发了精神分裂症;某些学生因为老师的严厉批评而走上了轻生道路。

究其原因,除了同学和老师的不当言行之外,更多的是这些同学的心理承受力太差,过分敏感,不能及时降解心理压力,以致引发严重的心理障碍。

我们不仅要问:

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面对危机四伏的人生,如此脆弱的心灵又怎能抵御人生的风暴,抵达辉煌的巅峰呢?

独生子女心理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成长过程中过多的溺爱和过少的竞争,剥夺了他们经受困难和挫折历练的机会,他们就像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弱不禁风,难以承受风霜雨雪的考验。

这样的孩子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也有性格懦弱、孤僻离群,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甚至胆小怕事,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做事没有信心的……他们往往经受不住生命的考验。

2.焦虑不安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焦虑通常情况下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表现为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以至于难以自制,严重时会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

引发焦虑的原因是:

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

小学生的焦虑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和人际交往焦虑。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全国有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

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

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制力差

自制力,是指人们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

既善于激励自己勇敢地去执行采取的决定,又善于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愿望、动机、行为和情绪。

自制的反面是任性,自制力就是提高我们处理事情的理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对个体而言,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行为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向及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

自制力差的儿童,往往表现为情绪冲动、难于克制,不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注意力分散,行为过度和行为失当。

如任其发展容易诱发多动倾向和品行问题,也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尤其在人际交往中,自制力的缺乏会引发不应有的冲突。

自制力的缺乏一方面与溺爱式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他们由于从小缺乏严格的约束,表现出行为控制的欠缺;另一方面,如果家长采用极端化的管教方式,也容易导致子女的逆反心理,家长的暴力行为也许无意中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一旦有机会,他就会把这种冲动行为发泄到其他人身上。

当孩子没有自制力即情绪失控的时候,是无法冷静的理性的处理事情的,常常会做出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4.挫败无助

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缺乏兴趣,行为懒散,不能专注于学习活动,无法完成作业,成绩较差。

无论教师和家长如何要求,都难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他们当初也跟其他同学一样充满热情,但是由于学习上一时的失利(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完成作业等),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应有的理解,相反却遭到了斥责甚至体罚,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就使其“学会”了挫败和无助感,长此以往,必然使其丧失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无助感的泛化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生活无力综合症。

5.自我中心

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日常处事唯我独尊,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平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遇事迁怒于别人,归咎于社会,产生一种反社会性的人格,颇具攻击性,一旦受到外界的激发,便会爆发出来,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

如果不及时加以克服,轻则对今后的社会交往带来不利影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生活,重则可能引发人际冲突,成为诱发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6.自私自利

现今社会人们过于追求物质利益,比较讲究实惠,这种思想通过家长和社会传媒的作用时刻冲击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他们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

这样的学生不愿帮助别人,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别人也不愿与他沟通,有快乐的事不会与他分享,有好的学习资料不会与他共享,他当然也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当然,当他遇到困难时也很少有人与他分担,甚至是不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7.缺乏同情

孔子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

心理学认为同情是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

它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与之同甘苦、共患难。

可我们身边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专门找别人的缺点、挑别人的毛病,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而有的同学更是让老师和同学头疼,因为他们总是在别人犯错被批评的时候幸灾乐祸。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更是袖手旁观……然而我们生活的世界仍存在很多的苦难,我们的孩子们却不能去感受它,关注它,那么当苦难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又将如何去承受这一切呢?

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

必须使我们的孩子具有同情之心。

8.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严重时他们会把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事归咎于自己,常常背着自责这个包袱,孩子还怎么健康成长。

9.其他问题

类似以上的情形还有很多,例如凡事斤斤计较,生性多疑,过于敏感的;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的;异常活跃,常常不分场合过分地表现自己的;过于追求分数、名次,以至于心理失去平衡,表现考前焦虑不安、苦恼失眠,甚至在考场上因过分紧张而晕场的;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的……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

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

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

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

俗话说:

“心病还需心药医”。

心理问题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医治的。

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在实践中,本人认为,

可采取以下方法:

1.树立目标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再次是引导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从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2.增强自信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的乡级小学,学生大都出生在农村,家长大部分是农民。

由于条件有限又受环境影响,所以学生较少体验成功的喜悦。

因为他们经常遭到指责与批评,所以不少孩子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在学习上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面对这些孩子,我自己定的工作目标是:

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

而帮助学生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与特长,爱好和才能,内心的需求……然后把每一位学生都作为有个性、有人格、有希望的人予以关心,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使其看到自己的能力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为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平台,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教师要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昂起头来,燃起希望的火焰。

小鑫是我班一个饱尝失败痛苦的学生,音乐课上同学们说他五音不全,从不敢大声唱歌;体育课上由于太胖,总是累得气喘吁吁;即使是文化课,他的成绩也始终徘徊在及格分数线上下。

我曾想方设法让他树立自信,可是一个又一个的”红灯”使他望而却步。

他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就连说话也总是低声下气的,为了让小鑫也能充满自信的前进,我寻找着教育契机。

终于有一次,我班的拖布坏了,几次的卫生晨检都被扣了分。

正在值日生一筹莫展的时候,小鑫自告奋勇,找来螺丝刀和钳子,三下五除二,就把拖布修好了。

看见整洁的教室,同学们都纷纷向他投去了惊奇又佩服的目光,小鑫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帮他树立自信的契机来了,我拉着他的手走到讲台前,说:

“小鑫有双灵巧手,在这件事上,他超过了我们每个同学。

”当时我把“超过”这两个字念得特别响,并且带头鼓掌。

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但却让小鑫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结果,在这之后只要班级里坏了东西,他都主动维修。

从此,他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扬起了自信的风帆。

这自信也同样作用于他的学习,他的语文、数学成绩,也明显提高。

通过家访我还了解到,他回家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预习或复习上。

我想是自身的闪光点为他照亮了前进的路。

据此我坚信,只要找准契机,每个孩子都会不断进步。

我们可以用孩子自身的闪光点使其增强自信心,为其着凉前进的方向。

3.磨练意志

“善始容易,善终难。

”意志力的锻炼,特别需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

但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多如一日,专心致志,坚韧不拔的的人。

任何小事情都可以作为锻炼意志的好机会。

磨练学生的意志,首先应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比如有的小学生睡觉前吃零食,或者晚上不愿意刷牙,那么就从这些小事做起,先坚持一周,再坚持一个月,以至养成睡前不吃零食、刷牙的好习惯。

其次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对自己所做的事要有信心坚持到底。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有理想的人,才能成为有作为的人。

其实理想就是人生的目标,从小逐步树立起人生的目标,就能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才这山望着那山高,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找借口放弃原来的目标,选择新的目标,最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其实在日常生活里有很多目标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只要从小目标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迈向更高的目标。

比如,放暑假了,给自己制定一个生活的规则,每天坚持按规则起床、晨练、读书……能坚持做好计划中的每件小事,就会有不小的收获。

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相信有了坚强的意志,学生都能大展宏图。

4.自我教育   

心理问题的一大特点是私密性,要从外部发现心理问题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自我健康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要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学会调节、放松心情,学会与人谈心、倾诉等等。

其次,要结合日常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健全人格的基础。

最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当学生遭遇挫折和困境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让他们懂得生命的价值,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勇于克服困难。

一个懂得生命意义的孩子,一个懂得面对困难的学生,一般是不会有太大的心理问题的,更不会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

生命教育的最佳途径恰恰就是自我教育,必须让学生学会发现自我、面对自我、珍惜自我。

5.活动启迪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遵循以活动为本的原则,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方式,帮助、启发、诱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譬如,可以开展“心理乐园”展示活动,让各班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及教室后黑板开辟心理园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可以不定期地开展“有话大家说”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倾诉苦恼;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心理游戏,让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通过活动和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又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除此我们还可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课外活动。

学生肯定喜欢到课外去活动,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爱活动的,坐不住。

将课堂搬到教室外,即亲近大自然,又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情境,让学生在自然中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就是小皇帝,父母、祖父母的爱都及于他一身,养成他们骄傲、自私、霸道等不好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集体活动中来,有利于学生改变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在参与课外活动时,除了松弛学生的学业压力,还可以开拓视野,锻炼多方面的才能,见多才能识广。

还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

可以让孩子自觉的学习,从而喜欢学习。

有吸引他的活动,他就能自觉而且很认真很热情的加入。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却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我们在认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帮助学生解开心中的困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