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彩虹》公开课教学实录附反思.docx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彩虹》公开课教学实录附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彩虹》公开课教学实录附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彩虹》公开课教学实录附反思
2019-2020年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彩虹》公开课教学实录附反思
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
(2)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2.能力培养目标
(3)培养显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
(出示一张黄河瀑布图)这图的上方有什么,
生:
有一条彩虹桥。
生:
彩虹太漂亮了!
师:
那你见过彩虹吗,在哪见过?
生:
旅游时我在瀑布前看过彩虹。
生:
去年国庆节在世纪广场看喷泉时,我看到了彩虹。
生:
夏天,雨过天晴时,我看到了天空中有彩虹。
生:
我暑假游泳时,向空中喷一口水时发现了像彩虹一样的情景。
生:
我在电视里见过彩虹。
生:
我在书上看到过彩虹。
……
师:
请同学们继续欣赏一下世界各地的彩虹。
(出示挂图)
生:
彩虹简直太美了!
生:
彩虹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
生:
有的彩虹有明显的七种颜色,而有的不明显。
生:
彩虹像一座桥架在河上,这是一座由好几种颜色组成的桥。
生:
黄河瀑布上的彩虹真是壮观啊!
大自然真神奇!
师:
(出示毛泽东写的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学过这首词吗?
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
(齐读)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师:
多么有气势的一首词呀!
从中你可知道了彩虹的哪些知识?
生:
我知道了彩虹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生:
我知道了彩虹一般在雨后出现。
生:
必须有太阳,还有方向,有的方向是看不到彩虹的。
师:
关于彩虹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
彩虹为什么在雨后天晴能出现?
生:
为什么彩虹有七种颜色?
生:
彩虹为什么是弯弯的半圆形?
生: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生:
彩虹为什么过一会几就不见了?
……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教师选择板书)
二、自主探究,再现彩虹
师:
同学们提的问题还真不少,那你们先来猜一猜彩虹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生:
需要水蒸气和太阳。
生:
应该是小水滴和太阳。
如果是水蒸气的话,我们不是经常能看到彩虹了吗?
师:
你想怎样来研究这些问题以及证明你的猜想呢?
生:
实验。
生:
想制造彩虹。
师:
那就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准备怎样来制造彩虹。
(学生小组讨论)
师:
哪一小组先把想法告诉大家。
生:
我们小组准备用喷雾器在太阳下喷水,就看到了彩虹。
生:
可以嘴里含着水向空中喷出去。
……
师: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刚才同学们制造的彩虹有七种颜色,那你认为这颜色藏在哪呢?
生:
藏在水中。
生:
藏在太阳中。
师:
水是无色的,太阳是什么颜色?
生:
白色。
生:
金黄色。
师:
怎样证明颜色到底藏在哪呢?
生:
实验。
师:
可以怎么做呢?
生:
我看到有的书上说用三棱镜。
师:
现在没有三棱镜怎么办?
生:
可以用玻璃瓶装水放在太阳下,让太阳照在上面反射到地上,就可以看到七种颜色。
生:
还可以用盆装些水,再把镜子放人水中,把太阳光反射到墙上也可以看到七色光。
师:
下面每一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成员要相互配合利用所带的材料做好这个实验。
(室外实验观察,教师巡视,直到大部分小组做成功。
)
师: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
我们把镜子放人水中,发现慢慢调整角度在墙上出现了七彩光斑。
生:
镜子角度不同出现的彩色斑的大小也不同。
生:
七种颜色跟彩虹的颜色是一样的。
生:
我们小组用玻璃瓶装水放在窗台上,让阳光照在瓶上,然后移动瓶子,也看到了反射在地上的七彩颜色。
生:
如果挡住阳光就没有了这种现象。
师:
这说明了什么了?
生:
说明了水和镜子能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
生:
也说明了七色光是藏在太阳光里。
师:
阳光通过水和镜子后把太阳光分散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生:
老师,不对。
刚才词里是“青蓝紫”,不是,“蓝靛紫”。
师:
对。
那是我们的习惯说法,现在科学的说法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
老师我有新发现。
(坐在窗边的一女生激动地叫起来)我用发夹上的有机玻璃装饰物把太阳光反射到墙上,也看到了七种颜色。
(说完做起了演示,大家一看果真如此。
)
师:
真不错。
那你认为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
我认为这个小装饰是个多面体有点像三棱镜。
生:
仔细观察你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的物品也能做这个实验。
(学生用各种物品进行实验。
)
生:
我发现三角板也可以。
生:
我以前吹过的泡泡也是彩色的。
师:
你们真棒!
善于动脑,没有三棱镜就用身边的物品也能达到了探究的目的,真是了不起。
用镜子等方法把太阳光就分成了七种颜色,但是,在空中没有镜子,又是怎样形成彩虹的呢?
生:
天空中有水滴。
生:
下雨后天空中有许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三棱镜,把太阳光分成了七种颜色,所以雨后天晴就能形成彩虹。
师:
你们认为瀑布和喷泉前的彩虹又是怎样形成的?
生:
瀑布和喷泉的上方空气中有许多小水滴,就把太阳光分散成了七种颜色,形成了彩虹。
师:
现在你们知道彩虹形成的条件是……
生:
小水滴(小水珠)和太阳。
师:
你猜对了吗?
生:
对了!
(大部分学生兴奋他说)
师:
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通过研究,我们不仅制造了彩虹,而且发现了彩虹的许多秘密,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办?
生:
继续研究。
师:
除了实验的方法,还有哪些方法来研究呢?
生:
可以查资料。
生:
可以上网查。
生:
也可以到图书馆去找资料。
师:
研究彩虹的方法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实际教学中学生激情高,亲历了彩虹的制造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本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这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情感的教学。
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3.及时抓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良好情感”是科学课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过去,我在上六年级《彩虹的秘密》时,根据学生学过毛泽东的词《菩萨蛮、大柏地》来引入教学,虽然也关注了他们的情感教学,但是对照新课标的要求还不够,没有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没有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在上四年级科学课《彩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强,具有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出示了一幅漂亮的彩虹图,配上青山绿水,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孩子们,他们赞叹不己,引起了他们对见过的彩虹美好回忆,纷纷说出了自己见过彩虹的自然景色。
然后再继续欣赏世界各地的彩虹美景以及出示毛泽东气势磅气势磅礴的诗词后,更加激起了孩子们对彩虹怎样形成的探究,以及想自己制造彩虹的急切欲望。
2.当学生有了对彩虹形成条件的猜想,以及想制造彩虹的探究欲望时,我给予了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分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以及室外再现彩虹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提高了全体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使更多的学生都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一种学习的自信。
3.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和生成者。
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和学习的“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
当听到一位女生说可以用发夹上有机玻璃的多面体去做分解太阳光的实验时,我没有质疑,而是马上让她演示给大家看,并适时地表扬了她的富有创新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寻找身边还有什么物品能够把太阳光进行分散实验。
由于及时抓住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闪现出来的思想火花,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创新活动得以扩展。
通过这一生成的教学资源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身边处处有科学,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附送:
2019-2020年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摩擦力》教学案例
一、教学理念
《摩擦力》是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常见的力》的第六节。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已有的探究能力为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突出呈现探究过程与方法,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时空,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究者的位置。
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知识目标
(1)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摩擦力。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轻重有关。
(2)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木块(底部面积相等,不同重量的木块)、地毯、小轮子、润滑油、软尺、弹射器(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邀请学生玩拖人游戏:
1、在光滑的地板上拖人2、在粗糙的地毯上拖人3、拖坐在滑板车上人
(一)游戏激趣,引出主题
师:
刚才我们一起玩了拖人游戏,现在老师想请拖人的两位同学谈谈他们的感觉。
生:
我们在地板上拖人的时候感觉比较轻松。
生:
在地毯上拖人很费力,拖坐在滑板车上人最省力。
师:
谁来简单地解释这种现象呢?
生:
拖得轻松是因为地面光滑,地面光滑阻力就会小;费力是因为地毯粗糙,阻力会大。
师:
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板书:
摩擦力)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摩擦力的奥秘
(评:
从游戏中引入摩擦力,学生容易理解,运用经验信息去分析摩擦现象,激发了学生研究摩擦力的兴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
(二)巧设游戏,感觉摩擦力
师:
我们再来玩一个推手掌的游戏,请大家跟老师做动作:
将手掌贴着桌面向前推,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生:
感觉到有一种力阻止我的手掌前进。
师:
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师:
手掌离开桌面在空中向前推进,你感觉到摩擦力了吗?
生:
没有。
师:
手掌放松地贴在桌面上静止不动,你们能感觉到摩擦力吗?
生:
感觉不到。
师:
谁来说说,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生:
手掌要接触桌面,还要向前运动,才能产生摩擦力。
师:
对,两个物体的表面必须互相接触,而且相对运动才能产生摩擦力,我们称它为滑动摩擦力。
(评: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引导学生玩推手游戏,亲身感觉体验到摩擦力的存在,知道摩擦力的产生须具备的条件,并能准确的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三)创设情景,快乐探究摩擦力的奥秘
教师出示自制的弹射器教具——小钢炮,并向学生讲解弹射器的两种使用方法。
(讲解两种使用方法的目的是:
面向全体,注重差异,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
(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时此刻,学生对“小钢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摩擦力的欲望,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
师:
假如老师用这只弹射器分别在桌面上和地毯上弹射同一重量的木块,你们猜猜结果会怎样?
(出示幻灯片:
实验记录表)
生:
在桌面上木块会滑得较远,在地毯上滑得较近,因为桌面很光滑,而地毯很粗糙。
师:
假如老师在桌面上弹射不同重量的木块,你们猜猜,结果又会怎样?
生:
轻的木块滑得较远,重的木块滑得较近。
师: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猜想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学生填写学习卡后请2-3个小组代表汇报,以检查学生完成任务情况。
)
师: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究竟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那就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出示实验要求,实验记录表,指导记录方法,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
师:
哪一小组来汇报你们的实验?
你们的猜想对了吗?
生:
在桌面上木块滑得远,在地毯上滑得近,轻的木块滑得远,重的木块滑得近。
我们的结论是桌面光滑,摩擦力小;地毯很粗糙,摩擦力就大。
轻的木块,摩擦力小;重的木块,摩擦力大。
生:
在桌面上木块滑了63厘米,在地毯上滑了29厘米,轻的木块滑了62厘米,重的木块滑了46厘米。
结论和他们组一样。
我们的猜想完全正确。
师:
大家的实验结果都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
一样。
师:
从同学们的实验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出示字卡:
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就小。
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就大。
物体轻,摩擦力就小。
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
(评: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亲自实践和探究,掌握了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自己研究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形成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结论,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另外,自制教具“弹射器”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解决了使用测力器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所带来的弊端,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忘我地投入到探索摩擦力的奥秘的活动中。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
(四)学以至用,提高创新能力
师:
我们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科学。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弹木块”比赛,比比哪一组的木块跑得远。
谁的木块可以从桌面的起点冲到终点线就是胜利,同学们可以想尽一切办法,如需要其他器材或零件,老师尽量满足大家的需要。
(出示比赛规则)
师: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办法。
(学生积极想办法,老师巡视,为学生服务,发放学生特别需要的器材或零件。
)
(评:
通过比赛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设计最佳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全体总动员献计献策,想出了各种办法,如:
加轮子、选轻的木块、在桌面上浇点油等等,都是在想方设法减小木块和桌面的摩擦力,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深刻地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能学以致用。
)
学生比赛,教师巡视。
师:
(击掌终止比赛)能冲到终点线的小组请举手,请说说你们是运用了什么好办法而获得成功的。
生:
我们给木块加了四个轮子。
师:
加了四个轮子有什么好处呢?
生:
可以减小木块和桌面产生的摩擦力,使木块跑得更远。
生:
我们也给木块加了四个轮子,还在轮子里加了润滑油,大大地减小了摩擦力,所以我们的木块冲过终点线飞出了桌面。
师:
你们的办法真是太好了。
你们运用了滚动摩擦,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师:
老师发现有些组的木块没能冲到终点线,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
我们没想到加轮子,摩擦力比较大,所以没能成功。
生:
当我们想到要加装轮子时,轮子已被其他组拿光了。
师:
下次动作再快一点好吗?
师:
这些组虽然没能取得好成绩,但老师认为他们也有收获,因为他们找到了问题所在,下次比赛你们有信心吗?
生:
有!
(评:
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了不足的原因,积累各种经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掌握了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的知识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
五、走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师:
从刚才的比赛中看到同学们真了不起,会运用“摩擦力”的知识为自己服务了。
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这些知识帮助他人。
师:
(出示波波滑跤图)同学们看,波波走在地板上滑了一跤,为什么?
怎样才不易滑倒呢?
请同学们帮波波想想办法。
(评:
这个问题的提出贴近生活,学生都知道由于地板很光滑;波波的鞋底很光滑导致波波摔跤。
学生提出,让波波走在地毯上;穿鞋底有花纹的鞋就可以防止滑倒了。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善于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师:
他们的办法都很好,谁来说说刚才的办法是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
生:
是增大了摩擦力。
师:
它是通过改变什么条件达到了增大摩擦力的作用?
生:
使接触面变得粗糙了。
师:
你们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增大摩擦力,有哪些现象是减少摩擦力的吗?
生:
汽车轮胎的表面有许多花纹可以增大摩擦力,防止打滑。
生:
旱冰鞋的轮子内有滚珠很光滑,轮子转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生:
滑雪用的雪橇底很光滑,减小了摩擦力,滑起来更省力。
生:
自行车车闸的闸皮表面粗糙,在刹车时与车圈产生摩擦,使自行车容易停下来。
师:
是啊,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摩擦力。
(播放汽车打滑的图片)看,这辆汽车遇到了麻烦,谁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帮它解决。
生:
在呢坑里撒些碎石就可以了。
生:
也可以垫些杂草,增大轮子与呢坑的摩擦力。
……
师:
(播放司机解决汽车打滑视频)同学们真能干,和聪明的司机一样通过增大摩擦力,帮助汽车解决了麻烦。
(评:
在师生的交流中,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摩擦力以及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六)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掌握了许多关于摩擦力的知识,谁来评价一下,这节课你们组哪一位同学表现得最好。
生:
我们组的xx表现得最好,因为他很积极地思考问题,想了许多办法。
……
师:
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
课后同学们可以登陆小学科学网和全国的小朋友们进行交流,也希望大家能继续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让摩擦力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时不拘泥于教材,敢于创新,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探究活动。
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以游戏引入摩擦力的学习,运用经验信息去分析摩擦现象,激发了学生研究摩擦力的兴趣,并在玩中亲身体验到摩擦力的存在。
课中大胆使用自制教具“弹射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摩擦力的欲望,也解决了使用测力器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所带来的弊端,因此学生的学习劲头高涨,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整理归纳实验数据、比赛、信息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掌握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以及物体的轻重有关,知道了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学生也乐于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整节课都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探究摩擦力的奥秘,学生的参与面很广,兴致很高,教学效果好。
在活动过程中有分工、协作,即探究出了科学规律,更体验到了学习与合作的快乐。
在探究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动手实践、动脑思维和表达交流过程中,都获得了个性发展的空间。
在研究摩擦力奥秘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引导学生从操作实践出发,从实践中发现的事实出发,没有把结论强塞给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概括、归纳得出摩擦力的规律,使学生逐步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
但在评价学生时仍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如进行弹木块比赛时,有相当多的学生已经意识到须尽量减小木块和桌面产生的摩擦力方能取得成功,事实上有些学生已经通过选择重量轻的木块达到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思路基本正确,但只会运用看得到的材料来解决问题,停留在较浅的思维层面上。
此时,教师应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思维,但却忽略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这方面的细节,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