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2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0238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2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重庆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2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重庆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2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重庆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2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重庆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2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2稿.docx

《重庆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2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2稿.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2稿.docx

重庆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2稿

 

重庆市地质灾害排查技术要求

(试行稿)

 

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二○一○年七月

目  录

1总则

1.1目的

规范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统一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的要求,保障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质量,查明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分布、形成条件、影响范围、危害及发展趋势,为各级政府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和有计划地开展其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1.2任务

在充分收集已完成地质灾害调查区划成果、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达标建设、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等大量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拉网式大排查,排查的重点是城镇、乡村、医院、学校、集市等人员集中地以及三峡库区、重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风景名胜区和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主要任务是:

(1).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分布、形态与规模、表部特征、变形破坏特征、诱发因素与形成条件。

(2).对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进行初步评估,分析与预测灾害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和灾害发生后可能的成灾范围及灾情。

(3).划定地质灾害影响区及危险区,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4).检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否到位,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编制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预案,指导开展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工作。

(5).结合排查成果,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下步工作建议。

1.3基本要求

(1).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以县(区)和乡镇为单位进行,排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2).地质灾害排查的灾种主要包括:

滑坡、危岩与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等,同时根据现场实际,可以增加其它地质灾害灾种。

(3).地质灾害排查宜据有关部门、个人报灾,采用专业地勘队伍调查与当地政府、群众查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群众报灾线索,要把已知且当前有变形迹象的隐患点及新发生的隐患点作为首要排查对象,逐一进行现场调查。

(4).加强对已总结出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或存在相同地质背景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的地段的排查。

(5).排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致灾地质体时必须明确防灾的责任单位,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及建议,保障安全。

(6).地质灾害排查中对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必须做到“一点一卡”,按照调查卡片要求内容逐项填写。

(7).排查出的每一地质灾害点均应有村社负责人签字确认,同时每一乡镇均应对本辖区范围内排查出的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进行盖章确认。

(8).对排查出来的新的地质灾害隐患和防灾措施不完善的,要及时协助乡镇(街道)政府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及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预案。

(9).在排查中,发现有异常情况的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要及时协助指导当地政府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发生人员伤亡或出现次生灾害。

(10).排查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将排查结果和相关材料报市国土房管局汇总。

2排查工作内容及要求

2.1排查工作内容

(1).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群众报灾线索,逐一进行现场调核查,同时填写或完善各类调查表。

(2).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四到位”和“八落实”情况。

(3).对所有排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要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主体,提出初步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下步工作建议。

(4).根据排查情况,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预案,指导开展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工作。

(5).总结排查工作情况并形成排查报告,及时按要求报送排查报告、调查表及相关图件、专题报告等成果资料。

2.2排查工作要求

2.2.1已开展过调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要求

对于已开展过调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中要求在收集原有的各类调查资料基础上,重点核实致灾地质体是否有新的变化、影响范围是否扩大及原有调查资料是否正确、准确、完备,内容是否达到相关要求等。

同时要求现场检查其是否按要求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是否切实做到了“责任单位、防治资金、监测手段、防治措施”“四到位”和“警示牌、防灾预案、监测经费、监测人、监测记录、两卡(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监测设施、撤离路线”等群测群防工作“八落实”。

如资料不准确的应现场进行补充完善,如无调查资料的或调查资料不符合要求的,则按未开展过调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调查要求执行。

如未做到“四到位”和“八落实”的,应敦促并协助地方政府进一步落实。

2.2.2未开展过调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要求

对未开展过调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新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按排查要求填写相关表格和采集影像资料,提出防治措施建议,未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应协助当地政府将其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1)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调查与测绘

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调查记录必须按规定的调查表认真填写,并附示意性图件(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和相关影像资料等。

对属于同一类型的地质灾害,不论致灾地质体规模大小、是单体还是群体,都应一点一表。

不应将相邻2个及以上的致灾地质体合定为一个调查点。

对于同一地点存在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时,可以只定一点,但应分类填表。

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调查应填写的相关表格详见附录A.1-5。

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调查与测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

①.调查致灾地质体所处斜坡的地质环境,主要如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现象及所在斜坡的坡体结构;

②.调查致灾地质体的形体特征,包括位置、形态、分布高程、几何尺寸、规模,确定崩滑体的边界、底界、临空面、剪出口等;

③.调查致灾地质体地质结构,主要为崩滑体岩土体物质组成,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构造及变形破裂特征、滑带及滑床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等;

④.调查致灾地质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水井、泉水、湿地、堰塘)补、迳、排特征等;

⑤.调查致灾地质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包括地貌及成生时间,裂缝、鼓丘,洼地等的分布及成生时间、宏观变形形迹及变形发育史等;

⑥.调查致灾地质体运行特征,主要为先期灾害体运行轨迹、路线、距离、最大水平、垂直位移量、位移速度等,初步推测成灾范围及可能产生的派生灾害的范围;

⑦.调查分析非地质孕灾因素(如水库蓄水、降雨、河流冲蚀、人工开挖等)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地质灾害稳定性的影响;

⑧.对斜坡变形体(滑坡)稳定性按形成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和预测,稳定性判别标准按附录B确定。

(2)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现场实物指标调查

现场确定并记录在致灾地质体可能危及范围内的房屋(间、平方米)、人数(户、人)、土地及其它设施,初步预测估算其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在相关表格中填写主要实物指标调查内容。

同时结合已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及房屋、财产等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综合评估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划分标准详见附录C。

2.2地质灾害隐患点处置建议

对于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灾害的规模、稳定性、危害性及发展变化趋势,结合地方防灾的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置建议。

(1)对判定为现状基本稳定或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当判定为现状基本稳定或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宜建议开展群测群防监测,必要时可辅以排水、清危等简易工程措施。

(2)对判定为现状潜在不稳定或欠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当判定为现状潜在不稳定或欠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无重要保护对象或治理不经济可行的,宜建议进行搬迁避让;对于虽无重要保护对象,但通过简易治理即可消除隐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也可建议实施简易工程治理措施;对于严重威胁城集镇、居民聚居区、国家公益性机构、交通干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安全的,宜建议实施专业监测或工程治理措施。

(3)对变形破坏强烈稳定性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应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同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及时上报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可行的应急处置方案,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应急抢险工作。

3排查成果整理

排查结束后,排查单位应及时编制地质灾害排查报告,并将报告主要内容通报当地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

按区县排查的应提交《重庆市××区(县)地质灾害排查报告》与报告附表、附图及附件,各项要求如下:

3.1排查报告

排查工作结束后应提交正式的排查报告,排查报告参考提纲为:

--前言(任务由来、目的任务、本次排查范围、参加人员、完成工作量及质量情况等)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结合“四到位”和“八落实”检查评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立情况、群测群防工作开展情况、地质灾害治理、搬迁与监测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成绩)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工作区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与地震、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地下水类型与特征、人类工程活动特征等)

--地质灾害特征(地质灾害发育类型、数量、规模、分布、诱发因素、稳定性及发展趋势、灾情和险情评估,阐明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的地质环境特点、总结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对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等)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专述(对排查出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应逐一论述其地质背景条件、灾害特征、诱发因素、稳定性及发展趋势、灾情和险情评估、防治措施建议等)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和危险区划(结合地质灾害现状及地质背景条件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灾害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等进行地质灾害危险分区)

--结论与建议(工作质量、地质灾害综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评述,防治地质灾害的对策措施,下一步工作建议)

3.2排查报告附表

排查报告附表应包括:

重庆市××区(县)地质灾害排查一览表(详见附录D)。

3.3报告附图

排查工作结束后应提交《重庆市××区(县)地质灾害分布图》(1/5万),图面范围为该区县范围,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按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发布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等相关技术规范执行。

注:

电子图要求比例比例尺为1/5万,纸质图可为1/5万或1/10万。

3.4报告附件

报告附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致灾地质体野外调查表(详见附录A.1-5),包括每个地质灾害的平面图(1/万~1/千)、剖面图(1/2000~1/500);

(2)每个致灾地质体的全貌照片(数字)和变形特征照片(数字),每个灾害点不少于2张(照片要有文字说明,标明镜头方向);

(3)每个致灾地质体的监测巡查路线、监测点平面布置图,可采用1/万的平面图放大作为底图,图上标识线段比例尺;

(4)每个致灾地质体的防灾预案;

(5)每个致灾地质体危害及威胁实物指标调查成果表;

(6)重庆市地质灾害排查乡镇、村社证明表(附录J、K)

上述报告及附表附图成果均要求提交电子文档。

附录A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规范性附录)

附录A.1 崩塌滑坡调查表

调查工作类别:

                 档案号:

灾害点名称

区(县)乡(镇)村 组

灾害点原编号

灾害点统一编号

县区行政区划码按乡镇编号灾害体序号类型

□□□□□□XXX□□□□□□□

坐标

(m)

X:

前缘高程(m)

Y:

后缘高程(m)

崩滑

时间

□老滑坡 □老滑坡□新滑坡

 年 月日 时  分

经度   °  ′  ″ 

纬度  °  ′  ″

崩滑体性质

□岩质 □碎块石 □土质

类型

□崩塌 □滑坡 □变形体

 

地质环境

地 层 岩 性

地质构造

微地貌

地下水类型

时 代

岩 性

产 状

构造部位

□陡崖

□陡坡

□缓坡

□平台

□孔隙水

□潜水

□裂隙水

□承压水

□岩溶水

□上层滞水

倾向

倾角

 

原始斜坡

坡高 m

坡度            0

坡形

□凸形 □凹形 □平直 □阶状

斜坡结构

类 型

□土质斜坡 □碎屑岩斜坡 □碳酸盐岩斜坡 □结晶岩斜坡 □变质岩斜坡 □平缓层状斜坡

□顺向斜坡  □斜向斜坡  □横向斜坡  □反向斜坡  □特殊结构斜坡

控崩滑结构面

①层理面②片理或劈理面③节理裂隙面④岩土接触面⑤层内错动带⑥构造错动带⑦断层⑧老滑面

选项

倾向

(0)

倾角

(0)

长度

(度)

宽度

(m)

结构面特点

填充物

填充量(%)

密度

(条/m)

水系

名称

干流

□左岸□凸岸

□右岸□凹岸

□涉水

□不涉水

支流

 

外形特征

平面形态

□箕形□舌形□矩形□横长型□不规则

剖面形态

□凸形□凹形□直线□阶梯□复合

长度(m)

宽度(m)

厚度(m)

面积(万m2)

体积(万m3)

坡度(0)

坡向(0)

滑坡平台个

主平台长  m,宽   m

主平台高程   m

后缘洼地长  m,宽  m

结构特征

崩 滑 体 特 征

滑 床 特 征

岩 性

结  构

土石比(%)

常见块度(cm)

岩性

时代

产状(0)

□块裂状 □碎裂

□散裂状 □土状

 

□ <5  □ 5-10

□ 10-50 □ >50

倾向

倾角

滑面及滑带特征

□层面  □ 土体/基岩接触面  □ 破碎风化岩/基岩接触  □ 强/弱风化层界面

□断层  □ 节理面      □ 软弱夹层

左侧边界

□ 冲沟   □ 断层   □ 节理面   □ 层面   □ 临空面   □

右侧边界

□ 冲沟   □ 断层   □ 节理面   □ 层面   □ 临空面   □

地下水

埋深(m)

露  头

补 给 类 型

□ 上升泉  □ 下降泉  □ 溢水点

□ 降雨 □ 地表水 □ 人工 □ 地下水

土地使用

□旱地  □水田  □水塘  □草地  □灌木  □森林  □裸露  □建筑

附录A.1 崩塌滑坡调查表(续)

调查工作类别:

        档案号:

现今变形迹象

① 拉张裂缝 ②剪切裂缝 ③地面隆起 ④地面沉降 ⑤剥、坠落 ⑥树木歪斜 ⑦建筑变形 ⑧冒渗混水

选 项

部 位

特       征

初现时间

响生

地层岩性

□易滑地层 □易崩地层 □软(夹)层 □软基座 □膨胀岩土 □松散松软层 □

地质构造

□断层带□裂隙密集带□背向斜核部□背向斜翼部□岩层易滑产状□岩层易崩产状 

地形地貌

□陡崖 □陡坡 □凸形坡 □直线坡 □顺向坡 □斜顺坡 □逆向坡 □横向坡 □

自然动力

□降雨 □冲蚀 □风化剥蚀 □临空卸荷 □崩滑加载 □地下水 □地震 □溶蚀 □

人工动力

□削坡 □明挖 □库水位变化 □渗漏 □加载 □地下开挖 □爆破 □破坏植被 □

主导因素

□暴雨 □冲蚀 □开挖 □加载 □库水位 □地震 □工程活动 □

稳定性分析

复活诱发因素

□暴雨 □冲蚀 □库水位 □开挖 □加载 □地震 □工程活动 □

目前稳定状况

□稳定(A) □基本稳定(B) □潜在不稳定(C) □不稳定(D)

发展趋势

□稳定(A) □基本稳定(B) □潜在不稳定(C) □不稳定(D) 

危害

潜在威胁

 户  人

房屋  间  m2

土地   亩

其他

威胁资产:

  万元

已造成危害

毁房  间 m2

死亡  人

伤   人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监测布置

监测类别

□县级  □乡级  □村级□专业监测

监测人:

电话:

监测项目

□定期巡查□地面裂缝□房屋裂缝□井泉动态

村组长:

电话:

防治建议

□避让□裂缝封填□加强监测□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削方减载□反压坡脚□坡面防护

□支挡□锚固□灌浆□植树种草□水改旱□坡改梯□减少振动□

 

 

附录A.1 崩塌滑坡调查表(续)

调查工作类别:

              档案号:

 

 

 

 

 

全貌

特征

调查单位:

        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附录A.2 不稳定斜坡调查表

调查工作类别:

                     档案号:

灾害点名称

地理位置

区(县)乡(镇)村组

灾害点原编号

灾害点统一

编号

县区行政区划码按乡镇编号灾害体序号类型

□□□□□□XXX□□□□□□□

坐标

(m)

X:

Y:

高程

(m)

坡顶

坡脚

经度:

°′″纬度:

°′″

斜坡类型

□自然□人工□岩质□土质

斜坡环境

地质

环境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

微地貌

地下水

时代

岩性

产状

构造部位

地震烈度

□陡崖□陡坡

□缓坡□平台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地理

环境

降雨量(mm)

水文

土地利用

年均

最大降雨量

洪水位

(m)

枯水位

(m)

斜坡与河流

位置

□耕地□草地

□灌木□森林

□裸露□建筑

□左岸□右岸

□凹岸□凸岸

斜坡基本特征

外形

特征

坡高(m)

坡长(m)

坡宽(m)

坡度(°)

坡向(°)

坡面形态

□凸□凹□直□阶

结构特征

岩质

岩体结构

斜坡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

厚度

裂隙组数

块度(长×宽×高(m))

控制面结构

全风化带

深度(m)

卸荷裂缝

深度(m)

类型

产状

长度(m)

间距(m)

土质

土的名称及特征

下伏基岩特征

名称

密实度

稠度

时代岩性

产状

埋深(m)

□密□中□稍□松

地下水

埋深(m)

露头

补给类型

□上升泉□下降泉□湿地

□降雨□地表水□融雪□人工

现今变形破坏迹象

名称

部位

特征

初现时间

□拉张裂缝

□剪切裂缝

□地面隆起

□地面沉降

□剥、坠落

□树木歪斜

□建筑变形

□冒渗混水

附录A.2 不稳定斜坡调查表(续)

调查工作类别:

                     档案号:

可能失稳

因素

□降雨□地震□人工加载□开挖坡脚□坡脚冲刷□坡脚浸润□坡体切割

□风化□卸荷□动水压力□爆破振动

目前稳定

状况

□稳定(A) □基本稳定(B) □潜在不稳定(C) □不稳定(D)

今后发展

趋势

□稳定(A) □基本稳定(B) □潜在不稳定(C) □不稳定(D)

已造成

危害

损坏房屋

死亡(人)

伤(人)

其它危害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户间m2

潜在威胁

 户  人

房屋 间  m2

土地  亩

其他

威胁资产:

  万元

监测建议

□定期目视检查□安装简易监测设施□地面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

防治建议

□避让□裂缝填埋□加强监测□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削方减载□坡面防护

□反压坡脚□支挡□锚固□灌浆□植树种草□坡改梯□水改旱□减少振动

群测人

村长

电话

平面图

平面图

附录A.2 不稳定斜坡调查表(续)

调查工作类别:

                     档案号:

 

 

 

 

 

全貌

特征

调查单位:

        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附录A.3泥石流调查表

调查工作类别:

 档案号:

灾害点名称

灾害点原编号

灾害点统一编号

县区行政区划码按乡镇编号灾害体序号类型

□□□□□□XXX□□□□□□□

地理

座标

X:

地理

位置

区(县)乡(镇)村组

县级邮编

Y:

联系电话

水系

名称

地形

图幅

编号

比例尺

泥石流沟与主河关系

主河名称

泥石流沟位于主河的

沟口至主河道距离(m)

□左岸□右岸

泥石流沟主要参数、现状及灾害史调查

水动力类型

□暴雨□冰川□溃决□地下水

沟口巨石大小(m)

Φa

Φb

Φc

泥砂补给途径

□面蚀□沟岸崩滑□沟底再搬运

补给区位置

□上游□中游□下游

降雨特征值

H年max

H年cp

H日max

H日cp

H时max

H时cp

H10分钟max

H10分钟cp

沟口扇形地

特征

扇形地完整性(%)

扇面冲淤变幅

±

发展趋势

□下切□淤高

扇长(m)

扇宽(m)

扩散角(°)

挤压大河

□河形弯曲主流偏移□主流偏移□主流只在高水位偏移□主流不偏

地质构造

□顶沟断层□过沟断层□抬升区□沉降区□褶皱□单斜

地震烈度(度)

不良地质体

情况

滑坡

活动程度

□严重□中等□轻微

规模

□大□中□小

人工弃体

活动程度

□严重□中等□轻微

规模

□大□中□小

自然堆积

活动程度

□严重□中等□轻微

规模

□大□中□小

土地利用(%)

森林

灌丛

草地

缓坡耕地

荒地

陡坡耕地

建筑用地

其它

防治措施现状

□有□无

类型

□稳拦□排导□避绕□生物工程

监测措施

□有□无

类型

□雨情□泥位□专人值守

威胁危害对象

□城镇□村寨□铁路□公路□航运□饮灌渠道□水库□电站□工厂□矿山

□农田□森林□输电线路□通讯设施□国防设施

潜在威胁

户人

房屋 栋  m2

土地  亩

威胁资产:

万元

灾害史

发生时间

(年/月/日)

死亡

(人)

大牲畜损失

(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