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9118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水平。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

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研读诗歌

  (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意思是:

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体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学生合作探究:

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所以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个联闻名。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⑴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能够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整体把握:

  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

  ①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因为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相关。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但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跟“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研读《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

  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

  教学流程:

  一.文学常识介绍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体裁:

七言绝句送别诗

  二.释题

  人物、事件、距离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要求: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

  3.景物的特点

  杨花:

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规:

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

(事件)

  5小结:

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

(我寄愁心与明月)

  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四、拓展

  1.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如: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

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五.学生小结

  六.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二】、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1、解题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是曲牌名。

  2、朗读

  补充解释:

  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

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能够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

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实行竞赛。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但语言隽美,而且意境长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很多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相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水平,提升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

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理解。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

水波摇荡。

  竦峙:

高高地挺立。

竦,高。

峙,挺立。

  星汉:

银河。

  萧瑟:

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

极。

  何:

多么。

  若:

好像。

  临:

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

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能够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第1层(1~2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

描写海水与山岛。

(实景)

  第3层(9~12句):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

(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使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体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水:

澹澹山岛:

竦峙(壮丽气势)

  实景--借景抒情

  观沧海树木:

丛生百草:

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

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

  虚景博大胸襟

  星汉:

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五、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相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所以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个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次:

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客路:

旅途。

  风正:

风顺。

  悬:

挂。

  残夜:

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

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

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

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但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

旅途奔波之意借

  颔联:

恢弘阔大之景景

  颈联:

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抒

  尾联:

思乡之情情

  五、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能够当泣,远望能够当归。

--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三课时钱塘湖春行

  一、新课导入

  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欣赏过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过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

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白居易一起去领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孤山寺北贾亭西(jiǎ)

  

(2)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

  (3)浅草才能没马蹄(mò)

  (4)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2.解释下面词语。

  初平:

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暖树:

向阳的树。

  没(mò):

隐没。

  行不足:

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作者简介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

有“诗魔”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4.诗歌大意

  《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5.背景链接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节奏。

  【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