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078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5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1.光源

1.教学内容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

光源与反光物体。

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2.教学目标

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难点:

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4.教学准备

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

5.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

1.出示课本中的一首小诗:

是谁

在天空架起七彩虹桥

是谁

将明月映入平静水面

是谁

让节日的礼花绚丽多彩

是谁

让城市的夜晚迷离璀璨

……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并且猜一猜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

预设:

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光。

第1句小诗说的是阳光,第2句小诗说的是月光,第3句小诗说的是火光,第4句小诗说的是灯光。

3.教师引导:

关于光,大家并不太陌生,不过关于光还有很多的奥秘需要大家去探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探索光与色彩的知识。

二、聚焦

1.平时,我们看到的光究竟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

他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一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光源的知识。

2.板书课题:

1.光源

三、探讨

活动一:

认识什么是光源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哪些光?

他们是由什么东西发出来的?

预设:

阳光,是由太阳发出来的。

灯光,是由电灯发出来的。

烛光,是由蜡烛发出来的。

星光,是由星星发出来的。

荧光,由萤火虫发出来的。

2.教师相机出示阳光、烛光、星光、萤火虫的光等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

这些发光的东西,我们都称他们为光源。

3.出示光源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光源。

光源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宇宙间的物体有的是发光的,有的是不发光的,我们把能自行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教师强调:

光源的概念一定是自己能发光的物体才叫光源,自己不能自行发光的物体不能称之为光源。

5.怎样辨别哪些是光源?

教师引导:

光源一定是自己能发光的物体,请大家根据这一标准来判断一下下面的这些物体是不是光源。

6.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两幅图片,想一想这两幅图片中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吗?

预设:

图片1,摩天大楼的玻璃是反射的太阳光,这个不算光源,因为摩天大楼反射的太阳光来自于太阳,而并不是摩天大楼自己会发光。

图片2,月光照在水面上,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也不是光源。

首先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他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月光洒在水面上,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水面也不是光源,因为水面本身不发光,他只是反射月光,所以月亮和水面都不是光源。

活动二: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教师引导: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这些光源都一样吗?

2.出示课本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和下面的4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光源都一样吗?

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

预设:

这些光源有的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我们称之为自然光源,还有一些是人们制造出来的,我们称之为人造光源。

2.引导学生列举我们身边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预设:

自然光源有恒星(包括太阳)、极光、萤火虫光、夜明珠发出的光、闪电、深海中发光鱼、会发光的植物等等。

人造光源有火把、油灯、蜡烛、电灯(包括白炽灯、日光灯、高压纳灯、霓虹灯等)、酒精灯、激光、发光的二极管、手电筒等。

3.教师相机出示一些自然光源的图片以及人造光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的不同之处。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活动三: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发光的过程

1.出示课本第3页点燃蜡烛的图片,提出要求:

动手点燃一支蜡烛,并且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发光的过程,想一想蜡烛究竟是怎样发光的。

2.学生分小组活动,动手点燃一支蜡烛,并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思考蜡烛是怎样发光的。

3.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全班交流

通过观察燃烧的蜡烛,想一想蜡烛是怎样发光的?

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蜡烛是通过燃烧发光的,蜡烛不断的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并发热产生高温,在高温下未完全燃烧的蜡烛细小碳微粒就会发光。

5.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蜡烛是通过燃烧发光的。

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光源也像蜡烛那样,是通过燃烧发光的?

预设:

油灯、木材、篝火、酒精灯、火把等等。

6.教师相机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光源都是通过燃烧发光的。

活动四:

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

1.教师引导:

日常生活中,蜡烛等是通过燃烧发光的。

下面我们来给钢丝通电,看看钢丝是怎样发光的。

2.出示课本第3页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活动所需的材料以及活动方法。

3.全班交流

所需材料:

钢丝球、带导线的鳄鱼夹、沙盘、电池等等。

活动方法:

①从钢丝球中抽出一根细钢丝,将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夹在细钢丝的两端。

②将两个鳄鱼夹立在沙盘中,把其中一根导线固定在电池的电极上。

③用另一根导线碰触电池的另一极,观察细钢丝发光的现象。

活动注意点:

钢丝在通电的时候千万不要触摸,小心触电。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仔细观察钢丝通电时的现象,想一想钢丝是怎样发光的?

5.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预设:

在给钢丝接通电流之后,发现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钢丝是怎样发光的?

预设:

说明钢丝在通电后会发热,会逐渐变红发光。

细钢丝发光现象:

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6.教师引导:

钢丝通电后发热,会逐渐变红发光,可以看出钢丝是通过通电发光的。

其实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光源也像钢丝一样是通过通电发光的。

7.学生列举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

预设:

白炽灯光、激光、白炽灯、日光灯、高压钠灯、霓虹灯、发光的二极管、手电筒等。

教师相机出示一些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通电发光的光源。

8.教师引导:

蜡烛、木材、油灯等一些光源,是通过燃烧发光的,而日光灯、白炽灯、手电筒等一些光源,是通过通电发光的。

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其他的发光方式吗?

预设:

碰撞摩擦发光,比如闪电。

爆炸发光,比如炸药。

教师出示闪电、烟花等等光源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发光方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光源,知道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什么是自然光源,什么是人造光源。

懂得了蜡烛、木材、篝火等等是通过燃烧发光的,而白炽灯、手电筒等等是通过通电发光的。

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身边发光的物体,看看他们是怎样发光的。

2.光的传播

1.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2.教学目标

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4.教学准备

激光笔、带盖子的透明玻璃容器、线香、手电筒、若干张硬卡纸、剪刀、橡皮泥、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光源,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光源,这些光源有的是人造光源,有的是自然光源,有的是通过燃烧发光的,有的是通过通电发光的。

这些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

光的传播路径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2.板书课题:

2.光的传播

二、探究

活动一:

预测光的传播路径

1.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4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中分别是什么光。

预设:

图片1:

早晨的太阳光。

图片2:

汽车的灯光。

图片3:

傍晚的阳光。

图片4:

灯光。

2.这些光的传播路径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预测:

这些光都是光束射出的,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3.过渡:

光到底是不是沿着直线传播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活动二:

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实验一:

探究光在烟雾中的传播

1.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

线香、透明的玻璃容器、激光笔、打火机等等。

3.实验方法:

①把几支点燃的线香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内,盖上盖子。

②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播的现象。

4.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的结论。

全班交流

5.指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

光不管从哪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中,都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没有拐弯。

6.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

实验二:

探究光的传播途径实验

1.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

手电筒、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橡皮泥等等。

3.实验方法:

①剪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间挖个小孔。

②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

③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强调一定要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去看一看,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全班交流

5.指生说一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预设:

只有当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6.为什么只有在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处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预设:

这是因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只有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处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光才不会被遮挡住,我们才能够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7.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8.教师引导:

刚刚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光在烟雾中传播的实验,另一个是光穿过硬卡纸小孔的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预设:

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明白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三、情境题

1.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片内容,思考:

大家来看一看,图片上的学生排整齐了吗?

你是如何判断的?

2.讨论,预设:

向左(右)看齐,是调整队列的基本动作,其要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