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最新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7357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育最新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教育最新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x

《高中教育最新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育最新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教育最新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x

高中教育最新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高中教育】最新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40分)

1。

已知某动物的体细胞内有2n条染色体,那么该动物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染色

体的条数为

A。

2nB。

4nC。

nD。

3n

2。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含有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但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

A。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

减数分裂的间期D。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3。

生物体内某一个双链DNA分子中,下列比例正确的是

A。

=1B。

=1C。

=1D。

=1

4。

如图是四位同学拼制的DNA分子平面结构部分模型,正确的是

5。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⑤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④⑤

6。

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转录时以核糖核酸为模板

B。

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

C。

一条mRNA上只能结合一个核糖体参与合成蛋白质

D。

一条mRNA上的密码子数与对应的tRNA数相等

7。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能适用于以下哪些生物①病毒②蓝藻③绿色开花植物④哺乳动物.

A。

仅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④

8。

香豌豆中,只有当A,B两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一株红花植株与aaBb杂交,后代中有3/4开红花;若让此类红花植株自交,则其自交后代的红花植株中,杂合体占

A。

0B。

1/2C。

2/3D。

8/9

9。

如下图的四个遗传图中,能够排除和色盲传递方式一样的一组是

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10。

下面四图,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可能发生的是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

11。

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得到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能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共12对;据此可推知原马铃薯品种是

A。

二倍体B。

三倍体C。

四倍体D。

六倍体

12。

下列培育新品种与其育种方法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培育“特异功能”的细菌--单倍体育种B。

无子西瓜--多倍体育种

C。

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基因工程育种D。

矮秆抗病小麦--杂交育种

13。

豌豆是一年生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绿色豆荚对黄色豆荚为显性.用纯合矮茎绿色豆荚豌豆和纯合高茎黄色豆荚豌豆培育出矮茎黄色豆荚豌豆植株,用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分别需要的时间是

A。

3,2B。

2,2C。

3,3D。

2,1

14。

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B。

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

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

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

15。

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剪刀”指的是

A。

限制酶B。

DNA连接酶C。

运载体D。

解旋酶

16。

下列事例,不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所解释的是

A。

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所以视力很弱

B。

人类的盲肠没有家兔的发达,是长期吃熟食的结果

C。

由于草少而改吃树叶,经常伸长脖子,鹿逐渐变为长颈鹿

D。

由于煤烟染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逐渐被深色所代替

17。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基因突变为生物的进化提供极其丰富的来源

C。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8。

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昆虫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了

A。

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B。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C。

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

生物有利变异的积累

19。

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年份

AA(%)

Aa(%)

aa(%)

1

40

20

40

2

25

50

25

A。

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B。

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C。

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变化D。

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20。

已知苯丙酮尿症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大约为,请问在人群中该苯丙酮尿症隐性致病基因(a)基因的频率以及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携带者(Aa)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

1%和0。

99%B。

1%和1。

98%

C。

1%和3。

96%D。

1%和0。

198%

21。

能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①基因突变②染色体变异③自然选择④隔离.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22。

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新物种的形成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B。

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均变小

C。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

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3。

下列有关地理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造成地理隔离的障碍,对于陆生生物往往是水域,山脉,沙漠等,对于水生生物一般是陆地

B。

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

C。

地理隔离对人类没有影响

D。

物种大多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24。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

多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

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

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隔离

25。

下表表示中华绒螯蟹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的差异率.从中可以看出,这三个群体之间表现出

群体间

群体1与群体2

群体2与群体3

群体1与群体3

某基因片段差异率

15。

1%

16。

2%

15。

3%

A。

遗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境多样性D。

生态系统多样性

26。

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

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B。

细胞质基质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C。

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D。

血浆pH的相对稳定

27。

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

①③⑤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28。

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是

A。

组织水肿B。

尿毒症C。

镰刀型贫血症D。

血钙过低肌肉抽搐

29。

人体的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

A。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B。

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C。

脊髓,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D。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30。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感受器有多种,不同的感受器上产生的感觉不一样

B。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C。

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

31。

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中的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

静息电位值减小B。

静息电位值增大

C。

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

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32。

下列关于突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B。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常常需要进行信号转换

C。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突触间隙

33。

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B。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导

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后,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34。

表中激素与作用的靶细胞及功能相对应的一组是

A

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细胞

促进垂体细胞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神经细胞

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C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卵巢细胞

直接促进雌性激素的合成

D

胰岛素

肝细胞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35。

给成年大鼠连续3周饲喂甲状腺激素后,与对照组比较,会出现

A。

体重增加B。

嗜睡

C。

耗氧量下降D。

对低氧环境耐受能力下降

36。

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血流量③汗液分泌增多④汗液几乎不分泌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⑥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⑦骨骼肌战栗⑧代谢活动增强⑨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A。

①④⑤⑥⑦⑧B。

①②③⑤⑥⑦C。

④⑤⑥⑦⑨D。

①②③⑦⑧

37。

下列能反映正常人饭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

B。

C。

D。

38。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

激素调节B。

体液调节

C。

神经调节D。

化学物质调节

39。

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40。

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二氧化碳参与的这种调节属于

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激素调节D。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二、填空题(共60分)

41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

(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

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1∶1∶1,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

种配子。

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这一基本条件。

(3)格里菲思用于转化实验的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

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

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否定了这种说法。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的高度精确性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

42。

某时期,在一条大河的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杀虫剂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这种甲虫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的,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了,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作用,这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实现的,农药对害虫所起作用的实质就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向更易产生抗药性的方向演化.(3)如果A到D都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4)若在这条大河的北岸也发现了与南岸的甲虫外形很相似的甲虫种群,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饲养,发现这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

43.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画人体反射弧由①,②,③,④,⑤五个部分组成,其中①结构的名称是.

(2)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双)向传导的.(3)图中①接受刺激后,最终引起细胞⑤收缩,这一生理活动被称之为,完成这一生理活动的相关结构叫.(4)神经兴奋在神经细胞②上传播的速度较在突触处.由突触实现的信号转变是.(5)兴奋只能由②传到④,而不能由④传到②的原因是:

44。

下图表示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发生的主要变化。

请分析回答:

(1)皮肤出现上述反应的意义是。

(2)体温调节过程中,某些激素也发挥重要作用,人在寒冷环境中分泌量明显增多的激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它们都具有促进产热、抵御寒冷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人体产热的主要部位是。

(3)动物实验表明:

如果破坏恒温动物的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了,而保留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则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说明_______________。

(4)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8。

5℃,则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_______散热总量(在“>”、“<”或“=”中选择)。

(5)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是因为人体温下降(不低于28℃)时,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其原因是。

××县中学20xx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生物试卷(实验班)答案

一、单选题

1、C2、B3、B4、C5、C6、B7、B8、C9C

10、D11、C12、A13、A14、D15、A16、D17、B18、C

19、A20、B21、D22、D23、C24、D25、A26、B27、D

28、C29、D30、D31、D32、B33、D34、B35、D36、A

37、B38、C39、D40、B二、填空题41。

(1)1/6终止密码(子)

(2)4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

(3)SⅢ

(4)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碱基互补配对

42、

(1)种群中有少数个体对杀虫剂具有抗性

(2)遗传选择生存斗争基因频率(3)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4)生殖隔离

43、

(1)感受器  

(2)内正外负;单(3)反射,反射弧.(4)快,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5)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4。

(1)维持体温恒定

(2)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协同作用骨骼肌和肝脏

(3)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4)=

(5)体温较低时细胞生命活动慢,需要能量少,因而细胞呼吸耗氧少(或体温低时,细胞中呼吸酶活性低,有氧呼吸弱,耗氧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