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年度水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5618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年度水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矿井年度水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矿井年度水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矿井年度水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矿井年度水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井年度水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docx

《矿井年度水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年度水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井年度水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docx

矿井年度水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

矿井年度水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

为切实加强矿井防治水工作,为保证我矿防治水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防止水害事故的发生,满足我矿安全建设需要。

根据我矿地质条件, 在矿井的基建过程中,要进一步查明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情况,矿井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对防治水工作的认识,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和上级有关防治水文件的精神,做到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楚不生产,探放水措施不落实不生产,水患隐患不解除不生产。

一、水文地质:

1、概述

根据我矿有关地质资料,开采标高+1599--+900m。

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矿井已开拓过的井巷资料分析,矿井充水水源来自大气降雨,排泄除部分蒸发外,主要沿沟谷向下游排泄,经第四系孔隙、裂隙及采空区补给井下,造成矿井充水。

本井田1966年精查勘探时投入以下工作:

90%以上的勘探钻孔作了简易水文观测;5个水文钻孔对煤系地层的不同层段分别作了5次抽水试验。

另外,为解决矿区临时供水水源地,在呼鲁斯太南沟第四系冲积层中施工一组群孔(包括观测孔及3个浅钻孔),并作抽水试验一次;对水文点、岩石节理裂隙、老窑的水文地质情况作了简易观测和调查;采集了水质分析样21个。

井田为低山丘陵区,南部地形受构造影响比较复杂,山势多呈北西南东走向。

以辅6勘探线为制高点(海拔标高为1600m),向北西、南东逐渐降低,坡降约0.033~0.05%。

本区气候干燥,雨量稀少,蒸发量大。

区内山体比高不大,相对高差一般为20~50m,沟谷不甚发育,地形较平缓。

区内沟谷平时干涸无水,雨季山洪暴发始有流水,唯有呼鲁斯太沟有季节性流水,但水量不大。

呼鲁斯太南沟流泾井田北翼,起源于二叠—三叠系石千峰群地层中,从南西方向流向北东汇入呼鲁斯太沟。

2、矿区水文地质情况

井田位于百灵井田24线以北构造简单地段,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南东20~30°,倾向南西,倾角20~30°的单斜,区内地层主要由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组成。

在沟谷凹地中有冲洪积相砂、砾石堆积物和风积砂、黄土。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沟谷凹地中的砂砾石层和石炭系以及二叠系砂岩地层中。

本区地下水按其含水层埋藏条件及水力性质不同,可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和基岩孔隙—裂隙水含水层。

第四系松散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

一般分布于沟谷凹地中,岩性以砂、砾石为主,厚度较小,含水层单一,水量一般不大。

含水层水位、水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埋藏深度0.5~2m,单井涌水量为0.48~3.6L/s,水质为Cl·SO4-Ca·Mg,矿化度小于1.0g/L,PH值为8.4~8.3的淡水。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除部分蒸发外,主要沿沟谷向下游排泄。

基岩孔隙—裂隙水含水层:

据含水层埋藏深度、岩性等划分为第一至第五5个含水带。

第一含水带为2号煤层底板以上150m左右,含水层厚度约77.0m,岩性为中砂岩夹砂质页岩或砂质泥岩,单位涌水量0.00365L/s·m,渗透系数0.004m/d。

第二含水带为2号煤层底板2~3号煤层底板,含水带厚度52.0m,含水层厚度约37.0m,岩性为中、粗砂岩夹煤层,单位涌水量0.00157~0.0709L/s·m,渗透系数0.0104~0.279m/d。

第三含水带为3号煤层底板细砂岩至8号煤层底板,含水带厚度69m左右,含水层厚度约18.0m,岩性为砂质页岩、细砂岩、煤层夹灰岩三层,单位涌水量0.013L/s·m,渗透系数0.0609m/d。

第四含水带为8号煤层—15号煤层底板,含水带厚度72.0m左右,含水层厚度约31.0m,岩性为中—细砂岩、砂质页岩、页岩夹煤层,单位涌水量0.000549L/s·m,渗透系数0.00132m/d。

第五含水带为15号煤层—K1标志层底界,含水带厚度43.0m左右,含水层厚度约11.0m,岩性为砂质页岩、细砂岩、煤层夹两层灰岩,单位涌水量0.00026L/s·m,渗透系数0.00159m/d。

各含水层的水质类型为Cl·SO4-K+Na或HCO3·Cl-K+Na。

3、岩层及断层的含水特征

从1966年百灵井田精查的全部简易水文观测资料及本次勘探简易水文观测资料说明,煤层大多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各含水带具承压性,水位埋深一般在20~50m,地下水流向和地形相似,以辅6勘探线附近为地下水的分水岭,向北西、南东方向流泄。

据钻孔揭露各断层破碎带时,冲洗液消耗量甚微,据原报告2号水文孔F14正断层抽水结果,单位涌水量0.0134L/s·m,渗透系数0.318m/d,故区内断层水微弱,并以静储量为主,导水性弱。

区内煤系地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但该区年降水量仅为150~200mm,属半干旱地区,即降水量小,补给量少。

综上所述,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具以下特征:

1)、本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基岩含水量微弱,第一、四、五含水带接近无水,对矿井影响很小。

2)、地下水补给来源为贫乏的大气降水,矿井排水以静储量为主,静储量疏干后相应地段干涸。

3)、各含水带之间均以煤层及煤层顶底板砂质页岩、页岩、砂质泥岩为隔水层,各含水带水位标高水质类型略有差异,其间一般不发生水力联系。

然而第四系潜水底部无隔水岩层,直接补给基岩孔隙裂隙水,从而增加矿井涌水量,故在沟谷地段水量增多。

4、矿床充水因素

矿床充水因素很多,尤其在随着开拓掘进,煤矿床充水因素也随着改变,但最主要的是构造与地貌的综合作用对矿井的威胁最大,巷道在通过含水带及断裂时,地下水可沿断裂流入巷道,同时需注意破碎带的坍塌。

1966年精查勘探报告,对矿井第一水平(1350m水平标高)涌水量进行了预测:

设计井筒位于18~19勘探线间,顺煤层产状沿9号煤层开凿,第一开采水平标高为1350m。

斜井井筒长度500m,北采区和南采区的长度(运输大巷)分别为1000m和1100m。

计算结果:

北采区涌水量为235m3/d,南采区涌水量为259m3/d。

目前大部分煤矿开采浅部地段,其矿井涌水量均很小,只需简单疏干。

但随着井巷的延深,涌水量会逐渐增大,但增幅不大。

5、矿井涌水量

目前大部分煤矿开采浅部地段,其矿井涌水量均很小,只需简单疏干。

但随着井巷的延深,涌水量会逐渐增大,但增幅不大。

本井田范围较小,仅为3.1057km2,因此,本次涌水量预测利用“大井法”进行全井田范围的涌水量预测。

计算公式:

式中:

Q—预测的矿坑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取ZK802与ZK2302钻孔抽水试验计算的平均值平均0.0012m/d。

H—水柱高度(m),ZK802与ZK2302钻孔平均值227.84m。

M—承压含水层厚度(m),ZK802与ZK2302钻孔平均值110.4m。

R0—引用影响半径(m):

R0=R+r。

R—矿坑排水影响半径(m),取经验系数500m。

r0—引用半径(m),用相关公式计算所得994.5m。

计算结果见表:

矿坑涌水量计算参数表。

表矿坑涌水量计算参数表

K(m/d)

H(m)

M(m)

R(m)

r0(m)

R0(m)

Q(m3/d)

0.0012

618.77

297.5

500

994.5

1494.5

366.27

本次生产勘探区最大涌水量利用ZK802钻孔计算的渗透系数K=0.00159m/d,计算结果:

矿坑最大涌水量为485.30m3/d。

本次矿坑涌水量预测,所确定的煤矿床充水因素及水文地质边界条件正确,选择的计算方法正确,水文地质参数利用基本合理。

因此,预测的矿坑正常涌水量为366.27m3/d,最大涌水量为485.30m3/d;矿井实际正常涌水量为8m3/h(192m3/d),最大涌水量为18m3/h(432m3/d),计算结果与矿井实际涌水量较为接近,可靠性较高。

这次预测的是整个矿区开采时形成的坑道系统最低开拓水平的涌水量。

未来煤矿初期局部开采时,形成的坑道系统较小,矿坑涌水量也会较小;但当巷道勾通河谷潜水及生产矿井时,矿坑涌水量则会明显增大,甚至发生涌水事故。

6、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

本区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含水空间以孔隙为主,裂隙次之,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q<0.1L/s·m),另外补给源以贫乏的大气降水为主,侧向径流补给受含水层导水性限制,补给量不足。

主要可采煤层虽然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但地下水径流缓慢,补给导水条件差。

据此将勘探区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第一~第二类第一型,即为以裂隙—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型矿床。

7、供水水源

井田范围内基岩孔隙裂隙潜水埋藏太深,且水量小,不易开采,只有第四系松散冲洪积孔隙潜水可作为小型供水水源,若要满足将来煤田采掘生产用水,则需较详细地对含水层进行了解。

二、矿区主要水害类型:

1)老窑水

区内采煤历史悠久。

由于区内煤质好,煤层厚度稳定,地质构造中等,据矿方调查,矿区域内小窑开采数目多、采量小,为安全起见,矿山应掌握该矿区范围的老窑分布及积水情况,在掘进和回采过程中,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同时必须坚持“有疑必停”的原则,防止透水事故的发生。

若发现积水量较大,应先疏干再回采,以防突水。

在以上措施下,老窑积水无突水危险性。

2)顶板裂隙含水层

第四系潜水底部无隔水岩层,直接补给基岩孔隙裂隙水,从而增加矿井涌水量,故在沟谷地段水量增多。

2、3及15等煤层顶板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厚度一般3~8m,有时厚达10余米,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胶结致密,地表裂隙发育,裂隙方向分为北西和北东两组,岩石吸水至饱和状态的抗压强度大于400kg/cm2,干燥状态的抗压强度为800kg/cm2以上,故当砂岩作为煤层的直接顶板时,稳定性良好。

但2号煤层直接顶板岩性以页岩或砂质页岩为主,厚度0.5~2.0m,其稳定性较差。

3号煤层顶部粘土垂直节理发育,易于块状冒落,其顶板粘土不开采时,应特别加强维护,以防渗水跨落造成事故。

6、7号煤层顶板岩性为灰岩,厚度0.5~3.0m。

吸水饱和时的抗压强度大于500kg/cm2,干燥状态的抗压强度在1000kg/cm2以上。

稳定性良好,易维护。

因此,井田内除2、3号煤层底板为砂岩外,余者均为页岩、砂质页岩,岩石性脆,浸水后不易膨胀,经实验煤层底板岩石软化系数虽低(0.75),但底板尚稳定,易于管理,不存在突水危险性。

3)底板岩溶含水层

根据水文地质调查报告,2号煤层底板~3号煤层底板,含水带厚度52.0m,含水层厚度约37.0m,岩性为中、粗砂岩夹煤层,单位涌水量0.00157~0.0709l/s·m,渗透系数0.0104~0.279m/d。

3号煤层底板细砂岩~8号煤层底板,含水带厚度69m左右,含水层厚度约18.0m,岩性为砂质页岩、细砂岩、煤层夹灰岩三层,单位涌水量0.013l/s·m,渗透系数0.0609m/d,管理适当不存在突水危险性。

三、老窑及采空区积水综合防治措施:

1.熟悉水文地质概况,消除麻痹思想,认真做好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观测工作,查明水源,调查老窑,掌握涌水通道.

2.防突队派专人定期观测井下涌水点的涌水量变化,水位动态及季节性变化规律,并做好详细记录。

3.生产技术科派专人定期观测采掘工作面的水文变化情况,结合掌握的资料,根据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性质。

富水程度、补给条件、进水通道等因素,分析受水害影响程度,做好采掘的防治水工作。

4.生产技术科负责对周边小窑进行动态调查,并按规程要求建立周边小矿分布图和台帐。

5.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和水害分析了解井田主要补给水源。

6.确定老窑积水量和水位标高,老窑之间或同一老窑各片积水之间隔水煤柱的宽度及上下层的重叠情况。

7.确定煤厚和煤层特征,确切判定实际开采层别,防止把老窑积水圈错层。

8.当老窑积水与地表存在水力联系且有较大的经常性补给水量时,应防止绕流和渗漏,采取“先隔后放”的策略

9.探放老空水前,首先要分析查明老空水体的积水标高、积水范围、积水量和水压,在图纸上有明确标注。

10.在老空区附近进行采掘活动前,必须坚持“有掘必探,有疑必探”的探放水原则,标明积水线和探放水警戒线。

积水线外推50-100m划定探水线,采掘工程进入探水线必须超前探水,对大片积水区,要沿探水线外推50-100m作为警戒线。

采掘工程进入警戒线,必须向不同方向施工警戒性探孔,初步控制层位、构造和水文特性。

11.探放水前,必须建立排水系统,根据矿井排水能力和水仓容量,控制放水流量,确保积水及时外排。

12.对于老积水区高于探水地点位置时,防止积水突然溃泄造成伤人事故,只准用钻孔进行超前探放水。

13.要制定可能有害气体伤人的专门安全措施。

14.掘进进入警戒线时,必须打钻探放水,钻孔在平、剖面上扇形布置,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探放水孔必须打中老空水体,有计划有目的疏放积水,并要监视放水全过程,每班进行水量测量,做好记录核对放水量,直到老空水放完为止。

15.保护好隔水煤柱,严禁在各种隔水煤柱中采掘。

四、探放水管理制度

1.每一受水害威胁的地点都要制定相应的“探、放、堵、截、排”综合防水措施,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2.受水害威胁的矿井必须配备有效的探放水设备。

培训探放水设备操作人员

3.本辖区内有水灾威胁地点,要合理设计各类防水煤柱。

4.矿井每年雨季前要组织一次防治水全面检查工作。

5.矿井必须配足排水管路、排水设备、防洪抢险物资。

6.矿井必须收集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建立相关档案。

7.矿井应组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查明矿区内报废小井充水情况与矿区开采关系,查明地表水体、含水层与隔水层、小井老窖、各类导水构造等对矿井影响情况,并制定措施。

8.矿井应进行水文地质观测工作,建立观测台帐。

9.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水文情况不清的矿井,要进行补充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并按地质规程要求报批工程设计。

10.采掘工作面探放水包括,防顶板突水、防底板突水、老空水、断层水、冲积层水、钻孔水等,每一矿井必须根据该矿井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探、放水措施,报有关部门批准。

11.凡在煤层露头风化带,含水、导水、与富水层相接触的断层,矿井水淹区,受保护的地表水体、井田技术边界等地段必须留设防水煤柱,各类防水煤柱必须经有资质单位进行设计、计算,确定尺寸大小和留设方法。

报有关部门批准。

12.矿井要建立水害预报上报制度。

13.如本制度与上级规定相抵触,按上级规定执行。

五、地面水灾防治措施

1、在每年雨季前,须对防水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

2、在井口及工业广场上游山坡修建防洪堤坝及挖排洪渠,保证矿井工业广场有适宜排水坡度。

并保证排洪渠畅通,防止雨季山坡洪水淹井。

3、在雨季各井口附近要挖好排洪沟,建筑防洪墙,备足防洪沙袋。

4、对采空区地表产生裂缝或塌陷区,影响到行洪的部位进行回填或开挖移洪道,避免雨季洪水进入井下。

5、每次大雨过后,须专人检查矿区及附近地面有无裂缝、老窑陷落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井下水灾防治措施

1、通过培训让职工熟悉井下透水预兆。

2、做好矿井水文地质观测工作,安设足够能力的排水设备。

3、采掘工作面必须按照“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进行。

4、主排水泵配备工作、备用、检修三台,保证完好,排水能力符合要求。

5、井下各临时水仓、临时排水点的水泵及管路的排水能力须满足该处最大涌水量的需要,并备有余量。

6、对采空区的涌水量要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变化要及时汇报。

工作面有透水预兆时要停止一切工作,做好处理透水的准备,待处理后再决定恢复正常生产。

7、加强对全矿涌水量的监测工作,特别在雨季,有异常变化时及时寻找原因,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潜水向井下补给。

8、采掘工作面接近火烧区要按设计留设足够防水煤柱。

9、井上下要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排水材料和设备以备急用。

7、应急救援体系

成立水害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执行落实救灾方案。

指挥部设在矿调度室,负责统一指挥、协调水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灾情发生后由矿组织进行自救,及时向矿务局、集团公司求援。

1、组织机构及职责

(1)矿井水害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指挥:

矿长

副总指挥:

总工程师

成员:

生产科、安监科、通风科、机电科、调度室、监控室、施工队、供应科、保卫科、后勤部、善后处理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调度室,由矿长担任办公室主任。

负责组织开展矿井水害,抢险救援的全面工作,完善应急救援方案,发布抢险救援命令。

根据抢险需要合理配置人、财、物等资源,组织抢险救援工作。

核实遇险、遇难人员,汇报和通报事故有关情况,向上级救援机构发出救援请求。

做好稳定社会秩序、伤亡人员的善后和安抚工作。

各成员积极配合,认真做好协调指挥,统一布置,调度室电话:

8713233。

2、水害应急救援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1)矿长:

负责对事故现场的所有应急救援工作实施统一的

指挥和救援,决定如何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援行动和保护生命的安全措施,指挥和协调各方应急力量的行动,高效地利用可获取的资源,确保应急决策的正确性和应急行动的整体性和有效性;根据水害的类别启动应急预案。

(2)矿总工程师:

协助矿长制定营救遇难人员和处理事故计划;

(3)安监科:

根据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部署,具体负责实施现场抢险指挥部制定的抢险救灾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负责灾区的人员调配及现场的抢险救援工作。

(4)生产技术科:

在总指挥领导下,由与煤矿有关的技术专家和企业技术负责人组成,主要研究制定抢救技术方案和措施,解决事故抢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5)通风科:

负责井下灾区的风路畅通;

(6)供应科:

及时准备必要的抢救器材,并根据总指挥的命令,迅速发运救灾地点;

(7)后勤部:

负责救灾物资的供应和后勤保障;

(8)机电科:

负责供电和通信线路的畅通;

(9)施工队:

负责灾区各类隐患的处理

(10)保卫科:

在矿区范围建立警戒区,协助发出警报,实施交通管制,维护现场治安、抢救秩序、,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保障救援队伍、物资运输和人群疏散等的交通畅通。

(11)后勤部:

保证遇难人员的妥善安置和救灾人员、受灾人员的食宿及其它事宜。

(12)善后处理组:

负责对遇难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为接待、安抚受害人员家属作出安排。

八、井下水害预防与预警

1、水害征兆

(1)、煤层发潮、发暗由于水的渗入,使得煤层变得潮湿、暗淡。

如果挖去表面一层,里面仍如此,说明附近有积水。

(2)、巷道壁或煤壁“挂汗”具有一定压力的水透过煤岩体的细微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煤岩壁上凝结成水珠的现象,称为"挂汗"。

透水预兆中的"挂汗"与其他原因造成的"挂汗"有所不同。

透水预兆中顶板"挂汗"多呈尖形水珠,有“承压欲滴”之势;而煤炭自然发火预兆中的"挂汗"为水蒸气凝结于煤岩壁上所致,多为平形水珠;另外井下空气中的水分遇到低温的煤岩体时,也可能凝结成水珠。

区别“挂汗”现象是否为透水预兆的方法是剥离一层煤壁面,仔细观察所暴露的煤壁面上是否潮湿,若潮湿则是透水预兆。

(3)、工作面温度降低,煤壁发凉采掘工作面接近有水区域时,温度会骤然下降、空气变冷,人进入后有凉爽、阴冷的感觉。

但应注意,受地热影响大的矿井,地下水的温度较高,当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温度较高的积水区时,煤岩壁的温度和空气的温度反而升高。

(4)、煤壁“挂红”这是因为当积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时,煤岩壁上所挂之"汗"呈暗红色,故称为“挂红”。

一般这是接近老窑水的征兆。

(5)、发出水叫声含水层或积水区内的高压水在向煤壁裂隙挤压时,与煤壁摩擦会发出“嘶嘶”声响,说明采掘工作面距积水区或其他水源已经很近,若是煤巷掘进,则透水即将发生。

(6)、出现雾气当采掘工作面气温较高时,从煤岩壁渗出的积水就会被蒸发而形成雾气。

(7)、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这是因为积水区常常有瓦斯、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逸散出来的缘故。

(8)、顶板来压,淋水加大,如落雨状;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并出现渗水。

(9)、出现压力水流(或称水线)。

这表明离水源已经较近,应密切注意水流情况。

若出水浑浊,说明水源很近;若出水清净,则水源尚远。

(10)、打钻时发觉钻孔底松软或钻孔有水流出,说明接近透水区。

上述征兆,并不是每次突水前都会全部出现,有时可能发现一个或几个,极个别情况甚至不出现。

因此必须密切注意,认真分析。

2、水情预报

技术部门要定期观测水情相关资料(降水量、矿井涌水量、水文孔观察数据等),并做出水情预告。

2、1、水害事故的预防

(1)按照要求及时填绘和修改矿井《地质地形图》。

(2)建立地表观察站,及时测量地表采动变形相关资料。

(3)井下回采过程中生产防尘水和裂隙水在采空区低洼地段容易形成矿坑或老空积水及小窑水影响。

3、预警行动

(1)、矿坑或老空溃水预警条件井下施工人员发现采掘工作面出现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透水征兆。

(2)、顶板充水层含水层、底板承压含水层突水预警条件井下施工人员发现采掘工作面出现压力增大底板鼓起,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的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底板破裂,沿裂隙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刺耳水声;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成乳白色或黄色,顶板出现淋水加大、来压明显等突水征兆,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发出预警,利用一切通讯手段向调度室汇报。

(3)、突发水情预警

主、副立井井底突水,(小型突水(涌水量≤1m3/min)、中等突水(1m3/min<涌水量≤10m3/min)、大型突水(10m3/min<涌水量<30m3/min);特大突水(涌水量≥30m3/min))立即撤出除水泵司机及电工外的所有人员,关闭防水闸门及时启动水泵排水,并派电工时刻关注水清变化,一但发现有淹井可能时,及时和水泵司机从管子道出井。

(4)、及时接受发布和传递预警信息,按程序向相关领导报告,下达预警指令,启动预警行动方案,执行相应预防性处置措施;密切跟踪事态发展,检查措施执行情况并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调度室根据现场汇报情况进入应急准备阶段,一旦达到事故标准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九、水害应急措施

1、发生矿坑或老空透水预兆或透水事故,现场施工负责人应立即组织人员沿避水路线撤离至安全地点,并及时汇报调度室。

2、发生含水层突水预兆或突水事故现场施工负责人应立即组织人员沿避水路线撤离至安全地点,并及时汇报调度室。

3、灾区人员撤离

(1)、撤离灾区的联络方法采用采用电话通知、人工通知两种联络方法。

(2)、指挥部应先通知最先受水害威胁人员立即撤离。

所有受水害威胁及可能受威胁区域的人员,本着就近原则,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按照避水路线,进入采区上山、回风斜井等地点,迅速向上撤退。

4、灾区人员自救与互救

(1)、自身安全防卫在透(突)水水流急速的情况下,现场人员应立即避开出水口和泄水流,按避灾路线撤退至安全地点。

如情况紧急来不及转移躲避时,可抓住棚梁、棚腿或其他固定物体,防止被涌水打倒和冲走。

一旦透(突)水后,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冒险进入灾区。

否则,不仅达不到抢险救灾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自身伤亡,扩大事故。

(2)、灾区避难来不及撤退人员迅速进入附近硐室避难。

必要时,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