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5398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7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三章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三章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三章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三章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教案.docx

《第三章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教案.docx

第三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教案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第一节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Cellmembrane:

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的薄膜是所有细胞共有的包被(原生质,细胞质)的一层膜。

又有原生质膜(Plasmalemma)之称,通常简称质膜(Plasmamembrane)。

Internalmembrane:

细胞质中围绕各种细胞器的膜,称为细胞内膜。

Biomembrane:

质膜和内膜在起源、结构和化学组成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总称为生物膜。

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1、质膜的化学性质

(1)E.Overton,1895,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根毛实验)

(2)lamgmuir,1917,设计了脂类单分子膜技术,也称脂平衡技术(详见韩p90)

方法:

将溶有脂类的有机溶剂倒入有水的浅槽中,使脂分子铺展。

然后用板条使脂分子排成紧密的脂单层。

水面上浮有的灵敏的平衡装置,可测出脂分子单层所占的面积,再根据脂分子数,计算单个脂分子所占的面积。

(3)E.Gorter&F.Grendel,1925,推测细胞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

利用了lamgmuir的方法,测出了红细胞膜(血影)的面积恰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红细胞直径7μm,推测出其表面积为100μm2)

两个错误假定的偶然补偿:

丙酮没有提取完所有的脂膜;对红细胞表面积的测定根据的是干样品,实际所测的值少于真实的湿样品。

(4)1933年,Collander和Barlund提出膜上有亲水通道

一些小分子,如甲醇、水,其穿入细胞的能力大于根据其脂溶性应有的穿膜能力,提出膜上有贯穿脂双层的小孔,便于亲水性分子通过。

(5)1932,Cole;1934,Shapiro提出膜中有蛋白的存在

海胆卵细胞质膜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进一步提纯后张力增加。

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从而认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的。

2、膜的结构模型:

(1)双分子片层模型(bimolecularleafletmodel)Danielli&Davson,1935“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

两层磷脂,外面是球形的蛋白

1959年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

(2)单位膜模型(Theunitmembranemodel)1959,J.D.Robertson(英国伦敦大学),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nm:

膜中央为脂双层,厚约3.5nm;膜两侧为展开的蛋白质分子层,各厚约2nm。

不足之处:

膜静止;无法解释膜的厚度;无法解释膜蛋白的分离为何有难有易

unitmembrane:

电镜下所看到的暗-明-暗三层式的膜结构。

注:

人工的脂双层即使不附有蛋白也是暗-明-暗三层结构。

电镜下的暗线是蛋白和脂类的亲水端经锇酸染色后的反映。

(3)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S.J.Singer&G.Nicolson,1972

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流动性、镶嵌性、不对称性和蛋白质极性)

(4)其它模型:

晶格镶嵌模型(蛋白液晶膜模型)、板块镶嵌模型、脂筏模型(Lipidraftsmodel):

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对流动镶嵌模型的进一步补充说明

脂筏(lipidraft)和膜窖(caveolae)

脂筏是膜脂双层内含有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的微区.主要由鞘脂,胆固醇及蛋白质组成,不仅存在于质膜上,而且还存在于高尔基体膜。

脂筏的组分和结构特点有利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和构向转化,可以参与信号转导和蛋白质转运

脂筏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大小约70nm左右,是一种动态结构,位于质膜的外小页。

由于鞘磷脂具有较长的饱和脂肪酸链,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所以这些区域结构致密,介于无序液体与液晶之间,称为有序液体(Liquid-ordered)。

在低温下这些区域能抵抗非离子去垢剂的抽提,所以又称为抗去垢剂膜(detergent-resistantmembranes,DRMs)。

脂筏就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与膜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均有密切的关系。

从脂筏的角度来看,膜蛋白可以分为三类:

①存在于脂筏中的蛋白质;包括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PIanchoredprotein),某些跨膜蛋白,Hedgehog蛋白,双乙酰化蛋白(doublyacylatedprotein)如:

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G蛋白的Gα亚基、血管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NOS);②存在于脂筏之外无序液相的蛋白质;③介于两者之间的蛋白质,如某些蛋白在没有接受到配体时,对脂筏的亲和力低,当结合配体,发生寡聚化时就会转移到脂筏中。

脂筏中的胆固醇就像胶水一样,它对具有饱和脂肪酸链的鞘磷脂亲和力很高,而对不饱和脂肪酸链的亲和力低,用甲基-β-环糊精(methyl-β-cyclodextrin)去除胆固醇,抗去垢剂的蛋白就变得易于提取。

膜中的鞘磷脂主要位于外小页,而且大部分都参与形成脂筏。

据估计脂筏的面积可能占膜表面积的一半以上。

脂筏的大小是可以调节的,小的独立脂筏可能在保持信号蛋白呈关闭状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必要时,这些小的脂筏聚集成大一个大的平台,在那里信号分子(如受体)将和它们的配件相遇,启动信号传递途径。

如致敏原(allergen)能够将过敏患者体内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及其受体桥联起来,形成较大的脂筏,受体被脂筏中的Lyn(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启动下游的信号转导,最终引发过敏反应。

细胞表面的膜窖(caveolae)具有和脂筏一样的膜脂组成,不含笼形蛋白(clathrin),含有膜窖蛋白caveolin(一种小分子量的蛋白,21KD)。

大量存在于脂肪细胞、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这种结构细胞的内吞有关,另外膜窖中还富含某些信号分子,说明它与细胞的信号转导有关。

膜窖现已被确认为一种细胞器。

1955年,日本学者首次用电镜确认它的存在。

近期研究认为膜窖是一种能进行区室化信号转导的膜系统,在细胞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分割空间。

小结:

生物膜结构(“Centraldogma”ofmembranebiology膜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尚未发现膜结构中起组织作用的蛋白;

*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膜蛋白是赋予生物膜功能的主要决定者;(强调膜蛋白的含量与功能的关系)

*生物膜是磷脂双分子层嵌有蛋白质的二维流体。

二、质膜的化学组成

质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组成,另外还有少量糖,主要以糖脂和糖蛋白的形式存在。

几乎全都是脂类(50%)和蛋白质(40%),仅含少量糖类(2~10%糖脂和糖蛋白)和微量核酸(细菌质膜、核膜、mit、chl内膜),结合方式及存在意义尚不清楚。

动物细胞膜通常含有等量的脂类和蛋白质。

膜脂是膜的基本骨架,膜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注:

某些膜蛋白只有在特定膜脂存在时才能发挥其功能。

如:

蛋白激酶C结合于膜的内侧,需要磷脂酰丝氨酸的存在下才能发挥作用;线粒体内膜的细胞色素氧化酶,需要心磷脂存在才具活性。

(一)、膜脂 

类型:

磷脂、糖脂和胆固醇

功能:

膜的基本骨架;影响膜的生物学功能

1、磷脂

约占整个膜脂的50%以上。

分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磷脂分子的主要特征:

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心磷脂具4个)非极性的尾;

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为16,18或20个碳);

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

(1)甘油磷脂

以甘油为骨架的磷脂类,在骨架上结合两个脂肪酸链和一个磷酸基团,胆碱、乙醇胺、丝氨酸或肌醇等分子籍磷酸基团连接到脂分子上

主要类型:

PC:

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旧称卵磷脂)

PS:

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

PE:

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旧称脑磷脂)

PI:

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DPG:

双磷脂酰甘油(旧称心磷脂)等。

(2)鞘磷脂

鞘磷脂(Sphngomydins,SM),亦称神经醇磷脂,以鞘胺醇(Sphingoine)为骨架,与一条脂肪酸链组成疏水尾部,亲水头部也含胆碱与磷酸结合。

在脑和神经细胞膜中特别丰富,原核细胞和植物中没有鞘磷脂。

2、糖脂

糖脂是含糖而不含磷酸的脂类,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其含量约占膜脂总量的5%以下,在神经细胞膜上糖脂含量较高,约占5-10%。

糖脂也是两性分子,是鞘氨醇的衍生物,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代替了磷脂酰胆碱而与鞘氨醇的羟基结合。

半乳糖脑苷脂,最简单的糖脂。

只有一个半乳糖残基作为极性头部,在髓鞘的多层膜中含量丰富;

神经节苷脂,变化最多、最复杂的糖脂,是神经元质膜中具有特征性的成分。

其头部包含一个或几个唾液酸和糖的残基。

儿童所患的家族性白痴病(Tay-sachsdisease)就是因为在其细胞内缺乏氨基己糖脂酶,不能将神经节苷脂GM2加工成为GM3,结果大量的GM2累积在神经细胞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退化。

神经节苷脂本身就是一类膜上的受体,已知破伤风毒素、霍乱毒素、干扰素、促甲状腺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5-羟色胺等的受体就是不同的神经节苷脂。

3、胆固醇

胆固醇仅存在真核细胞膜上,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1/3,植物细胞膜中含量较少,其功能:

提高脂双层的力学稳定性,

调节脂双层流动性,

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

4、脂质体

liposome:

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直径25~1000nm不等(图4-4,略)

应用:

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转基因;药物或酶的载体

(二)膜蛋白(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1)类型

整合蛋白;外周蛋白;脂锚定蛋白(根据所在位置分)

integralprotein:

跨膜蛋白,疏水部分位于脂双层内部,亲水部分位于脂双层外部。

与膜的结合非常紧密,需去垢剂分离。

形成亲水通道的整合蛋白跨膜区域的两种组成形式:

由多个两性α螺旋组成亲水通道;由两性β折叠组成亲水通道

内在膜蛋白与膜脂结合的方式:

a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

b跨膜结构域两端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与磷脂分子带负电的极性头形成离子键,或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通过Ca2+、Mg2+等阳离子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

C某些膜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共价结合脂肪酸分子,插入脂双层之间,进一步加强膜蛋白与脂双层的结合力,还有少数蛋白与糖脂共价结合。

peripheralprotein:

靠离子键或其它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分离方式:

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提高温度(见血影蛋白的提取)

有时很难区分整合蛋白和外周蛋白:

主要是因为一个蛋白质可以由多个亚基构成,有的亚基为跨膜蛋白,有的则结合在膜的外部。

lipid-anchoredprotein:

一类是GPI连接的蛋白,另一类脂锚定蛋白与插入质膜内小叶的长碳氢链结合。

糖磷脂酰肌醇(glycophosphatidylinositol,GPI)位于细胞膜的外小叶,用磷脂酶C(能识别含肌醇的磷脂)处理细胞,能释放出结合的蛋白。

许多细胞表面的受体、酶、细胞粘附分子和引起羊瘙痒病的PrPC都是这类蛋白。

(2)去垢剂(detergent)

detergent:

是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如离子型去垢剂SDS和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X100

(3)膜蛋白的功能:

运输、连接、受体、酶等

(可详细解释)

(4)确定膜蛋白在膜中定位的方法

胰酶消化法、同位素标记法

 

三、膜的基本特性:

1、流动性(以膜脂的运动为主)

(1)运动方式

膜脂分子运动方式:

侧向扩散:

同一平面上相邻的脂分子交换位置(最主要的运动形式)

旋转运动:

膜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快速旋转。

摆动运动:

膜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左右摆动。

伸缩震荡:

脂肪酸链沿着与纵轴进行伸缩震荡运动。

翻转运动:

膜脂分子从脂双层的一层翻转到另一层。

是在翻转酶的催化下完成。

(一般少见,但在内质网上该运动形式常见)

旋转异构:

脂肪酸链围绕C-C键旋转,导致异构化运动。

膜蛋白的分子运动

主要有侧向扩散和旋转扩散两种运动方式。

旋转扩散指膜蛋白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旋转运动,膜蛋白的侧向运动受细胞骨架的限制,破坏微丝的药物如细胞松弛素B能促进膜蛋白的侧向运动。

(2)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胆固醇:

胆固醇的含量增加会降低膜的流动性。

(双刃剑)

脂肪酸链的饱和度:

脂肪酸链所含双键越多越不饱和,使膜流动性增加。

脂肪酸链的链长:

长链脂肪酸相变温度高,膜流动性降低。

卵磷脂/鞘磷脂:

该比例高则膜流动性增加,是因为鞘磷脂粘度高于卵磷脂。

其他因素:

膜蛋白和膜脂的结合方式、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

(3)膜流动性证明实验:

细胞融合实验、成斑成帽实验、凝集实验、光脱色恢复实验(讲述重点)

细胞融合实验

1970年LarryFrye等人将人和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凝集实验(利用了抗体多价结合的能力)

光脱色恢复技术(fluorescencerecoveryafterphotobleaching,FRAP)

研究膜蛋白或膜脂流动性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

根据荧光恢复的速度可推算出膜蛋白或膜脂扩散速度。

(4)膜流动性的生理意义

质膜的流动性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

例如跨膜物质运输、细胞信息传递、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细胞分化以及激素的作用等等都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当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酶的活动和跨膜运输将停止;反之如果流动性过高,又会造成膜的溶解。

2、膜的不对称性

含义:

质膜的内外两层的组分和功能有明显的差异,称为膜的不对称性。

意义: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膜完成复杂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

(1)细胞质膜各部分的名称(图4-13略)

ES,质膜的细胞外表面(extrocytopasmicsurface);

PS,质膜的原生质表面(protoplasmicsurface);

EF(extrocytopasmicface),质膜的细胞外小页断裂面;

PF(protoplasmicface),原生质小页断裂面。

(2)膜的不对称性的含义

膜脂的不对称性指脂分子在脂双层中呈不均匀分布(图4-14略)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分布的区域性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糖脂和糖蛋白只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这些成分可能是细胞表面受体,并且与细胞的抗原性有关。

(3)不对称性的证明实验:

冰冻蚀刻实验、放射性标记实验、脂酶处理实验

小结:

质膜的功能

屏障;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识别;细胞连接等(图4-15)

四、骨架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如:

膜骨架、鞭毛和纤毛、微绒毛及细胞的变形足等等,分别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细胞的物质交换等功能有关。

1、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微绒毛(microvilli,)是细胞表面伸出的细长指状突起,内芯由肌动蛋白丝束组成,它的存在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同外环境的物质交换。

不论微绒毛的长度还是数量,都与细胞的代谢强度有着相应的关系。

例如肿瘤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需求量都很大,因而大都带有大量的微绒毛。

皱褶(ruffle)或片足(lamllipodia):

在细胞表面还有一种扁形突起,在形态上不同于微绒毛,它宽而扁,宽度不等,厚度与微绒毛直径相等,约0.1μm,高达几微米。

在巨噬细胞的表面上,普遍存在着皱褶结构,与吞噬颗粒物质有关

内褶(infolding):

质膜由细胞表面内陷形成的结构,同样具有扩大了细胞表面积的作用。

这种结构常见于液体和离子交换活动比较旺盛的细胞。

纤毛(cilia)和鞭毛(flagella):

细胞表面伸出的条状运动装置。

均由9+2微管构成有的细胞靠纤毛(如草履虫)或鞭毛(如精子和眼虫)在液体中穿行;有的细胞,如动物的某些上皮细胞,虽具有纤毛,但细胞本体不动,纤毛的摆动可推动物质越过细胞表面,进行物质运送,如气管和输卵管上皮细胞的表面纤毛。

膜骨架(membraneassociatedcytoskeleton):

指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机能。

2、红细胞的膜骨架

血影(ghost):

红细胞经低渗处理,细胞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留下一个保持原形的空壳。

血影主要成分:

血影蛋白、锚蛋白、带4.1蛋白、短肌动蛋白和血型糖蛋白。

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是外周蛋白,去除后血影的形状变得不规则,膜蛋白的流动性增加;血型糖蛋白和带3蛋白为整合蛋白,经TritonX-100处理,此二带消失但血影仍维持原来的形状。

血影蛋白(spectrin):

由结构相似的α链、β链组成一个异二聚体,两个二聚体头与头相接连形成一四聚体,是外周蛋白。

锚蛋白(ankyrin):

与血影蛋白和带3蛋白的胞质部相连,将血影蛋白网络连接到质膜上。

带三蛋白:

是阴离子载体,通过交换Cl-,使HCO-3进入红细胞。

为二聚体。

每个单体含929个氨基酸,穿膜12次。

血型糖蛋白:

单次穿膜糖蛋白,与带4.1蛋白相连。

肌动蛋白纤维:

血影蛋白四聚体游离端与短肌动蛋白纤维(约13~15单体)相连,形成血影蛋白网络。

带4.1蛋白加固这种连接

讲课要点:

明确红细胞膜骨架的结构组成

第二节细胞连接(celljunction)

细胞连接(celljunction):

相邻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由细胞的局部区域特化形成的具有精细的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的结构。

只有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由细胞的局部区域特化形成的结构,是多细胞有机体中相邻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通过质膜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重要组织形式。

(图4-17略)

封闭连接(occludingjunctions):

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

锚定连接(anchoringjunctions)

与中间纤维相关的锚定连接:

桥粒(desmosome)、半桥粒(hemidesmosome);

与肌动蛋白纤维相关的锚定连接:

粘合带(adhesionbelt);粘合斑(focaladhesion)

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junctions):

间隙连接(gapjunction);化学突触(chemicalsynapse);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

一、封闭连接(occludingjunctions)

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

相邻上皮细胞质膜间的一种连接结构,此处两个细胞的质膜整合蛋白彼此结合,形成密封条索,封闭细胞间隙。

1、紧密连接的结构(图4-18略)

紧密连接嵴线中的两类蛋白:

封闭蛋白(occludin),跨膜四次的膜蛋白(60KD);claudin蛋白家族(现已发现15种以上)

嵴线数目与封闭程度相关(小肠上皮的紧密连接对Na+的渗漏程度比膀胱上皮大1万倍。

2、紧密连接的功能

(1)形成渗漏屏障,起重要的封闭作用(防止小分子物质通过);(脑血和睾血屏障)

(2)隔离作用(限制蛋白的流动,维持细胞的极性)

使游离端与基底面质膜上的膜蛋白限制在一定的区域,行使各自不同的膜功能;

(小肠上皮细胞的对葡萄糖的主动运输)

(3)支持功能

二、锚定连接

anchoringjunctions:

通过细胞的骨架系统将相邻细胞或将细胞与基质相连成一个坚挺、有序的细胞群体,从而增强对机械张力的抵抗作用。

位置:

广泛,上皮组织,心肌和子宫颈

分类:

桥粒和半桥粒(与中间纤维相连);粘合带与粘合斑(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

功能:

增强对机械张力的抵抗作用

连接蛋白:

跨膜蛋白;细胞内附着蛋白

1、桥粒和半桥粒(与中间纤维有关)

(1)桥粒

desmosome:

指相邻细胞间由特殊的跨膜蛋白形成的“钮扣”样结构,通过中间纤维将相邻细胞连成一个坚挺、有序的细胞群体。

(图4-20略)

例:

上皮癌细胞的桥粒减少,钙粘素减少或消失,癌细胞易于脱落并转移。

结构:

纽扣式(30nm的间隙)

相邻的细胞骨架:

中间纤维

黏着因子:

钙粘素

功能:

铆接相邻细胞,提供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形成整体网络,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作用。

闰盘

(2)半桥粒(hemidesmosome)

结构:

桥粒的一半(位于表皮基细胞与基膜接触的一面)(图4-21略)

相邻的细胞骨架:

中间纤维

黏着因子:

整合素

功能:

铆接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底膜上。

2、粘着带与粘着斑(与肌动蛋白丝有关)

(1)粘合带(adhesionbelt)

呈带状环绕细胞,一般位于上皮细胞顶侧面的紧密连接下方。

在粘合带处相邻细胞的间隙约15~20nm。

粘着带介于紧密连接与桥粒之间,亦称为中间连接。

是相邻细胞间有较宽(15~20nm)间隙的一种联结方式。

结构:

呈带状环绕细胞,一般位于上皮细胞顶侧面的紧密连接下方。

相邻细胞的间隙约15~20nm。

(图4-22略)

相邻的细胞骨架:

粘合带处的质膜下方有与质膜平行排列的肌动蛋白束

黏着因子:

钙粘素

功能:

连接相邻细胞,形成一个连续的带状结构

(2)粘着斑

结构:

粘合带的一半(位于表皮基细胞与基膜接触的一面)(图4-23略)

相邻的细胞骨架:

肌动蛋白束

黏着因子:

整合素

功能:

铆接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底膜上。

例如:

贴壁细胞的贴壁行为,通过粘着斑贴在瓶壁上;粘着斑的形成对细胞的贴壁是必不可少的。

三、通讯连接

1间隙连接(gapjunction)

gapjunction:

动物细胞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胞连接方式,是在相邻细胞间建立的有孔道的连接结构,允许无机离子和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通过,从而沟通细胞,达到代谢与功能的统一。

(图4-24间隙连接略)

(1)结构

细胞间的间隙:

2~3nm;由跨膜蛋白形成的连接单位(两个连接子对接)。

连接子(connexon):

由6个相同或相似的跨膜蛋白亚单位环绕而成的直径8nm,中心形成一个直径约1.5nm的孔道的结构,是构成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可以允许分子量小于1.5KD的分子通过。

(如无机盐离子、糖、氨基酸、核苷酸和维生素等)

(2)功能

a参与细胞分化:

胚胎发育的早期,细胞间通过间隙连接相互协调发育和分化。

小分子物质即可在一定细胞群范围内,以分泌源为中心,建立起递变的扩散浓度梯度,以不同的分子浓度为处于梯度范围内的细胞提供”位置信息”,从而诱导细胞按其在胚胎中所处的局部位置向着一定方向分化。

b协调代谢

例如,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把不能利用外源次黄嘌呤合成核酸的突变型成纤维细胞和野生型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则两种细胞都能吸收次黄嘌呤合成核酸。

如果破坏细胞间的间隙连接,则突变型细胞不能吸收次黄嘌呤合成核酸。

C神经冲动信息的传递(快)

平滑肌、心肌、神经末梢间均存在的这种间隙连接,称为电紧张突触,无须依赖神经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