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读后感.docx
《家庭教育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读后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读后感
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
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1
在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好的孩子总是好的,不好的孩子总是不好的,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一直没有深究,觉得或许这就是父母的命。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命,而是和教育分不开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
父母的潜移默化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压力,所以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就先得从自身做起。
现在的许多父母十分自私,打着给孩子创造富裕生活条件的幌子,好像是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但其实却很少舍得多为孩子花一点心思。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模仿着大人,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
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而且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一部分孩子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而是由老人们代为看管,很多父母只是定时去看望一下而已。
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是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倒不是说长辈们不关爱他们,但是此爱非彼爱。
惭愧地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时也抱怨也觉得很累,看着别人在潇洒的享受生活,我过着围着家庭转的日子,而且还总是有个“小尾巴”跟在身边。
现在想来,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得不自己带孩子,如果我也把孩子放在父母身边,放手不管,将来我一定会后悔的。
以前孩子都因为让老人带惯的不听话,脾气太犟了,还好现在孩子还小,改正还不晚。
千
万别小看孩子,别以为他小小的,貌似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心里都明白,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书中谈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也非常赞同,只是真正做起来有点难度,尤其是坚持长期如此,更是难上加难。
读完这本书给我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也是对我这个不太称职的妈妈敲响了好好教育孩子的警钟。
班主任老师曾说过,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哪一个父母坚持的时间长,哪一个孩子就是最优秀的,现在不为孩子操心,孩子的后半辈子都需要你操心,这句话说的太对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父母都是艺术家。
相信我们做父母的只要选对了正确的方式方法,用心的去关心教育孩子,那么每个孩子都是最出色的。
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2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
陈鹤琴先生说:
“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
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
”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
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
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
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
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
“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
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读后感《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
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
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
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我觉得这里的“一致性”应该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指家园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长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
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
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近来读20世纪初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著——《家庭教育》,颇有感触。
当前,我们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感到十分困惑,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作为师长的身上,是我们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指导作用。
在深入一点说,是我们做师长的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
当孩子呱呱落地、当孩子牙牙学语、当孩子初次尝试迈出人生的第一部、当孩子第一次向父母索取、当孩子第一次表现出喜怒哀乐时,我们就应该加以关注并施以教育了。
但恰恰很多时候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的种种表现表现出听之任之漠然的态度。
而随着孩子进入学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也知之甚少的话,我们的孩子将会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呢?
我想,这既是很多家长、从教者所困惑的缘由吧。
翻阅近一个世纪前的《家庭教育》,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3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
这句话是我从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这本书一共分十三章:
儿童的心理,学习的性质,普通教导法,卫生上的习惯,游戏与玩物,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小孩子为什么怕,为什么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的,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这十三方面的内容。
读完后,我深深地为我以前不会当妈妈而惭愧,好在孩子还小,我还可以改之。
其中书中让我久久不能从脑海中忘记的一个词就是“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这一个词语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可我们家长很多时候是用嘴来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动。
书上有一段话这样说:
儿童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最是儿童所习所闻的。
就是进了学校之后,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
所以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以身作则”。
父母如对人礼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一个悲观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悲观的。
父母是一个乐观的人,看事物都用乐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乐观的。
儿童是容易受暗示的。
现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经读六年级了,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学习成绩也摆上了第一位,做父母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呢?
顾名思义还是以身作则。
我要求自己做到:
1、多看书,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书中的内容,聊书中人物性格,聊看过这本书后你有什么想法,聊书中的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不和老公吵架,尽量一家三口人一起外出活动,让家庭气氛和谐。
3、良好的做息时间,早睡早起。
4、努力学习厨艺,尽量满足孩子的食欲要求。
我这样做了的以后的时间里,我们的变化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不是在口水的战争中进行的,妈妈提出的要求,孩子也会乐于去完成,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大大提高。
以前,我只要一发现孩子有问题,心里就着毛。
现在,我也能沉住气,不会总生闷气了。
多亏了这本书,它时时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有内涵的妈妈形象。
前进的路上是曲折的,相信我们的明天是美好的。
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
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4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的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
陈鹤琴先生说:
“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
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
”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
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
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
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
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
“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
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读后感《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
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
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
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我觉的这里的“一致性”应该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指家园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长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
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
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近来读20世纪初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著——《家庭教育》,颇有感触。
当前,我们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感到十分困惑,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作为师长的身上,是我们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指导作用。
在深入一点说,是我们做师长的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
当孩子呱呱落的、当孩子牙牙学语、当孩子初次尝试迈出人生的第一部、当孩子第一次向父母索取、当孩子第一次表现出喜怒哀乐时,我们就应该加以关注并施以教育了。
但恰恰很多时候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的种种表现表现出听之任之漠然的态度。
而随着孩子进入学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也知之甚少的话,我们的孩子将会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呢?
我想,这既是很多家长、从教者所困惑的缘由吧。
翻阅近一个世纪前的《家庭教育》,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5
读完这三期《家庭教育》对我的感受颇深。
尤其读完这篇《溺爱》滋生了《啃老族》这篇__,使我联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联想到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观念。
每个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更高的学府深造来适应这个日趋发展的社会。
所以一些家长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偏激,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
在家帮助孩子打点一切,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不懂的体谅大人的艰辛以自己为中心。
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日久天长滋养了孩子的'惰性和对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种现象。
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只要有成绩,家长就觉的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其他方面也顺理成章同样优秀,而忽略了对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
到社会后很难适应难以独立生活。
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6
近日,拜读了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
此书分十三章,以浅显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为人父母者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书中陈鹤琴先生运用了一百多个案例,而其中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有关儿子一鸣的。
从所举事例可以感受到,陈鹤琴先生在教育子女上,非常用心、细心而有耐心,其程度超过许多的母亲。
陈鹤琴先生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试验,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家庭教育道路。
陈鹤琴先生指出,“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
”此话说得不无道理。
在不少家庭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多采取的是这样的作法: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一个对孩子怒气冲天,大发雷霆,一个却对孩子好言相劝,哄骗利诱。
如此一来,孩子便可能会得寸进尺,甚至对父母之言产生轻视之感,教育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不仅如此,年轻父母与爷爷奶奶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必须采取统一的态度。
此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同样如此。
作为教师,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一旦发现了问题,都会严肃对待,认真教育。
可现在很多家庭,要么是称没时间管教孩子,要么是过于溺爱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极不重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家长所教的,完全跟学校教师所教的背道而驰。
结果呢,老师辛辛苦苦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抵消,造成了1+1=0的后果。
这岂不令人难过?
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方面面都应该达成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书中124页,有这样一句话:
“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
”陈鹤琴先生的话,促人深思。
是啊,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
虽然他们年龄小,但同样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完整的“人”。
因此,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就应该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把他们看做一个真正的“人”!
既为真正的“人”,就应当享有作为“人”的尊严。
我们就应当同样给予他们尊重,而不能因为是他们的父母或教师,就任意的训斥,或时整天板着脸孔,做出一副威严无比的样子。
这样,有可能表面上让孩子驯服了,但孩子的内心呢,却不见得信服。
甚至,还会在父子、母子或师生之间,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导致彼此的隔膜。
此举,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啊!
但如若尊重孩子,则孩子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或老师的教诲,教育效果自然很好。
同时,有了尊重作基础,孩子与父母或教师之间的关系则会显得和谐、和睦而快乐。
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则是用金钱也买不回来的。
同时,孩子是善于模仿的。
父母或教师的言行会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孩子,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尊重他人。
陈鹤琴先生在书中还提到,“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小孩子爱人”。
看到此处,不禁想起了一位学生家长曾经愁容满面地对我说起的一句话:
“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一点儿都不晓得关心父母!
”其内心的忧虑,溢于言表。
我想,有此烦恼的肯定不止她一人。
其实,这怨不得孩子。
孩子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需要后天的培养。
为人父母者,肯定都非常爱孩子,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掏心掏肺地为孩子操劳,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在所不辞。
但可怜的父母们忘记了一件顶重要的事,忘记在爱孩子的同时,教会孩子关爱他人。
于是,培养出了一大批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和小公主。
于是,父母们无奈地发出上述的感慨。
其实,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并不难。
关键在于,为人父母者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要善于抓住生活中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
比如,家人生病时,可让孩子端水拿药,嘘寒问暖;吃饭时,教孩子把好吃的饭菜夹给长辈吃;出门购物时,让孩子帮着拎东西;家人生日时,自制或选购小礼物,并送上几句祝福的话语;遇上自然灾害,引导孩子用零花钱为灾区捐款……事不在大小,但只要父母有意识地长期进行训练与培养,那孩子必定会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关爱他人的人,而不会成为为世人所不齿的自私自利之徒。
“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
”这是陈鹤琴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
其实,这其中的道理,为人父母者可能都懂。
可真的遇上,却还是忍不住动手帮着孩子做了。
就拿我来说吧,儿子小时候,生怕他剥不好葡萄,总是一颗颗剥皮去籽后再送到儿子嘴边。
做其他事,也是如此,关怀备至。
老公发现后,极力反对。
细细想来,自己的确做得不够高明。
表面上是爱儿子,实际上却在无意中害了儿子。
让孩子做能所能及的事情,好处多多。
首先,在孩子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遇到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他们自然会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
这将极好地促进孩子的思维的发展。
其次,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可以发展他的双手的小肌肉,训练并提高双手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这又将促进孩子大脑的发展。
第三,孩子独立做事,可能成功,可能失败。
成功,则可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失败,则从中汲取沉痛的教训。
因此,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锻炼机会,都将很好地帮助孩子积累实践经验,以免重蹈覆辙,提高做事的能力。
第四,让孩子在独立做事,则孩子就会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而这种成功的体验,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
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激发起再一次冲刺的信心和欲望。
因此,为人父母者,何不放开手脚,让孩子们独立地做事呢?
沉浸在字里行间,听陈鹤琴先生娓娓道来,真的是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曾赞道:
“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
”因此,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为人父母者能捧起此书,认真拜读,这样,“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多好!
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7
市教育文件要求教师加强阅读,我比较认同。
因为我事先就形成了读书的习惯,这次从图书馆借阅要求阅读的书目,静心阅读摘抄。
陈鹤琴所着——《家庭教育》,读来颇有共鸣,读来如行云流水。
我想原因有二:
第一,自己写过育儿日志,思想领悟起来也容易;第二,作者的生存年代不远,语言、思想等方面没有太多因素的干扰。
总而概括,如下几点:
概括来说,这本书读来顺其自然,语言毫不晦涩。
作者比较常用的语法就是排比句、并列句。
排比句让读者在跳动的节奏中阐释了多种情况,读者的注意力易于集中。
同时,也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可爱的人。
并列句前半句便于读者认识,后一句便于读者思考。
作为育儿的书籍,比较适合父母阅读。
其次,这是一个真正潜心研究的作者。
__足以流露出作者的人格,一个个形象的例子,一句句感悟的话语,那的确是自己的思考。
让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关注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关注别人的孩子的发展。
这样,通过对比就可以让父母收获更多的教育思想。
孩子是变化的,原本乖巧的,在某个成长阶段不认真的时候也能够育儿。
再者,育儿还需要更加细致。
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细心的妈妈,看了这本书,我觉得问题总不是在想当然中结束。
同样一件教孩子刷牙的事情。
作者又分为许多细节,有想法的教育孩子。
我也需要更加细致一些,主要是思想深度需再度挖掘。
最后,在摘抄妙招的同时,要加入自己的思想。
作者也读过不少书,拿《颜之推家训》这本书为例,作者在看过之后,也有自己的观点。
《家庭教育》这本书从婴幼儿到五六岁,都有一些建议。
我看后颇为受用。
育儿书籍,我也看了不少。
在陈老这里,仍然有新的内容可学习。
这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
继续好好读书吧!
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8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__《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
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
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得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
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9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们都在为孩子的成长而操心。
当父母的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能够一帆风顺。
健康快乐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女儿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骂、冷嘲热讽。
有的时候,我们利用母亲的权利情不自禁的就把这些都用上了。
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觉得我们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应该放在一边,彻底的改变一下了,这样的方式达不到想要的预期效果。
仅此而已,我不会再用这样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
这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残酷的、是违背人性。
因此,我们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难重重,让他玩了,学习不进步,不让玩,还在脸上灿烂花朵般的笑容没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时快乐无忧无虑的。
所以没怎么在学习方面管他。
结果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落后,玩与不让玩做到适度真的很难。
教育孩子有的时候会很生气,有的时候孩子进步了,也感觉很享受。
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种快乐。
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真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快乐。
一种美好的享受。
希望我们都在快乐中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父母都乐此不疲。
2021年家庭教育读后感10
读完这三期《家庭教育》对我的感受颇深。
尤其读完这篇《溺爱》滋生了《啃老族》这篇__,使我联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联想到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观念。
每个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更高的学府深造来适应这个日趋发展的社会。
所以一些家长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偏激,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
在家帮助孩子打点一切,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艰辛以自己为中心。
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