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3292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_精品文档.doc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_精品文档.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_精品文档.doc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一、引言

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

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本论

(一)“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

1.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

.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首先,汉英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有所不同。

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

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公元前1100年)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

通过“正名”,“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指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因此,“正名”就是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荀子·礼论》也谈到了礼的起源(当然说的是礼制):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也就是说,礼起源于人类欲望与欲望的难以满足之间的不平衡”[1],因此,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把“礼”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

    在孔子之后的二、三百年,礼制已完全建立起来。

但后来孔子的“礼”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已接近现代意义的“礼貌”概念。

西汉戴申所编《礼记》中的重要论述:

“勿不敬。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表明那时“礼”的概念已包含“尊敬”、“敬意”这些现代“礼貌”概念的要素。

而且《礼记》中所表述的贬己尊人,正是汉文化中礼貌的一大特点。

因此,汉文化中现代“礼貌”概念的悠久的历史渊源决定着它与英语文化中“礼貌”概念在内涵上完全不同。

2.英语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

    2.英语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礼貌作为一种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在英语文化中也能找到其渊源。

英语文化中“礼貌”概念的产生和演变,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

在英语中“礼貌”(politeness)是和“宫廷”(court)及“城市”(city)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从词源上说,“politeness”和“polite”都与词根“polis,polit”有直接联系,这两个词根由希腊词根“polis”和“politeia”派生而来,而这两个希腊词根就指城市或城市的管理(cityorgovernmentofcity)。

其次,英语中polite的同义词有courteous,urbane和civil。

这些词原本都用来指宫廷中或城市中人们良好的言行举止。

何兆熊指出:

“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已证明礼貌和宫廷及城市之间的词汇上的联系。

历史上某个时期城市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而另一个时期宫廷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

”[2]如上所述,汉英两种文化中,“礼貌”的渊源迥然不同,这种差异必将导致“礼貌”的内涵不同,人们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及准则也不同。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本文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就会导致不同的生活习惯,在不同的生活习惯上礼貌语言也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

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

“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

“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

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

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姜还是老的辣”。

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

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

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

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

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

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

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

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种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

中国人不但不讨厌fat,而且对其赞美有加。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径庭。

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

如aluck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1、生存环境方面:

语文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

/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to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

3、历史典故方面

英汉两种语文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

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

英语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点),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所以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如下对汉英礼貌的差异进行了略微对比。

(三)礼貌用语差异

因为汉英“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不尽相同,同时汉英文化差异也很大,所以在不同场合,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的人会话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礼貌用语也有天壤之别。

下面主要从称呼语、致谢语与道歉语、禁忌语与委婉语、恭维语和自谦语等方面来谈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1.称呼语的不同;

不同的称呼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等。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甲天下,一直遵循“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称呼原则,称呼繁杂;而西方崇尚民主自由,称呼简单明了。

  中国文化主张尊老讲辈分,各种称呼五花八门。

上辈直系亲属的称呼就有“舅舅”、“伯父”、“叔父”、“姨父”、“姑父”、“舅妈”、“姨妈”、“姑妈”等。

同辈中则有“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在英语国家中,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亲属的称谓比较笼统且简单,上一辈中只有“uncle”、“aunt”,在同辈中也只有一个“cousin”。

晚辈和长辈之间、同辈之间都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甚至对父母也可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孩子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接叫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没有教养、不守规矩等。

  在社会交往中,汉语称呼语可用两种表达式来概括:

“姓氏+官衔或职务/先生/女士//小姐/老”和“老/小、+姓氏”,如“张局长”、“王先生”、“郑老”、“老陈”等。

同样的称呼语套用到英语中去,就可能是无礼、奇怪的,甚至适得其反。

若称呼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老先生为“爷爷”则可能会引起老先生的不满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英语中称呼语常用的表达式则可归纳为:

“Mr./Mrs/Ms+姓名”、“头衔(Dr./Prof.等)+姓名”、直名称呼、专f-j,g谓(Sir,Madam等)。

尤其是近年来,西方社会交往中的“称呼”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不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了。

这似乎意味着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了。

2.致谢与道歉语的不同;

     致谢语也是一种礼貌语言。

当别人为自己花费了精力和时间,付出了一定的劳动或在物质上提供了方便,在精神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自己解决了困难时,往往要向对方表示感谢,这种感谢的话语就是致谢语。

       在道谢方面,说英语的人比说汉语的人使用“谢谢”要普遍得多。

汉语致谢语的运用与英语有几个明显不同的方面:

第一,夫妻或亲属之间不用说“谢谢”,否则会有关系疏远的感觉;第二,受到表扬或恭维时一般不说“谢谢”,以免给人不谦虚的感觉;第三,对理所当然的服务,一般不予致谢。

       不同文化在使用道歉语方面也有差异,英国人对道歉语的使用频率及范围都高于中国人。

不论冒犯了什么人,英国人都会道歉,而且态度必须诚恳,即便对方是自己的孩子或下级,也会说“Sorry.”或“I’msorrytohearthat!

”而对中国人来说,“上尊下卑”的传统观念支配着人们在生活中的言行。

上级或年长者冒犯了下级或晚辈时,他们无需道歉,这是“权威”之标志,是“权势”关系的具体表现。

而在西方文化中,社会结构是平等取向,这就决定了道歉功能是维护平等的弥补手段。

3.禁忌委婉语的不同;

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败,交际双方应注意如何回避敏感话题、禁忌,如何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